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和指示语的互动关系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40 KB
- 文档页数:2
243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文/杨凤丽语境是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语用学中的语境就是利用语言在进行交流时的背景和外部的环境,就是人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听话人理解所听到语言的客观环境,交流中所使用词语中暗含的语言歧义。
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流的障碍,让交流变得顺畅,使交际达到更好效果。
一、语境能够让人们理解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一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指示语显示出来的。
如果话语的指示信息不清楚的话,人们就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彼此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可见话语的指示信息是人们表达和理解信息的关键,而指示信息的清楚度依赖语境。
例如,“They are very beautiful”中,代词They究竟是指人还是物,仅靠这句话还不能够确定,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确定。
“I will be back in an day”这句话,如果听话人在场的话,就能够知道从说话的那一刻起,一天之后说话人将会回来,这很容易理解。
如果它是留言条中的一句话,见到这条留言的人不能够确定留言人回来具体的时间,因为留言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更多具体的因素,即留言的具体时间,时间的信息不清楚。
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社交语境发生变化,社交指示语也随之发生改变。
所以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指示语的作用,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运用语言。
二、让人们更好地掌握会话含义会话含义就是语用含义,是语用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会话含义会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信息以及功能方面的解释。
会话含义不是研究语言本身的意义,而是要了解话语的真正意义,就是弦外之音,从而让人们准确地掌握到语用含义。
例如,由“I will go on later than eight clock”这个句子可以感觉到许多意思,有警告的、威胁的以及对自身的警醒,只有结合说话的语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浅谈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作者:王顼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3期摘要:反映话语同语境特征之间关系的语言成分称为指示语,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对人、事物、时间、或地点的一种指称。
对指示语的理解关系到交际双方能否进行有效地自我表达和相互沟通。
本文就从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三个角度来理解交际中的指示语。
关键词:指示语;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指示语Deix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1)它是语言和语境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邢福义也指出:“指示语是反映语言同语境关系的语言成分”(。
指示语进入语言学界后,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甚至哲学家也开始关注它。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从各种角度对指示语进行分类,并做了不少研究。
综合对指示语的不同的划分法,我们认为:从话语交际的层面来看,指示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示语、对象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在话语交际中,指示语是理解话语信息的基点。
一.从情感投射结构来理解指示语语言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在忠实于概念意义的同时还折射出它的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包括话语所传达的感情意义和含蓄意义等。
通常发话者可以通过指示语来传达言外情感,完成这一过程就要遵从“发话者—指示语—受话者”这一线性序列结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情感投射结构,即发话者根据交际目的通过指示语来实现情感意义的一种有意行为。
“在语用学上,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移情”。
莱昂斯把这些能起到移情作用的指示信息称为移情信息。
(2)。
在话语交际中,发话人总是利用“移情”这一方式来完成情感投射。
试比较:(1)小红,帮妈妈把衣服收回来。
(2)亲戚:我们的小明在哪里上学?(3)威尔逊:“我们国家的对外关系已经到了严重的关头,我们的责任是唯有极其坦诚地把它告诉给各位......。
浅谈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作者:王顼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3期王顼(西南大学文学院云南丽江674100)摘要:反映话语同语境特征之间关系的语言成分称为指示语,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对人、事物、时间、或地点的一种指称。
对指示语的理解关系到交际双方能否进行有效地自我表达和相互沟通。
本文就从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三个角度来理解交际中的指示语。
关键词:指示语;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指示语Deix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1)它是语言和语境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邢福义也指出:“指示语是反映语言同语境关系的语言成分”(。
指示语进入语言学界后,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甚至哲学家也开始关注它。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从各种角度对指示语进行分类,并做了不少研究。
综合对指示语的不同的划分法,我们认为:从话语交际的层面来看,指示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示语、对象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在话语交际中,指示语是理解话语信息的基点。
一.从情感投射结构来理解指示语语言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在忠实于概念意义的同时还折射出它的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包括话语所传达的感情意义和含蓄意义等。
通常发话者可以通过指示语来传达言外情感,完成这一过程就要遵从“发话者—指示语—受话者”这一线性序列结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情感投射结构,即发话者根据交际目的通过指示语来实现情感意义的一种有意行为。
“在语用学上,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移情”。
莱昂斯把这些能起到移情作用的指示信息称为移情信息。
(2)。
在话语交际中,发话人总是利用“移情”这一方式来完成情感投射。
试比较:(1)小红,帮妈妈把衣服收回来。
(2)亲戚:我们的小明在哪里上学?(3)威尔逊:“我们国家的对外关系已经到了严重的关头,我们的责任是唯有极其坦诚地把它告诉给各位......。
对不同社交语境下的社交指示语选择的研究摘要:运用语用学中指示语的知识,并从社交语境的角度探讨,在不同场合,考虑说话双方的身份和背景等因素,该如何选取合适的社交指示语,以期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社交指示语;社交语境;交际目的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66-02社交指示亦称社会指示,何兆熊指出:社会指示指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具体说来,社会指示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语言活动参与者的社会面目;(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3)说话人和所谈及的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社会指示的参照点是说话人本身的社会地位,听话人和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对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而言的。
社会指示涉及人称指示、称谓、交际场合、礼貌策略等各个因素并与言语行为密切伴随。
而本文将从社交语境角度切入,对不同社交语境下的社交指示语的选择进行研究。
一、不同社交语境下社交指示语的选择所谓社交语境,指的是辨认谈话双方的社交身份、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社交语境,才能决定采用何种社交指示语。
经过长期的使用,汉文化中的“亲疏、上下、敬谦”等原则已在社交指示语的运用中沉淀,社交指示语的选择和使用已经固定化、规约化。
说话人总是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客观语境选择不同的社交指示语。
在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主要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反映交际双方的权势地位、亲疏关系、交际意图和情感等;其次是作为语用策略的手段,用来增加对方面子或减少对方面子,或是拉近或推远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不同的社交语境下,该如何对社交指示语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不对等关系下的语境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种社交语境:如果交际过程中一方处于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比如一方比另一方年龄大,辈分高,财富多,社会地位高等等,那么双方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下进行交际,这种社会关系的不平等该怎样选用社交指示语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语境概念与“指示”阐释提要:语境依赖性被视为“指示”的区别性特征, 但语境概念本身尚需针对具体语境加以界定。
本文认为应当将语境理解 为一个连续体, “指示”依赖的既非日常所说的外延模糊、 的语境,又不囿于高度抽象的K 一语境,而主要与所谓的“语义 语境”相关。
对于指示的语境依赖性, 则需要从指示词语的使用 和理解两个维度阐释。
语境” (context) 似乎不言自明。
但是只要对研究者使用 语境”概念的语境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 有的学者用语境来指 言语交际活动中某个语言表达式表达特定含义所依赖的上下文 或前言后语; 有的用来表达言语交际事件中影响或制约某个语言 表达式特定涵义的各种相关的主客观因素, 如发话者和受话者的 身份地位、信念意向、背景假设以及言语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场景;也有的提出语境“可以指一个解释理论、范式,一个 特定的历史时期、 时代背景, 甚至可以囊括全部社会的、 文化的、科学的、政治的、心理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全部实在。
简言之, 其内涵就是为意义确定某种特 定的语言环境” (郭贵春 2002:130) 。
可见,语境概念的外延不 断扩展, 越来越宽泛。
正像对意义底蕴的不懈探究不断推进语义 学发展那样,对语境概念的索解也深化语用研究。
1 d- 语境与 K- 语境说宽泛 历史的、无论人们持有多少种语境观,普遍认为,大体上可以把语境归为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也称宽式语境与窄式语境。
如此,这两类语境的界线并非始终泾渭分明。
辩证地看,语境概念也许应当视为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明晰的宏观语境与典型的微观语境之间存在着模糊域。
那么,就指示语的阐释而言,这两类语境有何关系呢?语境依赖性是指示语的区别性特征,但是并非所有依靠语境决定意义的表达式都可看作指示词语。
例如:①She C&rl ' t bear children究竟是“她不能生孩子”还是“她无法容忍孩子”,须要考虑相关语境因素才能判断。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
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一)顺应理论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
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
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
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
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
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