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丝路贸易给罗马帝国……大概带来了当时一年收入30%的税收”错误。
由原文“罗马帝国当时一年收入的大概30%是依靠其在东边和南边的收税所得,其中特别谈到了东方消费品的税收”可知,这“大概30%”的税收并非全都是丝路贸易带来的。
)2.D (“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错误。
依据原文“到了唐代,这种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只能得出“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的结论,不能得出“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的结论。
)3.C (“双向共赢”观点的内容在材料一的第二段。
原文以“佛教的倒流”为例,说明“双向共赢”的涵义,是佛教东传后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高度,然后又传回中亚、印度。
可见“双向共赢”观点的关键在于交流的内容经过对方改造发展后,得到了更高的发展,再传回原产地,对原产地有所帮助。
A项讲的是欧洲借鉴中国瓷器艺术,使得欧洲瓷器具有了独特的瓷器艺术;B项讲的是苜蓿传入中国,对中国骑兵的帮助;D项讲的是茶叶传入欧洲并流行的原因。
这三项只说明物产交流后对传入的地区有作用,没有在得到更高的发展以后促进输出地区的进步。
而波斯锦是在中国丝绸制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对中国丝绸制造技术产生了促进作用。
故选C。
)4.B (根据图表地区Ⅰ的特产项目及“丝绸产品”的“产品生产”地等内容可知,地区Ⅰ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东段,地区Ⅱ则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中段。
而材料二的首句“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表明,丝绸之路的东段,指从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之间的地区。
换言之,丝绸之路的东段,在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以东到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区,并不是“以东”没有终点的地区。
)5.①沿线民族的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
②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促进了丝路的长期繁荣。
③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交换和运输的推动。
(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丝绸之路贸易之所以能够进行且长期繁荣,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的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有关。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
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必修④。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
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
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
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23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一语文(下)期末质检试卷2024.7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人类对古老而神秘的月球就有着无限的遐想。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国家便开始了对月球的探测活动。
1959年1月,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的创举,由此拉开了探月的序幕。
随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上百次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
“嫦娥工程”初期计划是实现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即“绕、落、回”三步走月球探测规划。
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
2007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探测,并且在姿态控制、载荷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嫦娥一号获取了一幅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2010年,嫦娥二号提供了精度更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这幅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
时隔三年,随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着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2018年5月,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发射升空,为随后开启月背探索之旅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搭建起通信桥梁。
2019年初,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23天后,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回归,标志着“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回顾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短短二十年,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伟大突破。
2023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盛唐诗人常常根据羌笛作为塞外之物的文化属性,将其用于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征人之悲。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用羌笛吹奏“伤离别”的《关山月》,表达其久戍边地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
《关山月》不仅成为诗人情感的爆发点,而且还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哀伤,使诗歌的情思变得更为明晰、深沉。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论此诗“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
盛唐的羌笛描写多渲染了征人的思归之苦、久战无功的遗恨等哀情,与诗人的心声水乳交融,这是之前的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②盛唐诗人常借羌笛吐露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愁,比起前代,此类诗歌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再大也不可能“满洛城”,这里显然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羌笛之声,为诗歌抒情作了铺垫。
其后,诗人巧用“折柳”,说明其所闻的笛曲为《折杨柳》,同时建立了本诗的情感基础。
最后,再用一个反问句将故园之思自然地从折柳送别之情引出。
如此,诗歌的情感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深沉。
浓郁的乡愁与嘹亮的笛声交相辉映,致使全诗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
《唐宋诗醇》卷八评《春夜洛城闻笛》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
至于《折柳》笛曲,点用入化。
”以羌笛表达乡愁的诗歌,盛唐约有9首,而盛唐之前仅约有4首,尽管早在先唐就有诗人以羌笛抒写故园之思,但其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盛唐类似诗歌相媲美。
淮南二中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课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题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27 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题。
李一笛刘富强李一笛,原名李谟。
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能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
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权贵争相重金宴请。
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好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
寓居旅馆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商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顾:客人倒也英俊精致——不过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
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细风拂浪,波涛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微风飒飒,氤氲齐开,幽香浮动,霓仙飘临。
曲终,众来宾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
众来宾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深思,另起一曲,倒是《诉衷情》。
笛声哭泣,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来宾沉醉其中,曲终许久,砰然叫绝。
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
李一笛面有愠色,众来宾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单丈乃在下街坊,孤傲贫穷,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包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
”大家揶揄不已,孤单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来宾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单丈不过浅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这样怠慢,莫不是轻浮李某,抑或是此道妙手,嗤之以鼻?”孤单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众来宾笑道:“疯了,疯了!”孤单丈渐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李一笛即吹《凉州词》曲终,孤单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不过曲中夹杂胡乐,难道公子有龟兹朋友?”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觉察曲中夹杂胡乐 --- 家师确为龟兹人。
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7月月考(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牡一中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4分)A.蓦过隅(yú)头汗涔涔(cén)蟊(máo)贼B.天堑(qiàn)无涯骤(zhòu)雨初歇羽扇纶(guān)巾C.玉簪(zhān)螺髻礼节甚倨(jù)广成传(chuán)舍D.扶辇(niǎn)下除武卧啮(niè)雪持其璧睨(nì)柱2. 下列选项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A.绣闼孛老鳏寡孤独惫赖B.风帘翠暮栏杆拍遍良辰好景C.雄姿英发苍皇北顾乍暖还寒D.暗香盈袖元嘉草草锋火扬州路3.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分)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B.会论虞常论:商议C.出为河间相出:离开(朝廷)D.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A.拜送书于庭B.法令亡常C.合契若神D.畔主背亲5.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4分)A.以精钢铸成B.间至赵矣C.空以身膏草野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4分)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B.武等实在C.又多豪右,共为不轨D.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7.下列选项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4分)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非汉所望也C.且庸人尚羞之D.皆为陛下所成就8.下列选项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4分)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翻译:虞常在汉朝时,向来与副使张胜互相知道,于是偷偷地去问候他。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翻译: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写作专题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他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考高考评分标准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过真实学习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道难题,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拍大腿,终告破解,大呼过瘾……那种劳有所得的快乐,浸润至灵魂深处,最为真实,也最为持久。
现在网上的答题软件,正在改变这一切。
它们汇集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海量题库,只要点击“拍照搜题”,对准选框拍下一道题并上传,几秒钟就有答案和解析显示出来。
有的人认为这种答题软件正伤害着我们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不动脑而能得,无法真正培养学习思维;有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答题软件能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的情况下节省大量学习时间,也能给予学生做题的启发。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在班级发表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60分)按2021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执行。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显示了先贤对“志”的重视。
少年周恩来慨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宏伟之志,引领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为一代伟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时要求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对学子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殷切期望。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
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
宋代诗词细致描写了对待野生动物的各种场景和操作环节。
其中以和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活动也有不少记载,由于场合和条件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尽量以善心XXX对待野生动物。
XXX的《放鱼》说:“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这是XXX所记自己救鱼食素的一次生活经历。
XXX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说:“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碰到的事,举手之劳可以为动物放一条生路。
虽然XXX的说法有一定宗教背景,但对普通人也有启示意义。
二是尽可能人性地看待捕捉的野生动物。
人类在和野生动物的“交往”中肯定会捉取大量野生动物。
除大部分被杀掉之外,人类还有较为“友善”地看待它们的方式办法。
宋代有大量的放糊口动,这在诗词中有很多描写。
XXX《驯鹿》讲到本人想放掉一只被网捉住的鹿,“XXX动XXX,吾欲纵尔山之傍”“饮泉啮草当远去,山后山前射生户”,他不仅但愿这头驯鹿回到适宜本人生存的山野之中,而且奉劝它避开猎户。
不过,当时墨客们关于放出产生了意见分歧。
XXX《长命洲》写道:“狐狸口腹应潜饱,就死多于日放生。
莆田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鸿门宴张山常山县县长吕方,不吸烟也不怎么喝酒,只是在重要场合不得不喝点啤酒。
如果非要喝,就只有他的秘书兼司机小王代替了。
小王喝得有时候钻桌子底下,不能开车,吕县长唯有打车回家。
吕县长最大的嗜好是吃鱼,周围几十里的酒店,但凡做鱼的他都尝遍了。
而且,他每吃一条鱼,必先吃鱼头,他说鱼头有营养。
至于鱼身子,他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就撂下了。
饭毕,他必付钱。
秋天,天空万里无云。
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荷花乡检查工作。
今年,新任乡长刘一波,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搞起了草莓发展基地。
吕县长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刘一波很满意。
这么想着,在现场,吕县长做了重要讲话,并握着几个农民的手鼓励了一番。
时间已到了中午。
刘乡长早在乡里有名的酒店设宴为吕县长接风洗尘呢。
吕县长摆了摆手,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下钟点说:“这顿饭我们就给荷花乡政府省了,我呢,还有急事,得马上回县里!”说完,招呼小王开车就走。
半路,小王建议到荷花乡那家芙蓉酒店吃鱼。
因为,这家店的特色菜就是鲤鱼汤。
吕县长一听来了兴致,朝空中打了个响指说,去尝尝!芙蓉酒店的老板姓赵,叫赵来。
原是居住在荷花乡人工修建的碧流湾沿上,常年以捕鱼为生,这些年碧流湾水库被一个城里老客买断了,不允许附近的百姓捕鱼。
要想吃必须花钱买,赵来一气之下到乡里开了家酒店,做各种鲤鱼宴。
他既是大厨又是服务员,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小燕来帮忙。
因他做的菜味道纯正,物美价廉,回头客很多,尤其是在这里落脚的长途运输司机,都愿意入住芙蓉。
他的生意很红火。
吕县长和小王落座后,吕方自己去厨房点了一条六斤重的鲤鱼。
赵来将这条鱼做成了四道菜:鱼头加蕨菜清蒸,鱼肉一部分红烧,一部分和香菇配料做成油丸子,鱼骨架和银耳炖汤。
鱼味鲜美,赵来的厨艺真的非同凡响。
一道道菜上来,吕县长吃得赞不绝口,连说这是几年来他吃过的最好的鱼宴了。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
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
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 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 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 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 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B.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 从印度传过来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D. 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 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C. 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D. 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剃头张邵孤城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
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
“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功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
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
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
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
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
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得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
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
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嘎!”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
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
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
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
“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
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
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
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
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
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
“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
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 作家邵孤城善于吸纳传统营养,锻造人文精神。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目的是让人咀嚼隐晦岁月的苦涩。
B.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C. 小说展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剃头张从曾经被迫为侵略者剃头的手艺人,成长为一个能大义灭亲的抗日英雄。
D. 小说结尾剃头张用“八音刀”为儿子送终的情节,巧妙呼应了开头他不肯轻易把“八音刀”传人的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 小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剃头张误杀了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
5. 小说主人公剃头张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5分)6. 这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绝杀”,你更喜欢哪个篇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