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矿压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8
矿压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21907工作面矿压监测数据分析报告1、初次来压分析报告:(1)21907工作面39m初次来压(2)初次来压表现为:上出口10m范围内巷道底鼓严重,37-40号支架处煤壁片帮,30-39号支架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支架压力增大。
(3)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2、周期来压分析报告(1)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30.7m(2)周期来压表现为:上出口10m范围内巷道顶板破碎且底鼓严重,12-20号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29-39号支架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支架压力增大。
(3)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3、2016年1月周期来压分析报告(1)本月4次周期来压,来压步距分别30.7m、30.1m、32m、32.1m(2)周期来压表现为: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局部支架处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上下出口附近有底鼓现象,(3)周期来压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4)1、加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严格按《 Bm2016-05号采煤作业规程》中规定进行施工,工作面煤壁应采齐采直,及时进行超前移架,缩短架前空顶时间和空顶距离,严禁在空顶、空帮及支护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作业。
压矿调查报告一、引言压矿是指通过施加外力将物质压缩成更密集的形态,以便更有效地存储、运输或加工。
在各个行业中,压矿技术被广泛应用,如矿业、冶金、化工等。
本报告旨在对压矿技术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压矿原理压矿是通过施加压力将物质分子之间的间距缩小,从而增加物质的密度。
其原理可以通过分子运动论来解释。
在压力的作用下,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分子固定在一定位置,使整体体积减小,密度增加。
同时,压力还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晶形态,使其呈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三、压矿应用1. 矿业领域在矿业领域,压矿技术常被用于煤矿和金属矿石的加工。
通过将煤炭和矿石进行压缩,可以减少其体积,提高运输效率。
此外,压矿还可使煤炭和矿石的燃烧效率提高,降低能源消耗。
2. 冶金领域在冶金领域,压矿技术常用于金属粉末的制备。
通过将金属粉末进行压缩,可以使其颗粒更加致密,提高金属粉末的熔点和力学性能。
压制后的金属粉末可以用于制备高强度材料、粉末冶金零件等。
3. 化工领域在化工领域,压矿技术常用于固体颗粒物料的加工。
通过将粉末状物料进行压缩,可以减少其体积,提高装载密度。
这有助于提高储存和运输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四、压矿发展趋势1.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矿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将得到提高。
通过引入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设备,可以实现对压矿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绿色环保的要求在当前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压矿技术也面临着绿色环保的要求。
研发更加环保的压矿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成为了压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多功能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压矿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压缩,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
例如,通过压矿技术可以实现物质的变形、改变其磁性等。
未来压矿技术有望实现更多的功能,提供更多的应用领域。
五、结论压矿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处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矿业、冶金和化工等领域,通过压矿技术可以提高物质的密度和性能,达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1031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区队:采一区编写人:梁朝信李龙庆张永付1.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1.1工作面概况1.2支护1.2.1正常支护(1)选用ZY6400-16/34型掩护式液压支架。
工作面内切眼长227m,实选149架支架支护,可支护长度223.5m。
移架的动作顺序:降架→移架→升侧护板→升柱1.2.2特殊支护工作面在过断层、顶板破碎、片帮、冒顶等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支护方式。
1.2.3巷道布置切眼尺寸及支护方式:7.2*2.2(锚网支护)运输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5*2.5(锚网支护)回风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5*2.5(锚网支护)以上在顶板管理正常情况下使用,若现场遇断层,地质构造时,施工单位另制定针对性措施。
以上材料均放在材料道料场,码放整齐,挂牌管理。
2 矿压观测计划2.2 1031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在1031工作面回采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包括新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等)进行资料积累,从矿山压力角度对应用效果提出评定性意见。
为采煤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创造作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不安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安全生产可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4、掌握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5、研究掌握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15102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一、15102工作面基本情况1、井下位置:15102回采工作面西侧为15101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距离与采空区之间相隔20m保安煤柱,南侧为F1断层,距离断层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东侧为实体煤,北侧为15#一采区胶带巷、回风巷和轨道巷。
2、地质情况(1)掘进过程中断层情况掘进见F1断层(断层无水,为不导水断层)后,退出30m,然后改向沿着断层掘进,与断层之间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在15102回采工作面掘进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时再没有遇到过断层,但是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2)掘进中陷落柱情况掘进这些回采巷道是从未遇到过陷落柱。
(3)掘进中褶曲构造情况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4)预计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构造情况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遇到两条空巷道,宽度越4.6m,空巷为裸体巷道。
会对工作面推进有影响。
3、顶底板情况煤层顶、底板岩性4、工作面参数工作面切眼倾斜布置,长度约220m,运输顺槽长480m,回风顺槽长330m,煤层厚度平均约3.7m。
5、采煤方法倾斜长壁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6、工作面设备液压支架、刮板机、采煤机、转载机、单体液压支柱、皮带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移动变压器2台,控制开关等7、液压支架和乳化泵站性能参数ZZ6400-21/46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技术参数技术型号 ZZ6400-21/46型适应煤层倾角≤8°外形尺寸高度:2.1~4.6m,最大长度:6.8m支架中心距 1500mm支撑能力支护高度:除去顶板下沉量200mm、浮矸厚度50mm、立柱回缩量100mm,支撑高度设定为:2.45~4.5m,工作阻力:6400KN支护强度 0.9-1.1MPa底板比压 1.2MPa泵站压力31.5MPa移架步距630mm架数 107架(前期安装55架,后期安装107架)操作方式手动本架操作5、乳化泵2台,技术参数如下:技术型号 BRW200/31.5电机功率 125kW电压 1140V公称流量 200L/min公称压力 31.5MPa二、矿压观测方案1、观测目的(1)通过对15102回采工作面进行现场矿压观测和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支架工作状况,分析工作面围岩(煤层)超前支撑压力分布状况。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安全生产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本报告通过对煤矿监测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为煤矿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大型煤矿企业2019年至2021年的监测数据,包括瓦斯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粉尘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
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其次,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参数量纲的影响;最后,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三、数据分析1. 瓦斯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瓦斯浓度平均值为0.5%,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但在2020年第二季度,瓦斯浓度曾短暂超标,达到0.6%,需引起重视。
(2)原因分析:通过对超标期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瓦斯浓度超标主要与采煤工作面通风不良有关。
2. 温度与湿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温度和湿度均在合理范围内,平均温度为24℃,平均湿度为75%。
(2)原因分析:温度和湿度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夏季温度和湿度较高,冬季温度和湿度较低。
3. 压力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压力稳定,平均压力为0.8MPa,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压力稳定主要得益于煤矿企业对压力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
4. 粉尘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粉尘浓度平均值为0.5mg/m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粉尘浓度超标主要与采煤工作面切割、运输等环节有关。
5.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一氧化碳浓度平均值为0.2ppm,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一氧化碳浓度稳定主要得益于煤矿企业对通风系统的不断优化。
朝阳煤矿矿压观测报告一、引言朝阳煤矿是一座位于山西省朝阳市的大型煤矿,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我们进行了矿压观测工作。
本报告将对观测过程、结果分析和对策建议进行详细说明。
二、矿压观测过程1.观测设备的安装我们在矿井的各个关键位置安装了矿压观测设备,包括测力传感器、应变计、位移计等。
所有设备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校准和安装,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采集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我们对观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包括测力传感器的拉力变化、应变计的变形情况以及位移计的位移数据等。
同时,我们也针对矿井的不同工作面进行了矿压观测,以全面了解矿山的状况。
3.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到了矿山的矿压状态。
基于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判断出矿山的矿压强度、矿压分布以及矿压的变化趋势等重要信息。
三、观测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结果分析,朝阳煤矿的矿压状态如下:1.矿压强度根据测力传感器的拉力变化数据,我们测得了矿井内部的矿压强度。
整个矿山的矿压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一些工作面的矿压较大。
2.矿压分布通过应变计和位移计的观测数据,我们得到了矿压的分布情况。
矿山上下盘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尤其是下盘的矿压更大。
此外,在一些工作面存在局部的矿压异常现象。
3.矿压变化趋势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矿山的矿压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同时,一些工作面的矿压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潜在的矿压危险。
四、对策建议为了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根据观测结果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强化支护措施针对矿山的矿压分布情况,我们应加强支护措施,特别是在下盘和局部矿压异常的区域,采取更加牢固的支护措施,以防止发生地压事故。
2.加强监测和预警鉴于矿山矿压的变化趋势,我们应加强对矿山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矿压异常情况,确保工人的安全。
3.优化矿井布置根据观测结果,我们建议优化矿井的布置,合理规划矿山的开采方案,避开矿压较大和矿压异常的区域,减少地压灾害的风险。
为加强矿井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工作,准确掌握采掘现场矿压显现围岩体挪移、变形规律,使矿压观测真正起到科学指导矿井采掘设计、巷道布置与采掘现场施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云盖山煤矿二矿矿压观测、分析、预报制度》 .成立矿压监测领导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生产副总、生产技术科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分管采、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各采掘区队队长、技术负责人、技术员领导小组下设矿压监测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办公室主任由生产技术科科长兼任.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矿压观测的设计审批,组织开展矿压观测技术分析、优化支护技术方案;2、负责监督、检查、协调、指导矿井矿压观测工作和日常矿压观测资料的采集整理、总结分析和分析结果应用的管理工作.采掘工作面开工前,矿井生产技术科编制矿压观测设计,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在矿压观测过程中发现问题 ,与时修改完善.锚杆支护巷道矿压观测1.所有采用锚杆支护的煤巷内必须安装顶板离层仪 ,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观测 ,并用记录牌板显示 ,以便与时掌握顶板离层变化 ,观测巷道支护质量,确保掘进与回采期间的安全;2.所有顶板离层仪应按安装时间的先后进行编号 ,并挂牌管理,牌版上应清晰表明顶板离层仪的编号、安装日期、初始读数、深浅基点位置、观测责任人等内容;3.顶板离层仪应安设在巷道的中部或者交岔点的中心位置 ,顶板离层仪间距普通为 30~50m,最前一个顶板离层仪距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以正常间距+20m ;巷道遇构造带、大断面〔宽 6m 以上〕与"丁字口〞、 "十字口〞等处应增设顶板离层仪;4.顶板离层仪深浅基点位置分别不低于锚索、锚杆的端头200mm,并在顶板离层仪牌板上明确标注具体位置;5.顶板离层仪安装方法:用锚杆机在顶板上打孔至设计深度 .用专用安装杆将上部锚固器推至钻孔上部〔深基点位置〕 ,轻拉一下细钢绳确认锚固器已锚住 ,再将下部锚固器推至钻孔中设计监测位置〔浅基点位置〕 ,检查确认孔口套管组件连接坚固,然后将其插入钻孔中,确保两个刻度指示环挪移不受任何卡阻并确认孔口套管组件已固定在钻孔中 ,截去多余的细钢丝 ,将初始读数调 "0〞 ,并固定顶板离层仪,监测值准确性.6.巷道掘进期间顶板离层仪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安装 , 并由施工单位安排人员负责观测和管理 ,确保顶板离层仪和牌板清洁、完好.巷道施工完毕进行移交时,连同记录牌板一并移交给接收单位,接收单位技术负责人应与时对接收的顶板离层仪读数、完好情况进行核查 ,确认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 ,并对离层仪牌板内容与时更新 ,继续做好离层仪监测与分析工作,每旬观测 1 次.7.顶板离层观测频度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 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者技术员〔指定人员〕负责观测并记录 .正常条件下,掘进工作面顶板离层仪安装后,前 10 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旬观测 1 次;回采工作面上、下顺槽出口 50m 内每天观测 1 次,50m 之外每旬 1 次;其他巷道每旬观测一次;8.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实行现场记录牌、记录本、记录台帐三对照制度.巷道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或者指定单位〕技术负责人对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数据〕要定期分析.如顶板离层仪安装后 10 天内顶板下沉量≥50mm、下沉速度≥50mm/d 或者安装后 50 天内顶板下沉量≥100mm、下沉速度≥2mm/d 时,必须与时向矿井矿压观测领导小组汇报,加强观测,随时分析,与时采取加强巷道支护措施,补打锚杆、锚索或者加密、加长锚索等措施.9.掘进巷道所有采用的顶板离层仪 ,从巷道施工到报废都必须实行全过程观测和维护.巷道顶底板与两帮移近量观测〔架棚、锚喷巷道〕1.测站布置:⑴掘进巷道开口 5mX 围内设置第一个,以后每 50m 布置一个巷道变形量观测站;工作面上下顺槽距切眼 50m 以内每25m 一个观测站、 50m 以外每 50m 一个测站〔原则是不和顶板离层仪布置在同一处〕 ,随工作面推采,与时增设巷道变形量观测站;工作面巷道因扩修观测站被破坏 ,扩修后应与时在原巷道观测站位置重新布站观测;⑵巷道变形量观测站采用十字布点法,布站时首先确定 4点,顶底板和两帮各一个〔不允许设在支护棚子上〕 ,两帮测点连线与顶板测点垂线相交且与巷道掘进方向垂直 .测点位置确定后,打眼楔入木楔并钉上测钉〔木楔长度:煤层中不小于 500mm,岩层中不小于200mm〕,挂牌管理;⑶两帮的测点距底板 1.5m ,水平布置〔当风筒、皮带与其它设施妨碍两帮测点布置时,可适当调整测点高度,但必须确保两帮测点水平〕 .2.观测方法:巷道围岩移近量采用钢卷尺或者其它测量工具量测 . 观测时,先自顶板挂垂球至底板〔或者设定位置〕 ,然后量取顶底板距离与两帮移近量,填写记录,并建立台帐,并记录巷道变形特征.3.掘进巷道变形观测站安装后前 10 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旬观测 1 次;回采工作面上下顺槽 50m 内每天观测 1 次, 50m 之外每旬观测 1 次.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者技术员负责测站的布置、观测和记录,并定期将采集的监测数据提供给矿井技术部门,对采集的监测矿压观测数据与时进行分析和处理.4.当发现巷道围岩移近速度急剧增加或者向来保持较大值时 ,矿井总工程师〔或者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分析原因 ,并与时采取措施,并在观测记录注明.5.巷道进行移交时,连同记录牌板一并移交给接收单位 ,接收单位技术负责人即将对接收的移近变形站完好情况进行核查 ,确认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继续做好巷道移近变形观测管理工作.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内容: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煤壁片帮、冒顶情况 ,两巷顶板下沉量、巷道变形量、工作面与两道超前支护质量;分析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应力分布、两巷超前顶板活动规律等.1.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⑴综采工作面支架最多每隔10 架〔初次来压前每隔5 架〕安装一组压力表、端头支架单独安装一组压力表,分别观测支架前、后立柱的压力〔初撑力和工作阻力〕;⑵观测:支架初撑力〔移架后观测〕、工作面高度,支架工作阻力〔移架前观测〕、工作面高度,采空区顶板冒落状况与支架安全阀开启率,并做好记录,按循环与时填入统计表中.采煤班不是正规循环时,各班均以移架为准,哪个班移架哪个班记录支架工作阻力和支架初撑力;⑶工作面初次放顶和正常回采期间,每班要对先后立柱至少观测 3 次,移架前、移架后各观测一次,根据循环安排在每循环中间观测一次. 当两次观测支架工作阻力变化较大时,必须增加观测频次,随时掌握支架压力变化,同时向矿井有关部门汇报.每次观测后应与时调整红色指针,与黑色指针保持一致;⑷综采队应对矿压观测建立台帐并有数据分析资料,至少每旬对工作面支架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时掌握工作面支架压力变化规律, 对特殊地点〔如构造带、老顶垮落前等〕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当两次观测支架工作阻力变化较大时必须增加观测频次,并与时向矿井矿压领导小组汇报,随时进行分析,与时采取措施.2.综采工作面两巷矿压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工作面两巷单体液压支柱必须配备专用测压表 ,保证上下超前单体柱柱压符合规定 ,综采队在地面建立观测台帐并有数据分析资料;⑵观测站沿用巷道掘进期间的,在采煤工作面试生产前,生产技术科对原施工单位的巷道矿压监测资料审核后,移交综采队;⑶综采队应每旬对巷道内的巷道移近变形观测站观测 1 次、对超前支柱每班观测一次 ,并做好记录 ,与时整理数据 ,分析顶板压力情况,随时掌握超前支护情况,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⑷回采工作面两巷顶板离层仪与巷道移近变形观测站使用、观测、记录与分析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参照掘进工作面顶板离层仪与巷道移近变形观测站相关规定;⑸综采队技术负责人每天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做出动态观测曲线,发现异常与时上报矿压观测管理小组,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提出针对性措施 ,报总工程师审批后实施.矿压观测数据采集要求:⑴矿压观测数据采集由区队技术员、班组验收员负责;⑵区队技术负责人和生产技术科主管矿压观测技术员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上报和存档;⑶矿压观测数据必须与时、真实,严禁做假,发现做假现象,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责任;⑷观测过程中发现仪器仪表损坏必须与时维护或者更换 ,确保观测数据准确有效.矿生产技术科每月对采掘区队观测采集到的数据与时进行整理、分析,编制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⑴工作面基本情况:工作面特征、支护设备、煤层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本月推进距离等;⑵工作面支架压力观测情况,按侧线分析一个月的变化情况,绘出变化曲线图;⑶工作面顶板破碎、冒落观测统计情况 ,工作面煤壁片帮、遇构造统计情况;⑷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包括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来压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⑸顺槽巷道变形、位移、顶板下沉观测情况与超前顶板压力活动规律等;⑹支架状况观测:包括阀组、立柱漏液更换情况、支架安全阀开启压力以与顶板来压对支架的影响造成支架变形、损坏等;⑺观测仪器仪表使用、维护与观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⑴巷道基本情况,包括:巷道设计长度、用途、断面大小、支护方式、规格、围岩性质等;⑵工作面顶板破碎、冒落和遇构造观测统计情况;⑶测点巷道顶板压力、离层变形量、围岩变形量观测情况;⑷测点巷道顶板压力、离层变形量、围岩变形位移量变化曲线图;⑸观测仪器仪表使用、维护、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等.巷道顶板离层仪、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观测与采煤工作面压力表的测点布置、安装和使用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每一个采掘工作面结束一个月内矿井生产技术科要编制出矿压观测工作总结;罚则⑴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者技术员要加强矿压观测工作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校检,保证不低于标准观测周期的 1/3 时间,低于标准周期的,每次罚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 100 元.⑵施工单位负责顶板离层仪与巷道移近观测站的安装、维护、数据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记录牌、记录台帐上 ,同时每月 5 号15:00 之前将记录台帐报生产技术科进行检查 .未与时上报记录台帐、记录台帐填写错误、未按时填写或者填写不认真的 ,每次罚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 100 元.⑶顶板离层仪与巷道移近变形站必须按规定与时安装〔设置〕 , 凡未按规定与时安装〔设置〕的,每次罚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 100 元.⑷顶板离层仪安装由施工队负责打眼 ,技术员严格按照安装要求安装.凡离层仪深、浅基点安装位置不合格,每次罚技术负责人和安装人员各 100 元,若安装眼未按设计打够深度,每次罚单位负责人和施工人员各 100 元.⑸顶板离层仪安装后必须固定和调零并挂牌 ,确保离层仪有效监测顶板离层情况 ,并与时进行观测 ,每发现一处顶板离层仪未调 "0〞或者未固定,罚技术负责人 50 元,罚安装技术人员 100 元.未与时未按规定时间观测并填写牌板的,或者填写内容与实际不相符的,罚技术负责人 100 元/次.离层仪显示牌未面向行人道或者脏、含糊不清的,每处罚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50 元.⑹必须保护好顶板离层仪与其它矿压监测设施、设备,严禁人为破坏.离层仪或者监测设备被破坏的,每处罚当事人 100 元、罚责任单位 500 元;破坏离层仪牌板或者丢失的,每处罚责任人 100 元,罚责任单位 200 元.顶板离层仪使用一段时间后 ,若发现自然损坏时 ,与时汇报生产技术科,经现场审查确认后,与时采取补救措施.⑺顶板离层仪观测总结必须按时〔每月 1 日前,上报上月的总结分析〕送交生产技术科备案,否则罚技术负责人 100 元/次.本规定解释权归## 煤业##,自发布之日实施.1.综采工作面支架矿压观测记录2.采煤工作面巷道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3.采煤工作面巷道断面收缩观测记录4.掘进巷道离层仪观测记录5.掘进巷道收缩观测记录年月日班:.上巷通尺m 下巷通尺m 当班推进: m 煤厚:m测点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初撑力〔MPa〕前立柱黑红针针后立柱黑红针针工作阻力〔MPa〕前立柱黑红针针后立柱黑红针针距上次来压距离〔m〕煤壁片帮、冒顶情况采空区顶板冒落情况- 10 - / 18是否来压观测时间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采面推进距离〔m〕观测站距采面煤壁距离〔m〕深基点读数〔mm〕浅基点读数〔mm〕观测时间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工作面推进距离〔m〕观测站距采面煤壁距离〔m〕顶底板距离〔mm〕腰线上腰线下两帮距离〔mm〕中线左中线右工作面掘进距 离〔m 〕 点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观测时间年 月 日 〔初始观测〕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观测站距迎头距离 〔m 〕深基点读数〔mm 〕浅基点读数 〔mm 〕顶底板距离〔mm 〕工作面掘 进距离〔m 〕 腰线上 腰线下点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观测时间年 月 日 〔初始观测〕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两帮距离〔mm 〕 观测站距工作 面迎头距离〔m 〕中线左 中线右.锚杆拉力试验管理制度一、试验标准〔一〕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所施工的锚杆支护〔包括锚网带支护和锚网喷支护〕巷道的顶锚杆和帮锚杆分别进行拉力试验.〔二〕锚杆拉力试验,要求每 300 根锚杆至少检查一组,不足300 根时,按一组计,每组检查锚杆不少于 3 根,并现场挂牌进行管理.〔三〕巷道支护设计变更〔锚杆品种变化〕时 ,必须在变更开始位置检查一组锚杆拉力.〔四〕所选取的拉力试验锚杆,锚固时间必须在 30 分钟以上.〔五〕锚杆拉力试验仅做检验性试验 ,不做破坏试验 , 即φ22mm>125KN、φ20mm>105KN、φ18mm>85KN 后再也不加载 .若锚杆锚固力在未达到设计锚固力之前已经破坏 ,住手加载后,必须在该锚杆临近位置重新补打新锚杆.〔六〕试验时,作业人员现场将锚杆拉力计读数〔MPa〕直接填入附件 1 所示的《锚杆锚固力检查记录》相应表格中,其中锚杆拉力试验 "位置〞栏填写做试验的锚杆所在的钢带编号或者填写从测量控制点控制的进尺数 , 如"431# —— 433#〞或者"G8 点前 89m〞 .〔七〕试验结束后 ,各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将锚杆拉力计读数〔MPa〕换算成锚杆锚固力〔kN〕数值,并填入《锚杆锚固力试验记录》相应表格中.〔八〕锚杆拉力计读数〔MPa〕与锚杆锚固力〔kN〕的换算可通过附件 2 《锚杆拉力计 MPa-kN-T 换算表》查得.〔九〕锚杆拉力试验由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 , 《锚杆锚固力试验记录》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保存.〔十〕每月 1 日前,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必须将上月施工段巷道的《锚杆锚固力试验记录》报生产技术科.二、责任追究办法〔一〕每一个掘进工作面必须保证至少有 1 台锚杆拉力计,否则, 每次对单位队长、技术负责人处罚 100 元.〔二〕各单位必须妥善保管锚杆拉力计、高压胶管等 ,严禁挪作它用,否则,对责任单位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每次分别处罚 100 元.〔三〕不按时进行锚杆拉力试验或者对试验数据弄虚作假者 ,对责任单位技术负责人每次处罚 100 元.〔四〕不按时报送试验记录者 ,对责任单位技术负责人每次处罚 100 元.〔五〕月底工程质量评定时 ,施工单位没提供《锚杆锚固力试验记录》的,工程质量按不合格定级.附表: 1. 锚杆拉拔试验记录表2.锚杆拉力计 MPa-kN-T 换算表附表 1:工作面名称检测日期试验 X 围拉拔力拉拔力 设计值〔kN 〕〔kN 〕<kN>位置位置位置试验说明:试验结果:试验人员 附表 2:PPPFFF设计值 ×90%试验结果 备注拉拔力〔kN 〕 拉拔计读数 试验位置 施工单位 〔MPa 〕平均值审 核序号编号94.5 105231.MPa kN T MPa kN T MPa kN T1 3.3 0.33 16 52.7 5.4 31 102.2 10.42 6.6 0.67 17 56 5.7 32 105.5 10.83 9.9 1 18 59.4 6 33 109 11.14 13.2 1.35 19 62.7 6.4 34 112.1 11.85 16.5 1.68 20 66 6.7 35 115.4 126 19.8 2.01 21 69.37 36 118.7 12.47 23 2.35 22 72.5 7. 37 122 12.88 26.4 2.7 23 76 7.7 38 125.3 139 29.7 3.02 24 79.1 8 39 128.6 13.510 33 3.36 25 82.4 8.4 40 132 13.811 36.2 3.7 26 85.7 8.7 4112 39.6 4.03 27 89 9 4213 42.9 4.4 28 92.3 9.4 4314 46.2 4.7 29 95.6 9.8 441549.5530991045。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发布时间:2021-03-02T05:35:01.8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期作者:祁伟[导读] 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安徽淮南 232098摘要:工作面矿压的观测与分析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煤矿管技人员重视,工作面压力显现及控制方法研究是煤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工作面;矿压观测;矿压分析为研究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工作面安全回采,为掌握我矿压力及显现规律,改善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支护参数,优化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为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我矿安全生产,特提交此次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报告。
1.概述矿井首采11501工作面倾斜长壁为1800m,其中可采长度1480m,面长220m,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1.6米,平均倾角5°,工作面可采储量为74.5万吨;工作面采用单一倾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主要设备有ZZ10000/14/28型中间支架125架,ZTZ14500/21/40型端头支架2架,ZQL2×4000/23/50型超前支架8架,ZQL2×6000/23/45型超前支架4架,MG400/890-WD1型采煤机1台,SGZ800/800型运输机1台,SZZ800/400型转载机1台,PML2000型破碎机1台,BRW400/37.5乳化泵3台(2用1备),BPW315/10型喷雾泵2台,DSJ-150/2×75/60型胶带机2台,DTL120/2×110型胶带机1台,工作面采用远距离集中供电、供液。
11501工作面生产原煤经11501运输顺槽、西翼11煤胶带运输大巷、中央胶带运输机巷到主井井底煤仓,经主井提升至地面,通过栈桥运输至选煤厂进行洗选处理。
矿压数据分析报告吉新煤矿11A601工作面末采矿压分析报告生产技术科二零一一年六月一日吉新煤矿11A601工作面末采矿压分析报告一、工作面基本情况7141工作面走向长度247~241m,倾向长度182.5 m,煤层厚度5.0~5.50 m,平均煤厚5.18 m,煤层倾角2°~5°/3°,工作面工业储量56.4万吨,工作面储量14.99万吨,工作面设计采高2.5±0.1 m,实际回采过程中采高为2.7±0.1 m,设计工作面回采率93%,工作面回采储量13.94万吨。
老顶:粉砂岩,灰白色,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裂隙发育,?含云母及暗色矿物,滚园度、分选性差,具有水平层理;?厚度3.60~12.65 m。
直接顶:细砂岩,灰~深灰色,下部为粉砂岩,裂隙发育,具有水平层理,从上至下含砂量逐渐减少,而泥质增加,含羊齿类植物化石;厚度1.65~7.38 m。
伪顶:泥岩,深灰~灰黑色,松软易冒落,含植物,灰纹及少量黄铁矿;厚度0.1~3.70 m。
直接底:粉砂岩,灰~深灰色,薄层状,泥质胶结,上部深灰色粉砂岩,含植物化石;下部逐渐过渡到以灰色细砂岩为主的交互层,厚度6.75~7.78 m。
老底:中砂岩,灰白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厚层理,胶结致密较坚硬;厚度12.88 m。
该小面是7141上分层综采工作面剩余的一小部分,工作面机头段由于原7141大面回采不能推进,补充了一条中间巷(从24—26架),该巷道与工作面两道平行布臵。
从已掘巷道及回采后的资料表明,该小面内无大的地质构造,工作面分别揭露f1、f2、f3断层,这三条断层对回采基本没有影响。
近年来,煤矿开采过程中频繁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各类煤矿事故中,顶板事故仍居前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开采强度的增大和向深部开采转移,顶板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凸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锚杆支护为主要形式的巷道稳定性。
矿压观测报告
一、概述
矿山压力的观测与分析是实现矿山生产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二、观测目的
为研究巷道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矿井开采,为掌握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改善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护巷参数,改进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证我煤矿安全而高效的生产,特此作矿压月度报告。
三、观测区域地质及围岩性质
1503工作面为一采区第二个工作面,西北走向布置,工作面北翼为F2逆断层,东北翼为1501首采工作面,西南方向为1505备采工作面,东南方向为+920集中运输巷。
观测区域是1053回风道。
该面煤层为煤5,含炭质泥岩夹矸1~2层,夹矸平均厚度0.2m,煤层色泽为黑色,条痕为深棕色油脂光泽,呈参差状断口,节理面充填方解石脉,含黄铁矿。
直接顶:砂质泥岩3.26m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泥质结构,波状层理发育,易垮落。
老顶:细粒砂岩5.90m灰白~灰色粉、细粒砂岩,砂质胶结,以石英为主、长石风化,斜层理发育。
四、支护技术参数
1503回风道:巷道净高3.2米,宽5米。
锚杆采用Φ20mm×2600mm,间排距800mm×800mm,每排布置13根,巷道拱部采用长7300mm锚索加强支护,间排距1600mm×1600mm,从巷道中心线向两帮依次按“333”型布置。
五、观测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巷道每隔50m设立一个顶板离层和巷帮离层观测站,顶板离层分为四个点基点1、2、3和4分别是从深到浅排列的,新设立的观测站,连续观测,每天记录一次观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如果所观测巷道没有明显的矿压显现,
就改为三天一观测,依次直到矿压完全稳定。
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掘进后围岩中的矿山压力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搞清顶板活动规律、掘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报告容
1503回风道截止7月11日共掘进两1100米,安设顶板离层仪19个,安装位置分别是:1503回风联络巷、1503回风道三角门、1503回风道90米处且从90米处到迎头是每50米安装一个顶板离层仪,具体容如下:
巷道名称:1503回风联络巷序号:01 安装位置:三角门日期:2013.12.13
巷道名称:1503回风道序号:01 安装位置: 30米日期:2014.1.29
巷道名称:1503回风道序号:03 安装位置: 145米日期:2014.2.15
巷道名称:1503回风道序号H-5 安装位置: 317米日期:2014.3.8
道名称:1503回风道序号H-10 安装位置:575米日期:2014.4.5
道名称:1503回风道序号H-11 安装位置:635米日期:2014.4.16
六、观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一采区1503回风道的顶板离层和巷道表面位移的监测,获得了矿压显现的动态数据,首先随着掘进面的不断推进,安装顶板离层仪监测顶板也逐渐离层现象,随着安装地点与迎头距离越来越大,离层的就慢慢趋于稳定状态。
根据顶板离层仪的观测数据显示,1503回风道与1501回风道回采面到迎采点时1503回风道压力较大,离层变化量也趋于最大化(例如H—10、H—11点),经过观测顶板深部位移最大变化量是H—11点234mm,其次是H—5点171mm..其他观测站检测点的变化量较小。
经过表面位移的观测1503回风道575米处17天顶板下沉量315mm.平均日下沉量是18.5mm,595米处14天顶板下沉量是205mm(见附表),日下沉量是14mm.到6月初575米处前后顶板下沉量达到1000mm左右。
通过数据分析H-9、H-7、H-5、H-4由之前变化量很小,随着回采面的不断推进,隔着20米煤柱回风道顶板离层变化量逐渐变大达到H-9变化量为70mm,H-7变化量51mm、H-5变化量171mm、H-4变化量为60mm(报告中观测站点不齐全具体明细可参考顶板离层记录)。
另外,1503工作面两道掘进时经常伴有煤炮声且随之顶板掉矸、两帮大量片帮,煤尘大量向巷道抛出。
七、结论与建议
从观测和分析结果看,1503回风道顶板压力较大且550米到900米处顶板较破碎,都有离层现象;因此建议打单体加强支护确保1503工作面有序回采。
矿压观测季度报告编制:
审核:
综掘一区
201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