柳宗元的散文创作(陈峰)
- 格式:ppt
- 大小:921.00 KB
- 文档页数:32
品读柳宗元的五篇山水散文,领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然情怀2020-05-11 15:19·诗词茶馆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赏析]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划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2,《钴鉧潭西小丘记》唐·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一“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诗的作者是柳宗元。
这首很有陶渊明诗韵的《种柳戏题》,清新恬淡,明白畅晓,趣味十足。
是的,柳宗元追慕陶渊明,“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做诗,而子厚诗为近。
”(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怎奈柳刺史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就可以见出,柳宗元效的只是陶诗风骨意味,而非陶氏隐逸寡欲的淡泊人生。
一生都积极用世、追问生命意义的柳宗元,注定要振作有为,注定要有“惠”德“惠”政“传”布未来。
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天的柳宗元,已经破译“独钓寒江雪”谶意,已经誓言决绝卑污固守圣洁,已经和淳朴敦厚的柳州百姓水乳交融,他快乐,他一扫心底千层块垒,在柳堤,在百花盛开的时候种柳、放歌。
澄碧透亮的柳江水,也很善解人意,在情暖的风中流淌着一串串属于他这位品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伟人的故事。
这才一年的时间啊,郁抑灰冷绝望的心就有了如许这般彻底的改变。
是何种因由让曾自认“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谬”的柳刺史重又有了信心,有了雄心,有了耐心的呢?二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底,朝廷的征召让柳宗元“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踌躇满志拜别永州,一路高歌赶回帝都等待上位,岂料在京满打满算才三个月,生性狐疑的宪宗皇帝一道敕令下来,柳宗元及其同党只得再次起身离京。
柳宗元被贬往比永州更远的“岭外”柳州,与同样命途多舛被贬连州的好友刘禹锡牵衣搭襻,洒泪东南官道。
到了衡阳,落魄两雁还得分手,一个西南,一个东南,如此沦为孤雁,便只有孑孑而立形影相吊了。
柳宗元对刘禹锡说:“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他有太多的懊悔和愤懑:“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柳宗元的散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为得意的。
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
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而失败。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
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这是《史记》人物传记之后的一个发展,也标志着柳宗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
他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他往往借题发挥,通过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参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刻划了被残酷剥削的蒋氏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
蒋氏祖孙三代受毒蛇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
它反映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和悍吏逼租的狰狞面貌。
它使我们认识到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唐代赋税对人民的摧残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以和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所表现的媲美的。
《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童区寄传》写一个十一岁的牧童杀死两个抢劫人口的“豪贼”。
作品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少年区寄的形象。
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
柳宗元写了统治阶级的少数开明人物的传记,也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影。
如《段太尉逸事状》,题材近似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只写人物的片段故事,而风格不同,直叙事实,不涉抒情议论,语言简劲有力。
他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英雄形象,从而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们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柳宗元写得最好的十篇散文封建论唐代:柳宗元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课外阅读】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柳宗元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798),中博学宏词科,此后仕途颇为顺利。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
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集团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就是永贞革新。
但是永贞革新依靠的只是一个中风失语的顺宗,而面对的是大宦官、大官僚的联合阵营。
所以,顺宗在位不过半年多,就被逼让位给长子李纯(宪宗),永贞革新以惨败告终。
柳宗元和参加永贞革新的其他官员同时遭到贬谪的处分。
柳宗元先是被贬永州(今属湘南)司马,十年后,再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
官职虽有升迁,贬所却更僻远。
当时和柳宗元一起被贬的还有著名诗人刘禹锡。
朝廷曾经要把刘禹锡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西),那里地理条件比柳州更艰苦。
柳宗元想到刘禹锡要随身奉养老母,便主动请求朝廷,要和刘禹锡更换贬所。
后来刘禹锡改贬连州(今广东连县),没有去播州,这件事,表现了柳宗元舍己为人的品格。
柳宗元在柳州任上,为当地百姓作了不少好事,特别为人称道的是,帮助当地的奴婢获得人身自由。
柳州地区,“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柳宗元规定奴婢可以赎归,无钱赎回的,可按时间计算应得的工钱,以工钱抵债务。
元和十四年(819),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终年47岁,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古文柳宗元古文创作数量颇丰,主要有议论文、传记、寓言、游记四类,其中山水游记和寓言在文学史上评价最高,最受人欢迎。
柳宗元被贬时期,心情极为悲愤、抑郁,他往往借山水景物抒发内心的积郁、悲情。
他在永州作的《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虽然出游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毕竟能减轻他精神上的负累,而且他往往能把山水引为知己,与之同病相怜,从而渲泄内心的悲愤。
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以“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为主题的三篇散文:篇一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哎呀,说起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我可能得先感慨一下,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话题!你说,柳宗元那家伙,怎么就能写出那么牛掰的文章呢?像《小石潭记》,那描绘的景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我就想问,他咋观察得那么仔细?难道他天天蹲在那潭边数鱼不成?也许是他那敏锐的眼睛和细腻的心,才能捕捉到这些别人看不到的美吧。
再说说《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一出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这柳宗元是不是胆子太大了,竟敢这么直接批判当时的社会?可能正是他的这份勇敢和正义,才让他的文章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吧,柳宗元的散文就像一道道神秘的门,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一个未知的世界。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穿越到了他所描绘的那个场景里,和他一起感受着喜怒哀乐。
你看,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那对大自然的热爱,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放下一切烦恼,去拥抱大自然,那该多好?可也许现实中的我,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根本没那个机会。
不过呢,读他的散文,也让我有点纠结。
一方面,被他的文采深深折服;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咋就写不出这么厉害的东西呢?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大啊?哎呀呀,不管怎么说,柳宗元的十大经典散文,那可真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品味,去琢磨。
你说是不是?篇二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柳宗元十大经典散文,这可真是个超级有料的话题!你知道吗?每次读柳宗元的散文,我都有种被他拉进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比如说《种树郭橐驼传》,一开始我还寻思,不就是种个树嘛,能有啥特别的?结果一读,好家伙,他居然能从种树讲到为官之道,这思维跳跃得,我都差点跟不上!我就想问问柳宗元,您这脑回路咋这么清奇呢?还有那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这描写,简直绝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在跟我招手,说:“快来瞧瞧我们呀!”也许柳宗元在写的时候,自己都被这些石头逗乐了吧。
《柳宗元:隽永深刻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课外拓展文章柳宗元于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长安。
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长安度过的。
“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诗四首,皆讽传之”。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少年时代,曾随父到过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其父“守正为心,疾恶不惧”的为人,给柳宗元以很大的影响。
他开始立志学习的时候,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17岁开始考进士,“四年乃得举”。
24岁求博学宏词,越岁乃得中;授集贤殿正字,踏入仕途。
29岁调蓝田尉,因其文才被韦夏卿留京府掌文墨,“旦暮走谒于大官堂下”。
这不仅使他结交了许多有志之士,也使他对当时官场的腐败现实有更多地接触和了解。
31岁升监察御史里行。
33岁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他在“累郡印而南适”的途中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在永州时期,严酷的环境磨炼了他,人民群众教育了他,奇山异水陶冶了他,经史诸子著作启迪了他。
他以政治、哲学、文学创作的杰出成就,而成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正是在永州的这几年里,柳宗元创造了他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散文,无论是讽刺社会病态,揭露封建统治者丑恶灵魂的寓言作品,还是反映人民生活悲惨、控诉人间不平的人物传记;无论是描绘水声山色、记游述怀的山水游记,还是抨击谬说、宣扬正理的论说文章。
这些作品常常可以不看柳宗元的名字就能辨认出是他的作品。
因为柳宗元在其散文思想内容上表现的深刻和透辟,是许多文人所望尘莫及的。
他的山水游记更以独特的个性风格,自成一家,对后世文坛影响颇大。
山水游记产生于六朝,但六朝的山水游记大多只对自然山水作客观的摹写。
柳宗元突破了前人对景物客观摹写的传统,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将山水游记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柳宗元在《禺溪诗序》中自称他善于“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特别是他在摹写自然景物方面,博览物象,穷态极研,创造出富于诗情的山水画面。
简论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山水散文前言山水文学作为我国文学创作内容之一,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可说以晋代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山诗序》为真正的开始,进而有元结、陶渊明、李白、柳宗元等,他们都以山水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然而以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创作成就较为突出。
(一)山水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它根据文学创作的原则,记述作者游历中的见闻,它包括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及其感受等内容。
在《永州八记》问世以前,我国确有不少作者写景色优美、文辞典雅的山水风光的文章,可是,或不独立成篇,或纯客观地静态描摹,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仍然不多,只有晋代高僧慧远所写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山诗序》才可称为山水游记的最早佳作。
中国的游记文学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自然山水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描写对象而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只是在某些作家的抒情诗文中出现过。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随着六朝盛行隐逸风格,山水游记散文终于产生了,虽然这时的山水散文还只是对自然山水作客观的描写。
标志着中国的古代山水游记真正成熟是在唐代中期万历年间前后。
当时的作家元结以一篇《右溪记》作为他山水散文创作的开始,在文中他以右溪作为独立的描写对象,把自己的种种感情寄托在对右溪风光的描写中,在当时来说是一篇描写自然山水的佳作。
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文章的文笔十分的简陋,远没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直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大量出现,才奠定了山水散文这一文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大凡“急流勇退”者总是想用“退隐”来取得内心的平衡,这在心理学上是有根据的。
现代心理学家C·C荣格认为,人的精神系统点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平衡状态中。
外部环境和来自身体内部的不断刺激,造成心理能的转移,为争取精神系统中能量的均衡。
所谓“人格突变”正是这种心理能的转变。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各外界斗争遭到失败时,往往是选择隐居山林,或被流放边地,或以死抗争。
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不乏先例的。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感谢您的阅读!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
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
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
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
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
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
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
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永州八记》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
无论多远,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散文大家柳宗元永州八记记有名篇读后感散文大家柳宗元永州八记记有名篇读后感一、引言柳宗元是我国唐宋之际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在历代文人中享有盛誉。
其中,他的《永州八记》可以说是柳宗元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柳宗元的思想与艺术,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主体1. 异乡风景中的自省《永州八记》以游历永州之旅为背景,以对异乡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为主要内容。
柳宗元以独到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永州的风土人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山川河湖、村落农田、市井百姓的描绘,柳宗元不仅呈现出了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色,更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以异乡风景为窗口的自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柳宗元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也引发了对人生、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深入思考。
2.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所表达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
他以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行和人的生命方式为基础,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秉承天地之道,化繁为简,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文章中,柳宗元以自然景物和人的行为为切入点,将天地万象与人的情感和行为相连接,从而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这一思想观念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柳宗元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洞察力,也给予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
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他以深入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现实问题。
他以丰富的细节,描述了农民的辛劳、商人的贪婪和官府的腐败,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柳宗元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出发,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他的观点敏锐而有力,给予当代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启示和思考。
三、总结与回顾《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先生独特的艺术创作之作,在其中融汇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七年级柳宗元的散⽂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厚,汉族,河东(现在⼭西芮城、运城⼀带)⼈,唐宋⼋⼤家之⼀,唐代⽂学家、哲学家、散⽂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因官终柳州刺史,⼜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下⾯店铺为⼤家带来七年级柳宗元的散⽂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七年级柳宗元的散⽂:⼩⽯城⼭记 ⾃西⼭道⼝径北踰黄茅岭⽽下,有⼆道:其⼀西出,寻之⽆所得;其⼀少北⽽东,不过四⼗丈,⼟断⼆川分,有积⽯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投以⼩⽯,洞然有⽔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壤⽽⽣嘉树美箭,益奇⽽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怪其不为之中州⽽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伎,是固劳⽽⽆⽤,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乎?或⽈:以慰夫贤⽽辱于此者。
或⽈:其⽓之灵,不为伟⼈⽽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多⽯。
是⼆者余未信之。
七年级柳宗元的散⽂:⼩丘西⼩⽯潭记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环,⼼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
⾪⽽从者,崔⽒⼆⼩⽣:⽈恕⼰,⽈奉壹。
七年级柳宗元的散⽂:⽯渠记 ⾃渴西南⾏不能百步,得⽯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乍细。
渠之⼴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许步。
其流抵⼤⽯,伏出其下。
踰⽯⽽往,有⽯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柳宗元写柳州的文章:《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所写一篇散文。
作品对柳州诸山的奇姿异态,采用白描手法,进行了有详有略、真实准确地记叙。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散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唐·柳宗元古之州治,在浔水南山石间。
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
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们。
其壁曰龙壁。
其下多秀石,可砚。
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日甄山。
山之南,皆大山,多奇。
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
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
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
其西曰四姥山,皆独立不倚。
北沉浔水濑下。
又西曰仙弈之山。
山之西可上。
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
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
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
东西九十尺,南北少半。
东登入小穴,常有四尺,则廓然甚大。
无窍,正黑,烛之,高仅见其宇,皆流石怪状。
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上,始黑,已而大明,为上室。
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之,乃临大野,飞鸟皆视其背。
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
其山多柽,多槠,多筼筜之竹,多橐吾,其鸟,多秭归。
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在多秭归西。
有穴,类弈仙。
入其穴东,出其西北。
灵泉在东趾下,有麓环之。
泉大类毂雷鸣,西奔二十尺,有洞,在石涧,因伏无所见,多绿青之鱼,多石鲫,多鲦。
雷山,两崖皆东面,雷水出焉。
蓄崖中曰雷塘,能出云气,作雷雨,变见有光。
祷用俎鱼、豆彘、脩形、稰稌、阴酒,虔则应。
在立鱼南,其间多美山,无名而深。
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译文】古代柳州州治所在地,在浔水南面的山石中间。
现在搬迁到浔水的北面,纵横四十里的地方,四周都有河流环绕着。
柳州城的北面有两座山峰互相对峙着,中间一条山路,山路旁的山峰高大陡峭,人们叫它背石山。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散文成就极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各体兼长:论说文雄深雅健; 讽刺小品精悍犀利;杂记峻洁精奇;序、书、碑志等亦别具特色。
诗歌创作也有其独特风格。
比较而言,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高于诗歌的。
“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
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
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151--152页)《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具体篇目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钻?a潭记》、《钻?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前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后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
其实,柳宗元在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创作的《游黄溪记》一文,也可算作与《永州八记》为一组的山水记。
但依一般习惯,并不将其包括在内,故只能称“八记”,而不称“九记”。
本文亦不将《游黄溪记》列入“八记”的讨论范围之中。
《永州八记》中的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始,以《小石城山记》结束,首尾呼应,前后连贯,是一组文章,一个整体。
但它们又各自成篇,各有侧重。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
大体来说,《永州八记》各篇的写作重点如下:《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一篇,作者着重写西山高峻和气势阔大。
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V为类”的高峻特立气彖。
对其余内容则用概括语句,轻轻带过,而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