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表证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
十年来阳明学研究的状况和进展4月1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莅临讲学,在1305教室进行主题为“阳明学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讲座。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蒋建军、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守仁学院执行院长张实龙以及30余名师生参加。
杨国荣教授对国内的阳明学研究及发展给以肯定,强调了阳明学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提升有积极意义,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阳明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联系。
杨教授首先以“山间花”典故引出王阳明心学的“心”之主体,以“心”构造外部世界,花对人来说具有审美意义,至于花的颜色如何给人美的感受,只对于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有意义。
提到王阳明的“良知”说,杨教授认为,其实际内涵为心和理的统一,心是个体意识,理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世界,良知是人人生而有之,但强调的是自发形态,有一个自觉问题,内化于心而达到道德自觉;另一方面,“良知”也是外化于外物世界,“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良知”,最终构建有序的道德伦常秩序。
谈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时,杨教授认为侧重的是“知”和“行”的过程,“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有通过“致”,才能走向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一个从“知”到“行”再到“致”的过程。
从观念上说,王阳明是倡导“知”和“行”之间的相互关联,真正的“知”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行动要有知识、理性来加以引导。
王阳明心学还包括很多内容,如要求人追求行为的合理合度,超越道德的麻木,从万物一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今天依然具有它的意义。
杨教授告诫大家,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那你就是圣贤了。
现场有不少教师就自己对阳明心学的学习和理解,包括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以及阳明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志强院长也就守仁学院近年来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强调阳明学研究要积极服务于学校以及宁波地方的发展。
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损伤。
中风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危重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了许多残疾和死亡病例。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针灸和经络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结合了穴位治疗和电刺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临床疗法。
阳明经穴作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穴位之一,其位置在手臂上,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脑部血液供应的穴位。
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阳明经穴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在临床研究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缩短康复期,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还能够减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尽管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治疗参数的选择和调节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治疗效果受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
此外,长期随访数据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研究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医生投入到这一领域,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张胜兵中医”导语: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
那么什么是表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证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表证,尤其是伤寒表证,只有对表证深入理解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对于表证的理解,很多人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学过中医,尤其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是不是脑海里会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
现在教科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
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太阳病表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
《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表证阳明亦有表证。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也。
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
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
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
中华中医药学刊《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杨学,彭文博,岳小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上海200433)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
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症状;方药;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11-2331-02The Study on the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of Yangming Disease in ShangHanLunYANG Xue ,PENG Wen-Bo ,YUE Xiao-Qiang(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 of syndromes ,prescriptions and herbs of Yangming disease in Shang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Methods :The percent of main syndromes ,prescriptions and herb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principle of main syndromes and herbs was analyzed by hierarchical cluster.Results :Constipation and fever were the main symptoms in Yangming disease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delirium ,sweating and hectic fever.And jaundice syndrome with the symptoms of yellowish skin and difficulty in micturition was the main changed syndrome.Dachengqi decoction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rescription and Dahuang 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herb in Yangming disease.Houpo matching Zhishi ,Shengjiang matching Dazao and Jenseng were the main compatibilities.Conclusions :Excessive syndrome of interior-heat ,as the main syndrome in Yangming disease ,is usually treated by Dachengqi decoction.Thedisposition of symptoms shows that Fu-excess syndrome is the main syndrome and the jaundice syndrome is commonlyseen in changed syndrome of Yangming disease.The use of herbs shows that ZHANG Zhong-jing think highly of purgingFu and protecting stomach Qi in treating Yangming disease.Key words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syndrome ;prescription and herbs ;cluster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9-06-16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J009A )作者简介:杨学(1977-),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伤寒论教学与临床。
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急性病变所致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但是效果有限。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基于阳明经穴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中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中风病的治疗现状目前,中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最为重要的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的进展。
康复训练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限制、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进展缓慢等,使得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缓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理论依据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简便、无创伤等特点。
在中风病的治疗中,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改善脑血流等机制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而阳明经穴是中风病的常用穴位,位于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对于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临床研究现状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尽管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治疗效果。
治疗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适用人群。
治疗操作标准尚不完善,需要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提高治疗的可操作性。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是指将中医学证候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进行诊断,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的发展,证候量化诊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从现状和思考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
一、现状1、定量表征证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取中药材和中药方剂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而深入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对中医药的证候进行定量表征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如通过脑电图对中药在病理状态下的作用进行观察,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中医药的量化评估等。
2、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医诊断模型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因此,数据分析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基础。
基于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观察到人体形态、生理、生化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从而建立中医诊断模型。
研究者利用数学手段将证候与临床指标进行关联,建立起一种可验证、可检验、可操作的量化分析模型,可为中医临床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二、思考1、探索科学化的量化分析方法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由于其独特性,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的量化分析方法,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化的方法。
在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时,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如传统的体质测量方法、现代的生物检测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诊断建模。
2、注重实践与临床应用尽管当前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研究有很大的突破,但在实践应用中还面临很多问题。
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如环境、人体生理和个体差异等,因此需要探索针对性更强的临床实践方法。
应该将提高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的精度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实现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的途径。
总之,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在研究方法、模型建立和应用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的优势互补,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构建更加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从而实现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快速推广和普及。
阳明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阳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
阳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阳明文化在今日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次实践调研旨在通过对阳明文化社会实践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探讨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实践目的1. 了解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2. 探讨阳明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3. 提出促进阳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内容与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阳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核心理念;2. 当代社会中阳明文化的实践方式和发展状况;3. 阳明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4. 促进阳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实践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和访谈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阳明文化的信息和资料,并深入了解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四、调研过程1. 文献查阅通过查阅相关阅读材料和历史资料,了解阳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核心理念,为后续调研打下基础。
2. 走访调查我们深入当地社区和学校,了解和观察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方式和发展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通过举办阳明文化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推广阳明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阳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3. 访谈我们采访了一些阳明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了解他们对阳明文化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以及他们对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通过访谈,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以及相应的问题和挑战。
五、调研结果1. 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但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阳明文化现状分析报告概述阳明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以理学为主要思想体系,强调心性即理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完善。
本报告旨在分析阳明文化的现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1. 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1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阳明文化被广泛传承并作为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进行教育。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儒家经典,并接触到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
然而,在大部分学校中,阳明文化的教育往往只是形式化的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辨和实践。
1.2 学术研究与思想交流阳明文化在学术界也受到重视,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与发扬阳明思想。
通过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刊物,学者们相互交流并推动阳明文化的发展。
但是,这种学术研究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大众对阳明文化的了解仍然不足。
2. 阳明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2.1 影响力的局限性尽管阳明文化在传统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力仍然受到一些限制。
首先,现代社会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阳明文化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太相符。
其次,阳明文化的概念和理念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抽象和晦涩,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
2.2 发展前景的挑战阳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文化相互交融,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竞争和冲击。
其次,当代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传统的阳明文化有所偏离,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
因此,阳明文化需要主动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其传承与发展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 推动阳明文化的发展3.1 教育体制改革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阳明文化,教育体制需要进行改革。
一方面,教师在阳明文化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质量的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课程需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通常出现脑血管的栓塞或出血,导致局部脑细胞缺氧缺血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风在临床上被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占据了中风病例的大部分。
中风病例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常见,但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外,针灸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关注。
阳明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被认为是与肠胃相关的经脉。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经脉与人体的气血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在中风的治疗中,通过对阳明经穴位进行针灸或电刺激,可以起到促进气血流通、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经络穴位,以调节人体功能、改善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法,具有刺激强度可控、无创伤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效果。
这些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以及对治疗机制的探讨两个方面。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在中风患者中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还有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中风后的康复效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治疗机制方面,研究者们也逐渐揭示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中风患者的作用途径,比如通过调节脑部神经元的活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代谢环境等,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虽然临床研究表明基于阳明经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由于中风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尚不能对该治疗方法的疗效达成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