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平等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自由与平等(一)自由与平等的含义及基本关系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
平等,这一价值理念必然意味着能够看穿个体化原理,必须强调它的普遍适用性。
一个真正重视平等的人是一个将自身的价值建立在自我确认,而不是通过对比、通过对他人的价值贬低来获得确证的人。
平等显然指的不是那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过,它确实首先意味着每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所谓天赋原则)。
正是从人们的人格上的平等,推出赖以实现人格平等的手段也应该平等。
自由的基本取向是要求公共权力依法对个人自由的保护,以及防止他人违法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自由既然是一种人身状态,它只能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而非公民之间的关系。
平等则是要求对社会群体达成大致相等的权利,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等不仅仅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更重要的,或者说本质上就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如果不是绝大部分,至少也要尽可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
因此,自由可以说人人向往,而平等则不一定,它可能只会引起弱者、穷人的兴趣。
(二)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表现及成因我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会威胁人们的自由,反过来说,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若是相距悬殊也会加剧人们之间不平等的状况。
前几天在《城市快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大意是说天津市为了缓解每天上下班高峰,将要实行上下班时间交错的制度。
具体就是说让相关政府的下班时间提前,而其它的普通单位下班时间不变。
为什么偏偏是让相关政府部门提前下班呢?我认为,这样做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下班高峰时期的交通拥挤状况,但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不平等也威胁了人们的自由。
反过来说,由于相关作出决策的部门没有给予社会全体或大部分工作成员自由选择、自由发言而作出决策的自由,只是凭借决策部门单方的决定便制订出这样一个决策也显示出了人们之间的不平等,而且,政府部门的提前下班而其它单位下半时间不变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人们之间的不平等的状态。
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名言
1. “自由不是一件东西,就是人类天性,我们必须经常争取它。
”―朱利安·亚历山大(Julian Alexander)
2. “所有人都出生在平等的地位,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3. “要爱与宽恕,求知和智慧,多方协调合作,这些是自由的要素,也是和平的要素。
”―奥斯卡·奥伽斯塔斯(Oscar Augusta)
4. “自由不是安逸,真正的自由需要勇气、妥协和需要付出。
”―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
5. “我们应该不断维护我们的自由和尊严,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6. “自由是无价之宝,但是它不是免费的,必须为它不断奋斗。
”―爱德华·洪(Edward Hong)
7. “真正的和平只能来自于相互尊重和理解,而这只有通过自由来实现。
”―尼尔·艾姆斯(Neil Ames)
8. “自由是我们最伟大的财富,和平是我们最高尚的追求。
”―弗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9. “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平等;没有自由和平,就没有真正的人类进步。
”―罗伯特·肖(Robert Show)
10. “自由和平等不仅仅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理念与实践自由与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一、自由与平等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内涵1. 自由理念的阐释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指全体人民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压迫和不平等,才能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
这种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实现的自由。
2. 平等理念的概括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平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平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表现包括阶级平等、性别平等、民族平等等。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之间的真正平等。
二、自由与平等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1. 阶级斗争与自由平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自由和平等的途径之一。
通过消除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阶级的消亡,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阶级斗争追求的自由和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社会主义建设的自由平等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理念得到了具体实践。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受教育、工作、休息的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人民参与社会事务,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主管理权。
这种社会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理念的具体化。
3. 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自由平等地生活。
共产主义社会以消除阶级和剥削为前提,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潜力,不受任何限制。
卢梭的哲学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是社会契约论的重要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辩证关系,对现代政治、教育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卢梭哲学中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卢梭的自由观卢梭对自由的理解与他的社会契约论密不可分。
他认为,个体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通过社会契约保障每个人的正当权益和自由。
卢梭主张个体的自由是来自于合法的社会约束和个人的自我约束。
他反对绝对的权力和专制主义,主张民主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卢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契约的基础。
他坚信人性的本善,主张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平等资源和机会,并能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实现和发展自我。
在卢梭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实现的,并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来实践。
卢梭的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公民社会的自由主义观点有所不同。
卢梭更加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体责任的平衡,而不是单纯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社会和公共利益的限制,以保障整个社会的持续和稳定。
二、卢梭的平等观卢梭的平等观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平等而展开的。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差别。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和权力的不平等逐渐出现,导致社会的不公正。
卢梭强调人们在社会契约中互相妥协和平等地对待彼此,以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他主张社会应当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福利,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卢梭不仅关注政治上的平等,也关注经济上的平等。
他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制度,提倡共产主义的经济秩序,以实现更广泛的平等。
尽管卢梭的这种观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他的理念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三、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卢梭的哲学思想中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建立在社会的平等基础上。
自由平等的名言
1. “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林肯
2. “每个人都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3.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约翰·肯尼迪
4. “自由和平等是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基础。
”——尼尔斯·博尔
5.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伟大目标,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马丁·路德·金
6. “我们坚信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价值,这些原则伴随着人们的生命。
”——德克萨斯独立宣言
7. “自由和平等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满足于这些价值观的社会是无法长期繁荣的。
”——巴拉克·奥巴马
8. “没有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真正的民主。
”——费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9. “自由和平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共同在实践中去争取的价值。
”——罗斯福
10. “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恩格斯。
自由和平等是两个重要的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由和平等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由和平等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由和平等的目标不同,但相互促进。
自由是指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行动的权利,而平等则是指人类在权利和机会方面应该是平等的。
自由追求个体的自主权利,而平等则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平衡。
但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依法制定规则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平等,反过来,在实现平等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为人们创造更好的机会和平等的资源分配,才能实现更广泛的自由。
自由和平等的实现需要相互衡量。
自由不是绝对的,应该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实现。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保障平等,可能需要对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
例如,在公共卫生危机时期,政府可能需要限制公民自由出行,以保障社会的整体健康。
同时,平等也不能过于强调,平等追求过度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自由权利,打压创造力和个性化需求。
自由和平等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进行平衡。
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自由和平等的平衡点不同。
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自由和平等进行平衡调整。
自由和平等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之间的平衡需要在具体的社
会环境下进行考虑,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其中的一个。
只有在实现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互相促进,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美国独立宣言自由与平等的宣言自由与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念和价值,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1776年7月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美国独立宣言》,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并提出了自由与平等的宣言。
本文将探讨美国独立宣言中关于自由与平等的重要观点,并分析其对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自由的宣言美国独立宣言中对自由的宣言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
首先,在政治意义上,独立宣言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并认为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使得人民能够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并参与到国家事务的决策中。
其次,在个人权利方面,独立宣言强调了人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表明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并且,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应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梦想。
美国独立宣言的自由观念不仅影响了美国历史,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受到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启发,成为了后来欧洲各国争取自由和平等的重要纲领。
同时,美国独立宣言中关于反对暴政和对抗专制的观点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平等的宣言美国独立宣言中关于平等的宣言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宣言指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是社会地位、财富还是种族、性别,都不应该成为人们享受平等权利的障碍。
这一理念在当时是极具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直接否定了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奴隶制度,为后来的现代社会平等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平等观念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废除奴隶制度的解放宣言,还是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妇女权利宣言,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独立宣言中对平等的追求。
同时,美国的民权运动、性别平等运动等社会运动也是基于独立宣言所倡导的平等观念。
美国独立宣言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追求社会公平和平等仍然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目标。
自由与平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自由与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自由,是每个人天生就应享有的权利,它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而平等,则是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信仰等因素的限制。
在当今世界,自由与平等的意义更加深远。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的人们依然在为基本的自由权利而奋斗,有些人因为种族或性别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这种不公平不仅伤害了个体,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自由与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新和进步;没有平等,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捍卫自由与平等的权利,让每个人都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受任何不公平的限制。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自由与平等并非是绝对的概念,而是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追求和完善的。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也
要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包容,更多的理解和
尊重。
只有在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
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尊严和幸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自由与平等而奋斗!谢谢大家!。
为什么人们需要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对生命有什么意义?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不断演进和发展,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什么人们需要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通过以下有序列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自由能够保障人们的尊严和自主性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它能够保障人们的尊严和自主性。
当一个人没有自由时,他就会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和选择权,这就意味着他的尊严和自主性受到侵犯。
而有了自由,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小点内容:1、自由可以让人们在言论、信仰、行动等方面自主决定。
2、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自由更加重要,因为它可以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而让他们摆脱不公正的境地。
二、平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平等是一种公正的表现,它可以消除人们的嫉妒和仇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社会中存在不平等现象时,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的人,都会感到不满和不安,这种不满和不安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反叛。
而当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人们就会更加团结和互相配合,维护社会发展的稳定。
小点内容:1、平等可以消除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机会和待遇。
2、平等可以消除种族、性别、地位等因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打破不平等的障碍。
三、自由和平等在思想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由和平等的实现能够鼓励人们进行开放式思维,面对新的想法和冲突,从而更加自由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自由和平等也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点内容:1、自由和平等可以创造出新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从而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2、自由和平等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相对的稳定。
综上所述,自由和平等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能够保护人类的尊严和自主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人类文明获得更多的进步和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人的自由与责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是所谓的“自由”,是有约束条件的,是在法律与社会公德下的自由,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自由,因为我们一个无限自由,无拘无束的人随心所欲一定会妨碍别人的自由。
而我们有责任来维持这个约束条件,就是在不侵害别人自由的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自由与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由存在体现于任何环境中都必须以责任为前提。
任何环境都有规则,遵守规则就是责任,自由在人际关系里得到实现就必须遵循人性的规则。
社会所能给予哲学的自由,也是历史地发展的。
每一时代、每一种社会所能给予哲学的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动的。
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中,国家总是一定阶级的国家,它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给予哲学以何种程度的自由。
因而,这种自由不可能是抽象的、绝对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的使之为一定得目的服务。
这无论对外部的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如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句话说明哲学是自由的精神,哲学的发展需要自由。
哲学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哲学的自由首先表现为哲学家思维的自由。
这就要求哲学家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出众的理论思维能力、彻底的批判精神、无畏的理论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感。
哲学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哲学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由。
这是因为,哲学不仅认识世界,还要参与对世界的改造,哲学因此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③哲学的自由首先表现为哲学家思维的独立自主性。
哲学家的独立自主的思维,是哲学自由的最基本的、基础的东西。
这是因为,哲学的自由,主要不是哲学之外的某种力量赐予的,而是要由哲学自身去表现、去争取的东西。
没有社会的或政治的自由,哲学家仍可自由地思维,假如他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话;但是没有了哲学家的独立自主的思维,哲学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自由。
总之,哲学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哲学的自由首先在于哲学家自身;同时,哲学家也要去争取社会的自由,社会则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给予哲学的发展以自由;而哲学的自由,只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然而自由与责任是分不开的。
有自由就肯定有责任存在,人要选择自由需要承担责任。
而责任就是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损人而利己,说话做事坦荡而不悔,承担自己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
责任是人作为能动的主体与其自由选择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是人之为人所固有的内在规定性,责任与人的自为存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不管人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人的自为存在都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我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对全人类的责任。
人既不是为其冲动与念头承担责任,也不是为其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而只是为行为本身承担责任。
自由和责任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
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属于价值关系。
具体地表现为:
一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责任落实首先受自然限定。
对人类来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 与人们对立的。
在这个阶段,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很狭隘, 它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人通过对规律的把握, 逐渐认识到履行自己的责任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支配驾驭自然的能力, 不再屈服于自然界种种限制, 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没有完全消除, 只有生产力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人不仅有较高的支配自然能力, 而且履行了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 才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另一方面, 人与社会的关系。
即人改造人的关系。
人在社会关系上仍然可能作为历史的客体而存在。
只有客体人存在前提下, 人与人之间才能在合作中结成一定关系, 在关系中产生一定的规范, 赋予人一定的责任, 力求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以道德责任之类的东西来规范人的行为, 人在社会生活中也获得了自由, 人的责任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