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周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4
潢川一中高二语文上期周考试题选题:李兵 审定:代洁寒2013年12月28日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
万能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在语文考试中,题目类型通常包括阅读理解、古文翻译、诗词鉴赏、作文等。
下面是一个万能的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的示例:题目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本,并回答问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基础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A. 画龙点睛B. 守株待兔C. 坐井观天D. 一石二鸟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哪首诗?A. 《春晓》B. 《春夜喜雨》C. 《春日》D. 《春望》答案:A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月亮从东方升起。
B. 风儿轻轻地吹过。
C. 河水静静地流淌。
D. 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
答案:B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
B.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
C. 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
D.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
答案:C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C.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学校加强了安全管理。
D.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
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
答案:《游园不值》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
答案:《孟子·离娄上》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答案:《望岳》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
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 yán)蹉跎(cuō tuó)瞠目结舌(chēngmù jié shé)B. 踌躇(chóu chú)饕餮(tāo tiè)踽踽独行(jǔ jǔdú xíng)C. 踌躇(chóu chú)饕餮(tāo tiè)徜徉(cháng yáng)D. 箴言(zhēn yán)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亮。
D. 他的知识像海洋一样深广。
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D. 以上都是。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叶子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勇敢。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C.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D. 以上都是。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以下88道题为常考文学常识及平时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高三语文11月周考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
语文知识竞赛必考题
一、古代文学
诗歌
•《离骚》作者是谁?请简要介绍该诗的内容和意境。
•《静夜思》是李白的哪首诗?简述该诗的写意风格。
散文
•王安石是宋代哪个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谁的作品?简要介绍这个典故的来历。
二、现代文学
作家与作品
•钱钟书是哪位著名作家?简述他的代表作品。
•《围城》是钱钟书的哪部小说?简要概括该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诗人与诗集
•余光中是哪位台湾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简述其诗歌创作特点。
三、修辞与音律
•请分别解释比喻和拟人,给出各自的例子。
•什么是排比?请给一个排比的例子并解释其运用效果。
•何为押韵?请举一个押韵的例子。
四、古代典籍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行录?列举几条经典的语录并加以解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哪些内容,体裁有哪些?
五、汉字与成语
•宋代著名书法家怎样影响了后世书法发展?
•成语“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请举一个使用该成语的例句。
六、现代语言文字知识
•解释什么是病句?举一个病句的例子并指出错误。
•什么是修辞手法?请列出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通过对上述题目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参加语文知识竞赛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语文考试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涣然冰释B. 一愁莫展C. 谆谆教诲D. 风声鹤唳答案:D解析:选项A中的“涣”应为“焕”,选项B中的“愁”应为“筹”,选项C中的“谆”应为“淳”。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导,小明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B.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D. 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答案:D解析:选项A中“改善”应为“提高”,选项B中“主旨”和“强调”重复,选项C中“不仅”和“而且”的位置应调换。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明月几时有?”答案:举头望明月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面对困难,他___________,从不轻言放弃。
答案:坚韧不拔三、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2.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支持中心论点?答案:作者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支持中心论点。
四、作文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略(作文部分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来撰写,此处无法给出具体答案。
)解析:在写作文时,考生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围绕梦想展开论述,可以包括梦想的来源、实现梦想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等。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以上是一份中学语文考试试题的答案及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实际考试中,同学们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来作答。
语文必考题语文必考题第一篇一、表达人称第一人称:表达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第二人称:增添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沟通。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敏捷自由。
(客观实在)二、表达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好,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_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晰,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详情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进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别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语文必考题第二篇整体思路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着去做题,肯定要学会整体阅读。
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然后,再带着问题认真地读文章。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
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需仔细地读,把握全文。
阅读时,要留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的思路和倾向。
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留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支配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小学语文业务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模样(mó yàng)B. 勉强(qiǎng liàng)C. 蜷缩(quán suō)D. 踌躇(chóu chú)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白居易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多余B.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C. 掩耳盗铃——形容自欺欺人D. 望梅止渴——形容用空想来安慰自己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生病了,但是仍然坚持学习。
B. 他因为生病了,所以坚持学习。
C. 他生病了,但是仍然坚持学习。
D. 他生病了,所以坚持学习。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的意思是:A. 即使相隔遥远,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B. 只要心中有知己,就感觉不到距离的遥远。
C. 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能找到知己。
D. 知己就像邻居一样,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静夜思》。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春晓》。
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10.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这是一首______的对联。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12. 请简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
13. 请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四、作文题(30分)14. 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语文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
(20分)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2分)让书香充益生活,以阅读汲取智惠。
2.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每一年,都有许多人物被定格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书写人间大爱,讴.()歌时代进步,弘扬民族精神。
3.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 在这次调研考试中,我的成绩差强人意....,所以父母并没有过多的批评我。
B. 2014年8月,第二届世界青年夏季奥运会在南京举行,到时欢迎莘莘学子....来宁做客。
C. 中国辽宁号航母首航成功,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一喜讯。
D. 在伦敦奥运会上,这对夫妻运动员相敬如宾....,相互鼓励,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光盘行动”这所以引来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
B.1月26日,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C.作为日本联合执政党之一,公明党将弘扬和继承日中友好传统,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推动通过对话妥善解决有关问题,为改善和发展日中关系做出积极努力。
D.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学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5.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①不仅从不同色彩上衬着杜鹃花的美丽,也使杜鹃花从空间分布上有了立体感。
②同时,高耸挺拔的青松,洁净如雪的白桦,也为杜鹃花增色不少。
③林间杜鹃花茂盛的地方,往往是疏林区。
④显然,杜鹃花是以生命的顽强,填充了林间带,使大森林更具活力。
A.④①②③ B.③②①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6.名著导读(2分)“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
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上面这段文字中的“他”是。
作品就是通过“他”的命运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7.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8分)(1)乡书何处达?。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寒光照铁衣。
(4),一览众山小。
(5)白头搔更短,。
(6)征蓬出汉塞,。
(7)沉舟侧畔千帆过,。
(8)老师常常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教导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学会思考,这句话是“”。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8:放学后,你和同学小明步行回家,当走到街口时,红灯亮了,很多人都在横穿马路,这时,小明也想拉着你一起过。
面对这一情况,你应该怎样劝说他等绿灯亮了时再过?这样说:“” (2分)9、综合性学习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一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活动全面展开。
你所在的班级也积极行动,发起了向灾区献爱心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班级要开展捐款赈灾主题班会,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上字数相同的两句话。
2、请按照以下提示,完成班会的活动步骤。
(1)灾情通报(2)(3)(4)老师总结3、募捐现场的一块展板上有下面三则材料,为了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做介绍,班主任请你概括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1)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地震发生以后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随后,李克强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院秘书长杨晶等前往灾区指挥救灾工作。
(2)截至2013年4月22日,武警部队救灾一线兵力已增至5800名,大型工程机械164台。
各届群众分布在芦山、宝兴、荥经、天全等县乡镇,全面展开搜救人员、转移群众、救治伤员等任务。
共从废墟中成功救出被困群众103人,救治伤员1660人,医疗巡诊650人,抢通道路18公里,抢运物资215吨。
(3)2013年4月22日,198名俄罗斯救援人员分三批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俄罗斯救援队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
4、除了捐款外,作为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式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请你写出两条。
(1)(2)三.阅读与赏析(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11题。
(4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这首是写的,“”两字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分)11.从内容和表达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2分)(二)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余挐.一小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D、其.间千二百里问其.姓氏14、翻译下列句子(2)(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5、在内容上,甲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的景色,抒发之情。
乙文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了,抒发。
16、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三)读下列记叙文,回答17——22题。
(13分)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阅读答案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7.本文以为线索,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 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19. 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20.从语言表达和内容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21.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22.“我”和女儿各是怎样的人?(四)读下列议论文,做23——29题。
(13分)读书可戒躁沐沂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
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
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老黄历”不堪翻,再看看国外。
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
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
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
“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
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宝典”、“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
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
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其实,读书正可戒躁。
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
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
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这本写于1985年的书认为,媒介泛娱乐化的后果,是人类思考空间被大幅挤占了,思维方式变得扁平而浅层,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本书就是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