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唐诗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初唐诗句经典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初唐·王勃《滕王阁序》3.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初唐·骆宾王《从军行》4.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初唐·王勃《铜雀妓》5.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
——初唐·杨炯《竹》6.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初唐·王勃《滕王阁序》7.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初唐·卢照邻《送梓州高参军还京》8.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初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9.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唐·王勃《山中》10.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初唐·骆宾王《在军登城楼》11.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初唐·杨炯《巫峡》12.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初唐·卢照邻《战城南》13.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初唐·杨炯《战城南》14.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初唐·杨炯《有所思》15.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初唐·王勃《蜀中九日》16.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初唐·卢照邻《长安古意》17.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初唐·杨炯《夜送赵纵》18.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初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19.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初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20.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初唐·骆宾王《晚泊江镇》2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初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2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杨炯《从军行》23.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初唐·杨炯《紫骝马》24.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1.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于易水送人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在军登城楼
唐代: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4.送别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5.送别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6.从军行
唐代: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7.咏镜
唐代: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8.忆蜀地佳人
唐代: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9.玩初月
唐代:骆宾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10.咏尘
唐代:骆宾王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
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唐诗鉴赏《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在军登城楼》解析:➢唐光宅元年(684)九月,徐敬业以恢复中宗的帝位为号召,在扬州起兵讨代武则天。
垂暮之年的骆宾王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并被任命为艺文令,写下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声四扬,此诗也是这时候的作品。
➢“城楼”,指扬州城楼。
扬州当时是讨武大军的领地。
可见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写诗人登城楼时的所见所想。
➢诗一、二句“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骆宾王平生非常景仰荆轲,曾作有《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以示凭吊。
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三、四句“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戎衣”一词出自《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指伐商,这里指伐武。
此句是说讨武之事何日成功,虽是问语,但丝毫没有犹豫,没有彷徨。
“歌舞”句袭用北齐祖挺《从北征》“方系单于顿,歌舞入长安”中的成句,表现了讨武必胜的坚定信心。
➢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本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映衬,赋予了本诗特有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但绝没有悲逝念远的感伤,也没有嗟叹自身的哀怨,非一般的登临之作可比。
杜甫诗“举天悲富骆”、“不废江河万古流”,对骆宾王一生作了评价,用作评论此诗大致不差。
今人刘拜山评解此诗说:“诗意慷慨激越,自期必胜,不辞今日在军之苦,正为他时'歌舞长安耳’。
《读懂诗人,才懂诗》唐诗版诗词是形,曼妙华章描形画骨;诗人是魂,画龙点睛流传千古。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之美,美在声律、美在辞藻、美在意境,更是美在每一首诗背后的时代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名人。
一首诗词,诵读出来是一种美,可知道了这首诗的背景,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性格和风采,再来读这首诗,这种美的味道会大不一样,会是一种升华,不仅欣赏了诗词的形,更是握住了诗词的魂。
这才是唐宋诗词的精彩之处。
全套音频涉猎唐宋两朝近30位诗词名家,包括:唐朝: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宋朝: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我们会从诗人的生平、趣闻入手,过程中穿插经典篇目的赏析,帮助大家从诗人的背景来理解和鉴赏区区几十字的诗词。
芝麻君邀请到十年授课经验的复旦学霸——平哥,给我们以脱口秀的形式,编排了这档精美节目,让我们从诗人入手,来领略诗词之美吧!【李白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天门山》年代:唐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年代:唐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在军登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军登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唐代〕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赏析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
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
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
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
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
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
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骆宾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生平简介骆宾王(约630—684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和文章家。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
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东济南东北)令。
可惜父亲早逝,生活窘困,母亲带着他到袞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
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
文如其人,宾王的豪爽及侠义精神自然也现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
青年时代的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参军、录事之类的小官。
适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禅,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因此被赐为奉礼郎,后又任东台详正学士。
咸亨元年,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西域,正遇薛仁贵战败于大非川,滞戍边塞两年多,回到长安不久又进入蜀地,从军姚州(今云南楚雄一带),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
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后又调任明堂主簿、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升任侍御史。
此后不久因事入狱,究其因,据说为“坐赃左迁临海丞”。
《新唐书?文艺本传》中却记载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
” 诗人在狱中作有《萤火赋》、《狱中咏蝉》和《狱中书精通简知己》,屡次诉说自己的冤屈。
仪凤四年改年号元调露元年,大赦天下,宾王因此得以出狱,之后又赴幽燕进入幕府。
调露二年秋天任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
嗣圣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以匡复李唐王朝的名义征讨武则天。
骆宾王加入了匡复府在其中任艺文令,此期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扬天下。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不明。
史诗记载说法不一,《朝野佥载》称:“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
”《本事诗?征异》则说他落发为僧。
民间又有他在灵隐寺与宋之问联诗的传说。
骆宾王现存的作品,有《骆临海集》十卷,《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三卷,共一百多首。
诗词鉴赏有哪些方法?文/周拥军面对一首诗词,我们有什么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评价和鉴赏,从中体会到诗词中美的力量。
笔者认为,诗词鉴赏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外部感知、诗境体悟、技巧品赏和语言研究。
(1)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①读“题”。
凡读诗,首先要从题目入手。
因为题目中有我们理解诗的信息。
例如王维《过香积寺》,表明特殊的地点,杜甫《春夜喜雨》,题目中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②识“人”。
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
例如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
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
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
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
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
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
③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
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④看“注”。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
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从军行骆宾王全诗解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著名边塞诗,下面是全诗的解析和拓展: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解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直接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边境烽火连天,西京受到威胁,这引起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和不平。
接下来的两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则形象地描绘了边防部队的战斗行动。
牙璋是一种文书工具,这里表示诗人所见到的边防部队撤退时的文书。
铁骑则是指边防部队的骑兵。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边防部队的英勇战斗和坚强意志,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最后两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环境。
大雪弥漫,天地一片漆黑,战场上的旗帜被雪暗笼罩着,难以辨认。
同时,诗人还使用了“风多”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和复杂。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为整首诗增添了一股悲壮的气息。
拓展: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极
富感染力。
他的《帝京篇》和《咏鹅》等诗作被誉为唐代经典之作。
骆宾王还是唐代“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骆宾王的生平十分曲折,他曾经担任过朝廷官员,但由于个性鲜明,常常直言不讳,因此多次被贬谪和流放。
他曾经游历各地,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在广州都督府喜见老朋友》等优秀的诗作。
骆宾王的诗歌深受当时文人的欣赏和推崇,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鉴赏】骆宾王《畴昔篇》原文及翻译赏析骆宾王《畴昔篇》原文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
五霸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
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池中旧水如悬镜,屋里新妆不让花。
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回薄。
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
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
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
一朝披短褐,六载奉长廊。
赋文惭昔马,执戟叹前扬。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文昌。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卿相未曾识,王侯宁见拟。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
判将运命赋穷通,从来奇舛任西东。
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类转蓬。
容鬓年年异,春华岁岁同。
荣亲未尽礼,徇主欲申功。
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
玉垒铜梁不易攀,地角天涯眇难测。
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迸泪连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且沉牛。
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
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
墉高龟望出,水净雁文回。
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
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他乡冉冉消年月,帝里沈沈限城阙。
不见猿声助客啼,唯闻旅思将花发。
我家迢递关山里,关山迢递不可越。
故园梅柳尚馀春,来时勿使芳菲歇。
解鞅欲言归,执袂怆多违。
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
别情伤去盖,离念惜徂辉。
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
回来望平陆,春来酒应熟。
相将菌阁卧青溪,且用藤杯泛黄菊。
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
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县禄。
百年郁郁少腾迁,万里遥遥入镜川。
?江拂潮冲白日,淮海长波接远天。
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
骆宾王的经典诗词有哪些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我在此整理了骆宾王的诗有哪些,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骆宾王的诗有哪些11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2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唐代〕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3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唐代〕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
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21夕次蒲类津/ 晚泊蒲类骆宾王〔唐代〕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
[优选]五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1《庭竹》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天涯》唐李商隐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诗后》唐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遗爱寺》唐白居易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言绝句古诗2问刘十九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诗简介《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翻译/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红泥炉的小火苗,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
能否共饮一杯?朋友!注释①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
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
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③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④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五言绝句古诗31、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登鹳雀楼》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骆宾王的诗句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3.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在狱咏蝉》4.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在狱咏蝉》5.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于易水送人》6.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7.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送别》8.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在狱咏蝉》9.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帝京篇》10.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帝京篇》11.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帝京篇》12.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帝京篇》13.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从军行》14.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从军行》15.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从军行》16.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滕王阁诗》17.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18.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采莲曲》1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20.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荷》21.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久客临海有怀》22.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
——《海曲书情》23.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24.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25.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渡瓜步江》26.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畴昔篇》27.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28.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帝京篇》29.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
——《宿温城望军营》30.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夕次蒲类津》31.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宿温城望军营》32.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
——《早发诸暨》33.浦外野风初入户,窗中海月早知秋。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义愤檄武后,一戎衣何日定天下多年以前,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代表中国传统文学巅峰的唐诗,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我们在前面讲了借怀古感叹兴衰之变的《乌衣巷》,也讲了通过咏史感叹自身命运的《贾生》。
其实,在同类诗歌中,还有一种情感更能体现传统文人的风骨,那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是最浓厚的精神底色。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无数诗篇就是最好的注脚。
屈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的哀叹,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这些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河流,荡涤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灵魂。
在烟波浩渺的诗篇中,有一首可以称作风骨中的榜样、气节中的典范,它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魂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情牵黎民的使命驱策。
它便是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说起骆宾王,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写下这首诗的骆宾王,当时只有七岁,是当之无愧的“神童”。
也正因如此,家人都对他寄以厚望。
他们希望骆宾王长大后能够建功立业,造福黎民。
少年时的骆宾王便四处游学、刻苦攻读。
二十二岁时满怀信心地进京赶考,本以为春闱一搏,从此鹏程万里,可出乎意料的是,骆宾王竟然落榜了。
此后,他意志消沉、四处游荡,开始结交三教九流,被冠上了“落魄无行”的坏名头,着实让人惋惜。
不过,有才又会玩的少年很容易被王公贵族们赏识,王勃、王维都是这样,骆宾王也不例外。
机缘巧合之下,骆宾王被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发现了。
李元庆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才华,为了能使他早日为国效力,甚至破例准许骆宾王“自叙所能”,允许他自己选择适合发挥才干的职位。
这相当于免试的待遇,简直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登高诗句1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唐代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将士们严阵以待,军威使人望而生畏,江面上水汽弥漫,连江中的水都似乎充满肃杀之感。
我身装军装准备投入战斗,等到平定天下时,和将士们一起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事,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骆宾王听闻后,加入徐敬业的讨伐队伍,在队伍中担任文书职务。
一个深秋,白露为霜,寒风萧瑟,两军对垒之际,大战一触即发,骆宾王登上了扬州城楼,极目远眺,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大气磅礴,前两句,让人想到联想到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同样的悲壮,同样的视死如归。
后两句,面对身后排列整齐,气势昂扬的军队,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想象着在一片锣鼓喧天里,载歌载舞进入长安的情景。
当然,最后这场起义维持了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六年之后武则天登基,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轮落日在连绵不断的青山间一点点西沉,我似乎看到那咆哮的黄河,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就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最称奇的地方,诗人用白日、高山、落日、海流,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读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将天地万物、星辰大海悉数纳入胸怀,有气吞宇宙的恢宏感。
前两句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第一句实写,眼前所见的日落的过程,第二句虚写,自己遥想的景象,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距离黄河入海口有900多公里,是不可能亲眼所见的。
后两句表达一个极为简单的人生哲理,你看太阳周而复始的每天东升西落,你看大海湍急地汇入大海,它们永不停息,所以人也需要积极进取,奋斗不止,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创造更多的辉煌。
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六首作品,但每一首都非常经典,这一首《登鹳雀楼》既形象生动,又富含哲理,更是传唱千年而不衰。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古诗在军登城楼翻译赏析《在军登城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
其古诗全文如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鉴赏】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
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
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可看作《在军登城楼》诗的注脚:“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
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作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这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和估计,也是此诗的创作背景,《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
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
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
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
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唐诗鉴赏
【原文】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赏析】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
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
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可看作《在军登城楼》诗的注脚:“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
连百越,北尽三河。
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作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这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和估计,也是此诗的创作背景,《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
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
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
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
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
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
这首小
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早年丧父,家境穷困。
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
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
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
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