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一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米m,(成人两步约1,5m)
2、1km=1000m=10³m
1dm=0.1m=10﹣¹m
1cm=0.01m=10﹣²m
1mm=0.001m=10﹣³m
1um=0.000 001m=10﹣m
1nm=0.000 000 001m=10﹣m
3、长度测量:刻度尺(量程、分度值、单位)
4、刻度尺使用:a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b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歪斜、c 视线正对刻度线、d记录时不要忘单位
5、时间测量:秒s,小时h,分min
多次测量求平均
6、误差:不能消除,但可减小使用精密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7、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v=s/t),单位:米每秒(m/s、km/h,1m/s=3.6km/h)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运动越快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变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刻度尺,秒表,v=s/t。
初中物理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走进物理第一节有趣有用的物理第二节走进实验室第三节向科学家一样探究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运动和静止第二节运动的快慢第三节测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三节声的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五节光的色散第六节看不见的光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极其测量第二节密度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第三节重力第四节二力平衡第五节摩擦力第六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第七章压强第一节压强第二节液体压强第三节连通器第四节大气压强第五节流体压强第八章浮力第一节浮力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第三节浮力的利用第九章简单机械功第一节杠杆第二节滑轮第三节功第四节功率第五节功的原理第六节机械效率第十章机械能及其转化第一节动能第二节势能第三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四节水能和风能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四节电流的测量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二章电压和电阻第一节电压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第四节变阻器第十三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三节测量电阻*第四节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第十四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第二节电功第三节电功率第四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五节焦耳定律第十五章安全用电第一节家庭电路第二节探究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三节防止触电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六章物理与社会发展第一节磁现象第二节电生磁第三节电磁铁第四节电动机第五节磁生电第六节发电机第十七章电磁波第一节电话第二节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第三节无线电通信第四节现代通信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十九章热和能第一节物质的分子构成第二节分子热运动第三节内能及其改变第四节比热容第五节热机第六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二十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能源第二节核能第三节太阳能第四节能源革命第五节能源与环境。
部编版初中物理课文全目录1. 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物理学和科学思维- 第二节:物理量和物理量的测量- 第三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规律2. 第二章: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加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 第五节:斜抛运动- 第六节:运动的描述3. 第三章:力、机械能和机械功- 第一节:力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三节: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第四节:摩擦力和弹力- 第五节:机械能和机械功- 第六节:能量的守恒定律4. 第四章:压力和浮力- 第一节:压力- 第二节:液体的压力- 第三节:大气压力和大气压- 第四节:浮力和浮力的应用5. 第五章:声学-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和声波的产生- 第三节:声波的传播和强度- 第四节:声与光6. 第六章:热与温度- 第一节:热的传播-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和热平衡- 第三节:物体的热膨胀- 第四节:热量和内能- 第五节:相变和物态变化7. 第七章:光学- 第一节: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第二节: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 第三节: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第四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应用8. 第八章:电学- 第一节:电荷和静电场- 第二节:电流和导体- 第三节:电阻和电阻定律- 第四节:电功和电功率-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 第六节:电磁感应- 第七节:电磁波9. 第九章:磁学- 第一节:磁场和磁珠- 第二节:磁效应和电磁感应- 第三节:磁场和电流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是《部编版初中物理》课本的全目录,每章节包含了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且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是物质状态的变化。
2、物态分类: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除此以外还有等离子态。
3、三种物态的特点:形状体积流动性固态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不具有流动性液态没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4 水沸腾实验:(1)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2)实验完毕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会继续反抗一段时间,原因是: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仍有余温。
(3)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璃泡、刻度线、单位(3)温度:t,温度单位:℃,注意单位的书写(4)一标准大气压(P=1.01×105Pa)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及常考热点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 m,1 m=10 dm=100 cm=103 mm=106 μm=109 nm(3)单位换算的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2)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长度估测:黑板长2.5 m、课桌高0.7 m、篮球直径24 cm、指甲宽度1 cm、铅笔芯直径1 mm、新铅笔长1.75 dm、手掌宽1 dm、墨水瓶高6 cm3.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放后的总长度L,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n,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l=L/n。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2)平移法——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
如测小球、硬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测量人的身高等。
(3)化曲为直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如不易拉长的细软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
如测量图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4)化直为曲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路程的长度。
如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度。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目录及各章节重、难点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理解速度的计算和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秒表的读数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的区别,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本节重点是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以及速度、加速度、力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难点在于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的掌握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速度的快慢和加速度的大小,以及如何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难点在于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的掌握。
第四节:测量本节重点是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误差的产生和控制方法。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难点在于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本节重点是了解声音的频率、波长、声强等特性,以及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难点在于对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三节:声的利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应用,如声波测距、声纳等。
难点在于对声音利用的掌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节重点是了解噪声的定义及等级,以及控制噪声的方法。
难点在于对噪声的定义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以及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在于对温度概念的理解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本节重点是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等。
难点在于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掌握。
物理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年级:七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3. 学会用观察、实验、思考、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物理。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理学的实验性质。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制作课件或黑板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曾经对哪些物理现象产生过疑问?”2. 学生分享自己的疑问,教师总结引导进入物理学的范畴。
二、物理学定义和研究对象(5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即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科学。
2. 解释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如物体运动、力、热量、电、光等。
三、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抛硬币、拉伸弹簧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如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定律。
四、学习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介绍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思考、探究。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物理,如观察物体的运动,实验验证力的作用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理学的实验性质和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如观察一个物理现象并记录下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
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展示实验、讲解物理学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核心考点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10-3k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4.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沿直线传播的距离。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5.常见长度估测(约):铅笔芯的直径1 mm、指甲宽度1 cm、初中物理课本长约26 cm 宽约18 cm、手掌宽度1 dm、课桌高0.7 m、课桌的高度约是0.75 m、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5 m、教学楼每层高约3 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认识刻度尺:(1)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2)零刻度线: 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3)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3.刻度尺的使用:(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指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2)“放”:零刻度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物体,并且与所测边平行。
(3)“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总长度,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法:测量曲线长度时,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如:测地图上两地铁路线的距离。
(3)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如:测量跑道长度。
(4)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初中物理>第一部分声学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是声源。
2.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
任何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注意,真空没有介质,因此不能传声。
3.声波:声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
声音的停止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发声体是一切正在振动的固体,液体,气体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
内容实例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状态固体隔墙有耳液体说话声吓跑鱼气体人的讲话声
6.声速
定义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v
表示
计算公式
v: 单位:m/s v=s/t,其中s: 单位:m
t: 单位:s
单位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数V=340m/s(15℃的空气中)
影响因素
介质种类。
一般,固
v
>
液
v
>
气
v
介质温度。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每秒加0.6米。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传播路径是向着低温的方向的。
如果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高处较
容易听到低处的声音。
刻度尺的使用专题讲解与练习(附答案)一、【知识点回顾】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1)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①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②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③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2)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4)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二、【典型例题】在“五会”中出题:什么刻度尺,零刻度磨损是否能用,刻度尺的选择,怎样“放、看、读、记”.例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B.C.D.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解: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故选C.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例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倾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尺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说明单位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解: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确的;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一般选择整数)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故选B.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三、【解题方法点拨】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长度)②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③读正确:读数据时,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读出数值为39毫米,④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四、【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C.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测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