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样年华》引发的旗袍风潮解读旗袍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由《花样年华》谈旗袍(原作者:袁大鹏王丽萍)[摘要]《花样年华》采用20世纪60年代的旗袍作为电影道具,最具东方神韵的旗袍再次被推到时装前沿。
旗袍的独特裁剪方式、精美面料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注定它的魅力无穷。
旗袍的本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文化的表达是由设计来实现的,可以说设计是旗袍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进程;旗袍;发展出路电影《花样年华》展现的不仅是电影的艺术,也体现出了古典韵致、旗袍的艺术。
无论是龙的故乡,还是时尚炫目的时装前沿,旗袍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谱写出一曲独特而又神秘的乐章。
旗袍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感觉里,是最能体现中国女子美感的,这时的旗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服装包装了。
因此,要探明一种服装的发展出路,首先要先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由电影历史探寻旗袍的历史进程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开始,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逐渐获得发展。
2000年上映的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无处不充斥着无法抗拒而又绚丽无比的东方神韵,旗袍无疑是一个亮点。
旗袍这种服饰带有的独特神韵,在电影的烘托下,让女人更富有魅力。
旗袍是指旗人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宽腰,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叉,此时女性身体曲线不外露。
中国与电影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放映开始的。
在清光绪年间,卢米尔兄弟开始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中国也开始了电影的放映,西方国家的影片几乎垄断中国市场,早期电影与戏曲艺术相结合,艰难地发展。
但此时旗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风格出现奢华的滚边和装饰。
在清朝的后期,满洲女子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和线条平直硬朗,衣长直至脚踝。
袍身上多绣以各种类型的花纹。
到咸丰和同治年间,镶边和滚边工艺已经达到高峰。
此时,满洲女子的服装饰风格极尽繁琐和奢华。
但这一时期,有许多汉人在居家时还采用一直延续了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于是,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看到一些旗人,在穿袍装时,在外面也会搭配汉人的服饰进行穿着。
从《花样年华》引发的旗袍风潮解读旗袍文化摘要《花样年华》引发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甚至在海外带起一阵阵旗袍涟漪,探究其中的缘由,不仅因为旗袍这种传统服装在戏中被表现得很唯美,更因为旗袍具有超越历史和超越民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花样年华》旗袍文化《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早期所导的一部电影,男女主角分别是梁超伟和张曼玉,影片以华美、舒缓、伤感的镜头,诉说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花样年华里的错爱故事。
电影所选取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新颖,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外情的陈旧的话题:梁超伟饰演的周慕云的妻子与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的丈夫在他们不知不觉问发生了婚外情,为了探寻各自配偶出轨的原因,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两人发现了自己心底最不愿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
两人经历了初识、好感、相爱及其最后的爱欲不能的逃避等几个阶段,最后,当周慕云从新加坡回来寻找当年爱的踪迹,却与苏丽珍擦身而过,失之交臂,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想象。
《花样年华》是一部充满着怀旧情绪的电影,影片以其特有的美感冲击人们的视觉,其中旗袍、留声机和街灯是贯穿影片的最摄人心菲的三大魅力所在。
一、旗袍包裹下的凄美爱情与孤独人生《花样年华》中女主演张曼玉在片中从头到尾都着旗袍亮相,30多套旗袍采用各种花色布料,加上纤细合度的剪裁IA张曼玉匀称的身材显得更为玲珑有致,其美仑美奂的各种旗袍造型,把东方女性的温婉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这30多套令人“惊艳”的旗袍,都是由香港美术指导大师张叔平亲自设计,而布料还是他多年来的私人珍藏,质料和花式都是绝版,然后再请最好的剪裁师傅来制作,因此每件价值约5000港元,总共30多万港元。
在影片中,随着幽暗的灯光和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人们更加领略到了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美若桃花。
M艺术学苑OVIELITERATURE电影文学2011年第21期由《花样年华》谈旗袍■袁大鹏王丽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2)[摘要]《花样年华》采用20世纪60年代的旗袍作为电影道具,最具东方神韵的旗袍再次被推到时装前沿。
旗袍的独特裁剪方式、精美面料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注定它的魅力无穷。
旗袍的本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文化的表达是由设计来实现的,可以说设计是旗袍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进程;旗袍;发展出路电影《花样年华》展现的不仅是电影的艺术,也体现出了古典韵致、旗袍的艺术。
无论是龙的故乡,还是时尚炫目的时装前沿,旗袍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谱写出一曲独特而又神秘的乐章。
旗袍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感觉里,是最能体现中国女子美感的,这时的旗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服装包装了。
因此,要探明一种服装的发展出路,首先要先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由电影历史探寻旗袍的历史进程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开始,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逐渐获得发展。
2000年上映的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无处不充斥着无法抗拒而又绚丽无比的东方神韵,旗袍无疑是一个亮点。
旗袍这种服饰带有的独特神韵,在电影的烘托下,让女人更富有魅力。
旗袍是指旗人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宽腰,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叉,此时女性身体曲线不外露。
中国与电影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放映开始的。
在清光绪年间,卢米尔兄弟开始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中国也开始了电影的放映,西方国家的影片几乎垄断中国市场,早期电影与戏曲艺术相结合,艰难地发展。
但此时旗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风格出现奢华的滚边和装饰。
在清朝的后期,满洲女子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和线条平直硬朗,衣长直至脚踝。
袍身上多绣以各种类型的花纹。
到咸丰和同治年间,镶边和滚边工艺已经达到高峰。
此时,满洲女子的服装饰风格极尽繁琐和奢华。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中旗袍的表现旗袍是中国女性比较独有和明显的一个服装特色,在世界的文化发展以及电影进步运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女性穿着旗袍的形象,既代表着女性身份的束缚,又是一种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权崛起的表现。
因此就针对中国电影中旗袍的表现和具体形式,提出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一、旗袍服饰的发展与电影的关系(一)早期中国电影中出现的旗袍在我国的许多电影当中,都会出现旗袍这一元素。
一方面旗袍是我国女性独有的形象符号,代表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古典美。
在中国的早起电影当中,出现了较多的旗袍形象,从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之后,一直到1949年之间,所有的电影都可以被称之为早期电影。
在这一阶段当中,女性的穿着和形象展示,主要就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反映出来的现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而那个年代,旗袍还比较风靡,所以在当时的电影当中旗袍的影子还很容易找到。
费穆的《小城之春》,郑正秋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大量的出现了女性的旗袍形象。
因此也可以说,女性旗袍形象的出现,在我国的早期电影当中就已经有所展现,而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社会以及年代感的一种体现。
(二)年代戏的标志在我国现存的电影当中,旗袍做为年代戏的标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的政治制度出现,过去的封建社会现象有所改善,女性角色受到抑制的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变。
所以旗袍已经逐渐淡出了主流的市场,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服饰。
之后在电影中所看到的旗袍形象就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脱离,它代表的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历史形象的展现,并没有了太大的发展。
新时期电影中旗袍的展现,大多数表现的都是一种非正面的女性形象,他们大多数受尽欺凌和侮辱,纸醉金迷的同时软弱依附,缺乏独立的人格,在电影《天堂口》中,舒淇扮演的舞女形象,表现的恰好就是一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形象。
而这一形象所要描述和展现的,也恰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与展现。
(三)旗袍的经典与时尚的结合对于旗袍经典的形象,已经被许多的电影展现了出来,但是将旗袍进行创新,以及与时尚的结合和重组,则是交给一些导演来完成的。
花样年华服装观后感《花样年华》是一部由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以服装为主题,讲述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服装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其在电影中的作用有了新的体会。
本文将从服装设计、服装与情感以及服装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电影中的场景和角色来说明。
首先,电影中的服装设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家卫导演善于运用服装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电影中的女主角苏丽珍,她常常穿着华丽的旗袍,展现出她的高贵与优雅,与她幽静而忧郁的性格相得益彰。
而男主角周慕云则经常穿着西装,彰显他的绅士风度和成熟稳重。
通过服装的搭配和设计,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角色的特点和心理状态。
其次,服装在电影中扮演了与情感和情节的紧密联系。
服装的变化往往会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例如,电影中苏丽珍从年轻漂亮的女子到失去青春的中年妇女,她的服装也逐渐从靓丽的旗袍变成了平凡的家居服。
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更是她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封闭。
服装的改变巧妙地诠释了角色的情感和成长。
此外,服装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服装往往代表着角色身份的转变和社会背景的变迁。
例如,苏丽珍在剧中多次穿着旗袍,这一服装在当时代表着婚后妇女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旗袍逐渐被淘汰,更加西式的服装开始盛行。
苏丽珍改变了她的穿着风格,使观众对她角色身份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服装也在电影中起到了美学上的作用。
王家卫导演善于运用服装的色彩和款式来营造电影的氛围和风格。
例如,电影中的黑色西装常常出现在夜晚的场景中,给人一种神秘和诱人的感觉。
而红色和粉色的旗袍则常常出现在浪漫的场景中,给人一种甜蜜和温柔的感觉。
服装的美学设计使整个电影更具情感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花样年华》通过服装的设计和呈现,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社会变迁以及电影的美学追求。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刻认识到服装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衣着,更是角色性格和情感的体现,是导演表达意境和情节发展的一种方式。
从艺术设计角度浅析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之美作者:纪彬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旗袍是中国女子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她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加上可欣赏性高,不仅保持了民族服装的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关键词:旗袍廓形韵味真正被旗袍所打动是在看了《花样年华》之后,剧中人苏丽珍(张曼玉饰),身着旗袍,匀称的身材被勾勒的玲珑有致,韵味无穷,闲庭信步,娉娉婷婷,摇曳多姿。
光滑冰亮的绸缎与白皙的肌肤和谐一体,散发那一份气定神闲,散发着成熟女人特有的风采,散发着令人不可止及的典雅,端庄。
颔首低眉间,一笑一娉中,却又透露着淡淡的伤感和隐约的忧郁和无奈的焦躁,有点矜持,有点神秘,有点颓废,但是并不过分,恰如其分的将东方女性那种凄婉,优雅,玲珑有致的美态展现的伶俐尽致,给人以震动。
1.源指旗袍之渊源。
说旗袍是“旗女之袍”虽是依字而解,却又难免有些牵强。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之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
袍服的式样历代有所变化,汉代深衣之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袍,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象征。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长至脚踝,“元宝领”比较用的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长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烦琐,以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辛亥革命后,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装扮中开始酿成。
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称身了。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开高叉,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至肩下2-3寸,甚至于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堪称旗袍的黄金时期。
从《花样年华》到《色.戒》细述旗袍的前世今生[摘要] 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
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 旗袍民族服饰演变当旗袍遇到王家卫,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恍惚之间移了魂,旗袍的“花样年华”在另一个时空再度绽放成妩媚的烟火。
而《色?戒》中,汤唯赋予旗袍的雅致内敛给了女人又一个怀想的借口。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一共换了23件旗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在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包裹下,时而矜持忧郁、时而雍容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张曼玉不停的换着旗袍,却换不掉的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
汤唯在《色?戒》里前前后后共换了27件旗袍,让人看得叹为观止。
比较而言,王家卫《花样年华》里的旗袍符合他颓废浪漫的格调,而李安在《色?戒》中不是故意玩气氛,是要透过旗袍的款式与质地,点出女主角所面对的环境改变。
《色?戒》强调人性,汤唯的旗袍很适合她扮演的角色,让人有更上一层的感觉。
从《花样年华》到《色?戒》引发了旗袍在沉睡了近40年后的新的热潮。
在各种场合,只要有中国人在,你就不难看到被称为“Chinesedress”的旗袍的影子。
当东方女性身着旗袍时,其端庄典雅、温婉柔媚的独特气质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独特魅力来自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如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
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
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
花样年华观后感旗袍《花样年华》观后感:旗袍风华《花样年华》是一部由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于2000年上映。
电影以香港的196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角在相邻住宅中的爱恨情仇。
整部电影色彩鲜明、服装考究,特别是女主角所穿的旗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新的时尚意义。
女主角苏丽珍在电影中所穿的旗袍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这些旗袍精心选材,设计精良,颜色鲜艳,并且贴合着女主角的身材,赋予她优雅而自信的气质。
在这个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苏丽珍如舞如影,她修长的身姿透露出一种高贵与优雅。
旗袍的设计将她的身形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剪裁和线条勾勒出完美的曲线。
而她的穿着举止也凸显了旗袍的独特魅力,那种柔美、自信、儿女情长的气质由此而生。
旗袍对于苏丽珍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旗袍在电影中象征着女性的优雅和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有着激动人心的时代,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
苏丽珍所穿的旗袍正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她的穿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除了苏丽珍,电影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穿着漂亮的旗袍。
无论是那些寂寞的情人,还是那些离婚的女子,她们都选择穿上旗袍,以表达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一种对时尚和自由的追求。
除了服饰本身,电影中的旗袍场景也值得一提。
王家卫用镜头精心捕捉了旗袍在风中飘动的场景,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旗袍穿行于灯红酒绿的夜色之中,映衬出一种华丽、奢靡以及逐渐消失的旧时代魅力。
电影的服装设计师陈冠宇在《花样年华》中的精彩表现为旗袍注入了新的灵感。
她通过选择不同的面料和设计独特的剪裁,使旗袍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她还用色彩的运用展现了不同女性角色的个性特点,使旗袍成为她们展示自身魅力的媒介。
总的来说,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象征。
176魂牵中国风——以《花样年华》分析服装在影视作品中作用苑镨元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摘要:一曲古有风韵的旗袍之曲;一个讲述仇恨与爱情的花样世界。
《花样年华》是一曲中国传统的高山流水,服装造型犹如曲调一般多变却不离其宗;始终以旗袍为主体打造属于王家卫自己的花样世界。
这部影片中的旗袍十分出彩,服饰成为两部影片的独到亮点,借此影片对比分析服饰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花样年华;旗袍;服饰;影视一、《花样年华》的服饰意义性(一)服饰的时代性意义(二)服饰的国别性意义(三)服饰的主题镜头性意义(四)服饰的时尚美学性意义二、《花样年华》服饰延展性(一)服饰所具有的怀旧延展情怀(二)旗袍对女主角风情的延展性(三)道具对旗袍风情的延展性三、《花样年华》服饰的时尚风潮(一)共同点1.服饰的时代性意义。
《花样年华》里,王家卫将故事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
这个时代敏感而娇羞,拥有着一种不知名的戾气,刚烈的让每一个碰触它的人都小心翼翼。
旗袍的全盛时期并不在此,但是王家卫却把一场视觉盛宴搬到了旗袍风靡的20年以后,用自己的镜头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的旗袍世界。
2.服饰的国别性意义。
一部具有年代感的影视作品不止具有属于自己的年代标签,还一定具有承载其存在的国家载体。
《花样》具有很强的国家指示性。
提到《花样年华》多数人都会评价其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至于原因,也大多是因为强烈东方元素——旗袍的突出重复运用。
旗袍是中国独特的服饰标志,是东方女子体现婉约身材的重要道具。
旗袍早在民国初年盛行,王家卫也用旗人之袍来塑造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情爱故事。
3.服饰的主题镜头性意义。
服饰是电影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在电影的世界里,服饰是导演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的风格色彩甚至细节都是镜头语言运用的主要考虑对象。
在《花样年华》中,服饰对主题和镜头的作用也显得十分重要。
在主题和人物刻画上:从总体上来看,苏丽珍的旗袍大多以暗色调为主,尤其以黑,白,灰三色为主。
“花样年华”——传统旗袍元素再设计发布时间:2022-06-30T02:34:35.6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期作者:郑贺红梁雅琳邢华艳丁奕涵指导老师[导读] 中国传统旗袍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民族特色,如果把中国传统旗袍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既能满足郑贺红梁雅琳邢华艳丁奕涵指导老师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摘要:中国传统旗袍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民族特色,如果把中国传统旗袍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既能满足现代人们审美的需求,也能引发大众的联想和共鸣,从而达到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感染和升华。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旗袍设计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内涵做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中国传统旗袍元素的再设计运用。
小组成员致力于将传统旗袍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延续旗袍“中西合璧”的设计特征,设计更符合年轻人穿着习惯的旗袍。
关键词:传统旗袍元素;现代设计;运用引言: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韵味。
旗袍融汇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来自西方世界的新思潮。
旗袍这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明珠,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闪烁后,几度浮沉。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旗袍更是作为新中国女性的名片频频出现在对外开放的舞台。
旗袍设计成为国内外设计师追逐的对象。
一、研究目的本项目立足于传统旗袍,结合当下时尚元素进行旗袍创新设计,致力于在时尚领域探索旗袍的设计规律。
对旗袍的形制结构、面料、图案色彩、装饰工艺等细节进行深入剖析,结合流行趋势,将时尚元素与传统风格融合于旗袍设计中,将旗袍带入“一零后”年轻人的生活,使旗袍这一国粹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二、研究内容在本项目中,旗袍只有在款式上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潮流元素,才可以在时尚舞台上永葆青春、大放异彩。
款式变化无非是在衣领、衣身、衣袖、摆衩等方面进行变化。
本项目对传统旗袍再设计,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传统旗袍再设计图案造型研究、原生艺术服饰品色彩研究、原生艺术服饰品材料研究、原生艺术服饰品工艺实现研究。
从《花样年华》引发的旗袍风潮解读旗袍文化
作者:张富云
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3期
摘要《花样年华》引发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甚至在海外带起一阵阵旗袍涟漪,探究其中的缘由,不仅因为旗袍这种传统服装在戏中被表现得很唯美,更因为旗袍具有超越历史和超越民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花样年华》旗袍文化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早期所导的一部电影,男女主角分别是梁超伟和张曼玉,影片以华美、舒缓、伤感的镜头,诉说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花样年华里的错爱故事。
电影所选取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新颖,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外情的陈旧的话题:梁超伟饰演的周慕云的妻子与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的丈夫在他们不知不觉问发生了婚外情,为了探寻各自配偶出轨的原因,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两人发现了自己心底最不愿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
两人经历了初识、好感、相爱及其最后的爱欲不能的逃避等几个阶段,最后,当周慕云从新加坡回来寻找当年爱的踪迹,却与苏丽珍擦身而过,失之交臂,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想象。
《花样年华》是一部充满着怀旧情绪的电影,影片以其特有的美感冲击人们的视觉,其中旗袍、留声机和街灯是贯穿影片的最摄人心菲的三大魅力所在。
一、旗袍包裹下的凄美爱情与孤独人生
《花样年华》中女主演张曼玉在片中从头到尾都着旗袍亮相,30多套旗袍采用各种花色布料,加上纤细合度的剪裁IA张曼玉匀称的身材显得更为玲珑有致,其美仑美奂的各种旗袍造型,把东方女性的温婉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这30多套令人“惊艳”的旗袍,都是由香港美术指导大师张叔平亲自设计,而布料还是他多年来的私人珍藏,质料和花式都是绝版,然后再请最好的剪裁师傅来制作,因此每件价值约5000港元,总共30多万港元。
在影片中,随着幽暗的灯光和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人们更加领略到了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美若桃花。
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角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王家卫这位巨星级导演通过影片展现了东方女性旗袍下的人生故事。
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统一采用高领、圆襟、十字袖、过膝的设计,跟随场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旗袍不同色彩与图案,暗示主人翁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张曼玉曾指出,她是用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内心。
由于身穿旗袍,身体的活动受到影响和限制,连带说话的声音,四肢的活动、站、坐的姿态都与平时不一样。
因为衣服紧得令她动弹不得,更促使她进一步感受女主角压抑而不敢表达的情感。
旗袍像一把道德标尺,套在女主角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宽松,不容许些许的放纵与出轨。
因此,银幕上的苏丽珍永远是言行谨慎、步态平稳、循规蹈矩。
我们在张曼玉身上不仅体会到东方女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也体会了那个时代的怀旧情绪。
随着电影在内地各大城市上映,许多地方刮起了阵阵旗袍风。
该片在广州举行映式时,张曼玉和王家卫二人同时出席、主办方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旗袍时装秀,张曼玉在戏中穿过的旗袍一一亮相,激发了很多女观众的“旗袍情结”。
许多女顾客到中式服装店定做旗袍,有的甚至拿着张曼玉的剧照要求“做一条与这个一模一样的”。
“花”片在京上映时同样吸引了大量少妇观众,有人甚至仅仅为了欣赏曼玉旗袍而掏钱进影院。
为此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东方女性美、梳妆好年华”的旗袍秀,以配合该电影的演出。
《花样年华》不仅在内地引发了人们的旗袍情结,在海外也引起了阵阵旗袍热,当电影在英国上映时,英国人举办了多场旗袍展,欧洲甚至出现了一批“曼玉旗袍迷”。
为什么《花样年华》引发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甚至在海外带起一阵阵旗袍涟漪?探究其中的缘由,不仅因为旗袍这种传统服装在戏中被表现的很唯美,更因为旗袍具有超越历史和超越民族的独特魅力。
二、旗袍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霓裳羽衣、凤冠霞帔,旗袍的繁华尊贵令中国女人更加端庄、柔美、娴静、高雅。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与旗袍构织成众多的曲线,巧妙地结合成完美的整体。
旗袍的袖口代表着一种神秘的文化性格,旗袍的开衩时隐时现女性美丽的腿部……着旗袍的女人,行动处,如和风拂柳,轻柔秀美,宁静时,又如处子,泰然俊雅。
如此浓郁厚重的美,正是因为旗袍有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内涵……
旗袍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
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
后来则将妇女的家居之袍称之为“旗袍”。
旗袍的最初造型是宽腰直筒式,袍长及于足面,加许多镶滚。
面料多为绸缎,袍面锈满花纹,袍领、袖、襟、裾等处均有几道花绦或彩芽儿,其后,又发展出了“十八镶”的装饰手法,即镶上18道边才算是最美。
穿在身上花团锦簇,修长亮丽,再配上俏丽风雅的绸冠和别致的花盆鞋,造就一种端庄沉稳的古典风格。
在清末至辛亥革命问,满族旗女穿的旗袍式样仍十分保守,一直到20世纪2Q年代,由于受到世界服装潮流变化的影响,旗袍的款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袖长及臂腕以下10厘米。
身长适中覆小腿肚,开衩及中便于行走。
但不久,由于受到欧美服饰的影响,袖宽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
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服制的条例,规定旗袍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蓝,纽扣六”,这是典型的旗袍式样。
自此旗袍开始大规模盛行,它作为中华传统服饰最具华彩的章节流芳至今。
20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鼎盛时期,改造和创新更加频繁,旗袍成为当时中国妇女最时髦的服装。
首先旗袍的服饰形式进一步受到西方立体服饰造型的影响,开始向立体结构造型的形式转化。
旗袍造型在许多细节上都汲取了西式服装的造型元素,采用收腰、收省的手法来显现女性人体之优美。
比如,领子的设计,先是崇尚高领,后来又流行低领至无领。
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又短及露肘,两边开衩开得很高,腰身变的极窄,更合体的设计彰显出女性的体型曲线。
旗袍的风格也趋向多样化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衣长较短,较为通俗,多为一般大众妇女穿着: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衣身较长,比较适体,多为思想比较解放的妇女穿着: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衣长可长可短,上乘高贵,多为经济富裕妇人穿着。
并且当时一般旗袍开襟都用暗扣,外表用花扣装饰,所采用的图案多为龙、凤、孔雀、福、寿、喜、吉祥等图案,以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同时体现东方女性服饰的艺术美。
40年代起旗袍样式变化趋于简便、轻便,并且越来越多地揉进了西方服饰的风格,更加注重曲线美,强调腰和胸的对比,以凸显女性窈窕多姿的身形。
特别是三四十年代上海人创造的“海派”旗袍,把中国旗袍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从上海风靡全国,成为当时的旗袍主流。
那时最为时尚的装扮——北方城市的女士喜欢穿浅色士林蓝布旗袍,再披挂上粗粗的毛衣、夹袄、长围巾,很有些书卷气:上海的女人则更喜欢桃红柳绿的绫罗绸缎和碎花细格布,在服装搭配上也讲究中西合璧:西式外套、裘皮大衣、长呢大衣,再配之以波浪长发和高跟鞋,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打扮。
进入50年代,广大妇女与男子们一样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这时的旗袍多数做得很贴身,小袖口,不能适应大幅步的运动,使妇女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到极不方便,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乐于接受一些新颖的东西。
因此,从50年代后期开始,
广大的劳动妇女渐渐地以上衣下裤的装束替换了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庆日子和外事活动时还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现。
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为“四旧”而被彻底否定,旗袍被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旗袍这种曾为中国女性喜爱的服装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今天,旗袍作为中国民族服饰中一枝奇葩,散发出了恒久、迷人的魅力。
其款式和花样变得越来越繁复绚丽。
在构造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同时又把绘画等姊妹艺术也作为旗袍装饰的手段,那些画有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的旗袍,不仅设计新巧,而且风格典雅。
另外,生产技术的创新、工艺流程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都为旗袍形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旗袍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
许多公众人物、歌星、影星在重大的国际社交场合身着旗袍,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旗袍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受“越民族,越世界”,思潮影响,旗袍又成为服装设计大师们所钟爱的对象,森英惠、三宅一生、加利亚诺以及国际上许多知名服装设计师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旗袍作为创作素材,使旗袍这一古老的中国服饰如明珠一般更为璀璨耀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