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政策解读及实施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National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Drug List)是指国家基本医疗保险(National Basic Medical Insurance)范围内,经批准使用的、可报销的药品的清单。
它是国家医保政策的一部分,旨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必要的药物治疗,降低药品费用负担。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考虑药品的临床价值、经济性以及可及性等因素。
药品的临床价值是评判一个药品是否应该纳入目录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安全性以及患者群体的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经济性则是指药品的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有替代药物可供选择,以及对医保基金的负担程度等因素。
可及性则是指药品的供应是否充足,是否容易获得等。
药物目录包括中西药、生物制品、辅助诊断试剂和器械等各类药物。
其中,西药分为多个分类,包括化学药品、抗感染药品、抗肿瘤药品、心脑血管药品、呼吸系统药品、消化系统药品、免疫系统药品、内分泌系统药品、神经系统药品、泌尿生殖系统药品、抗风湿药品、抗变态反应药品等。
中药包括中药颗粒、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胶囊等。
生物制品主要包括疫苗、生物诊断产品等。
辅助诊断试剂和器械包括X光、CT、核磁共振等。
药物使用管理目录主要包括对药物的使用条件、限制和管理办法等。
这些管理措施有助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浪费。
例如,对于一些药物,可能会限制使用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等;对于一些高价药品,可能会限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等。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以及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评价,药品目录会进行定期的更新和调整。
这样可以确保目录中的药品一直是符合最新医学和经济条件的。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建立和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专家学者、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18版国基一、目的和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是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保部门等的药品目录。
该目录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两个部分,共计520种³。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可及,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编制原则和方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证据为依据,以安全有效为前提,以可及性为保障。
兼顾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需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未病、治疑难杂症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注重创新引领,适当纳入新上市的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药品。
强化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更新。
组织专家进行系统评价和循证分析,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药物清单、我国临床指南或路径等资料,确定候选药品。
征求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相关学会、专业机构等意见建议,形成初步草案。
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对初步草案进行逐条审议和投票表决,形成正式草案。
三、目录内容和结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两个部分,共计520种³。
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和中药饮片203种。
相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增加了187种,删除了125种,调整了108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的结构如下: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按照《药品分类与代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版)的分类标准进行编排,共分为18个类别,每个类别按照通用名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的分类标准进行编排,共分为11个类别,每个类别按照通用名的笔画顺序排列。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解读发布时间:2018-10-25 来源:一、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哪些特点?2018年版目录主要是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
总体来看,2018年版目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增加了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含民族药),能够更好地服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动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二是优化了结构,突出常见病、慢性病以及负担重、危害大疾病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药需求,注重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新增品种包括了肿瘤用药1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22种等。
三是进一步规范剂型、规格,685种药品涉及剂型1110余个、规格1810余个,这对于指导基本药物生产流通、招标采购、合理用药、支付报销、全程监管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继续坚持中西药并重,增加了功能主治范围,覆盖更多中医临床症候。
五是强化了临床必需,这次目录调整新增的药品品种中,有11个药品为非医保药品,主要是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药品,比如直接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专家一致认为可以治愈丙肝,疗效确切。
新版目录发布实施后,将能够覆盖临床主要疾病病种,更好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基础支撑,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疾病防治基本用药需求。
二、如何发挥基本药物和基本医保联动作用?基本药物与医保药品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两者在安全有效、成本效益比方面无明显差别,基本药物在“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方面属性更强。
一是基本药物不仅兼顾临床必需,还考虑公共卫生必需,包括免疫规划疫苗、抗艾滋病和结核病等药品。
二是基本药物需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有效供给,确保不断供,政府通过定点、储备等方式保障生产供应,通过财政专项经费或纳入医保基金予以高水平保障,提高患者对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
三是基本药物是临床首选、优先使用的一线药品,随着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入,从保证供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角度,基本药物目录的指导性作用只会加强、不会被淡化。
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的通知医保发〔20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的用药保障水平,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及《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要求,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调整并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2022年药品目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及时做好支付范围调整《2022年药品目录》收载西药和中成药共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中成药1381种。
另外,还有基金可以支付的中药饮片892种。
各地要严格执行《2022年药品目录》,不得自行调整目录内药品品种、备注和甲乙分类等内容。
要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将本次调整中新增的药品按规定纳入基金支付范围,调出的药品要同步调出基金支付范围,并及时在智能监管子系统中进行维护,加强基金监管。
二、规范支付标准协议期内谈判药品(以下简称谈判药品)和竞价药品执行全国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各统筹地区根据基金承受能力确定其自付比例和报销比例。
对于竞价药品,实际市场价格超出支付标准的,超出部分由参保人员承担;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支付标准的,按照实际价格由医保基金和参保人员分担。
鼓励各地医保部门开展探索,优先将竞价药品通用名下价格不高于支付标准的品种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和“双通道”药店配备范围,支持临床优先使用,减轻患者负担。
协议有效期内,若谈判药品或竞价药品存在《2022年药品目录》未载明的规格需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应由企业向国家医保局提出申请,国家医保局将根据协议条款确定支付标准后,在全国执行。
协议期内如有与谈判药品同通用名的药品上市,其挂网价格不得高于谈判确定的同规格医保支付标准。
国家出台医保有什么政策_国家医保最新政策如今国家出台看什么医保的最新政策?医保的最新政策是有什么内容的呢?小编为你带来了“国家医保政策”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国家出台关于医保政策的解读符合条件的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居民医保药品目录中的乙类药品自付比例降低10%,已认定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特殊病的参保患者,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的,所用23种特定药物100%报销,百姓将得到更多实惠。
2016年我市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150元,各级财政补助同步提高到410元,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60元。
明年起实现了全年随时缴费,新生儿当年出生6个月之后落户参保的;其他人员(以家庭为单位)当年3月1日之后参保的,全额缴费560元/人(个人缴费150元+410元各级补助)并经过30天等待期后,即可享受当年医保待遇。
不是我市居民的常住人口可持居住证或居住证明办理医保。
4类特殊人群不需个人缴费已参加居民医保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可转为参加职工医保。
自2015年起,大学生连续3年在我市参加居民医保,毕业后继续在本市工作,可以折算职工医保缴费1年。
改革普通门诊报销待遇。
县域内乡村两级的普通门诊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120元,视为名义个人账户,明确规定不清零,可以结转下年,与下年度支付限额合并使用,家庭成员可以共用,取消了原来新农合普通门诊封顶170元年底清零的做法。
2016年医保政策调整主要涉及:将取消药物加成的一级、二级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由80%、65%分别提高到85%、70%,未全部实行取消药品加成的一级和二级定点医院,以及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不变;将符合条件的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级定点医院中药饮片(中草药)费用的门诊报销比例再提高5%,各级定点医院中药饮片(中草药)费用的住院报销比例相应再提高5%,但最高报销比例不超过90%;将居民医保药品目录中的乙类药品个人自付比例降低10%;居民医保高值医用耗材单价最高限额提高到3万元,无责任人的意外伤害参保患者,一个年度内发生意外伤害医疗费用最高报销限额为每人5万元;已认定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特殊病的参保患者,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的,不设起付线,所用特定药物的报销比例为100%。
医保药品管理新政策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保药品管理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使用,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提高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控制医保基金的支出。
本文将就医保药品管理新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提高,医保基金负担不断加重,医保体系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费用的控制,许多国家都积极推行医保药品管理新政策。
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了《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规范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药品使用,促进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优化医药卫生服务布局。
二、新政策内容1. 药品目录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是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医保局共同制定的,列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药品的清单。
新政策对医保药品目录进行了全面调整,根据药品的临床价值及经济性,审慎评价和筛选进入目录的药品,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药品。
2. 药品价格管理:新政策还对医保支付范围内药品的价格进行了严格管理。
尤其是对高价药品,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药品价格,以减轻患者负担。
此外,政府还将推动药品价格透明化,提高价格监管的有效性。
3. 配置和使用限制: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新政策要求对医保支付药品的使用进行限制。
例如,在某些特定病种中,严禁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高价药品,推广使用更经济实用的药物。
4. 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是医疗保险支付中的关键问题。
新政策要求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推动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滥用。
目的是有效控制耐药菌的产生,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三、新政策带来的影响1. 优化医药卫生服务布局:新政策调整了医保药品目录,提高了医药品种的质量水平,并鼓励技术先进、经济实用的药品的研发和生产。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权威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解读(发布时间:2018-10-25)一、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哪些特点?2018年版目录主要是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
总体来看,2018年版目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增加了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含民族药),能够更好地服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动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二是优化了结构,突出常见病、慢性病以及负担重、危害大疾病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药需求,注重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新增品种包括了肿瘤用药1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22种等。
三是进一步规范剂型、规格,685种药品涉及剂型1110余个、规格1810余个,这对于指导基本药物生产流通、招标采购、合理用药、支付报销、全程监管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继续坚持中西药并重,增加了功能主治范围,覆盖更多中医临床症候。
五是强化了临床必需,这次目录调整新增的药品品种中,有11个药品为非医保药品,主要是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药品,比如直接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专家一致认为可以治愈丙肝,疗效确切。
新版目录发布实施后,将能够覆盖临床主要疾病病种,更好地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基础支撑,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疾病防治基本用药需求。
二、如何发挥基本药物和基本医保联动作用?基本药物与医保药品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两者在安全有效、成本效益比方面无明显差别,基本药物在“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方面属性更强。
一是基本药物不仅兼顾临床必需,还考虑公共卫生必需,包括免疫规划疫苗、抗艾滋病和结核病等药品。
二是基本药物需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有效供给,确保不断供,政府通过定点、储备等方式保障生产供应,通过财政专项经费或纳入医保基金予以高水平保障,提高患者对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
三是基本药物是临床首选、优先使用的一线药品,随着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入,从保证供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角度,基本药物目录的指导性作用只会加强,不会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