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史19世纪前重点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中编(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考点】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精简版浪漫主义文学:1.1798年,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与柯勒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标志英国浪漫文学兴起。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2.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①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②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4.拜伦(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反叛者、自由与正义)长篇讽刺诗《唐璜》 (1818-1823)5.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6.东方叙事诗:①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长诗。
②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7.拜伦长篇讽刺诗《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8.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9.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10.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11.《巴黎圣母院》(1831)美丑对照12.《悲惨世界》(1862):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柯塞特。
13.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自由诗体”14.麦尔维尔《白鲸》(1851)自然主义文学:1.左拉:《苔蕾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外国文学讲义-十九世纪初期文学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流行了二百多年的古典主义已处于弥留阶段,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兴起,并很快席卷欧洲。
十九世纪头三十年,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一、浪漫主义的产生1、历史背景(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后的动荡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3)十八世纪英国伤感主义文学的影响。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偏爱表现主观感情2、推崇想象力,追求自由3、热爱大自然4、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5、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6、常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诗歌)三、浪漫主义文学概况1、英国文学:(1)湖畔诗人:他们憎恶英国的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长期隐居在英格兰西北部昆布兰湖区,被称为“湖畔派”。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柯勒律治《老水手之歌》骚塞《审判的幻影》(2)恶魔派诗人:恶魔派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作过批评,称“桂冠诗人”骚塞是叛徒。
为此骚塞称拜伦、雪莱是“恶魔派”。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它象征积极反现实的斗争。
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3)唯美诗人:济慈《夜莺颂》、《希腊古瓷颂》(4)历史小说家:司各特《艾凡赫》(小说)2、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
格林兄弟童话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3、俄国文学:普希金《叶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浪漫主义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他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篇,著名的《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讴歌自由与个性解放,谴责上流社会,否定沙皇专制,为此遭到流放。
19世纪外国文学史复习知识点“文学史”作为一种新的著述体裁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
19世纪西方文学史主流采用的是把文学创作活动及作品的资料与其他历史因素相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
中国于20世纪初随着大学设置文学史课程开始编写文学史教材。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店铺搜集整合了:19世纪外国文学史的复习知识点,欢迎参考阅读!19世纪外国文学史复习知识点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在文学方面,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文学的优良传统,其特点:(1)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和浪漫主义作家通过主观折射来反映社会不同。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2)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高尔基认为“这个流派的特征是它那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称它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3)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西欧文学在思想上的重要特征。
它宣传抽象的人类爱和改良主义。
**(4)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在总结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提出“除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标准。
*二、法国文学(现实主义)2.法国最早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作家是民主诗人贝朗瑞。
3.司汤达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30年出版《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4.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人间喜剧》。
5.梅里美中篇小说《高龙巴》、《卡门》(又译《嘉尔曼》、《卡尔曼》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主人公是卡门。
6.福楼拜是巴尔扎克以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7.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拉马丁、维尼等,还有大仲马、欧仁&S226;苏、戈蒂耶(是诗人、文艺理论家)和乔治&S226;桑(女作家,作品《安吉堡磨工》)。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十九世纪前期西欧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历史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于1830年前后,欧洲民族主义觉醒,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强烈的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
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2、推崇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感情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在他们笔下,充满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
4、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
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德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策源地,先后形成耶拿派、海得堡派、柏林三个中心代表人物: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霍夫曼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呈现作品怪诞阴暗风格。
海涅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二)英国文学湖岸派:作家退居都市,隐居在英国的西北部湖区,缅怀中世纪,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与湖区风光的作品。
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拜伦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给英国人民的歌》济慈:《伊莎贝拉》《夜莺颂》(颂诗)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三)法国文学社会环境复杂,经历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因此文学具有政治色彩。
代表人物:雨果夏多·布里昂: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基督教真谛》,“世纪病”形象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德意志论》《戴尔菲娜》乔治·桑:《康素埃洛》缪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19世纪浪漫主义】——德国<诞生地>——早期浪漫派“耶拿派”:1798年奥古斯特、弗利德利希创办杂志《雅典娜神殿》,以此为核心形成。
1802年以后逐渐解体。
奥:《在柏林关于文学艺术的讲义》;弗:《断片》浪漫主义的诗是“无限的、自由的”,“诗人不应受任何规律的束缚”,主张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文艺与宗教相结合。
唯心主义哲学派的脱离现实例:诺瓦利斯《夜的颂歌》,对死亡的歌颂,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有神秘主义和消极的色彩;蒂克晚期浪漫派“海德尔堡派”布伦坦诺&阿尔尼姆:整理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德国民间故事书》格林兄弟(雅各布/威廉·格林):发现《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整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霍夫曼《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揭露19世纪德国病态社会影响了:巴尔扎克、“恶魔诗人”波德莱尔(代表作《腐尸》)、果戈理、爱伦·坡海涅——“浪漫主义的嘲讽”1820《论浪漫派》“苍白的尼姑、夸耀门阀的骑士小姐”比喻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带宗教色彩,缅怀中世纪遗风的消极浪漫主义1844长篇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体旅行记”;革命民主主义浪漫主义的嘲讽:用现实打破那梦幻,嘲笑它的荒诞无稽—→《海中幻影》——英国<最高成就>——华兹华斯1798年与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丁登寺》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诗是人和自然的形象《不朽的征兆》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人的善良本性,自然使人道德完善《序曲》大自然和宗教造就“仁爱之人”柯尔律治1798年《古舟子咏》——“罪与罚”主题老水手kill 信天翁Love 水蛇宣传仁爱精神和基督教赎罪思想,是泛神论和基督教教义相结合。
拜伦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自由颂歌,开新一代诗风《东方叙事诗》:“拜伦式英雄”,与社会对立的反叛精神——“拜伦主义”小说《唐璜》:绝顶天才之作雪莱1813年长诗《麦布女王》1817年《伊斯兰起义》抒情诗:《西风颂》、《自由颂》、《致云雀》1819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普被“尤皮特”(社会压迫和专制)拴在高加索岩石上精灵说人类有希望,有反专制、自我牺牲精神。
名词解释1.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
根据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由一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
该史诗在公元前六世纪被正式写成文字,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经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而成。
荷马史诗是后世西方英雄史诗的典范,它自发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也滋润后世,为众多诗人和作家所继承。
3.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意大利民族文学奠基人,文艺复兴先驱,中世纪向近代文学过渡标志,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生于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影响他思想和创作是爱情生活和政治生活。
开创“温柔的新体诗派”,颂扬男女之间爱情。
主要作品有《神曲》等。
4.《神曲》:1307-1321年间由但丁创作。
原名《喜剧》,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
发扬古希腊罗马喜剧传统,通过象征寓意,突出政治讽刺和社会批评,具有浓重的讽喻意义。
被薄伽丘称为“神圣的喜剧”。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成就,也是资本主义新文学的开端。
作品超越现实,是从哲学本位的高度关照人类存在和道德问题的寓言性总结。
5.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博学人文主义者,通晓古希腊文。
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文艺复兴宣言。
代表作为《十日谈》。
晚年致力于翻译荷马和对《神曲》的诠释理解。
6.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市民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小说样式。
一般用自传体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经历为线索,反映现实、揭露贵族和教士罪恶,讽刺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
第六章19世纪早期的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浪漫主义(一)、十九世纪初欧洲历史概况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政治形势风云突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轰动全欧。
这次革命彻底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政权,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
它使长期以来不断奋斗的法国资产阶级有了成果,同时也给与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以信心,推动了全欧性的民主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和取得胜利的新阶段。
在法国,由于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就遇到了来自于国内外封建势力的阻碍。
所以,在革命胜利的最初阶段,法国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侵略与反侵略的长期而艰苦的斗争。
拿破仑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法律措施,对内坚决镇压复辟活动,对外粉碎反法联盟的多次梦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但是,应该注意,拿破仑所进行的对外战争又带有扩张和掠夺的性质,代表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波旁王朝在拿破仑失败后就迅速在法国复辟。
1815年,俄、普、奥三国在维也纳缔结了反动的“神圣同盟”,专门镇压革命活动。
但是,这非但没有扑灭人们心中的革命烈火,反而使各国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在西班牙,1808年爆发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在意大利,出现了自由派贵族和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所组织的“烧炭党”;在希腊,1821年爆发了规模相当大的反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同时,在一些国家,工人自发组织的罢工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文艺领域,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应运而生,代替了启蒙思想的地位,这就是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的产生浪漫主义思潮能够产生,是和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哲学思想以及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分不开的。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欧洲,并不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理想局面,而是到处都充满着战争和灾难的动荡、混乱的局面。
欧美文学史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鬼怪霍夫曼”:霍夫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小说家,霍夫曼小说情节往往荒诞离奇,笔下的人物往往受到幽灵般的神秘力量支配,往往被戏弄,被毁灭,因而在文学史上有“鬼怪霍夫曼”之称,但透过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霍夫曼对现实的嘲讽和批判。
因此海涅说“尽管霍夫曼描写了千奇百怪的鬼脸,但却始终牢牢地依附着人生的现实”。
霍夫曼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怪诞的故事和神秘的色彩,而在这一切背后,却隐含着对于黑暗的德国社会,对腐败的官僚贵族和庸俗丑恶的小市民生活的无情讽刺和鞭笞,同时也抒写了作家对艺术使命的浪漫主义信念,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2.异国情调:指原始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的风土的人情,同样,异国情调重要的不在于时空的距离而在于文化上的距离。
诸如阿拉伯,土耳其,西班牙,西班牙,北美,甚至科西嘉岛。
3.《克伦威尔》序言(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主要观点:①批判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反对盲目模仿古人,为创作自由和艺术的多样化辩护。
②雨果在里面指出了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艺术理论。
他认为古典艺术仅仅从一个角度去考察自然,因而往往将滑稽丑怪拒之门外,近代艺术则以高瞻远瞩的目光观察自然,于是他们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常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因此他要求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同时加以表现。
通过对照使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
因为真正的诗,完整的诗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中。
4.百科全书派:在法国,从18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编纂《百科全书》为中心,形成了启蒙运动的高潮。
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达朗贝、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拉美特利等人都参加了编写工作。
因而他们又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他们所宣传的学说,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P84)5.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简答1.荷马史诗的思想主题:歌颂希腊民族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一)英雄主义的理想观(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三)朴素的宗教观和人文意识(四)通过对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悲剧意识。
用有限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
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这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1)谋篇布局:《伊利亚特》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
《奥德赛》虽用“双线发展”,但故事焦点一直或明或暗对准奥德修斯的回归。
史诗在题材处理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利亚特》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又是4天的战况。
在情节的布置上,整个诗篇围绕着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
《奥德赛》把10年历险故事压缩在40天,具体又只写5天;结构上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海上历险,一条是家中求婚者的包围,两条线索互相映衬,更突出情势的紧急。
(2)性格刻画:阿喀琉斯英勇善战,珍视友情,但任性倨傲,不能顾全大局,残忍又不失同情之心;赫克脱耳英勇善战,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奥德修斯足智多谋同时意志顽强、英勇不屈;阿伽门农刚愎自用又勇于自责;珀涅罗珀美丽,聪明、贤淑、忠贞。
(3)荷马史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种充分外现的描写使一切都清晰可感、具体透彻,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充分得以体现。
①程式语言: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妇女是“束腰紧身的”,话语是“长了翅膀的”,枪矛是“投影深长的”,大海是“深蓝色的”;②一些主要人物都有固定的形容词,比如“捷足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等。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它是由法国革命开始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它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感伤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偏爱表现主观感情、主观理想和非凡事物,主观性是其本质特征。
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重视民间文艺,以此与他们厌恶的城市文明对立。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喜用夸张、对比等手法。
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故乡。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鼓吹创作自由,但缺乏战斗精神,唯心的宗教的色彩较浓。
英国浪漫主义成就卓著。
“湖畔派”三诗人因厌恶城市文明而寄情自然、缅怀中古。
他们发动了诗歌革新。
新一代诗人拜伦、雪莱在民族民主运动的鼓舞下创作,思想激进,并把诗歌革新推向新阶段。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与1789年革命后的复杂形势密切相关,政治色彩鲜明。
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代表了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不同方向。
以雨果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战胜古典主义,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其势头持久不衰。
在俄国,以普希金为代表的进步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反沙皇专制暴政的倾向,而且很快向现实主义转化,把俄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古典主义流行了二百年之久,已处于衰亡阶段。
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次革命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它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但是,在保卫和巩固这次革命成果的过程中,曾出现极其复杂的形势,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19世纪初期概论1、在英国18世纪小说和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英国乡间日常生活的小说是吉恩•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爱玛》等作品。
2、在19世纪20年代,正当浪漫主义在法国方兴未艾之际,斯丹达尔提出了实质上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体现。
在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在20年代中期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3、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浪漫主义。
德国文学1、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蒂克等人。
2、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家,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3、诺瓦利斯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在创作上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有《夜的颂歌》,其作品《亨利希•封•奥弗特尔丁根》是为了反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而写的,在这里,作者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13世纪说成是人类和文化的黄金时代。
4、德国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有布伦塔诺、阿尔尼姆,他们二人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的号角》和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搜集和编写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很有名。
5、通过奇异幻想和荒诞离奇的情节反映现实,对现实中的黑暗势力进行讽刺和批判的德国浪漫派作家是霍夫曼,他在国外有很大影响力,其作品具有神秘色彩,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支配,人没有能力主宰自己。
6、和霍夫曼同时进行创作的沙尔索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进步倾向最明显的一个。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童话体小说《彼得•史雷米尔奇艺的故事》,通过一个人用影子换的财富但丧失了人的要素而痛苦不堪的奇异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金钱罪恶,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7、海因利希•海涅的《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
英国文学1、在19世纪的头30年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
论述1.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外在滑稽的喜剧性与内在矛盾的悲剧性(1)典型形象:①矛盾复杂。
一心匡正社会,小说当现实。
无视时代抱不平,“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
②维护正义甘愿牺牲的勇士。
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保护权利尊严。
见义勇为。
“一切东西都平等”善良幽默可亲渊博。
③理想主义化身。
执著于理想化骑士道,不怕议论讥笑侮辱打击。
碰壁却越战越勇。
人文悲剧。
④悲剧性人物。
迂腐固执、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想入非非,丧失理性对现实感觉判断,荒唐卤莽,不吸取教训,碰壁后害人害己。
(2)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错位:①喜剧是一种凸显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②矛盾即喜剧主体采取行动的外部形式与内在精神间的矛盾,导致主体目的与手段间错位,行为动机与结果悖反③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通过四个矛盾的设置,表现了喜剧性的错位效果:一是梦幻中的时代/现实世界;二是主观任意幻想/企图实现幻想的方式;三是梦想中贵族骑士/现实中破落绅士;四是年轻骁勇游侠骑士/年老赢弱乡绅(3)悲喜交融的内在崇高性:①滑稽与崇高、喜剧性与悲剧性矛盾统一:滑稽的喜剧性(外在的滑稽)——表现在人物的形象、行动、语言、思维方式等等;崇高的悲剧性(内在的崇高)——表现在人物的理想主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不惜性命等性格特点②痴迷的幻想家和清醒的智者的矛盾组合:即“心灵与现实的脱节”——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向往黄金时代和反对自由与奴役、清廉公正爱民的政治理想。
2.《失乐园》的艺术成就:(1)《失乐园》创作于1667年,长一万九千余行,共12卷,题材来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和《启示录》。
(2)谋篇布局:史诗采用倒叙手法,结构宏大、场面雄伟,人物超凡脱俗,讽喻隐秘巧妙,音调铿锵有力,艺术炉火纯青;史诗共分两条情节线索:一是大天使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二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违反禁令,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线索交叉于撒旦引诱夏娃吃禁果的第九章。
(3)艺术形式:①回归荷马、维吉尔以至但丁的传统,以史诗形式进行创作;也避开欧洲当时盛行的骑士文学,从《旧约全书》短短的开篇“创世纪”中取材,铺陈推衍。
②整部史诗处处高潮迭起,充满戏剧化的张力,描绘了奇瑰的想象和宏伟的气势。
许多独白或是对白,或气势磅礴,或慷慨激昂,或巧言令色极尽谄媚之能事,或探索人物心理入木三分。
同时作者也善于用雄浑洪亮的音调和节奏来配合诗歌意境的传达。
(4)内容的独创:①希腊罗马史诗题材都是战争或历险大场面,众多人物和曲折情节,《失乐园》除开头地狱反叛天使外,既无轰轰烈烈行动,也无众多人物。
有意打破传统,创作“在散文和韵文里迄无前例”的人之精神的伟大史诗,而不是赞颂肉体行动和英雄业绩的史诗。
②对弥尔顿来说,忍耐顺从谦卑才是道德力量崇高美德,远比战争历险英雄业绩更值得写史诗。
(5)思想主题:①善与恶的矛盾、知识与自由的困惑、乐园的幻想与对乐园的不断追求……这类意义深刻的哲学和宗教问题才是这部史诗作品的核心,也正是这些问题使这部史诗能超越某一时代之历史和政治,具有永恒的哲理之魅力。
②撒旦反抗斗争失败后的愁情和亚当夫妇被判罪后的愁绪,都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苦闷。
在弥尔顿看来,神话、传说、历史都一样表现时代的精神,英国十七世纪革命精神和历史上一切变革时代都有相通之处。
《失乐园》既是借用神话题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历史记录和反思,也是用宗教意象对人类本性,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命运所作的象征性表述。
它表现的是人类从漂泊过渡到安息的情景,描绘的是一个对现时与未来、个体与群体都有意义的模式。
(6)人物形象:①撒旦:弥尔顿认为撒旦是野心和堕落的象征,野心和骄矜导致他反叛了上帝,最终受到惩罚,变形为蛇。
但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志士的弥尔顿在描写撒旦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把反抗的激情赋予了他,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宏伟的气势。
即使在地狱的火海中也毫不屈服。
在弥尔顿笔下,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形象跃然纸上,而借助于它,诗人抒发了自己与封建势力坚持斗争的决心。
浪漫主义诗人如布莱克和雪莱等对这一“恶魔式英雄”推崇备至。
但当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撒旦形象的崇高美消失了:a.外表从伟岸天使军统领变卑鄙窥视者,丑陋蟾蜍、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苦灰。
b.内在本质从敢向万能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伤害两个弱小生灵的懦夫。
外表变化是本质堕落的反映。
C.真正堕落不是反叛上帝,而在引诱人类犯罪毁灭。
前两卷大天使叛逆展现英雄气概,实施罪恶计划成功后,形象才变丑恶。
体现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在自由意志下完成。
②通过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线索,弥尔顿试图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意志不坚定,理智盲从于感情冲动,过分的欲求导致道德的堕落。
在受到上帝惩罚后,亚当和夏娃才知道人生的苦恼,产生了种种哲学思想,携手踏上漫长的旅途。
弥尔顿认为,人的自制和自强将使人类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3.《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形象:“一个消极的本质”,代表否定的力量(1)靡非斯特的具体形象:①他不认识人类里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也就是幽灵的力量,对于不可能的事物的追求。
所谓宇宙和人生中的伟大,他都不能理会。
高尚的努力、纯洁的爱、创造的事业,在他狭窄的眼光里都没有意义。
②他赞颂黑暗。
闯进浮士德的书斋时,浮士德问他叫做什么,他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
黑暗是母亲,黑暗生出光来,光不应该骄傲地争夺黑暗的地位。
③他不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义,他认为哲学是虚无主义。
把一切看得毫无意义,只发现"空"和"无"。
一再声明他是"否定的精神",处处代表虚无,和他所看不起的"有"作对。
因为万事归终都要灭亡,倒不如根本不曾有过。
④靡非斯特既然是个虚无主义者,他就不大容易理解"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道理。
他说,向上也好,堕落也好,都是一样,他看什么都是"差不多"。
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⑤靡非斯特自以为看透了世情,对于世事也非常冷淡,没有感伤,没有热情,与浮士德形成鲜明对照。
浮士德说他冷酷而僭妄,葛泪欣说他总是嘲讽地望着人。
他冷淡无情,不能爱一个人。
冷静无情的性格,使他对人生往往有极锐利的批评。
聪明、幽默、善于调侃,作者利用靡非斯特的口吻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⑥靡非斯特的否定性格源于片面的理智。
这是歌德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启蒙运动的思考。
十八世纪这个崇尚理智的时代积极方面是把人从阻碍进步的错误观念里解放出来,建设健全朴质的人生。
但另一面却把热情与理解摒除在范围以外,否定精神发展,幽灵力量在心内窒息。
(2)靡非斯特在作品中的意义:①是浮士德性格和行为的试探者,代表着否定性格和消极力量,是与肯定和真理对立统一的形象。
②靡非斯特是浮士德自身“气质的一部分”,代表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另一种类型,即对生活持着虚无主义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
浮士德通过与自我搏斗,奋斗者的性格战胜虚无者,最终与魔鬼断了缘,但内心更加明朗,体验到“智慧的最后的结论”③魔鬼无形中满足了上帝的希望,陪伴浮士德一生,刺激他,使他更为努力,不曾疲怠。
同时也应验魔鬼向浮士德介绍自己时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永远愿望恶而永远创造了善。
4.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艺术特色:(1)戏剧化策略:①提供舞台,将生活场景戏剧化,以塑造人物。
如在费瑟尔斯通先生卧室,弥留之际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和出人意料结局带来情感上的洗礼。
②擅长通过戏剧化场景,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避免人物塑造简单化和类型化,塑造"圆型"多元的人物性格。
(2)"插话"策略:首先,更清楚地揭示了人物关系,使人物性格更鲜明:“男人和女人在判断自身的问题时往往会犯下可悲的错误;他们把自己含混不清的,骚动不安的欲念有时当作天分,有时当作宗教,有时当作轰轰烈烈的爱情。
”其次,进一步展开故事前,使对故事发展方向有所觉察,更好了解人物关系本质。
如费瑟尔斯通先生宣读遗嘱前,想到诺亚方舟中的动物的场面。
再者,了解人物的性格成因,增加人物性格的可信度。
“不少人在年幼时被毫无防备地抛入各种坎坷之中,自己勉强挣扎着寻找‘立足之地’,而他们的长辈们却在忙自己的事情。
”(3)描写策略:塑造了所有小说中最美丽最高尚的女主人公:多萝茜有一种美仿佛会因朴素的衣着而更加光彩照人.即使她穿着意大利画家眼中的圣母玛利亚穿的那种平淡无奇的上衣,她的皓腕和玉手也会显得美不胜收.她的身材,姿态和轮廓皆因衣着朴素而更显优雅,高贵.和小地方大红大紫的时尚相比,她就像当代报纸上的一段《圣经》引言或某位古典诗人的一段诗文一样清雅,朴实多萝茜能大段地背诵帕斯科的《随想录》和吉罗姆·泰勒的宗教著作.她以基督教的思想关照人类的命运,觉得女性在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上下功夫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又注重穿着打扮又关注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世界.她的内心装满了理论,她天性渴望高深莫测的理念,当然也包括在提普敦教区她的行为准则.她追求事物的强度和崇高,万事万物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她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寻;她甚至会为之献身……(4)话语策略:首先语体风格不同,不同人物讲话的语气、姿态、动作各异,衬托出他们鲜明的性格。
其次,不同的话语内容反映说话者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物的话语差异还表现在对语境的适应性方面。
话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有赖于说话者能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并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自己的语体和话语内容。
如多萝茜在各种语境都试图避开世俗话题,拒绝使用"平凡"的词藻,导致不少交际停滞。
这种对语境的极端不适应巧妙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幼稚,偏激和失衡的协调能力。
5.《远大前程》的艺术成就:(1)思想主题:①抛弃廉价的乐观主义结局,更加鲜明地反映对英国社会的失望情绪。
②小说带有明显的讽刺意义,主题并非仅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
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过要当上等人。
后来之所以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
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
(2)结构严谨: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人物、线索、情节多,各种元素相互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形象突出。
主要人物的活动组成了贯穿全文的条条线索,如匹普的成长经历、财产来源、感情生活等,这些线索有机交织在一起。
随情节展开,谜团一个个被揭露,布局精美,结构严谨。
(3)人物对比:紧紧抓住匹普想当“上等人”最后又跌下来这条中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同主线游离的人事,且人物间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