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直接的感受。
因此,在课前我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生命力量。
3、把握情感,领略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品味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识安塞腰鼓1.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作为导入。
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从直观上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出示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形式,产生于黄土高原,具有 2000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同时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 天下第一鼓”。
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 5月 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呈现在你眼前的安塞腰鼓,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文字里的安塞腰鼓,感受 天下第一鼓”的独特魅力。
(二)听读安塞腰鼓1.听课文朗读录音。
(1)圈画出能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词语;(2)找出直接抒发对安塞腰鼓赞美的句子。
2.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亢奋( kàng)晦暗( huì)瞳仁( tong)羁绊(jī bàn )骤雨( zhòu)烧灼( zhuó)冗杂(rǒng )磅礴( páng bó )蓦然( mò)闭塞(sè)震撼(hàn)戛然而止(jiá)3.安塞腰鼓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奇伟磅礴、惊心动魄4.感情最炽烈、声音最高亢的句子 (直接赞美安塞腰鼓的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5.安塞腰鼓 好”在哪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的 好”?)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三)品读安塞腰鼓1.选读精彩语段,体会激情试用 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你看(听)___________”开头,诵读相关段落。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我国闻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
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专门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它以诗一样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大方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确实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会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爽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明白得要紧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韵律和气概。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多角度明白得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如此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概,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课前,要求大伙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要紧内容。
为了检验预习成效,请大伙儿扫瞄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
此外,大伙儿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
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精选6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1导入: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
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一、整体把握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二、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2、仿句三、品读1、结尾句是含义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五、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x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安塞腰鼓为主题,通过描绘腰鼓表演的场面,表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描绘了腰鼓表演的热闹场景,同时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课文中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黄土高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课下注释:为学生提供课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同时播放安塞腰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教师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教案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通过描写腰鼓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和情感,表现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民间艺术形式可能了解不多,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可能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
3.写作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素材,用于展示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
2.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写作练习纸:准备写作练习纸,方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安塞腰鼓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安塞腰鼓》网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等的表达效果,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3. 感受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 赏析场面描写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2.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网络合作研讨法教学媒体与资源:网络浏览器(搜索查找功能)、QQ 群(分享交流功能)、腾讯课堂(授课及提问功能)学情分析:因为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们只能在网络上听课学习。
网络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兴趣,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有的学生思考不积极,网络教学缺少小组探讨的氛围,思维活动便停滞不前;有的学生自觉性较差,上网课频频开小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干脆挂机玩游戏去也。
教师不能实时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有效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所以,网上教学,不仅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的重大考验。
教学内容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陕北的安塞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现的是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本课教学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强化朗读,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因此,我设计了“预习课文,查找腰鼓资料——初读课文,感受腰鼓特点——美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思读课文,感受腰鼓内涵——仿写美句,学会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查找腰鼓资料1.学生提前在网上搜集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网上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鲜的学习方式,既然有了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我们就应该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它的便捷查找功能。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安塞腰鼓》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热、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反复,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2、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了解本文的修辞手法和句式;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描写来抒情的形神兼备的写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进而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课文;2,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2、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福田河是什么之乡吗?(菊花之乡,油茶之乡,民歌之乡)你还知道哪些以特产或文化有名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腰鼓之乡安塞,去欣赏那“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吧!朗读感知课文第一板块:听读、感知音乐美1、放视频。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
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3.安塞腰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2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奇葩;3、了解本文的修辞手法和句式;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5、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通过生动描写来抒情的形神兼备的写法,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2、对文章的形神有独到的见解;3、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进而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难点:品味语言,能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三分钟教育】: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
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2.注意以下生字词(课件出示)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纵情的跳舞。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奔突:横冲直撞;奔弛。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面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淋漓(lín lí):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3、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4、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5、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
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
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6、文中写了安塞腰鼓哪三种变化?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1)学生认真听,画出喜欢的句子。
听完后请概括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探究导航: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③语言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探究导航:表演前安静的腰鼓表演中狂野的腰鼓3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4)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试着读出来,力求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表演后寂静的腰鼓2、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本句在文中的结构以及在增强语势方面有什么作用。
探究导航:“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憾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7、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美。
三、本节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四、板书设计:3.安塞腰鼓(第一课时)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2.注意以下生字词(课件出示)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纵情的跳舞。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奔突:横冲直撞;奔弛。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面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淋漓(lín lí):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布置作业:1.抄词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奇葩;学习本文通过生动描写来抒情的形神兼备的写法,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教学过程】一、分析课文内容:1、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从背景、从性格、从人物、从神情、从腰鼓等方面去考虑。
好处: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2、提问:阅读第7段,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A、先用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C、再用排比、连续比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好处: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好处: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4、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虚写,用虚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好处: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5、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明确: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6、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
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处: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7、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明确: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8、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9、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
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10、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
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1、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明确: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2、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
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
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板书设计3.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板书问题1、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提问:阅读第7段,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4、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虚写,用虚写有什么好处?5、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作业布置: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