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决定形式_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
- 格式:pdf
- 大小:228.29 KB
- 文档页数:6
标题:从语用翻译学角度看汉公示语英译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旅游目的地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日趋重要。
但现在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错误,对公示语的研究在国内尚在发展完善中,其中吕和方指出了公示语的四种应用功能特征: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分析了公示语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并对公示语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行了阐述。
王银泉、万正方、金龙等剖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失误现象,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改进意见,探讨了公示语翻译的方法和规律。
于秋、黄小明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汉语公示语在英译时经常出现语用失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
2003年8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通了“汉英公示语研究在线”,2004年9月负责主编了《汉英公示语词典》,系统总结了目前的公示语翻译,并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研究课题组”。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意义:现在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公示语中,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语用等效的原则,出现了信息偏差、信息错误和信息交际障碍,即语用失误,包含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本文拟从语用角度分析在我国部分公示语的翻译问题,通过探讨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提出公示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重点:本选题重在从语用的角度来讨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在公示语的翻译中应遵循语用等效的原则。
难点:怎样从从语用学翻译的角度来根据关联理论,充分考虑语境,运用语用等效的原则来进行公示语翻译。
创新点:我国现有的研究公示语翻译的论文有很多,但本文提出公示语的翻译应该重视语境的作用,增加关联度,扩大认知环境,以达到语用等效目的。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1. 引言2.公示语概述2.1 公示语的定义及特点2.2 公示语的分类2.3 公示语的实用功能3.从语用等效角度看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3.1 中式英语对语用语言等效的影响3.2 文化因素对社交语用等效的影响4.关联理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信息传递4.1 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4.2 关联理论翻译观在公示语翻译中的作用4.3如何有效传达公示语的交际意图5.汉语公示语英译策略方法及语用等效5.1 汉语公示语英译的具体方法5.2 语用等效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4)参考书目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李怀奎,李怀宏.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刘建刚,闫建华.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J].上海翻译,2005.王银泉.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魏海波,刘全福.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关联分析[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杨丽波.国内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J]. 怀化学院学报,2007Translation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1)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opicsPublic signs are an international city, tourist destin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of the important part. Therefore,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ublicity. But now, major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public signs uneven translation error, on public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the country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n which publicity Lu, and pointed out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four applications: instructions, suggesting that nature, restrictive, mandatory, public signs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information, and the language of public signs unique style described. Wang Yinquan, million square, dragon and other public places, analysis of the public signs of urban existence of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specific improvements proposed,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and rules. In autumn, Huang Xiaoming that becaus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hinese public signs often appea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ith the failure problems mainly in social pragmatic language errors and pragmatic failure in two ways. August 2003,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pened the "Public Signs of Chinese-English Online", September 2004 responsible editor of th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publicity", the system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and set up a "Chinese Research Group of the Br itish public signs.”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focus, difficulty and innovationSignificance: It is now in the public signs in some cities, because there is no proper grasp of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there has been information bias, error and information messages communication barriers, those pragmatic failures, including failures pragmatic language and social language with respect to errors. This paper from the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in our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ublic signs of language by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func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Focus: focusing on the topic from the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Difficulty: How was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according to theory, take full account of context, the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Innovation: China's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existing research papers there are many, bu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this pap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context, to increase relevancy, increa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3)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sis structure and1. Introduction2. Public Signs Overview2.1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igns2.2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signs2.3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public signs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Public Signs problems in Translation3.1 Chinese language equivalent of English on the impact of pragmatic3.2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4. Relevance theory and pragmat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4.1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4.2 The publicity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language4.3 how to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5.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5.1 wording or expression of adverse selection5.2 The expression of known target publicity Idioms5.3 to streamline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5.4 determine the context in which public signs5.5 full account of cultural factors target of public signs4) References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He naturally. Pragmatics and English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Li Huaikui, Li Huaihong. Identifies the name of the landscape of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ragmatic equivalence [J]. Shanghai Translation, 2004.Jian-Gang Liu, Yan Jianhua. Of notice of the semant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J]. Shanghai Translation, 2005.Wang Yinquan. 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rationale [J].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7Wei Haibo, Liu Quanfu. Public sign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agmatic Relevance of [J]. Shaoxing University, 2007Yang Lib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 [J]. Huaihua University, 2007。
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看公示语英译朱未末【期刊名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As China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become an key part of China's opening up.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i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with examples based on skopos theory and summarizes briefly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signs.%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拟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举例分析当前我国公众场合中诸多的公示语误译现象,并在功能目的论基础上,简要归纳针对不同公示语类型可采用的公示语翻译方法和策略。
【总页数】4页(P71-73,94)【作者】朱未末【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看美版《甄嬛传》中的汉英翻译不可译现象 [J], 姜君2.从目的论视角看城市公示语英译--以湖北宜昌市公示语英译为例 [J], 石新华3.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看公示语英译 [J], 朱未末;4.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 [J], 唐洁5.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 [J], 唐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基于三大翻译核心期刊的统计喻旭东;蔡佳立【摘要】公示语翻译在21世纪已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内容以及洞见做出总结,为今后对公示语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5页(P87-90,124)【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回顾;展望【作者】喻旭东;蔡佳立【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文化学派认为除却传统聚焦的“阳春白雪”,翻译研究还应关注“下里巴人”。
从此翻译研究出现了“去精英化”的趋势,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同时在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单单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是不够的,还应该在世界上发挥文化大国的作用,因此应该用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来翻译中国文化,特别是英语,从而在文化上塑造一个大国形象。
在此背景下,公示语翻译在新世纪逐渐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做出总结。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概况21世纪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快速上升,推动我国公示语研究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参与国际盛会,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
为了迎接这些盛会,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国内掀起了一系列公示语研究学术性活动: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2003年开通“汉英公示语研究在线”、2005年中国翻译协会召开“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2007年召开“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此期间《中国翻译》杂志更是开辟公示语翻译专栏邀文讨论。
功能目的理论视角下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作者:张子顺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功能翻譯理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该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前来中国旅游、投资、经商、考察和交流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
为了给这些国外友人在中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便利,体现我国的综合文化素质,一线城市在公共、交通、旅游设施等处使用中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比较多,所以公示语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潮州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还不尽人意,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目的论(skopos theory)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是目的、意图、目标、功能。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是凯瑟林娜·莱斯,功能派理论代表人物Hans Vemere突破了其导师莱斯仍然遵从的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汉斯·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的的策略”。
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理论。
功能派的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和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翻译目的进行翻译。
一、从目的论三大原则出发考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公示语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等公共场所。
其基本含义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标识与其生活、生产、生态等关系密切的文字及图文信息。
凡公示给公众、游客、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的中国公民等,涉及衣、食、住、行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可归为公示语研究范围之内。
目的论包括3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2012年第01期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耿强会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王晓元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国外“本地化”翻译研究学术话语的构建李广荣《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文军;罗张回顾与反思:国内翻译伦理十年研究(2001-2010) 吴慧珍;周伟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陈小慰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范武邱政治文本翻译探析杨大亮;赵祥云科普翻译的挑战徐彬;郭红梅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关联性——以无锡市为例赵芝英涉华文献翻译中的回译问题——《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译后叶红卫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冷冰冰意境原则指导下的中国画画题翻译——以《毕瑞画集》为例刘继华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谭晓丽对联翻译的抗译性和可译性王志娟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卜爱萍“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张霄军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著作英译本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许瑾;杨秀文2012年第02期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中哲学误读的纠正吕俊西方译论与《圣经》教义的思想关联李龙泉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会议通知定量乎?定性乎?——对构建翻译标准的理论思考刘峥贾文波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赵联斌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 方梦之地名标志译写亟待国家规范乌永志论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杨萍贺龙平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毛梅兰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卢小军MTI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政杨义宽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詹成论口译实践的三个要素杨玮斌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陈飘平POSSIBLY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网络时代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为例万兆元平行文本与网络旅游广告英译梁君华第六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获奖名单“天下奇书”《山海经》及其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山海经》英译本出版王宏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郑艳杰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2012年第03期论翻译矛盾——从《德译中国成语故事》谈起桂乾元翻译中的认知视角——概念结构与翻译(3) 王斌动态投射与译者主体性束慧娟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方仪力从母语译入外语:国外非母语翻译实践和理论考察马士奎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唐义均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王树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上海楼盘案名英译策略研究陈珊珊;高嘉正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张雯;卢志宏MTI教学:基于对职业译者市场调研的实证研究丁大刚;李照国;刘霁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包通法;魏星妮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王斌英语科幻小说中的新词及其汉译探析姜倩当代译论的探索者——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王晓凤;张丽娟;张建青论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误读熊宣东化境:译作应比原作更好——从《林纾的翻译》说开去贾兴蓉众包翻译模式研究陆艳简评《翻译写作学》郭建中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第二号通知本刊稿件体例及相关要求2012年第04期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曾利沙对立与统一排斥与互补——翻译的语言学视角冯奇万华翻译选择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宋志平论译者隐身——一个社会性视角周红民程敏《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策略变化巫和雄英汉翻译中的褒贬词语选择杨平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仿拟辞格及其翻译研究刘金龙戴莹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吴文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曾利沙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李静民族侮慢语——国际现场口译无法回避的领域刘夏青刘白玉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曾立人肖维青闫栗丽走进绚丽多彩的翻译世界王宏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Díaz Cintas访谈董海雅ASSURE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浅谈中国社会变迁下“农民工”一词的英译刘洪泉专有名词的汉译与译者的素养杨清波杨银玲论全球化语境下科技翻译的文化共享与渗透——《时报信息》翻译个案研究吴波“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反思翻译目的论彭文青一本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MTI教材——《高级汉英翻译》评介苏艳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公告开展翻译学的复杂性研究——一个译学研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吕俊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毛志文论语境类型与翻译刘英蘋耿智《中庸》英译研究在中国陈梅文军多元互补、和谐共进——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综述王宏罗修筠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黄德先殷艳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翁凤翔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吴自选专利文件要点分析及其对机译校改的启示罗建华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刘季春试论宗教词汇隐喻的英译汤金汶学术模因跨语际复制的变异和对策樊林洲“邓小平理论”就是Deng Xiaoping Theory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唐义均语料库和应用翻译——以蚕学馆旧址纪念碑碑文的翻译为例黄海军王昌米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王正《华英翻译捷诀》——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刘明孙增德简评几本警务英语教材的翻译实例杨廷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方梦之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钱纪芳释“对译”黄忠廉贾明秀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刍议——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启示李和庆薄振杰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崔启亮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孟祥春全球化背景下财经报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黄樱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英译专门科技文本——以航海技术领域论文为例汪洋彰现特色,知行并举——本科翻译专业教材编撰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何刚强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李小撒柯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李昌银谈俗语“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英译张顺生《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王宏ORDER用法译评吴国良张瑜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试题伦理回归后的汉字术语译介思考——以《中国园林》英译本为例梁君华翻译研究中的词语误判与误评——以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李贵升罗国青李艳冰Translation Peripheries:Paratextua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述评——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张玲2013年8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在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黄友义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曾利沙复杂性科学观照下翻译标准问题的再探讨——论底线翻译标准的必要性和合法李春芳吕俊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王传英翻译项目管理实务(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王华伟王华树编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出版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王祥兵邹兵伍志伟国内翻译竞赛综述吕立松穆雷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隆重召开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方梦之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居祖纯国际会展名称英译:问题、模式与译名建构罗国华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朱音尔川菜烹饪方法英译原则及其应用张媛梁霞第四届“学府杯”科技翻译大赛翻译专业教学的国际化经验:来自澳大利亚的启示王非陈向京韩翀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吴自选也谈“邓小平理论”的英译——兼与唐义均先生商榷朱明炬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陆艳国外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王娟影视翻译中情色禁忌语的归化策略彭典贵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曾薇薇对“标本”的标本兼治——《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有关问题稽考杨全红曾咪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王冬梅首届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全国高层论坛——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2013年第04期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思创·哈格斯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张美芳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傅敬民浅谈汉语对联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吴伟雄法律翻译与法律移植——以晚清法律翻译实践为例吴苌弘文本类型学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英译研究石秀文吕明臣词源学视角下的奥巴马演讲辞翻译策略研究李国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顺利换届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以TEM8(2013)汉译英试题邵惟韺邵志洪一项中国EFL学习者英译汉笔试成绩预测因素的实证研究张新玲刘君玲从“青衣”等京剧术语的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张琳琳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看“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翻译策略扈珺刘白玉APPEAL用法译评吴国良吴雷《上海翻译》扩版、编辑部迁址启事法律语篇中shall和may的翻译对比研究王子颖电子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刘稳良《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汪定明李清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翻译研究立项10年观——基于翻译研究分类的统计分析年晓萍2000—2012年间西方视听翻译的研究吕洁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述程敏刘金龙《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梁雪松“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论坛通知2014年第01期研究接地气,文章追技道——《上海翻译》不变的办刊追求何刚强先行者、推动者、建设者——方梦之教授对我国译学建设的贡献郭建中方家译道、梦而圆之任东升翻译研究三人谈(上)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语义透明与汉语熟语的直译趋近万华国际公示语误译举隅王树槐Keith Wood 商务信函翻译探究慎丹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王少爽高乾语篇语调翻译李发根龚玲芬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滕梅商务翻译策划——以蒙牛广告语英译失误为例周剑波蒋璐吕和发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论语》英译本特色评析张晓雪论早期《聊斋志异》英译中的伪翻译现象——以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的译本为例李海军论清末民初的译名统一及其学术意义张景华论中国政治术语英译再创建的三个维度冯雪红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李跃平医学冠名术语的转喻及其翻译研究冯梅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边立红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圆满落幕口译课堂训练中的“非常”之道赵燕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李亮亮贺爱军“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徐正威Whistleblower or Leaker?——管窥语言的意识形态之维潘平亮美国密苏里州别名Show Me State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李应清浙江省翻译协会年会暨浙江省第七届高校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冯春灿中国各种山名翻译背后的学问连真然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周红民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一号通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与发展——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黄新炎许钧经典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翻译与经典:文化历史中的身份变化》评介张汨文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招聘计划《上海翻译》(2014起)主要栏目设置说明“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研讨会通知2014年第02期应用(文体)翻译学的内部体系方梦之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王建国何自然翻译研究三人谈(下)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功能决定形式——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陈曦第九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决赛落下帷幕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程维翻译与“国家富强”:析严复翻译之用意李涛社会学视阈下的林纾现象解读张祝祥刘杰辉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蒲欣玥高军在线教翻译——基于QQ即时通讯软件的实证研究陈凌陈广益本刊开通网上投稿系统(试运行)启示网络翻译社区初探马旭燕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强晓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纪蓉琴《中国翻译家研究》组稿工作接近尾声述往事思来者明道理——有关翻译史编写的思考贾洪伟姜闽虹方梦之译学思想与方法论研究——兼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向曾利沙从迁移理论看鲁迅的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朱湘军康翠链翻译资质认证identification of translator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陆仲飞《译林回望》方梦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舒晓杨ARGUE的用法与含义种种吴国良吴雷雷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李海清刘华文国际组织中的职业译员——对布莱恩·福克斯和安妮·拉费贝尔的访谈戴惠萍曹嬿《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的外语学科多模态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CHL系统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目前我国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吕俊书讯翻译中的“共注观”王斌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新探王军平赵睿语义指向分析与翻译研究陈洁陈粤变译伦理:“舍”与“得”思考胡东平喻艳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词的翻译原则吴苌弘英语影视剧剧本的语类及其翻译处理孔倩海关条法的语篇翻译策略探究韩健谈谈焊接标准文献中几个常见词的译法刘榴何德孚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钱纪芳翻译家精神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为例付智茜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蒋阳建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陈卫红“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通知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丁卫国从佛典译场管窥提高当今翻译质量的途径熊宣东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对王尔德作品的不同评判袁丽梅《鹿鼎记》英译本中的语境重构与译者显形刘雪岚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本、文体与翻译方法的选择梅阳春试论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局限付仙梅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之偏差吴育红刘雅峰一场瞎子和聋子的对话——重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过程刘黎历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贾文波《马赛克重构——翻译研究的构式语法途径》述介杨子王雪明跨界的感觉林巍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高层论坛”如期召开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王建开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谈谈翻译研究的创新与规范傅敬民许志芳译学继承与发展:传统译论现代化新论陈达龚小萍我国苏俄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赵艳秋“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 吕和发邹彦群“非常+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与英译策略周永模《外语与翻译》公开发行启事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译主体性徐岚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邢杰甘露汉译英误译现象剖析单伟龙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吕亮球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苏广才李双娟视译教材的编写:现状与问题许庆美刘进第三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从施莱辛格的学术轨迹看国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王斌华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王华树张政方梦之应用翻译理论形成考黄忠廉孙秋花李亚舒认知语法视野下的《红楼梦》英译乔小六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苗福光王莉娜翻译与守土有责——从钓鱼岛争端中的翻译事例谈起杨全红欢迎订阅2015年度《上海翻译》杂志翻译的语义探索与语用意识——吴国良教授访谈录吴国良刘欣对一起一稿两投事件的谴责和处分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纪实李正栓李娜《上海翻译》投稿系统及用稿体例说明2015 TESOL国际研讨会通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译论——探索构建中国传统译论体系郭建中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探析方梦之译学理论何为——对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蓝红军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林元彪译事双“无”议左飚翻译与中国文化外交:历史发展及策略分析孙三军文军“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行法律英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汉译王骞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维波王宏印李正栓认知-功能视角下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耿智马慧芳论手语新闻节目中手语译员的角色定位倪兰从默会性知识论翻译教材的范例李洪金《心经》英译释要安全勇尊重史料,还原《毛泽东选集》英译历程潘卫民董维山《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意识形态操纵之分析潘苏悦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李占喜2004—2013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走向王茜刘和平续说“镣铐”与“跳舞”——对“翻译研究三人谈”的延伸思考刘爱兰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通知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翻译与社会导论》述介覃江华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看山看水”的启迪潘文国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吕俊侯向群沿波讨源,守本开新——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质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刘敬国公示语翻译质量评价探索冯奇第十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成功落幕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研究王吉会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之“切”的原则高红“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李红霞张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功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宁立正汉英数字口译的极限取整策略和模糊介词的妙用王小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黄海瑛刘军平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张美芳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崔启亮第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通知本地化翻译规范研究王传英卢蕊《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刘翌包通法“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5)通知《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李宁CLAIM用法译评吴国良中-英译写要兼顾“达意”与“漂亮”——Shanghai Daily原主编张慈赟访谈录袁丽梅何刚强记老当益壮的翻译学者李亚舒教授刘金龙姜闽虹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学科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一号通知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王宏印上海翻译技术沙龙举办第三次活动王启华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韩子满翻译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钱春花徐剑李冠杰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谢之君杨月华法治关键词汇及若干重要提法的译研屈文生汉英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翻译的转换王子颖从语态选择的编译改动看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徐英多维整合原则关照下的时政党政话语翻译周丽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余斌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穆雷邹兵董冀卿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潘卫民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李艳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模式探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贺义辉李春慧吕毅国内外译员角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1976—2014)——一项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邢星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2016年招聘计划MTI口译课程设置反思——以教学实践为例朱珊刘艳芹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王华树刘明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王亚光不可译性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刘成萍陈家晃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闫晶晶司耀龙《上海翻译》创刊30周年座谈会征稿。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2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4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5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6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8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9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1 听力方法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12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1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4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15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16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17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8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20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21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22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23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24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25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26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27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28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文主义解读29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30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31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32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33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34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35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36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37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38 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39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40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41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42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43 论汉语四字格的英译44 关于苔丝和海丝特的悲剧对比分析45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46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47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48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49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50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51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52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53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54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55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56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57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58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59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60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61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62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63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64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65 沃尔玛策略研究66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6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8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69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70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7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72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73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74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75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7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77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78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79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80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81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82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83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84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85 论乔治·奥威尔《》中的极权政治86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87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88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89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90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9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92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93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94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95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96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9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98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99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100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101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10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3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104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0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 106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7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08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109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110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11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112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113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114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115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116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17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118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11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20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21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122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123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24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2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26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127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28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29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130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31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132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133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34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35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136 英语指示词This和That的功能研究137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138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139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140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41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14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143 论《冰与火之歌》中角色视点手法的运用144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45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146 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芬青少年时期的比较研究147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48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4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150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151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152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5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54 场独立-场依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155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156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157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8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59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60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61 《道连葛雷的画像》之艺术的道德性16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163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164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165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166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167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168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69 模因论视角下的公司名称翻译170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71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重复172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73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174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175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7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77 雌雄同体:《奥兰多》中时代精神的体现17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79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80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181182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183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184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85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186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187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88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189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190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191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192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193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94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95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196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197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98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99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
摘要:公示语翻译是一个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迈进,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本文将从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成都园区收集到的实例出发,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翻译,归纳翻译错误类型,并提出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一、引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迈进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本文将从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成都园区收集到的实例出发,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找出翻译错误类型,并提出翻译策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较早进行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是语言学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自然教授。
1998年何教授在其主编的《社会语用论文集》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公示语的英译及语用失误问题。
2008年,由程尽能、吕和发编著的《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中提出了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公示语的示意功能公示语是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单丽平,2005:3)。
公示语具有突出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示意功能(戴宗显吕和发,2005:39)三、公示语英译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尽管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公示语的翻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公示语英译的问题归纳如下:1.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指公示语的翻译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此处指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也就是中式英语。
如:在园区的五洲情会展中心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展销处,“出口”译为“export”。
查询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export”的汉语解释为“出口物品;输出劳务”,并无出入的地方这个出口的意思,此处应译为“exit”。
以上因此违背了功能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解决此类英译错误的方法是在尽显中国特色的同时,借鉴国外的标准表达。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英语论文题目论文导读::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英语论文题目。
论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国际问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的背景下,中国与国际问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对外宣传材料不断译为各国语言。
各大城市也加快脚步与世界接轨,一个突出的表现为在城市面貌上,公示语逐渐采用中英双语来表示。
公示语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警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也就是说,公示语是以公众为对象,以文字或图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服务。
随着这一语言文体的出现,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隶属于公示语的文体,包括标示语、标识语、警示语等。
作为城市面孔的公示语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名片。
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代表一个城市的面貌,其目的是要在必要的场合能够指示、提示、警示、帮助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更加方便的学习、旅游和工作。
但在这些双语公示语中,有很多英译不规范甚至有明显语用错误的现象,这不仅未能达到使用双语公示语的最初目的,同时还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公示语翻译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目的既然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的交际实现原作意图英语论文题目,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论文范文。
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
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4No.2[基金项目]本文系由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笔者导师张美芳教授主持的跨年度研究项目“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理论及应用”(RCRef.no.MYRG103(Y1-L2)-FSH12-ZMF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12-21[作者简介]陈曦,澳门大学英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语篇分析、跨文化研究。
功能决定形式———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陈曦(澳门大学英文系,澳门)[摘要]诗型公示语,是一种在中文公示语中广泛使用的特殊公示语形式,通常具有排比、对偶、押韵等特色。
如果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来分类,公示语应归类为感染型文本,诗型公示语就是诺德所说的具有“诗歌感染功能”的文本类型。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析港澳地区中文诗型公示语的英译,在对诗型公示语及其英译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诗型公示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诗型公示语英译的方法。
研究发现,在中文诗型公示语的翻译中,感染功能的实现是首要考虑因素。
在译文中,诗型公示语的诗歌形式通常被舍去,而核心信息则通过编译的方法传递到译文中,以实现与原文等效的感染功能。
[关键词]诗型公示语;文本功能;诗歌感染功能;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4)02-0018-061引言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2005:22)。
在港澳地区,由于多语种和多元文化的背景,公示语大多是中英双语的,澳门有不少公示语甚至是用中、英、葡三个语种发布的。
有趣的是,其中不少中文公示语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诗歌形式。
根据莱斯(Reiss ,1971/2001)的文本类型分类,公示语应归类为感染型文本。
诺德(Nord ,1988/2005)对文本功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又提出了“诗歌感染功能”。
本文将具有典型的中国诗歌形式的中文公示语归类为具有“诗歌感染功能”的诗型公示语。
那么,这些诗型公示语被翻译成英文后,原文中的诗歌形式是否被保留呢?如果不保留,理由是什么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港澳地区使用的诗型公示语及其英译进行调查,分析此类型公示语英译的方法,并探讨影响这些翻译的原因。
2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与诗歌感染功能根据布勒(Bühler ,1934/65)的语言功能论,莱斯(Reiss ,1977/89:108-109)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类: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
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关系如图表1所示:图表1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及其跟翻译方法的联系(根据Munday ,2010:74)Text type InformativeExpressiveOperativeLanguage function Informative(representing objects and facts )Expressive(expressing sender ’s attitude )Appellative(making an appeal to text receiver )Language dimension Logical Aesthetic DialogicText focus Content-focusedForm-focusedAppellative-focused TT should Transmit referential contentTransmit aesthetic formElicit desired response Translation method‘Plain prose ’,explicitation as required‘Identifying ’method ,adopt perspective of ST author‘Adaptive ’,equivalent effect实际上,绝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兼具多种功能,其中以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莱斯(1977/89:109)认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及其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从切斯特曼(Chesterman )所描绘的莱斯的文本分类(见图表2)可见,参考用书是信息型文本的代表,诗歌最具表情功能,广告是典型的感染型文本。
笔者认为,公示语和广告一样,以感染读者并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为主要目的,因此将公示语和广告一样归为感染型文本。
图表2文本类型与文本种类(根据Chesterman ,1989:105)莱斯认为(1977/89:108-109),翻译感染型文本时,可采用编译的策略,使译文在目标读者中达到与原文等效的感染功能。
而与公示语相反,诗歌是最具表情功能的文本类型,侧重形式,翻译中更注重对诗歌形式和美感的传达。
本研究所涉的诗型公示语,是一种具有诗歌形式、目的为感染读者的文本,兼具感染功能和诗歌的美感特征。
那么,在诗型公示语的翻译中,原文中的诗歌形式是否要保留呢?诺德(Nord ,1988-2005)对文本功能的进一步分类帮助我们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在其翻译导向的文本功能模式中,有四种文本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
“根据接受者对行为的感知或倾向,感染功能(雅克布森用的术语是‘意动功能’)是用来引导接受者按特定的方式作出回应。
”(Nord ,2001:42)感染功能又被进一步分为三类:直接感染功能、间接感染功能和诗歌感染功能。
诗歌感染功能“体现在诗歌语言中,这是为了利用读者的审美感受”(Nord ,2001:43)。
兼具感染功能和诗歌形式审美的语言特点,诗型公示语符合诗歌感染功能的范畴,因此,其翻译也应参照具有感染功能的文本的翻译要求。
感染功能以接受者为中心。
“原文一般是诉诸于源语文化读者的感知和经历,而译文的感染功能则必定是面向不同的目标。
这意味着如果接受者不合作,感染功能就不起作用。
”(同上)因此,在诗型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目标读者易于接受的翻译形式是尤为重要的。
3中国古诗传统与诗歌形式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诗歌因其独特的节奏韵律、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诗歌长廊中独树一帜。
几百年来,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类别,具有各自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通常,中国古典诗歌可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前出现的诗歌类型,有相对规律的形式和韵律。
古体诗中包含五种诗歌形式:四言、古绝、古风、杂言和乐府。
四言是由四字组成一句的诗歌形式,广泛使用于《诗经》;古绝和古风,分为五言或七言;杂言包含五言、七言或长短句;乐府可看做杂言和古风的更高形式。
近体诗指唐代以后的诗歌体裁,主要包括三种诗歌形式:唐诗、宋词和元曲。
唐诗又可分为律诗和律绝。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句五或七个字,有着严格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与律诗一样,律绝也有着严格的字数和押韵要求,通常每首四句,也按每句字数的不同而分为五绝和七绝。
尽管中国古诗有多种诗歌形式,每种诗歌形式又有各自的规则和特点,它们中间还是能找到一些共同点:排比和押韵。
中国古典诗歌对排比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同的诗歌形式中每句的字数和每首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中国古诗中的排比不仅要求内容上的对应,例如对联,而且对语音和音调的对应也有要求,这些平仄声的起伏对应,使古诗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押韵可分为尾韵、腹韵和头韵,以形成音韵的美感。
“由于其相对有限的音节范围和相对多的同音字或词,中文很容易押尾韵。
这些语言特点也为头韵和拟声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Pellatt and Liu ,2010:157)中文的语言特点更易在句子中形成尾韵和头韵,这从某些程度上也促进了诗歌形式的广泛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诗歌形式的表达方式随处可见,例如诗型广告、诗型公示语等。
诗歌形式对诗歌至关重要。
正如谢文利和曹长青(1996:293)所指出,“诗的形式尤其重要。
不论诗体怎样变化: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古体、近体,以至今天的白话体,都必须具有诗的形式。
诗的形式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诗歌创作的发展而形成、演变和创新的,但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诗”。
在中国古诗的翻译中,诗歌形式的保留同样重要。
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过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强调翻译中要保持“音美”、“意美”和“形美”,其中的“形美”就是强调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包括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
此外,翻译诗歌时,“译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工整的诗歌形式及其所有的文本特征和技巧都传递到译文中”(Pellatt and Liu,2010:155)。
对译者来说,诗歌形式是诗中美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押韵和排比等都应在翻译中有所保留,以全面传达原诗中的美感。
4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的英译本文收集了一组具有诗歌形式的中文公示语及其英译作为研究语料。
诗型公示语指具有典型的中国古诗的特定形式,有排比结构、尾韵或头韵,读起来如诗歌般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公示语。
例如,其中有类似中国古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的整齐形式的公示语。
基于这些诗歌形式特点,本文作者在港澳地区收集了100例中文诗型公示语及其英译,并建立了一个小型数据库,其中30例诗型公示语来自澳门大学张美芳教授建立的澳门公示语翻译的数据库,余下70例由笔者在香港和澳门收集,其中大多是由政府或社会机构发布。
由于港澳地区属于粤语区,粤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因此其中一些公示语中带有粤语的表达方式。
与中国古诗中严格的押韵和格律要求不同,中文诗型公示语中使用的语言更加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打油诗有些相似,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记忆,而本文选取的大部分诗型公示语也可以归为这一类。
本文先对诗型公示语及其英译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诗型公示语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对诗型公示语的翻译有较为全面的探析。
4.1对诗型公示语及其英译的调查结果首先,我们对100例中文诗型公示语中不同诗歌形式的使用比率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图表3诗型公示语中不同诗歌形式的使用比率诗歌形式数量比率三言式66%四言式3838%五言式1111%六言式1212%七言式3333%统计发现,四言式诗歌形式在诗型公示语中占有最高的比率———38%,此外,七言式诗歌形式的使用率也很高,达到了33%,这两种诗歌形式的使用比率远高于其他。
随后,对诗型公示语英译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类统计,主要集中在排比结构和押韵的使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