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化疗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28
培美曲塞治疗腹部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李永强;刘志辉;潘琦津;廖小莉;林燕【摘要】培美曲塞是新型多靶点叶酸拮抗剂,通过抑制生成嘧啶和嘌呤的几个关键酶干扰DNA与RNA合成.目前研究发现,培美曲塞对多种实体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恶性胸膜间皮瘤、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其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皮疹、黏膜炎等.该文就培美曲塞单独用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常见腹部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17【总页数】5页(P3131-3135)【关键词】培美曲塞;药物治疗;腹部肿瘤【作者】李永强;刘志辉;潘琦津;廖小莉;林燕【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培美曲塞(Pemetrexed)是新一代叶酸拮抗剂,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甘氨酰胺核苷酸转甲酰酶和5-氨基咪唑-4-氨甲酰核苷酸转甲酰酶(5-aminoimidazole-4-carbamoyl ribonucleotide transformylase,AICARFI)干扰嘧啶及嘌呤的生成,进而抑制DNA和RNA合成而发挥抗肿瘤生长的作用。
目前,培美曲塞与顺铂联合是治疗无法手术或不宜手术的恶性胸膜间皮瘤[1]和初治ⅢB/Ⅳ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方案[2]。
同时,培美曲塞单药亦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药物之一[3]。
培美曲塞还用于以铂类为基础的一线方案化疗获益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4]。
此外,临床试验亦表明,培美曲塞在多种实体瘤中具有拮抗生长作用。
完全植入式腹腔化疗港在晚期卵巢癌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完全植入式腹腔化疗港,简称为腹腔港,是临床中一种可以完全植入皮下、可长期留置在体内的一种腹腔化疗装置。
主要包括导管与注射座两部分,导管尖端位于腹腔内,构成为1根输注导管和注射座连接,任何部件未暴露与体表,能够为晚期卵巢癌及复发卵巢癌长期化疗这提供长期、可靠的腹腔化疗通路,安全性较高。
本文主要从腹腔港植入方法、应用范围、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晚期卵巢癌化疗患者提供可靠护理依据。
关键词:完全植入式腹腔化疗港;晚期卵巢癌;癌症护理;研究进展腹腔港与输液港存在相似之处,然而与输液港相比,腹腔港的港座是其2倍,导管管径是其2.5-3.0倍。
使用腹腔港干预后,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换药频率,为护理操作创造便利条件,因而受到医护人员与患者青睐。
与传统的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植入腹腔相比,腹腔港进行腹腔注药更加方便,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植入。
由于其整个系统植入皮下,使得反复穿刺痛苦减小,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腹腔化疗并发症等发生率,患者接受度高。
本文对腹腔港植入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 腹腔港植入方法及使用范围腹腔港的植入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或者外科医生,在手术室或是手术过程中进行植入,腹腔港包括港座、连接套环、化疗管,具体植入方法如下:(1)开腹植入。
将患者腹壁脂肪层切开,厚度约为1.0-1.5cm,斜形钝性穿透腹壁,将导管引出并与港座相连,固定港座使用薇乔线缝合,间断缝合脂肪层,穿刺输液后,以肝素盐水封管。
(2)微创植入。
局部切开患者腹部,植入导管,建立皮下囊袋,连接并固定导管与港座,将切口关闭。
植入位置应位于患者双侧下位肋骨上方或髂嵴处。
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应使用无菌纱布与透明敷料对伤口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出血、皮下水肿等情况,并通过腹部X线检查再次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下需要保证导管方向处于盆腹腔或肿瘤残留处[1]。
不论使用哪种植入方式,必须保证头端位于患者腹腔中。
腹腔化疗(IPC)在腹腔消化系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腹腔消化系恶性肿瘤的治疗分早、中期手术切除及术后配合化疗与晚期化疗。
根治性手术后约半数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化疗及术后联合化疗在防治复发与转移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过去临床上多采用静脉全身化疗,由于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病人较难接受或不能完成全部疗程的化疗。
如何避免静脉化疗的缺点,而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
腹腔化疗(IPC)的开展,为其找到了一条较满意的途径。
1 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机制恶性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有血液播散、淋巴结转移及直接蔓延与种植三条途径。
Sugarbaker[1]提出了肿瘤细胞诱陷假说理论,阐明复发与转移的机制分“肿瘤转移”与“肿瘤扩散”两种。
术前肿瘤细胞已侵犯到远处组织及播散入血液,虽然进行了无瘤手术,实际上仍不能真正彻底切除所有的肿瘤细胞。
而且,创伤后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在切除部位及受损的腹膜表面形成一种基质,捕获游离的肿瘤细胞,使之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攻击和全身化疗的作用,加之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毛细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能获得足够营养而迅速增殖,很快长成新的瘤体。
按照Sugarbaker的理论,恶性肿瘤术后存在潜在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有必要在术后进一步治疗。
2 腹腔给药的可行性抗癌药物的给药方式是口服、区域性注射和行全身化疗时的静脉注射。
前二者最终经吸收后亦进入血液循环。
IPC最初用于卵巢癌的术后治疗[2],现已广泛用于腹腔消化系恶性肿瘤的治疗。
腹腔给药后,通过表面弥漫直接进入肿瘤结节,并且通过腹膜-血浆屏障使药液在腹腔中维持高浓度、长时间的作用。
其后,药液经脏层腹膜吸收,经淋巴管及小静脉进入门静脉后入肝[3~5]。
韩晓燕等[6]利用5-氟脲嘧啶(5-Fu)对兔进行了三种方式给药后药物浓度的测定,发现大剂量腹腔给药能使腹腔、门静脉及肝脏存在高浓度药物,而且维持较长时间,以其它两种方式给药则有不同程度差异。
腹腔热灌注化疗辅助替雷利珠单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孙国辉;阿卜杜拉·阿卜迪艾尼;阿尔恒别克·吐尔拜;木拉提·库尔班;布麦热依木·依不热依木【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年(卷),期】2024(23)6【摘要】目的探究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辅助替雷利珠单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肿瘤侵袭相关指标、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治进展期胃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化疗组(n=43)和联合治疗组(n=43)。
常规化疗组给予常规FOLFOX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进行腹腔内HIPEC^(+)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免疫功能(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侵袭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及生存质量[卡氏评分(KPS)]的差异。
结果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69.77%,高于常规化疗组的46.51%(χ^(2)/P=3.842/0.050)。
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高于常规化疗组,CD8^(+)T细胞比例低于常规化疗组(t/P=4.135/<0.001、2.980/0.004、3.864/<0.001);2组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CEA、CA125水平低于常规化疗组(t/P=5.926/<0.001、2.961/0.004),而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VEGF、bFGF、MMP-2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VEGF、MMP-2水平均低于常规化疗组(t/P=2.513/0.014、2.390/0.019),bF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2组患者平均KPS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
新辅助治疗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张本妥;王胤奎;邢继尧;陕飞;李子禹
【期刊名称】《腹部外科》
【年(卷),期】2024(37)2
【摘要】我国是胃癌大国,且以进展期为主,超过一半病人在确诊时已是局部进展期胃癌。
过去20年,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最重要的进展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治疗模式的变革,从单纯手术到以手术为主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而另一方面则是手术方式的进步,从传统的开腹手术转变成以腹腔镜手术为主的微创治疗。
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胃癌外科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新的临床问题,新辅助治疗后引起的水肿和纤维化等组织改变是否影响手术安全性,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的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是否影响手术安全性,成为外科关注的热点。
围绕这两议题,该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并结合作者单位的研究与实践,浅析新辅助治疗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总页数】7页(P89-94)
【作者】张本妥;王胤奎;邢继尧;陕飞;李子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6
【相关文献】
1.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2.老年人改良衰弱指数与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预后的影响
4.胃癌非根治性ESD切除对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5.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全文)摘要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一些关键步骤上仍有争议,包括淋巴结清扫范围、肠管切除范围、手术入路及吻合方式的选择等。
新的保功能手术和经自然腔道手术进一步提升了手术微创性。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结合笔者所在中心经验,阐述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目前的焦点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1],其中右半结肠癌占比超过60%[2]。
对于非转移性结肠癌,NCCN指南、ESMO指南和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推荐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由于证据的缺乏,这些指南在具体手术方式上无明确推荐,因此右半结肠癌手术的关键问题仍有一些争议之处。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结合笔者所在中心经验,对目前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
1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与D3淋巴结清扫针对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apanese Society of Cancer for Colon and Rectum,JSCCR)于1976年在其大肠癌规约中提出了结肠癌“D3淋巴结清扫术”的概念,至2019年的大肠癌规约仍主张进展期结肠癌接受D3手术。
只是,JSCCR的大肠癌规约强调了根据“术前临床诊断或者术中发现情况”来确定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如果根据术前和术中诊断发现且怀疑淋巴结转移或者考虑肿瘤浸润深度达到或超过固有肌层时,都应该进行D3淋巴结清扫[3]。
2009年Hohenberger等[4]提出结肠癌的完整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原则,核心要素包括按胚胎层面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及充分的肠管和系膜切除。
CME原则强调的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其范围与JSCCR大肠癌规约中的D3淋巴结清扫范围类似。
日本提出的D3手术,强调清扫肿瘤供血血管根部的“主淋巴结”;而CME手术更强调肠系膜上血管表面淋巴脂肪组织(“中央组淋巴结”)的连续清扫。
胰腺癌的腹腔热灌注化疗(全文)摘要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在高温条件(42 ℃左右)下进行腹腔化疗,被视为可能克服全身给药相关耐药性的治疗方式。
目前HIPEC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仍比较少。
本文总结HIPEC治疗的发展历程以及HIPEC的治疗要点,为HIPEC治疗胰腺癌提供建议和理论依据。
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腹腔化疗,被视为可能克服全身给药相关耐药性的治疗方式。
腹膜内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高浓度化疗药物的区域应用,尽管浓度梯度很高,但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渗透到组织中,渗透深度仍然有限且不超过2 mm。
而且由于腹膜血浆屏障的半透膜作用将腹腔和血液分隔成两部分,缓慢吸收的大分子化疗药物在腹腔和血浆之间产生高浓度梯度,通过腹膜血浆屏障缓慢扩散后,经门静脉转运至肝脏,肝脏对化疗药物的清除速率超过吸收速率。
因此,尽管局部腹膜内浓度很高,化疗药物的全身毒性仍然相对较低。
热疗会影响细胞膜、细胞骨架、大分子的合成和DNA修复机制。
热疗还促进癌细胞产生更多的溶酶体和溶酶体酶活性,从而增强癌细胞破坏。
此外,热疗还可以引起肿瘤血流量减少或完全性的血管淤滞,这也导致癌细胞死亡加速。
与没有热疗的腹腔灌注治疗化疗相比,HIPEC具有以下优势:(1)直接杀伤癌细胞;(2)增强化学疗法的细胞毒性;(3)抑制血管生成;(4)改善蛋白质变性;(5)耐受性强,没有其他不良作用。
尽管高热存在一定的细胞抑制特性,但其与化学药物的协同作用使科学界逐渐聚焦于高热与化学灌注联合治疗。
目前,丝裂霉素-C是HIPEC中最常用的药物。
有研究报道轻度高温可以增强奥沙利铂、丝裂霉素-C和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另外,外科减瘤手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是使用HIPEC的前提,HIPEC与CRS 的联合应用可以在高度选择的患者中获得更好的长期疗效。
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癌的研究发表时间:2012-03-31T16:43:26.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李冬王旭[导读] 而且使低收入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适合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李冬王旭(辽宁省大洼县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124200)【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40-02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肠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意义。
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例进展期胃肠癌术后患者治疗为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联合化疗组及常规静脉化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及并发症和毒副反应。
结果联合化疗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低于常规静脉化疗对照组,而联合化疗组生存率则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并发症和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进展期胃肠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可减少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胃肠癌腹腔温热灌注化疗静脉化疗胃肠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我国胃肠癌死亡率为25.2/10万(男性:32.8/10万,女性:17.0/10 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
(男性是女性的1.9倍)。
中国胃肠癌的世界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万,女性:18.6/10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
胃肠癌的病死率如此之高,而预后之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目前,单一静脉化疗或腹腔灌注化疗,其疗效不满意,肿瘤易复发。
另外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由于肿瘤复发的继续治疗,或导致很多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
寻找一种花费少、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急需解决。
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优于单纯静脉化疗或单一腹腔化疗,不增加不良反应,但能提高疗效,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