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是我第一次上组内研究课,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非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对象是理科班的学生,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强,普遍的思维活跃,不少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授课前有四天长假,我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小组任务,为新课的开展和实施做好准备。

二、案例主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着重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体验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由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完成新的任务,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与人交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三、案例描述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学参考资料中建议用2个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2课时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以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然而,细胞呼吸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想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可能比较困难。我调整了教学计划,第1课时由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大家上课,第2课时再由我亲自为大家上课。

我将本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好组员完成相应的任务,4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分别是:简介酵母菌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介绍有氧呼吸的方式、介绍无氧呼吸的方式、介绍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每个小组的组员必须人人参与、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大小,确定好每个人需要完成的组内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PPT制作、校对人、发言人、智多星等,组长需要对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做一个简单而客观的评价。

第1课时,各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智慧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在互动环节向发言人提出疑问,发言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帮着解答,每个小组都要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在小组汇报前,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分工、有交流、有讨论、有合作,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努力收集相关信息,筛选和整理有用信息,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以PPT、视频等形式展现,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此外,组内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能很好地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小组汇报时,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充当的是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既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作为小老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许还不是很透彻,但只要能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就足以得到肯定,对于其他小组成员所提出的问题,他们若能很好地回答,说明他们对相关知识已经掌握得很不错,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他们分享,这会让他们有极大的成就感,能更好地激励他们今后的学习,倘若他们不能回答出其他小组的问题,也没有关系,课后再进一步地交流和学习。

作为老师,应该随时记录好学生汇报时精彩的部分和有待改进的部分以及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当发言精彩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同学们对发言人所述内容心生疑问时,要对发言人表示鼓励,并认真记下同学们尚不理解或理解得并非透彻的知识,以便在第2个课时中重点强调和补充。

通过第1课时的热身活动,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有了较大认识,这比平常的简单的预习更有效果,根据学生在第1课时中学习情况的反应,我可以调整第2课时的授课内容,时间的分配上不再由着自己主观地决定,而是依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把主要时间花在学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的知识点上。

片段1:分小组、分任务,完成任务,汇报成果,提倡交流与合作

有一个任务是介绍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负责此任务的同学搜集了大量的与细胞呼吸应用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认真完成了课件的制作,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列举了很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讲述了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例如,创可贴中为何含有透气性好的纱布?植物种植过程中为何要时常松土?水稻田为何要定期排水?各种酒类、酱油、食醋、酸奶等发酵制品是如何产生的?在伤口的深处为何容易滋生破伤风杆菌?哪些运动指的是有氧运动?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细胞呼吸的哪些原理?

小组的发言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对同学们产生的疑惑逐层剖析,给予解答。其他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该小组的

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教师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

此环节中,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切身感受到了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课堂气氛活跃,踊跃提出问题,小组发言人和智多星耐心细致地为其解答,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片段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背景资料:一种单细胞的真菌(真核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常用酵母菌研究细胞呼吸的方式。用鲜酵母发一块面团,几个小时后,面团渐渐膨大,里面成蜂窝状,有许多空隙,并能闻到淡淡酒味和酵母菌产生的特殊香味,所以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比较松软,味道也好。在酿酒过程中,各种啤酒、白酒、葡萄酒也均是由酵母菌生产的。

根据情境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面团为什么会出现蜂窝状空隙?酵母菌可以产生酒精吗?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作出假设:面包中蜂窝状的空隙是不是因为发面中酵母菌产生了某种气体?那种气体是什么呢?会不会是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呢?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酵生产啤酒,是因为酵母菌能产生酒精的缘故吗?发酵过程中要控制氧气的浓度,酵母菌很可能是在无氧的条件下产生了酒精。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思考几个问题。

思考: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怎样鉴定有无二氧化碳产生?怎样鉴定有无酒精生成?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实验装置图,每个小组派代表简述实验装置设计意图并描述实验过程,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其作出评价并提出疑问,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装置,最终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疑问:装着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有什么作用?装着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有什么作用?装着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里有部分空气,如何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对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实验的影响?

答疑: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酵母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鉴定的影响,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测酵母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进行初步判断。可以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培养一段时间,耗尽瓶中的氧气,制造出无氧环境之后再与

装着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相连。

进行演示实验,或者观看兴趣小组课外探究实验的视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亲自闻一闻有氧呼吸的酵母菌培养液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培养液,用嗅觉直观地感受一下是哪种呼吸方式能够生成酒精,哪个培养液中会有酒的气味。

课堂效果:学生对生活中的面包制作和啤酒酿造有极大兴趣,带着好奇带着疑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很活跃,当让学生们闻一闻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香时,学生深深地记住了那个气味,加深了记忆,对酵母菌的这两种细胞呼吸方式的产物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了酵母菌是在无氧的条件下产生了酒精。

片段3:在讨论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分享智慧,突破有氧呼吸过程中的难点分小组讨论,思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原料和产物等问题,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分享自己的智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设计抢答环节,抢答题如丙酮酸在哪个阶段生成和分解?二氧化碳在哪个阶段生成?氧气在哪个阶段参与反应?水在哪个阶段分解和产生?生成[H]的是哪个阶段?生成[H]最多的是哪个阶段?有能量释放的是哪个阶段?释放能量最多的是哪个阶段?课堂讨论非常热烈,抢答时积极踊跃,参与面广,正确率高。

四、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磨练学生的互助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知识,学会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学生从座位走向讲台,从倾听者变成发言人,这不仅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成功体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突破了传统的“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思考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理和假设,制定实验步骤、选择试验方法、预测实验结果并实施和开展实验,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地拓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中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了有氧呼吸的过程,同学们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共同完成了学案中相应的问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友谊之情。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材料用具相对较多,条件不太好的实验室也许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可以

布置课外探究活动,如米酒和米醋的制作、果酒的制作、水果的最佳储藏条件探究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2)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3)学生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生理童义。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2)学生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有氧呼吸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过能量,那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硝化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

样进行的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胞呼吸。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什么,指的是人体从周围环境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的,这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细胞呼吸指的是什么,它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细胞呼吸就是细胞内进行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介绍细胞呼吸其实就是糖的氧化。Ppt展示光能—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细胞呼吸--将能量释放供机体利用,根据有无氧气的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说明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这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主要形式。 教师:结合木头的燃烧的过程,它是一个较剧烈的化学变化,在高温下发生产生光和热,细胞呼吸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产生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则变成热能释放出去。比较细胞呼吸的过程,总结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糖的的氧化过程, 教师:提问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 学生:线粒体 教师:PPT展示线粒体结构模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线粒体各部分结构,细胞呼吸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所以称其是动力车间。 教师: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阅读书本P73-74,然后请同学回答哪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场所。 学生:阅读并回答三个阶段及场所。 教师:解释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过程,并书写每个过程的方程式,和同学一起来配平方程式,对[H]进行解释,它是一种脱氢酶的辅酶,其实就是脱氢酶脱下的氢然后给它拿着,待会给第三个环节利用,NADH是还原型的,NAD+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糖酵解)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高中生物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知识讲解

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 2、掌握有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3、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4、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呼吸方式 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本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要点诠释:细胞呼吸的概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掌握: ①发生场所:生活状态的细胞内。 ②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③呼吸产物:CO2和水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因呼吸类型而异)。 ④反应类型:氧化分解(生物氧化)。 ⑤能量变化: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生成ATP。 2、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目的:用兼性厌氧菌——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2)产物的鉴定:酒精+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灰绿色; CO2+Ca(OH)2=CaCO3 + H2O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绿变黄 (3)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震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及分析:

(5)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CO2。 要点诠释: 对照实验:实验组的结果是实现未知,而对照组结果是已知的。 对比实验:两个实验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 要点二、有氧呼吸【高清课堂: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356506 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外膜:光滑 结构内膜:嵴——增大了膜表面积,分布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基质: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NA 分布: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代谢旺盛的部位或细胞多。 2、有氧呼吸过程图解 4有氧呼吸反应式及元素去向 C6H能量

细胞呼吸教学案

班级姓名等第 第四章第3节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涟水县第一中学许志龙 〖学习目标〗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与物质燃烧的异同2、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反应式〖学习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反应式的理解运用 【探究讨论1】 人需要氧气,人体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终如何被利用的呢? 1、细胞呼吸的概念? 2、细胞呼吸的类型? 3、细胞呼吸的本质? 4、细胞呼吸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异同? 【探究讨论2】 人体吸入氧气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后吸入的氧气进入细胞中的某个部位被利用? 1、画出线粒体的模式图? 2、简单概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探究讨论3】 默写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及反应场所;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各个阶段? 有氧呼吸过程: 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a.场所:b.物质变化:c.能量变化: d.反应式: f.概括总结: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a.场所:b.物质变化:c.能量变化: d.反应式: f.概括总结: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a.场所:b.物质变化:c.能量变化: d.反应式: f.概括总结: 【探究讨论4】1、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2、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3、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4、C6H12O6能否直接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5、C6H1218O6中18O在有氧呼吸中的去向?参与呼吸的18O2的去向? 6、氧气在哪一步参与的?

【提高巩固】 1.在整个有氧呼吸过程中,O2是第___阶段参与反应的;CO2是第______阶段生成;O2中的O最后进入____ 2.有氧呼吸中需O2和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是第__阶段,场所是______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_______三个阶段均有的产物是:______ 3、人体内代谢终产物CO2形成的主要场所()。 A、血浆内 B、线粒体基质 C、肺泡 D、细胞质基质 4、有氧呼吸的过程中,合成大量ATP的阶段,并伴随生成的物质是()。 A、H2O B、丙酮酸 C、CO2 D、其他有机物 5、右下图表示需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程都需要酶 6、【变式题1】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 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物质依次是水和氧气 B.图中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通过图示过程后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条件下完成 7、【探究讨论5】 总结讲解有氧呼吸流程图

最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典型例题和练习题

光合作用典型例题 例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储存在叶肉细胞中。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否理解实验设计中对“淀粉”这一因素的处理和控制。本实验要证明淀粉是在光照下合成的,首先应使叶片中处于无淀粉的状态,即在黑暗处消耗掉原有的储存的淀粉,然后在有无光照的差别下再检验有无淀粉的形成。 例2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用黑纸片把叶的一部分把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时() A.被遮盖的部分颜色变浅。 B.被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其他部分变成蓝色。 C.叶片无明显的颜色差别。 D.遮盖部分绿色深,其他部分绿色浅。 【答案】C。 【分析】本题一方面考察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淀粉的检验方法是否理解。 例3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燃烧起来

【答案】D。 【分析】这也是对实验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的理解问题,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的设计原理:一是为什么要去掉色素,怎样去掉;二是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1.下列哪一组生物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A.苔藓和蘑菇 B.蕨类和种子植物 C.草履虫和酵母菌 D.细菌和病毒 2.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A.整个植物体 B.绿色的叶片 C.所有绿色的部分 D.只有茎和叶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 B.为植物体自己制造有机物 C.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4.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多()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 5.填空题 ①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 ②用“加碘变蓝”的实验方法,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是。 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贮存在中 的能。 ④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被用于组成和 为提供能量。 答案:1.B 2.C 3.C 4.D 5. ①光能②淀粉③有机物化学能④自己的身体生命活动

光合习题附答案经典

光合作用练习1.(10分)图15中a图表示高等植物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b图表 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回答: 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 3 图15 ⑴a图中甲、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和。 ⑵甲过程中B是,其在中被消耗(答具体结构);乙过程中A是,其消耗于该过程的阶段。 ⑶b图中从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点有机物合成终止(用图中字母回答)。 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⑷AB段C 3 ⑸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填“高”或“低”)。 2..(12分)在昼夜恒温、种有作物的密闭玻璃温室中,一昼夜内CO 浓度变化如图2甲所 2 示,图2乙为某时刻作物叶肉细胞代谢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2 (1)图乙中与CO 浓度变化有关的A、B细胞器膜面积都非常广阔,与二者增加膜面积有 2 关的结构分别是、。

(2)在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其中在B细胞器中完成的能量转换过程是。 (3)据甲图分析,作物从时(填时刻)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在时(填时刻)积累有机物最多,24h内(能/不能)积累有机物。 (4)bc段CO 2 浓度升高的原因是;cd段实际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 ppm/h(保留一位小数即可)。 (5)乙图中x、y为O 2转移途径,请在图中画出此状态下CO 2 的转移途径。如果作物产生 的CO 2量与消耗的CO 2 量相等,则此刻的生理状态对应甲图中的点(填字母)。 (6)若突然对温室采取完全遮光处理,A、B中的[H]浓度的变化分别 为、。 3.(10分)图12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和CO 2 浓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当光照强度≤P时,CO 2 浓度不同,光合作用速率(答:“相同”或“不同”)。假如实际情况不是如此,你认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还有(答出一种即可)⑵M点时,该植物合成ATP的细胞结构有,请写出发生在氧气充足 条件下的该生理作用的化学反应式:。N点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填:“大于”、“小于”、“等于)零。 ⑶假如该植物是阴生植物,则阳生植物的N点、R点将怎样移动:N点,R 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是我第一次上组内研究课,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非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对象是理科班的学生,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强,普遍的思维活跃,不少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授课前有四天长假,我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小组任务,为新课的开展和实施做好准备。 二、案例主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着重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体验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由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完成新的任务,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与人交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三、案例描述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学参考资料中建议用2个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2课时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以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然而,细胞呼吸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想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可能比较困难。我调整了教学计划,第1课时由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大家上课,第2课时再由我亲自为大家上课。 我将本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好组员完成相应的任务,4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分别是:简介酵母菌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介绍有氧呼吸的方式、介绍无氧呼吸的方式、介绍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每个小组的组员必须人人参与、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大小,确定好每个人需要完成的组内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PPT制作、校对人、发言人、智多星等,组长需要对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做一个简单而客观的评价。 第1课时,各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智慧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在互动环节向发言人提出疑问,发言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帮着解答,每个小组都要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细胞呼吸导学案及答案

生成物产生ATP数量 丙酮酸、〔H〕2分子 和〔H〕2分子 ③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的生物组织有酵母菌、大部分高等植物

④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①图中A 是丙酮酸,其产生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②反应①②③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①②④

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 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我的妹妹,你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己,己不明。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 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

高中生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本节课需遵循“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1.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 2.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 二、学情分析: 1.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端正,对于需要记忆的教学内容掌握得都不错。 2.缺乏探究的意识,在探究、质疑方面能力不强。 3.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实验操作往往是纸上谈兵,看似简单的组装不敢动手、错误频出。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呼吸作用与呼吸的区别; 2.说出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模拟实验装置的连接,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器具; 3.掌握酒精、CO2鉴定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协作的愉悦、成就感; 2、感悟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实验操作。 3、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生命的热情。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条件: 无氧条件: 10%NaOH 溶液 酵母培养液 澄清石灰水 酵母培养液 澄清石灰水 C 6H 12O 6+O 2→CO 2+H 2O+能量 C 6H 12O 6→C 2H 5OH+CO 2+能量 (不完整) (不完整)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2.高一学生,探究活动刚刚起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教师既没有全程包

08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知识讲解

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 2、掌握有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3、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4、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呼吸方式 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本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要点诠释:细胞呼吸的概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掌握: ①发生场所:生活状态的细胞内。 ②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③呼吸产物:CO2和水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因呼吸类型而异)。 ④反应类型:氧化分解(生物氧化)。 ⑤能量变化: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生成ATP。 2、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目的:用兼性厌氧菌——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2)产物的鉴定:酒精+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灰绿色; CO2+Ca(OH)2=CaCO3 + H2O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绿变黄 (3)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震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及分析: 现象分析结果

甲、乙石灰水都变浑浊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 2 甲装置浑浊快且程度高 酵母菌在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CO 2多且快 2号试管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1号试管不变色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 2和H 2O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CO 2。 要点诠释: 对照实验:实验组的结果是实现未知,而对照组结果是已知的。 对比实验:两个实验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 要点二、有氧呼吸【高清课堂: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356506 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外膜:光滑 结构 内膜:嵴——增大了膜表面积,分布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 基质: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NA 分布: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代谢旺盛的部位或细胞多。 2、有氧呼吸过程图解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上 反应物 1葡萄糖(C 6H 12O 6 ) 2丙酮酸(CH 3COCOOH )和6H 2O 24[H]和6O 2 产物 2丙酮酸、4[H]、2ATP 6 CO 2、20[H]、2ATP 12H 2O 和34 ATP 氧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4有氧呼吸反应式及元素去向 C 6H O 6 + 6H 2O + 6O 2?? →酶 6CO 2 + 12H 2O+ 能量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案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 ,学科:生物 2,课时:1 3,课前准备: 学生 一、巩固落实上节[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做好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学案,并上交。教师 一、批阅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发现问题,做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安排。 二、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参考多个教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学生分析客观实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将呼吸作用相关资料做成PPT

3、比较归纳法: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帮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 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的探究实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实验中对酵母菌的探索活动,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的情况下产生那些产物呢?无氧的情况下又产生那些产物呢?还有哪些变化?细胞呼吸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将把细胞呼吸彻底征服。 同时反馈预习案落实情况,表扬与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探究新课: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提问: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过度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二)有氧呼吸 学生自主学习安排,由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发生的场所是什么?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④如果把O2中的0用同位素做上标记,标明氧元素的来源和去向,最终在那个产物中能检测 到标记? 阅读、思考、观察、交流、讨论 资源:P93、P94前三段文字 内容:P93图5—9;大屏幕上有氧呼吸全过程动画模拟 方式:自己独立阅读、观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归纳、表达。时间:5分钟学生展示:让学生归纳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提示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明确三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可使得有氧呼吸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高中生物经典例题,很值得一看!

(2013新课标)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C (2013重庆)3.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 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D.在 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 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答案】C (2013海南)2.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都产生少量的ATP和[H],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氧化生成水,故A项错误、B项正确;硝化细菌可利用氧化环境中氨气产生的能量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故C项正确;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还原C3化合物,故D项正确 (2013海南)3.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在某种恒温动物如人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应为37℃左右,A项正确;随着温度降低,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不变,B项错误;低温有利于酶的保存,C项正确;高温下酶空间结构破坏导致酶失活,D项正确。 (2013海南)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动力是膜内外的浓度差,不需要消耗ATP,C项错误;DNA复制需要消耗的能量由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提供,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的能量由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和线粒体中产生。故A、B、D三项正确。 (2013海南)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七年级生物: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学案例)

( 生物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生物: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学案例) 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

七年级生物: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教学案例)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

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汇编

光合作用典型例题 例1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 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 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C. 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储存在叶肉细胞中。 D. 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否理解实验设计中对“淀粉”这一因素的处理和控制。本实验要证明淀粉是在光照下合成的,首先应使叶片中处于无淀粉的状态,即在黑暗处消耗掉原有的储存的淀粉,然后在有无光照的差别下再检验有无淀粉的形成。 例2 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时,用黑纸片把叶的一部分把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时() A. 被遮盖的部分颜色变浅。 B. 被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其他部分变成蓝色。 C. 叶片无明显的颜色差别。 D. 遮盖部分绿色深,其他部分绿色浅。 【答案】C。 【分析】本题一方面考察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淀粉的检验方法是否理解。 例3 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A. 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 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燃烧起来 【答案】D。

【分析】这也是对实验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的理解问题,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的设计原理:一是为什么要去掉色素,怎样去掉;二是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1下列哪一组生物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A. 苔藓和蘑菇 B.蕨类和种子植物 C. 草履虫和酵母菌 D.细菌和病毒 2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A.整个植物体 B.绿色的叶片 C.所有绿色的部分 D.只有茎和叶 3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 B.为植物体自己制造有机物 C.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4 ?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多()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 5 ?填空题 ①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用“加碘变蓝”的实验方法,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贮存在 _______________ 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 能。 ④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被用于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为提供能量。 答案:1.B 2.C 3.C 4.D 5.①光能②淀粉③有机 物化学能④自己的身体生命活动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因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和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活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还牵涉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酿酒时先通气后密闭,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 别与联系,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 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 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和方法: 1、策略: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2、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归纳分析法、比较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有氧呼吸 本节的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难点也在于此,只要有氧呼吸过程研究透彻,无氧呼吸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预习内容主要是关于有氧呼吸的基础知识,起到熟悉知识的作用,并且在学案上明确要求:记准化合物名称,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有氧呼吸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自学与讨论:独立完成如下图片,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2、知识细化:依据动画细化有氧呼吸过程,明确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去向。 3、书面落实:依据学案独立完成知识小结 有氧呼吸过程小结:从反应物和产物的角度落实基础知识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依据课件内容独立写出并要求学生板演 4、讨论与陈述: 学案上有如下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 ①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与 线粒体的什么结构有关?②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2870KJ能量,其中

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江津几江中学廖云在上课之前,我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遵照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教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评价结果等,学生在这种多侧面的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探究活动刚刚起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教师既没有全程包办代替,也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在学生探究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2.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本堂课学生实验中发生的意外,成为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这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3.注重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案例中,设计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例如:我们吃的馒头和面包为什么比较松软,如何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家庭如何酿酒,为什么酿酒时要挖一个洞,酿酒过程中如何控制发酵环境中的氧气,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完成后,书面形式对实验报告总结。并通过介绍使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正确表达的能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知识点经典例题以及详答

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

1、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无水乙醇等)形成色素溶液。据此原理可以提取色素。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据此原理使各色素分离开来。 2、过程: 提取色素 制滤纸条 滤液划线 色素分离 (纸层析) 观察结果 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带。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如下图: (橙黄色) 最快、最窄 (黄 色) (蓝绿色) 最宽 (黄绿色) 最慢 【特别提示】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知再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最远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4、实验疑难点拨: 丙酮(或无水乙醇)的用途是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英砂(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5、实验成功的关键: 叶片新鲜,颜色要深绿,含有较多色素。 研磨要迅速、充分。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细胞内有机酸破坏。充分研磨使叶绿体完全破裂,提取较多的色素。 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以防止色素带重叠。且要重复2-3次,以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更加清晰。 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二、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 长、1cm 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 (2)在距剪角一端1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1)称取5g 绿色叶片并剪碎 →研钵研磨→漏斗过滤→收集到试管 (2)加入少量SiO 2、CaCO 3和5mL 丙酮 内并塞紧管口 (1)用毛细吸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2)干燥后再重复2-3次 (1)将适量层析液倒入烧杯(以层析液高度不超过滤液细线为准 (2)将滤纸条下端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相应的活动建议中,列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可见本节内容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知识方面要达到理解水平,能力方面要能够设计和实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二、教学设计思路 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第2课时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应注意指出它与平常所说的“呼吸”不同,后者是指气体交换。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特别要对氧的作用和ATP的形成作重点讲解。关于无氧呼吸,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讨论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再让学生回忆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经历,引导他们尝试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无氧呼吸还可以生成乳酸。这样学生对无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都比较清楚了,可出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关于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可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特别要明确指出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效率低等特点。无氧呼吸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补充。 上述内容的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资料,讨论这些事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细胞呼吸的原理,然后再展开联想,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其他事例,并进行解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体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案例呼吸作用 一、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八节。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与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并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2、知识点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

4—1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呼吸作用的知识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化学知识和认知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是理解生物呼吸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 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伴随ATP的形成,ATP进一步推动其它生命活动的进行。又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呼吸作用中有一系列的中间产物产生,这些中间产物,可以是形成其它有机物的原料,由此理解呼吸作用对其它有机物代谢的意义。 学生虽然知道,呼吸作用可为其它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通过这一作用供能的必要性,一般说不清楚。其原因是,学生对生物体能量摄入、贮存、释放和利用规律的认识不清。通过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可使学生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 在呼吸作用意义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呼吸过程中的一些中间产物,说明这些中间产物,可以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体内脂肪等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进入呼吸过程彻底分解,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是各种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4—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三、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