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335.39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对北斗九星的认识
古代人对北斗九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北斗九星被视为天地之间的桥梁,代表着人们与神灵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北斗九星被称为“太微垣”,被认为是天帝的住所,象征着王权与神圣。
北斗九星的运行轨迹被视为天地之间的神奇力量,其位置和运动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农耕活动。
北斗九星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农历正月,人们会举行北斗九星的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北斗九星也被用作指示方向的工具,古代人们常常以北斗九星为导航,帮助他们在海上和荒野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北斗九星还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
许多古代诗歌、戏曲和小说中都有关于北斗九星的描写,将其与美好的愿望、浪漫的情感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总的来说,古代人对北斗九星的认识是充满敬畏和崇拜的,他们将北斗九星视为神圣的存在,与之建立起联系,并将其作为指导生活和祈求神灵保佑的重要工具。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构图及政治寓意杨涛【摘要】盛唐时期,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向世人展现了唐代贵族妇女奢华艳丽的出游场景,然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北斗式的构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画家对政治时局的不满和对“女主复出”的深深忧虑.【期刊名称】《兰台世界》【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159-160)【关键词】虢国夫人游春图;北斗星图;女主复出【作者】杨涛【作者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其他DOI: 10.16565/ki.1006-7744.2016.14.62 阳Ill二1:e:国〈被国夫人游春图〉的构图及政治寓意杨涛(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 455000) 摘要盛唐时期,画家张莹的《被国夫人游春图》向世人展现了唐代贵族妇女奢华花丽的出游场景,然而,《貌国夫人游春图》中北斗式的构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画家对政治时局的不满和对“女主复出”的深深忧虑。
关键词被国夫人游春图北斗星图女主复出《驶国夫人游春图》是以唐代贵妇被国夫人为描绘对象的一幅出行图,就国夫人衣着华美,薄纱透肤,策马而行。
唐代妇女的自信与荣耀皆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莹的这幅仕女图,画面优美,敷色艳丽,真实地描绘了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璇国夫人及其侍从踏春出游的景象。
《被国夫人游春图》画面精美,人物传神,在唐代仕女画,乃至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前,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其艺术表现、艺术价值等方面,而本文试图通过其特殊的北斗式构图,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属性。
一、《瞌国夫人游春图》的北斗式构图与内洒《披国夫人游春图》中共有九个人物,包含一名幼童,画面中各色人物以破国夫人为中心,前后有别,参差错落,人物描画精美。
我们细看其构图,如下图所示,把破国夫人四周七骑连接,可清晰地看出其“北斗星”式的样式,七骑分别对应了北斗的“天枢” 、“天璇” 、“天矶” 、“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七星,而此时就国夫人的位置更为特殊,她正居于此斗中。
汉代墓葬特点(精选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汉代墓葬特点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汉代墓葬特点篇一汉代墓葬特点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
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
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
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
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
”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
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
”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
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
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
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
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
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
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
汉代墓室中的天象图按照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应该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根据目前对战国秦代墓葬考古的认识,始皇陵地宫可能仍是传统的竖穴土坑式,因此它只有椁室,而没有墓室。
“上具天文”在椁室中如何表现,目前还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考古材料。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漆箱盖顶有用文字表现的二十八宿和北斗的图像,这样的图像理论上也可以移植到漆棺盖顶,不过至今考古中没有发现。
西汉初期的马王堆汉墓中,将表现有天界日、月图像的帛画覆盖于漆棺盖顶,但并不为表现天象。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横穴室墓的兴起,墓室壁画和规矩三光 四灵在旁文 图/王煜南阳出土汉画像石中的日月星象画像砖、石的流行,墓室中的天象图才真正出现。
汉代墓葬壁画和画像砖、石中关于天象的图像十分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比较零散,只是某个和某些星象的呈现,这一方面是刻画时的用意,一方面是埋藏、破坏、出土等客观因素造成的。
就目前所见的材料而言,我们可以把汉代墓葬中比较系统的天象图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姑且可以称之为“客观”天象图。
称其“客观”并不是说它的内容近乎实际天象,实际上汉代墓葬中并没有真正客观的天象图,而是说它的表现手法“客观”,即直接用圆点表现星象,星象间没有连线、没有形象化的图像。
这样的墓室天象图始见于西汉晚期的两京地区。
洛阳烧沟61号西汉晚期墓为一空心砖和小砖混砌墓,主室由空心砖砌成,主室前部脊顶的12方砖上绘有一幅连续的天象图。
其中左起第1方和第7方砖上分别绘日、月,均为正圆形,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
其余10方砖上以云气为底,绘有星象,星象皆由圆点(小圆圈)表现,其间没有连线。
夏鼐先生曾经对每一方砖上的星象作过推测,但由于该壁画上的星象只是零散的点,实际情况不好定论。
例如,夏先生将紧邻日像的第2方砖上的七星定为北斗,该七星虽具北斗形状,但显得很不规则,相比之下似乎第11方上的七星更具北斗之形。
近来发掘的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晚期墓主要为小砖砌筑的墓葬,其墓室券顶上有天象图。
汉代墓葬中的砖石雕塑浅析Han dai Mu zang zhong de Zhuan shi Diao su Qian xi 甄奎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经济和文化的辉煌时期,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在春秋和战国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汉代习俗视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
这就使得墓葬结构和装饰的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
一墓葬系统中带有雕塑的砖石是营建墓室的主要构件,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汉初采取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据《汉书》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汉代谓死如生,提倡孝道和崇尚厚葬成为画像砖产生的思想前提。
再次,先秦时期的绘画、圆雕和碑刻艺术的发展,为画像砖的制作技法提供了经验积累和艺术渊源。
另外,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被大量使用,为砖石雕塑的工艺创新提供了生产工具的保证。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汉代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另外,山西、陕西、江苏、安徽也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汉画像砖和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风俗画,凸现了汉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在雕刻技法上采用浅浮雕、阴线刻,或两者相结合的技法,使画面显得极为生动而富于变化。
而且这些砖石雕塑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无论是桑园、田圃、市集、居住的庭院,还是宴乐、杂技、舞蹈,以及各种生产的场面,构图匀称,形象逼真,加之各种颜色的彩绘,装饰效果甚佳。
从博山炉看两汉时期星象与仙境追求作者:刘绅玲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8期摘要:似山之形的博山炉在西汉中期横空出世。
文章通过解构组成博山炉的祥瑞元素以及其他汉代建筑中的神秘色彩,可知星象构造与仙境模拟在两汉时期成为绝对主角。
合乎星象即表现为受命于天,以彰显皇权神圣性和正统性;仙境再现,以期羽化成仙。
这种追求是战国时期的神仙学说与两汉时期的图谶祥瑞引发的,表现为“炉镜即仙境”,即通过意象载体的预演一定会达到某种结果的迷信思想。
关键词:两汉时期;博山炉;仙境;星象;图谶祥瑞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一种器具,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圆盘中间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多呈半圆形,有炉盖,呈圆锥状,以镂空的手法雕刻表现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之状。
1 博山炉的名称与基本功能博山炉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刘歆《西京杂记》①。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汉代文献及博山炉铭文上均不见“博山炉”之名,而多以“熏炉”“熏”等名之。
西汉时期对香炉有文字记载的两件山峦香炉,一件铭文为“薰炉”,一件则为“卢”。
长沙汤家岭出土的两件香炉②,一件铭文为“薰炉”,另外一件为“张端君熏卢”。
两汉时期对于博山炉多是以其实用功能来命名,而后代博山炉之名基本依据其显著的形态。
博山炉的基本功能从汉代熏炉之名可见一斑。
在日常生活中,用博山炉熏香能起到焚香熏衣、除秽洁身的功用;博山炉燃烧时的熏香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祭祀、酬宾、朝堂议事等礼仪场合,博山炉起到了祭祀神佛、祈降祥瑞、彰显地位的作用。
③2 两汉时期博山炉的发展及使用人群关于两汉时期博山炉的发展,已有学者加以分析并总结④。
根据学术研究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博山炉约出现于西汉中期,多见于王室墓、各地诸侯王墓以及其他地位较高的社会上层贵族墓中。
此时的博山炉以规格较高的青铜器为主,常鎏金或鎏银,而陶质器物数量较少,处于次要地位。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和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是其中的典范。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
T形帛画的发现被认为“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西汉帛画》),是“古代美术史的伟大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伟大发现”至今已快20年了,然而,关于T形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汉代和汉代前期楚人的灵魂归宿不是上天而是下地,马王堆T形帛画不是“升天图”而是地下水府的镇宅“非衣”。
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T形帛画是反映亡魂升天主题。
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编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断为“升天图”,并说它“应该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妄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汉帛画》认为“这幅帛画似乎就是当时在遣车前举扬的图画,以引魂升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说它“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似正向天国冉冉欲升”,并定名为“升天图”;《中国绘画史》说T形帛画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帛画”。
T形帛画反映墓主人飞升主题的说法,是原考证结论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思想,才有了与之配套的关于名称、内容的考证结论。
比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中人首蛇身者解作“烛龙”,是因为有烛龙照天门的神话与升天主题相结合;将墓主人藏宫的门阙解作“天门”、“帝阍”,也是因为符合“天国的图景”;有学者把帛画取T形缘由解释为“有飞升感”还是因为“升天”说的需要。
可以讲,如果T形帛画“升天”的主题思想被否定,原有考证结论的基本线索就被否定了。
将T形帛画释为“升天图”,对画面“天上”、“地下”部分的内容解释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考古》1973年第2期载文《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在论及帛画下段的内容时说:“下段的全部题材都是象征水府的图形”,“而水府代表幽冥,古人以‘黄泉’、‘九泉’称阴间,盖相信大地之下是一个深渊,人死后葬在地下,即归于水府”。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积累运用(29分)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1)水何澹澹,。
(《观沧海》)(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咏雪》) (3),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岐王宅里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6)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用“,。
”写出了对故园之菊豆眷恋,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
(9分)春夏秋冬四时转换,每个季节zhù xù的美都有所不同。
春天最美的是清晨,小花悄悄地绽放,吮吸着甘露,mù yù着朝阳,鸟儿hū péng yǐn bàn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
夏天最美的是夜晚,不管白天是下了一场___,还是持续了一整天的燥热,等到夜晚来临,晚风吹拂,乘凉的人们抬头一望,只见夜空里繁星向大地眨着眼睛,瞬间,人们便沉浸在那片柔和与天真。
秋天最美的是午后,阳光倾洒下来,全无夏日骄阳的__,温暖而舒适。
碧空如洗,更是让人__。
冬天最美的是雪飘时刻,空中雪花如鹅毛自由飞舞,此时,整个世界停止了喧闹,平时__的街区也安静下来,天地之间仿佛只剩雪花轻柔地飘落。
2.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
(3分)(1)zhù xù()(2)mù yù()(3)hū péng yǐn bàn()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A.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赏心悦目人迹罕至B.淅淅沥沥盛气凌人赏心悦目人声鼎沸C.倾盆大雨咄咄逼人心旷神怡人声鼎沸D.倾盆大雨盛气凌人心旷神怡人迹罕至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瞬间,人们便沉浸在那片柔和与天真之中。
北斗七星的故事北斗七星,又称斗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七颗星星,它们排列成斗形,是古人在夜空中观测星象时发现的一组亮星。
北斗七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北斗七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被用来指引方向。
那么,北斗七星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相传,北斗七星是由古代传说中的七位仙女所化,她们是玉衡、天枢、开阳、摇光、洞明、瑶光和天璇。
这七位仙女原本是天上的神仙,因为犯了天庭的规矩,被贬到了人间,并化作了七颗星星。
她们在天上排成一列,每晚都会按照固定的位置出现在夜空中,成为了人们观测星象和指引方向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对天文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观测星象,研究天文,发现了北斗七星的存在,并赋予了它们神话色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七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北斗七星能够保佑平安和幸福,也被用来指引方向,帮助航海和农耕。
因此,北斗七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传说。
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外,北斗七星在世界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传说和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北斗七星被称为大熊星座,也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在古希腊神话中,北斗七星被认为是宙斯的母亲赫拉的仆人,她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和故事。
在日本文化中,北斗七星也有着独特的传说,被视为七位仙女的化身,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传说。
总之,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星宿,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相信北斗七星能够保佑平安和幸福,也被用来指引方向,帮助航海和农耕。
同时,北斗七星在世界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传说和象征意义,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传说。
北斗七星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转)连云港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多处原始先民祭祀使用的古星象图岩画。
在这些星象图岩画中,北斗七星又是常见的图案内容之一。
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象,是先民对天体北斗七星的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星象图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情况:刘志洲山南,(图一)小哑巴山东南坡的一个大岩石上,七个排列有序的石穴组成了北斗七星图案1。
刘志洲山夹山口的东北方向,小姐洞前面(小姐洞面向南),在一个突起的岩石上排列有七个石穴,构成北斗七星图案,在这个北斗七星的前面有一个祭祀用的呈长方形的石坑2。
将军崖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二)在第二组星象图中的三个太阳的上方,也是在这组岩画的最北部3。
以上讲述的三处北斗七星岩画,结合其制作工艺和周边发现的古文化遗迹,综合来看,都是我们先民崇拜天体的祭祀场所。
那么,北斗七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座呢?原始先民对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在民俗中它的内在涵义又是什么呢?北斗七星俗称“星”,是人类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
由七颗个体星组成,分别为天、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因悬挂在北方天空,七颗星构成斗形而得名(图三)。
从全国目前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北斗七星图案来看,北斗形象都是用连线将七个圆窝(圆点)相连成斗形。
目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远古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并不多见,只有内蒙古赤峰市发现一处。
此北斗七星岩画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属新石器早期。
岩画在岩石面北部,北斗七星的总长度为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径6厘米、深度5厘米,每颗星体形状似倒放的馒头,外大、内小,星体表面圆润、光滑,并有自然色包浆4。
除此之外,其余发现的几处都在连云港市地区。
北斗七星发展到汉代,在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说在汉代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北斗七星的崇拜,其时在天文学中已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斗星在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科学价值。
北斗星在茫茫的天空中,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被古人所关注,我国很早就运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