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第二章形式美法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形式美及其法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形式美的概念,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和评价作品的形式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形式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欣赏和追求,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形式美的概念和内涵。
2.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及其在实际作品中的运用。
3. 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形式美的概念和内涵形式美是指作品在外观、结构、布局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感。
它是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和优美,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之一。
形式美包括了作品的整体外观、结构、比例、节奏、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美感,是作品所具有的形式美感和审美价值。
2.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1)比例:指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大小、长度、宽度等比例关系,要求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协调、和谐。
(2)对称:指作品中各个部分相对于中心轴线或中心点的对称关系,要求作品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对称协调。
(3)节奏:指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要求作品的布局和结构具有节奏感和动感。
(4)色彩:指作品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能够产生美的效果。
(5)线条:指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和表现,要求线条的流畅、优美和有力。
3. 实例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形式美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形式美的作品,引导学生对形式美的概念进行探讨和理解。
2. 概念讲解:讲解形式美的概念和基本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形式美的内涵和特点。
3. 实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4.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形式美的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标题: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2.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实例图片或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中的设计,如海报、广告、书籍封面等。
2. 提问:你认为这些设计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它们看起来美观?步骤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5分钟)1. 介绍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对称、平衡、重复、对比等。
2. 通过实例图片或设计作品,解释这些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步骤三:讨论和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并分析一些设计作品,找出其中运用了哪些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幅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步骤四:设计实践(20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场景,设计一个海报或广告,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 学生可以使用纸和铅笔进行初步的草图设计,然后使用电脑或其他绘图软件进行最终的设计。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解释他们是如何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
2. 全班评价和讨论每个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理解。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设计作品,进一步培养对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设计展览,进一步了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欢迎共阅班次日期课题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并能合理地进行初步的运用,以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为今后的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
教学难点:理解形式美法则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运用这些法则分析设计作品。
课型与课时:理论讲授课2课时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教学、分组讨论、课题训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分配Ⅰ、复习提问:(5分钟)提问引导1.构成的概念?2.构成的分类?3.平面构成的概念?Ⅱ、导入课题:(5分钟)现代化的大厦,电视铁塔,工厂的烟囱,高高的白桦林,它的结构轮廓都地高耸的垂直线.而垂直线在艺术上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向上,高大,威严等感受,当我们看到了草原,大海,地平线,又会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的等形式感,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已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安全,坚固的感受,而倒立的三角形就会有相反的感觉.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诸要素.Ⅲ、讲授新课:(65分钟)帆船的桅杆、电缆铁塔、工厂烟囱、高楼大厦……我们的视觉经验是什么感觉?其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严格等感受。
大海、田野、草原……我们的视觉经验又是什么感觉?平线、平原、大海等等的结构轮廓是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开阔、徐缓、平静等形式感。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的理论,例如毕达格拉斯派从数学的量度中发现的”黄金比率”被应用于一切艺术作品的领域,就是一个证明.因此形式美的诸要素在构成设计中则更加具有它重要的意义.下面择要阐述如下:一、重复与交错重复,指同一形态连续、有规律地出现,即不断使用形状、大小、方向或相似的基本形或线构成画面。
1形式美及其法则教案教案主题:形式美及其法则目标:学生理解形式美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1.形式美的概念和重要性2.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创作是什么?-创作作品除了内容,还有什么是重要的?-你认为什么是形式美?2.形式美的概念和重要性(15分钟)-定义形式美:指作品在外部表现上的美感-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关系:形式美是内容美的外在呈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式美的重要性: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3.形式美的基本法则(35分钟)-平衡:指作品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均衡和谐,对称、配色、布局等都是平衡的表现方式。
示例:对称布局的图片、配色均衡的绘画作品等。
-统一:指作品中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一致的风格、色调、线条等特点,让作品看起来和谐统一、示例:具有相同色调的摄影作品、使用统一线条风格的插画等。
-强调:指通过重复、对比、局部处理等手法,使一些要素或局部在作品中显得突出、引起关注。
示例:颜色对比强烈的画作、通过重复形成强调的音乐作品等。
-节奏:指作品中元素的有规律、有节奏地排列,使作品有韵律感和动感。
示例:音乐中的节奏变化、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起伏等。
4.运用形式美的法则(25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方向(绘画、摄影、音乐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选取一个共同创作的主题-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作-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5.总结(1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形式美的概念和重要性,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总结学到的知识:形式美是作品在外部的呈现,平衡、统一、强调和节奏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反思个人创作: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思考如何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改进自己的创作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方向,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作,并写一篇感想。
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标题: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和分类;2. 形式美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3. 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画或一段优美的音乐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对形式美的兴趣。
导入知识:2. 介绍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和分类,如对称美、比例美、色彩美等,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进行说明。
知识拓展:3. 分析形式美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如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设计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形式美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实例分析:4. 选择一个学科或领域,如绘画,通过分析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解读其中的形式美法则,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设计:5.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的形式美法则,设计一个小组项目,如绘画作品、服装设计、音乐演奏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展示自己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创造力。
总结回顾:6.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形式美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形式美的存在。
作业布置: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或学科,通过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形式美法则,并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展示海报。
教学评估:8. 针对学生的小组项目和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对形式美法则的正确应用和对形式美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9.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形式美的例子;2. 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小组项目所需的绘画材料、服装设计工具等。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确保教案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形式美的实践和欣赏活动。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形式美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包括比例、对称、对比、节奏、和谐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形式美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1.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活运用。
2. 将形式美法则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艺术作品,思考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形式美?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作用?二、形式美的概念1. 介绍形式美的定义:形式美是指各种形式元素(点、线、面、体、色彩等)有规律的组合,是多种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2. 强调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
三、形式美的法则1. 比例:介绍比例的概念,如黄金比例、人体比例等,并举例说明比例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 对称:讲解对称的概念,如绝对对称、相对对称等,并举例说明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3. 对比:介绍对比的概念,如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等,并举例说明对比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4. 节奏:讲解节奏的概念,如重复、渐变、交替等,并举例说明节奏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5. 和谐:介绍和谐的概念,如色彩和谐、构图和谐等,并举例说明和谐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分析其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式美特点,并阐述其艺术效果。
二、实践环节1. 布置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要求运用所学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总结1. 回顾形式美及其法则的重要性。
2. 强调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标题: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平衡、重复、对比和节奏等。
2. 能够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和创作。
3. 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相关知识和案例。
2.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图片和示例。
3. 绘画和设计工具,如纸张、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图片和示例,引起学生对形式美的兴趣和好奇。
2. 向学生介绍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并解释每个法则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讲解:1. 详细讲解对称的概念和作用,如何在设计中运用对称来达到平衡和美感。
2. 解释平衡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平衡,如水平平衡、垂直平衡和放射性平衡,并展示相关案例。
3. 探讨重复的作用和方法,如何通过重复来增加视觉效果和统一感。
4. 介绍对比的概念和运用,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和大小对比等,展示相关案例。
5. 解释节奏的概念和种类,如重复节奏、交替节奏和渐变节奏,并展示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运用的形式美法则。
2.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案例中形式美法则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的形式美法则,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和创作。
2. 学生可以使用绘画和设计工具,将所学的形式美法则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与同学分享彼此的创作过程和体会。
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强调其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设计中运用形式美法则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形式美法则,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形式美的例子,如建筑物、艺术品和广告等。
2. 给予学生更多的设计任务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一、引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
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
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二、讲解新知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形”,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建构的形,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造型艺术中的形,应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显示,形与形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每个“形”都有独立的品格。
虽然“形”是由基本造型要素组成,但并非是所有构成成分的总和。
一、形的概括
现实中借鉴的形纷繁复杂,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化改造。
在把握形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将其概括成简单的甚至几何化的形。
形的概括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把握形的概括,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毕加索的作品《公牛的变形过程》
二、形的省略
不完全的形往往意味着艺术上的更高阶段。
成熟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形的创造中,如何通过形的省略使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增强,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任务。
三、形的组织
形的组合涉及到空间关系,图形中形的组织,有“形”与“形”的空间关系问题,也有“图与底”的关系问题。
(一)、“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图与底”是由对比、衬托产生出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
“图”有明确的形象感、视觉印象强烈、在画面中较为
突出。
“底”没有明确形象感、没有形体轮廓、视觉印象模糊。
(1)“图与底”的正负变化:限定黑白两色表现,设黑色为正形白色为负形,则有4种配置方式。
白图白底或黑图黑底均不显示图形,称作“消失”。
黑底上的白图称为负形,白底上的黑图成为正形;黑底上的白图为“图”黑底为“底”,白底上的黑图为“图”白底为“底”。
如果图形是实形,这时“底”就是实行周围的空白的空间,这种形象就是“正形”。
反之,如果图形是“底”所包围后形成的空白空间,这种形就叫做“负形”。
(2)两个形相遇,则有几种结合方式: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
(二)、形的组合
(1)共用组合:两形相遇,便有共用的部分轮廓,即共用线或共用形。
共用线使形与形之间的近似因素有机结合,因而使主题得以深化。
(2)重叠组合:形象在相互遮挡中显示出前后的位置关系,产生空间层次感,并使形与形之间互相牵制,产生凝聚、强化的作用。
(3)透叠组合:在透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的—部分相互叠加,各自争夺共同相交的部分,于是,我们面临一种空间尺度的矛盾,到底是此还是彼。
解决这—矛盾必须假定图形有一种透明性,即它们能相互渗透而彼此不被破坏。
(4) 移动组合(基本形的群化构成)
移动组合是由形与形之间一系列近似的变化组合而成的,是多种叠加的组合。
移动组合又是运动的知觉整体,显示出同一物体在运行中的不同体位,以时空观念的四维手法呈现出物像内在的变化特征。
(三)、分解形
分解的实质是“减”。
从一个较大的形中切除一个个较小的形,分解后的形也会产生新的形象特征。
将一个形直接切分则可产生若干近似的、新的形,将这些新的形象进行再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形式美法则和应用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一、对称与平衡
1、对称:形本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1)轴对称:“以对称为中心。
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对称图形(2)中心对称:对称的图形,对称点在中心就称为中心对称。
(3)旋转对称: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相同的角度旋转,成为放射状的图形,称为旋转对称,旋转90度的图形,称为回旋对称。
旋转180度的图形彼此相逆,叫逆对称,也称反转对称。
(4)移动对称:图形按照一定的距离或按某种一定的规则乾地平行移动所得到的图形称为移动对称。
(5)扩大对称: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称为扩大对称。
2、平衡:从视觉上来指一种等量和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
如均衡、适称。
平衡比对称在视觉上显得灵活、新鲜,并富有变化的统一的美感。
二、对比、调和
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运、静、刚硕、柔软,高、矮、强、弱放在一起的形成对经。
大小关系放在起时比它们单独地放置时,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强弱关系放在一起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通常在构成设计中运用这种对比关系寻求变化和刺激,创造具有各种特性的画面效果。
2、调和: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
调和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最后在画面上要达到既有对比又有调和的统一的画面,就必须通过设计者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合理的配合才能得到调和。
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合理的组合方法,以达到调和的目的。
(1)同种元素的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的大圆形和小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但由于这种结合比较简单,因此容易显单调和平常。
(2)类似元素的组合:形状的类似。
以几何形中的正方形为例,平行四边形、近似于方形的矩形、有机形的方形、比较形状接受于以上的图形均为类似形。
类似还包括形状、大小多少的类似和方向、距离、速度的类似等。
类似元素结合比同种元素结合更具备良好的配合条件,它既有形状的变化又有对比,并包括了较多的共同性
(3)不同元素的组合:不同形状,不同的元素他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区别。
通过形体上的渐变转化组织关系由对立向协调转化达到调和统一的目的。
三、节奏、韵律
节奏: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
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
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
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
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
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
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四、统一
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
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统一的原理如下:
1.接近的原理
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
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
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2.连续的原理
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
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
3.闭合的原理
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
三、小结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2、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
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基本型组合设计:首先设计出一种基本形,用这个基本形再进行重新组合,得出另一种新的基本形(6—8个)。
注意新基本形要保持它的完整性。
2)思考题:平面构成中有那些形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