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古诗词中的“愁”的修辞分析作者:陈庆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5期【摘要】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很多或朴素、或高远的情愫,使古诗词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愁”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感情。
基于此,本文以古诗词中的“愁”作为切入点,给予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古诗词中“愁”的修辞方式、特点,并探讨古诗词中“愁”的修辞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以期通过分析寻求古代文艺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通感修辞比兴修辞反复修辞夸张修辞【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4-02前言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是辩论语言,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我国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可修饰的对象也是多变的,文人墨客对修辞的合理利用往往能够有效突出个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古诗词中的“愁”(一)思乡之“愁”思乡之“愁”是古诗词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愁思,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词作者身在异地、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笔端加以表述。
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脍炙人口,该诗从格式上看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没有应用大量的复杂修辞,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评论李白的绝句时曾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这一评论较为准确的抓住了李白作品的精髓,即突出感情的表达而不是语言的复杂加工,读者也可以直接了当的通过“低头”、“思”两个动词体会作者的乡愁之情。
(二)仕途之“愁”我国古代文学家大多抱有积极的爱国热忱,这也与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惯有理念带有一致性。
然而相当一部分诗词作家到头来往往仕途不顺,或者不满现状、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或者缺少晋身之阶,白首之年依然没有获取功名。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愁,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可诗人笔下的愁,却写得妙趣横生,形象可感,生动具体。
那么,“愁”在诗人的笔下是如何写的?1、以夕阳(黄昏)烘托愁在《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
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以上都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2、以秋烘托愁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突显悲凉的气氛。
所以,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3. 以酒抒写愁酒能麻醉神经,能忘记暂时痛苦与挫折。
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4.以流水、大海比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
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无形无味无颜无色的愁,常被赋予了颜色、形状、数量与重量。
愁是长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是重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是多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是深的,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是惨淡的,千里烟波,冷落清秋。
愁是分季节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还有,喝完三杯两杯淡酒之后,将醉未醉,晚风一吹,啊,最愁人那。
愁是分对象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梅花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菊花说,我从不敢张扬,总是待到秋来九月八,百花开后我才开。
李清照说,只有流水知道,我做人是多么低调,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少年之愁,在于不知愁滋味。
老年之愁,在于韶华已逝朱颜改。
游子之愁是夕阳在山,故乡在山外。
亲人之愁是坟里坟外两茫茫。
情侣之愁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怨妇之愁是千帆过尽,脉脉斜晖不见君。
愁是无可消弭的。
举杯消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是绵延无绝的。
恰似一江春水,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是永远的。
思悠悠,恨悠悠,愁到何时方始休。
愁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说,快想想办法吧,我如今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听人笑语。
何以解愁?弹弹琴吧?有人小声建议。
岳飞说,不成呀,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万俟咏说,弹也白弹,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说,你们也知道,我家值钱东西遭窃,我哪还有什么琴呀。
还有别的办法吗?环保的,成本低的,绿色的,不花钱也不扰民的?李煜说,我有办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你别老是一个人呆着,没事到群里闲聊,或者到农场偷菜种菜,要不,就养养小猫小狗小猪吧。
还是喝酒吧,曹操说,喝酒最解愁。
没听说吗?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老酒。
范仲淹说,喝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欧阳修说,不行,我试过,还不如不喝,喝完更痛苦,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辛弃疾说,没事,喝醉就看剑,做做梦就好啦。
晏几道说,不行啊,老兄,残睡觉来人又晚,便是无情也断肠,睡不着啊。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愁与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心理状态。
可是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
他们写愁的技巧和方法实在值得我们细心品味、用心揣摩。
一、妙笔生花绘愁情1.以物喻愁比喻是诗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而用来比喻的物象也同样丰富多彩,常见的就有草、水、麻丝、飞絮、落花等。
(1)以水喻愁。
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以物喻愁的典范。
“一江水”已见愁思之多,但诗人还嫌不够,还要用“春水”来喻之。
春天冰消雪化,江水上涨,滔滔不绝,而无限愁思就像这滔滔江水一样肆意漫流,不可抑止。
此外,以水喻愁用得好的还有秦观的《千秋岁》,词中那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喻体由江水变成了海水,从而将愁的多写到了极致。
(2)以麻丝喻愁。
李煜在《相见欢》中的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愁比作一团乱麻。
乱麻尚可用快刀斩断,用耐心理顺,可离愁这团乱麻却无法剪断,而且越理越乱,愈想挣脱缠得愈紧。
2.立体绘愁宋代有词人以物喻愁,赋愁以形,写出了愁之多;也有词人以敏感细腻的心灵、点石成金的妙笔、幻化万物的想象,写出了愁的味道和愁的重量。
(1)愁之味。
《相见欢》中“是离愁”的下一句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要说愁到底是什么滋味,还真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欲说还休,说不出愁是什么滋味,恰恰将愁的滋味写得淋漓尽致。
(2)愁之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南渡后的李清照,历经了战乱、离家、丧夫、离婚的重重打击,怎能不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她本想泛舟游玩聊以散心,却怕舴艋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深重愁思。
这愁是多么的沉重,连船都载不动。
3.以景显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传情离不开写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乃诗词的常用写法。
(1)哀景悲情。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坛卓越的⼥词⼈,她的婉约词作前⽆古⼈,后⽆来者。
以下是⼩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家阅读! 清⼈吴衡照说得好,“⾔愁之词,必借景⾊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居词话》卷⼆)。
是的,愁本⾝是抽象的,是⼈们内⼼的⼀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词》,《漱⽟词》现存四⼗九⾸,其中绝⼤部分为抒情词,⽽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在作品中直接⽤到“愁”字的就有⼗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这⼀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内⼼深处的万般愁情。
⼀、⽤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助,满是创伤⽣活的⼼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笔下⽽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然的风吹⾬打⽽枯萎、⽽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限感慨,随即产⽣了⼀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夜的急风疏⾬的吹打,海棠叶⼉茂盛了,花⼉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瞬和好花不常开的⽆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个花季少⼥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感伤不已的⼼情。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作者:吴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重要体裁,在情绪表达和思想体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现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发现,在诗词中,作者的情绪表达是十分多样的,而“愁”便是多样情绪当中的一种。
从目前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古代文人在“愁”的表达中,很少会将愁直接的进行体现,而是通过意象进行“愁”的具象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愁”的感觉更加具体,体悟特更加的真切。
本文就古典诗词当中的“愁”的表现做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愁;表现作者简介:吴楠(2000.3-),女,辽宁义县人,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2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在古人的笔下,“愁”是一种传达比较多的情绪,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其在“愁绪”表达的时候,都很少直接体现“很愁”,而是借助一些外在事物进行相关情绪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古人进行“愁”的表达,往往会借助一种意象,所以在理解诗词情绪的时候,需要对典型意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水、云等物都是古典诗词中进行愁绪表达的重要载体,所以分析这些事物的“愁”意味对于理解作者“愁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云、水表现“愁”古典诗词当中,在进行“愁”情绪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借用云、水等物。
之所以要用云、水,主要是因为这两事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浓密。
云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在云层比较厚的时候,其绵密感会更加的巨大,水也一样,会有一种流之不尽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出现以云、水表现的愁,往往说的是特别绵密,散之不尽的“愁”。
比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句词将其自身的“愁”用“浓云”进行表现,体现出的是密密麻麻不可了却的愁思。
再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本是生命力、活力的体现,后主用其来喻“愁”,可见其“愁”的深和重。
古诗词中的愁愁,是人类情感中一种常见而又深沉的体验。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愁绪更是被诗人们描绘得淋漓尽致,千姿百态。
李白的愁,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夸张与豪放。
那三千丈的白发,该是承载了多少的忧愁,才会如此漫长而无尽。
他的愁,并非小儿女的细腻情愁,而是一种对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深沉慨叹,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悲愤。
这种愁,带着诗人的豪迈与不羁,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回响。
李清照的愁,则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细腻与哀怨。
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她的愁绪如绵绵细雨,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
从少女时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淡淡闲愁,到中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愁,再到晚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凄凉,她的愁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而愈发深沉厚重。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浸透着她的泪水,让人读来心生怜悯。
李煜的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渺与深沉。
作为亡国之君,他从尊贵的皇位跌落,沦为阶下囚。
曾经的繁华如梦,如今的凄凉落魄,这巨大的反差让他的愁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那无尽的哀愁,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命运无常的控诉,对人生悲哀的叹息。
杜甫的愁,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忧民之愁。
他一生坎坷,历经战乱,目睹百姓的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的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那满头的白发,那停杯的无奈,无不展现出他内心的愁苦与悲愤。
而柳永的愁,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愁。
他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深情,将对心上人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了爱情,甘愿憔悴消瘦,这种愁,充满了执着与坚定,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痛苦。
在古诗词中,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将愁绪化作美丽的诗句,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
有的愁,是离别之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送别友人时,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牵挂,不知此去一别,何时才能再见,这份离愁别绪,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周邦彦《点绛唇》“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诗(词)人分别将自己绵绵的思乡之情,寄托在那淼淼的江水、点点的渔火和悠悠的白云以及声声异响里,诉说着心中无尽的愁思苦念。
再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春深愁苦更深,借酒方可消愁,抒写了词人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思乡难归之愁。
(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
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倾诉了夫妻离别的旧愁新苦和无尽思念之情;《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世事难料,心情沉重,愁绪满怀,因而思念友朋而独自难眠。
再如黄庭坚《好事近》“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
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与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元干《清平乐》“兰桡飞取归来。
愁眉待得伊开”,田为《南柯子》“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不论是知心好友,还是知己红颜,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在路途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感慨万千,愁肠百结,绵延不断。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作者:方庆花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鉴赏。
现就内容、技法两大方面做一探讨。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有思乡之愁,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
那悠悠的乡愁,在点点的渔火,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诗人们诉尽了心中的情,感染了读者的心。
有忧国之愁,如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国运渺茫,人已老,无处挥洒报国情,难展报国志,种种愁中唯有闲愁最让人心忧,诗人的爱国心日月可鉴。
有怀友之愁,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归啼,忽闻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李白和王昌龄的深厚友谊。
仕途失意,已是令人难堪,然而友人不在眼前,万千感慨只能寄于捉摸不定的风与月,此等愁情令读者也难以承受。
有思春、伤春之愁,如欧阳修“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
柳絮翻飞的梦里,风细天远的危楼上,思春的心顿生出漫漫的愁。
又如杨万里“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
春色已了然,但无心赏玩,只有愁病,真让读者也伤情。
有离别、相思之愁,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人虽离,但情不断,愁越深,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古诗词中的“愁”作者:刘攀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答辩日期:年月日浅论古诗词中的“愁”刘攀2014年5月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古诗中的“愁”情抒发的载体赣州三中赖启生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形容“愁”的名句,或“以水喻愁”,或“以船载愁”,或“以絮状愁”,或“以月牵愁”,或“以剪理愁”,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或写愁之深,或写愁之长,或写愁之多,把“愁”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这些“愁”诗成为古诗中的一朵奇葩。
一、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名句。
首先,它是由眼前景自然生出联想,谢朓楼前自古有一条终年常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
诗人即景抒情,自然贴切,妙语天成,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其次,“抽刀断水”是极奇特又极逼真的举动,惟其如此,才能表现诗人强烈的泄愤情绪及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再次,诗人故意用“抽刀断水”这个不可能的细节与“水更流”对比,极形象地说明欲罢不能的意思,然后以此比喻“举杯销愁”,就把“愁更愁”的结局更加突出出来。
而且连用两个表递进的副词“更”挑起两组复沓语,气势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最后,将“水”与“愁”对举,自然造成读者意识中愁与水的叠印,将抽象的愁化为流不断的水,把诗人内心无法排遣而与日俱增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李煜的《虞美人》通篇采用问答体,以问起,以答结,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其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既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流倾泻;又如春水的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且后九个字,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又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也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声情并茂。
另外,这两句又是以问答形式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使整首词在语气上前后呼应,流畅自如。
与之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二、凭絮状愁贺铸,以善写愁而著称的,他的《青玉案》就是因为用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来比喻自己的闲愁,而得名“贺梅子”,以至黄庭坚读了之后,赞叹“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古诗词鉴赏之“愁”在我们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愁”的佳句,有写愁之长的、愁之重的、愁之多的、还有写愁之纠结缠绵的、愁之乱的等等,我认为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标签:鉴赏;愁;多;长;重;纠结;乱愁本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表达,难以琢磨的情感。
可是我国古代聪明的诗人们,却把“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有的诗人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
在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有写愁之多的,有写愁之浓的,有写愁之长的,有写愁之纠结的,还有写愁之重的,有写愁之汹涌翻腾的,有写愁之纷乱的,有的还将愁拟人化的等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玩味无穷。
下面举几首诗词中写“愁”的名句,我们一起来鉴赏玩索:有直抒胸意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这里的李白“愁”什么?他愁的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愁的是自古以来贤人被排挤不能被重用等等内心难以言状的无奈和痛苦。
他喷薄而出,直抒胸中块垒,秀口直接喊出了自古以来人才被排挤被压制的现实。
他不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也是为千百年来被压制被埋没的人才而呐喊。
有写愁之多的。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一种借用它物写愁的传统写法。
如果要问我的痴情愁绪到底有多少?这是作者自问,他又以比喻作答:多得就像那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就像那满城随风飞舞的柳絮,漫天飞扬,铺天彻地;就像那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梅雨。
这句从多方面比喻了愁苦的深广悠长。
“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
这里“烟”字用得妙不可言,意为繁盛的,向四周扩展的等情状。
“草”,闭上眼睛想,那是随处可见的,满山遍野的,连绵无际的,多得没法计算的。
“满城风絮”,现在柳树少了,过去以柳树为主,到了暮春,风儿一吹,柳絮到处飞舞,就像下大雪的一样,怪不得谢道韫有“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是以立体空间喻愁之深、之广、之多;“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是连绵不断的雨,多不?如果说每一滴雨都是一个愁的话,那愁就多得无法再形容。
妙用修辞出神入化——浅谈古诗词中的“愁”作者:王国新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1期甘肃民勤县西渠中学(733399)王国新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
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一、“愁”有长度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在《虞美人》一词的前六句中,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喻愁,显示出愁思既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这九个字,把愁思不尽的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而这两句又以设问形式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因而李煜此词便突破时空的限制,产生了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
二、“愁”有质感秦观《浣溪沙》中“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了春雨绵绵,如丝如缕;哀愁淡淡,不绝如缕,一时不能解脱,因而愁就有了质感———丝。
“丝”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这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无边丝雨细如愁”,表面写丝雨形态,实质上重点却在写“愁”。
且用语绝妙,别具一格。
词中主人,心事重重,淡淡愁苦如丝雨般细,抽扯不尽,无休无止,作者借助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从而使读者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古诗词中的“愁”作者:刘攀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答辩日期:年月日浅论古诗词中的“愁”刘攀2014年5月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
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
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
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
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
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
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
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
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
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
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
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另外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也是描绘了深秋季节,万物萧条,周围环境充满了萧瑟、肃杀之意,这才引得诗人感叹,不知诗人是感叹自己的命途多舛,还是对自己国家充满忧虑,抑或是表达对亲朋好友不在身边的那种孤独感觉。
但不管诗人感叹什么,我们都能通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感受到诗人“无边”、“不尽”的愁绪。
由时空引起的愁绪,这种愁绪的典型代表诗词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原本是登幽州台,平常之人登高望远,舒缓一下心情也就罢了,哪想到先人的想象力是如此之丰富,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不仅不仅看到了远处的风景,更仿佛前看到了五百年,后看到了五百年,这时的诗人虽身在天地之间,但其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首诗词每每读来便使人感叹到了时空的力量。
由天气引起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描述,黄昏时节还下着细雨,细雨随着梧桐树上的雨滴一滴滴滴落到地上,啪啪作响,这种百无聊赖的情景也是一种愁。
再如,晏殊《蝶恋花》中:“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词人矗立在高楼之上,本来风不算太大,但春寒料峭,高处的风还是有些凛冽的。
在春天这个还略显寒冷的季节登楼,还伴随着凛冽的北风,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天边,词人的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所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举一语双关, 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 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 实际上, 这是委婉地写佞臣(高力士之流)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 皇上不明, 致使有才之人不得重用, 许多有才之士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愁绪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李白在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志不得伸的郁闷之情。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之十五) , 诗人运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把愁写的很通透,诗人强烈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情怀。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志报国的青年已青春不再, 岁月已染白了它的鬓发, 爱的人已离去, 报国的路已断, 前方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诗人只有幽幽的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