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23.68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教学难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教学时数:5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D 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知识点:国家契易理论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2、影响国家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二、知识点:国家贸易政策(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非关税壁垒则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记忆口诀(卫技愿配歧=微机员佩奇)注意进口配额、自愿出口。
(2)政府鼓励出口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间接补贴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2、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
(2)倾销类型:掠夺性倾销: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3)反倾销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引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范畴,着重探讨全球贸易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三个方面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从而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较低成本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可以增加各国的经济福利。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物品,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国际贸易的互补性,通过贸易,各国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假设贸易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忽略了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情况。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某些国家在相对劣势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的现象。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学者们逐渐提出了新的理论。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由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艾琳·克罗斯提出。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有关。
根据新贸易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基于资源配置差异,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也不同。
通过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生产者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力量对贸易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垄断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进口代理商、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集群等新的概念,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新贸易理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