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教学大纲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3
心理测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测量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能够运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的意义3.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4.心理测量的方法5.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6.如何进行心理测量实验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心理测量的概念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心理测量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什么是心理测量,为什么需要进行心理测量,以及心理测量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3.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分钟)分别介绍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原则,以及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并解释它们的优缺点。
4.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15分钟)列举心理测量在教育、医学、社会调查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介绍在这些领域中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指标。
5.心理测量实验的操作方法(30分钟)详细讲解心理测量实验的设计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被试的选择和人数的确定等。
6.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提供一些心理测量实验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7.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出一些反思和启示。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可通过PPT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心理测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心理测量工具:提供一些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等,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心理测量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心理测量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了解和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三、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四、开课学期(春、秋、全年)第三学期(秋)五、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六、适用专业(层次)应用心理学本科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两部分。
通过心理测量理论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心理测量史,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掌握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概念及估计,了解测验编制的基本方法,掌握测验分数的解释方法等。
通过心理测量具体方法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关智能量表、人格量表等量表的内容、测验方法、记分和解释等,获得基本的测验实施技能。
八、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心理测量理论部分包括心理测量史、测量的性质、测验的编制、测验的实施、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
心理测量具体方法部分包括智能量表、人格量表等量表的内容、测验方法、记分和解释等。
课程重点:测量的性质、测验的实施、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课程难点: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西方心理测量早期的探索,科学心理测验产生与发展,心理测量和测验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一、孔子二、孟子三、刘邵与《人物志》四、科举取士制度五、中国民间第二节西方心理测量早期的探索一、早期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与训练的尝试二、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三、高尔顿的思想和贡献四、卡特尔及其早期个别差异研究第三节科学心理测验产生与发展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二、心理测验在西方的发展第四节心理测量和测验在中国的发展一、旧中国心理测验的发展与停滞二、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三、近20年来的发展第二章心理测量的性质了解:测验的种类,测验的应用理解:测量的基本问题,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测量的基本问题一、测量的定义史蒂文斯:就其广义来说,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61811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时数:54学分数:3执笔者:编写时间:2004年8月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心理测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应用性技能性课程。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基本目标,《心理测量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以心理测验为工具手段,对人的个别差异所进行的测量,因此又称之为“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进行心理研究和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联系实际,应用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要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了解心理测量在鉴别智愚,选拔人才,临床诊断,预测评价学生中功能作用,掌握心理测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心理测验的主要技术手段,掌握操作心理测验的基本技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能以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出发,看待心理测验,科学地去描述、解释、预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测验使用和管理的水平。
本课程重点是讲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测验编制到测验实施过程,以及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量、职业测验施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中要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操作训练相结合,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水平的提高。
课程结束后考试,包括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教学要求A. 了解:心理测验发展历史。
B. 理解:心理学测验的含义和特性。
C. 掌握: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重点:心理测验的含义和特性,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
难点:心理测验的水平与心理测验的功能。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简介第二节心理测验的含义和特性第三节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第四节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功能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4学时)(一)教学要求A. 了解:编制测验的一般步骤。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测量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心理学测量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运用心理学测量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测量的作用和意义。
-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学测量?为什么需要心理学测量?2. 讲授- 介绍心理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 讲解心理学测量的分类、信度和效度等概念。
- 举例说明心理学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心理学测量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测量方法、结果和结论。
-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测量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
4. 实践操作- 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测量实验,如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心理学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心理学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心理学测量教案范文课题:心理测量概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心理学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心理学测量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运用心理学测量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一个关于性格测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测量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心理测量教学大纲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和应用心理测量工具和技术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估,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心理测量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心理测量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设计一份全面且有效的心理测量教学大纲。
一、心理测量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基础知识:介绍心理测量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标准化等概念和技术。
2. 测试理论与模型:讲解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如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以及各种常用的心理测量模型,如多维度测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
3. 测试设计与开发:介绍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包括目标设定、题目编写、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环节,以及测试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4. 测试的应用与解释:探讨心理测量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中的应用,如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评估、心理健康等,以及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5. 测量误差与伦理问题:讲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和控制误差,同时介绍心理测量研究和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准则。
二、心理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掌握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测试的选择和使用。
3. 能够评估和解释心理测量结果,理解测试结果的意义和应用。
4.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识别和评估心理测量研究和实践中的误差和伦理问题。
5.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行心理测量研究和实践。
三、心理测量教学大纲设计1. 课程概述:介绍心理测量的定义、意义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心理测量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 基础知识讲解:系统讲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标准化等内容。
3. 测试理论与模型:介绍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如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以及各种常用的心理测量模型。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1. 心理健康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2. 常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
2. 如何将测量结果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出心理健康测量的概念,强调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测量的基本概念- 定义:心理健康测量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
- 意义: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2. 常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
- 介绍这些工具的适用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心理健康测量的意义和常用工具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心理健康测量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测量概念和常用工具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测量结果与自己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测量结果的分析- 讲解如何解读测量结果,包括正常值范围、异常值范围等。
- 强调测量结果仅供参考,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心理状况。
2.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介绍面对心理问题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 强调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 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咨询场景,让学生体验心理咨询的过程。
《心理测量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实验课程代码:11312301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总学时:24实验学时:24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心理测量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用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上侧重于测量的基本原理,在具体实践中注重测量方法、技术的运用,是心理系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要介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及其在心理咨询、人事测评等领域中的综合应用,重点要求掌握各种测量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策略。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好本课程的主要途径。
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实验,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熟练简明应用,掌握心理测量的常用量表。
三、实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学时数1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验证性2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使用验证性2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使用验证性24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的使用验证性25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的使用验证性26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验证性27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验证性28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量表的使用验证性2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使用验证性210应对方式问卷的使用验证性211心理量表的初步编制综合性212心理测量量表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综合性2合计24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项目类别:必做(2)项目性质:验证型(3)项目内容及教学要求: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重点掌握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使用技能。
2、实验内容学会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操作程序及分数解释。
(4)主要仪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
实验项目(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使用(1)项目类别:必做(2)项目性质:验证型(3)项目内容及教学要求:1、实验目的了解掌握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特点和基本结构,了解离差智商的概念和意义。
《心理测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1303课程名称:心理测量英文名称:Psychometric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分: 3适用对象: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心理测量学》介绍了当今心理学研究中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的信度、效度、以及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控制方法;测验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题难度分布的控制技术和提高试题区分度的技术;介绍了各种著名测验,除了要求了解编制原理,还要求掌握实际使用方法;本书还介绍了标准参照测验教育成就测验的技术和理论。
还引进了题库建设、测验等值、项目功能差异、评价中心技术、行为情境判断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较为新近或更为实用的测量理论和技术。
除了介绍经典测量理论,还介绍了发展前景更为诱人的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以及认知诊断理论。
为将来准备从事心理学应用、教育考试、人员测评等工作的本科生学习使用。
Psychometrics program introduce some measure method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ose methods ar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control methods of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and systematic error; difficulty, discrimination and How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and improve the distinction; introduced a variety of well-known tests,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but also required to master the practical use; besides introducing classical measurement theory, also introduced a more attractive prospect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agnosi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是心理学各专业共同必修的一门应用与方法课程。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使用专业:心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2.5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讲授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及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了解常用的心理测验及其在科研与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与测验实践为主,本课程应重视心理测量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能熟练应用于测验的编制与施测,为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心理测验的编制与使用。
教学难点:测验的标准化与客观测量的理论与技术。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与实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7学时)1.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2) 心理测验;(3) 测验的编制与实施;(4) 经典测验理论;(5) 心理测验的历史。
2.重、难点提示(1)标准化测量的要求。
第二章信度(4学时)1.教学内容(1) 信度;(2) 信度的估计;(3) 影响信度的因素.2.重、难点提示(1)信度的估计。
第三章效度(4学时)1.教学内容(1) 效度;(2) 效度验证;(3) 效度的影响因素;(4) 测验的效用。
2.重、难点提示(1)效度验证。
第四章项目分析(2学时)1.教学内容(1) 项目分析的概念;(2) 难度与区分度;(3) 项目分析的方法;(4) 项目功能差异。
2.重、难点提示(1)项目分析。
第五章常模与分数的解释(4学时)1.教学内容(1) 常模;(2) 组内常模;(3) 测验等值。
2.重、难点提示(1)百分等级常模与标准分数常模。
第六章标准参照测验(2学时)1.教学内容(1) 标准参照测验;(2) 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3) 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2.重、难点提示(1)标准参照测验的特点。
心理测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心理特质进行量化测量和评估。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测量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在心理学研究、教育、临床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历史发展。
2、掌握常见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原理、使用方法和评价指标。
3、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心理测量结果的解释和应用能力,能够根据测量结果为个体或群体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干预措施。
三、课程内容(一)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测量的定义、要素和种类2、心理测量的特点和性质3、经典测量理论(CTT)的基本假设和模型4、真分数理论及其应用(二)心理测量的质量指标1、信度的概念、类型和估计方法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2、效度的概念、类型和评估方法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3、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与应用(三)心理测验的编制1、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确定测验目的制定编题计划题目编写和筛选预试和项目分析合成测验测验标准化2、题目类型和编写原则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操作题(四)智力测验1、智力测验的发展历程2、常见智力测验的介绍与应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五)人格测验1、人格测验的类型和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2、常见人格测验的介绍与应用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六)教育与职业测验1、教育测验的类型和应用学业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2、职业测验的类型和应用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七)心理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1、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2、心理测量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3、心理测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传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心理测量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通过《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其一,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其二,为从事心理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方法。
其三,为学生今后工作提供有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论(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一般测量与测验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把握重要事件。
了解心理测量的分类,理解心理测量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和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第一节一般测量概述一、测量及其种类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三、测量量表第二节心理测验的性质一、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二、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三、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的水平四、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测验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三节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及其功能一、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二、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功能第四节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道德准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二、、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第二章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能力测量二、教育测量三、对测验理论的最初探索第二节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早期探索者三、心理与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四、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当代趋势第三节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前的发展二、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后的发展第三章心理验的编制与实施(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心理测验的编制的程序及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并把握测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掌握心理评估的方法与过程。
第一节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基本程序一、确定测验目的二、制定编题计划三、编辑测验项目四、预测与项目分析五、合成测验六、测验标准化七、鉴定测验八、编写测验说明书第二节测验的实施一、测验的实施过程二、测验分数的解释第三节心理测验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概念二、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三、对评估者的要求第四章测验常模(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摸的编制方法和常模的使用方法。
理解各种导出分数及其相互关系,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理解各种测验分数合成的方法。
第一节常模编制一、常模团体与常模二、制定常模的过程第二节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一、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二、常模的类型及解释三、呈现常模资料的方法第三节分数合成一、分数合成的意义二、分数合成的方法第五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什么是心理测量的误差及其种类;了解真分数的含义;了解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测量误差及其来源一、测量误差的含义二、测量误差的种类三、测量误差的来源第二节真分数及其有关的假设一、真分数的含义二、数学模型及其假设第六章测验信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信度的概念;理解信度的作用;了解影响测量信度的主要因素;了解提高信度的方法;掌握信度的几种估计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科研中的应用。
第一节信度概述一、什么是信度二、信度的作用三、理解信度概念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二节测验信度的估计方法一、重测信度二、复本信度三、分半信度四、同质性信度五、评分者信度第三节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一、影响测量信度的主要因素二、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第七章测量效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效度的概念及其与信度的关系;了解效度的种类,掌握各种效度的估计方法;了解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第一节效度概述一、什么是效度二、效度与信度的关系第二节效度的估计一、内容效度二、结构效度三、实证效度第三节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一、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二、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第八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验项目难度的意义,难度指标的计算及项目难度对测验的影响;掌握测验项目区分度的意义,区分度的求法、区分度对测验质量的影响;了解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了解猜测率的计算方法;掌握项目难度受猜测影响的校正方法;了解测验猜测问题的纷争;掌握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方法。
第一节项目的难度一、难度的意义二、难度的计算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四、难度的等距变换五、难度对测验的影响第二节项目的区分度一、区分度的意义二、区分度的计算三、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四、区分度的相对性第三节猜测问题与猜测率一、客观测验题中的猜测问题与猜测率二、项目难度受猜测影响的校正第四节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一、重选择题的作用和优点二、用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三、具体分析的步骤为四、对选择项的反应模式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九章智力测验(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传统智力测验所依据的各种智力理论及存在的若干问题,熟悉书上所列举的几种个体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第一节智力测验概述一、智力的定义二、智力的理论三、智商的意义第二节个别智力测验一、第三次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三、麦卡锡幼儿智能测验四、个别智力测验的优、缺点第三节团体智力测验一、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二、瑞文推理测验三、团体儿童智力测验四、团体智力测验的优缺点第十章教育测验(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绩测验的性质、作用和分类,掌握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特点、编制步骤和注意事项,熟悉标准化学绩测验的性能、编制方法以及题库的建设方法。
第一节学绩测验概述一、学绩测验的性质二、学绩测验的作用三、学绩测验的分类第二节标准化学绩测验一、标准化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二、标准化学绩测验的编制三、国外常用标准化学绩测验简介四、标准化学绩测验的题库建设五、我国高考的标准化试验第三节教师自编课堂测验一、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特点二、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步骤与方法三、教师自编课堂测验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一章人格测验(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格测验的性质、分类,熟悉人格自陈量表、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人格测验概述一、人格特质理论二、人格测验分类三、人格测验编制方法第二节人格自陈量表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 M P I)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 P Q)四、Y-G性格测验五、人格自陈量表的优缺点第三节人格投射测验一、投射测验的一般原理二、投射测验的种类三、罗夏墨迹测验四、主题统觉测验五、其它投射测验六、投射测验的优缺点第十二章目标参照测验(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目标参照测验的特殊意义,掌握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合格分数分界点的确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概述一、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二、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第二节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一、内容范围的确定二、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三、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第三节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信度及其估计二、效度及其评估第四节测验分数的解释--—分数分界点的确定一、专家评定法二、效标组预测法四、教学方法对心理测量的理论部分主要运用讲授法。
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章节运用讲授与作业法。
智力测验、成绩测验、人格测验及目标参照测验部分运用讲解法与实习法。
五、课程考核(一)考核形式:平时考核与本课程结束后闭卷考试。
(二)成绩计算:平时考核与本课程结束后闭卷考试按3:7的比例计算本课程总成绩。
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金瑜主编,《心理测量》.第一版.出版地: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参考书:[1] 戴海崎、张峰、陈雪峰.《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一版).出版地: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 .(第一版). 出版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1985年[3]彭凯平《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第一版). 出版地: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4] 郑日昌著《心理测量学》.(第一版). 出版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5]顾海根《学校心理测量学》.(第一版). 出版地:西宁.广西教育出版社,[6] 漆书青、戴海崎等编著《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第一版). 出版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七、其他(特色、必要的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