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1)
- 格式:ppt
- 大小:762.00 KB
- 文档页数:15
《谁能传播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教学重难点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做声音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两个纸杯、两个曲别针、风筝线、剪刀、图钉、塑料带、水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同学们听到铃声都进了教室里来设问:你们为什么都跑进教室呢?通过什么知道要上课呢?(铃声),铃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呢?(学生猜测)通过层层引导来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来直接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路线,从而更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传播的秘密。
二、展开猜想,提出假设1.提出问题:谁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2.猜想假设: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猜想的结果。
4.师引导: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该怎么?(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做实验来验证。
)5.师进一步引导。
为了更好的更顺利的完成我们的实验该怎么办?(我们要先设计好自己实验的步骤,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三、制定实验方案1.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分小组制定实验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评价)四、实验探究1.同学们的实验方案都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吧!2.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3.实验现象汇报:教师先几个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比如空气传播声音的实验、水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桌子能传播声音的实验等)4.师生小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5.指导学生阅读64页资料卡,了解声波的含义。
五、认识噪音及其危害1.播放乐音和噪音让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谁能传播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认识声音的特征;3.学会一些保护听觉的方法。
## 二、课前导学 1.发一段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 2.教学反思:我们平时学习是不是也需要交换信息:读书、听课、看视频…… 作为课堂导入,能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 三、教学内容 1.声音的产生:学生们通过教师所示惠普电脑上的高频响动态视频,留意皮膜的震动,猜测究竟是什么让它震动的; 2.声音的传播:条件、效果以及使用声音时间长短的影响。
3.声音的特征:高低、大、小、长、短等; 4.保护听觉:合理使用耳机和平衡饮食,保护耳朵。
## 四、教学过程 ### 1. 第一部分:声音的产生活动一:猜一下声音的产生1.Ask: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吗?2.Show:“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请观察我手中的振动装置,当我按下开关后,他发出了一种声音,你们能猜出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吗?3.Check:教师先给同学们听一些渐弱的声音,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再放高频响动态视频,当学生询问里面的声音来源时,告诉他们这其实是一个会在皮膜震动时发出声音的声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直接把稻草从地上引燃或者制作一个土气球活动二:影响声音传播的条件1.Ask:同学们,你们觉得在哪里声音最好听?2.Show:“声音传播的条件是有空气,而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
”3.Tell:通过舞台话筒演示和音响现场使用辩论,激励学生成为辩论中的中间派,更深入的了解声音在空气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关注和记录一些声音传播情况,例如:专业的电影放映室的声效、马路上的喇叭声、家庭电视机的声音等等。
2. 第二部分:声音的特征活动三:声音的高低1.Ask: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到声音的特征,那么你们到底知道声音的高低吗?2.Show:播放电脑上Swift的歌曲,边播边教一下声音的高低和频率。
8 谁能传播声音》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新课讲解:一、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谁能传播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闹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吗?(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1.实验一:将闹钟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中,观察声音的变化。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2.实验二:将闹钟放入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中,观察声音的变化。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3.实验三:将闹钟放入一个真空的玻璃瓶中,观察声音的变化。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四)拓展与应用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吗?2.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们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得低沉?2.家长签字确认,下周一带回。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上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掌握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感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谁能传播声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法;
•学习使用手拍制造声音;
•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振动、声波、声速、声音衰减等;
•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及其传播方式和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践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衰减及其机理;
•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
•集体探究法
•讨论法
•实验法
•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观察和讨论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的区别,引出声音的
传播方式和产生方式。
2.了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操作让学生
通过手拍制造声音。
3.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介绍声波传播、声音衰减现象;通过实验观察
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
4.分组设计任务:分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声音传输任务策略,与
同学分享小组设计的方案。
5.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比较,更好的理解声音传播现象。
五、教学资源
•音响设备、手拍等。
六、教学评估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考核;
•学生对于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估;
•学生实际表现评估。
青岛版科学五上《谁能传播声音》WORD版教案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教师:王玉伟台儿庄区薛庄小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明白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够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明白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够传播。
教学预备: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大自然奇异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气。
那个地点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如何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
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
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什么缘故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如何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能够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能够推断: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汇报交流评判质疑: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看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能够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能够向远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