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9
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六年级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理清问题,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阅读理解: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
将题目中提到的各种数据、条件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
2.分析问题:
弄清问题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关系,例如,是否涉及到比例、百分数、面积、体积等。
梳理问题,明确要求解的目标,弄清楚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3.制定计划: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可能涉及到加减乘除、比例、代数、几何等。
制定一个清晰的解题计划,明确每一步要做什么,确保逻辑清晰。
4.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
对于涉及计算的问题,运用适当的算法进行计算,注意单位的转换。
对于涉及图形的问题,使用几何知识进行分析,可能需要绘制图表辅助解题。
5.检查答案:
完成计算后,仔细检查答案,确保结果符合实际情境,并且符合数学逻辑。
特别注意是否满足题目中的条件,如是否考虑了单位,是否忽略了某个因素等。
6.文字表述:
将解题过程用清晰的文字表述出来,确保答案清晰明了,阐述思路,标注关键步骤。
注意语言表达,让读者能够理解你的解题思路。
7.练习与反思:
多做类似的应用题,培养独立解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进行合理讨论。
六年级应用题通常综合了多个数学概念,因此解题时要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保持良好的思维逻辑。
小学数学应用题与解题方法知识点整理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和解题方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
掌握数学应用题和解题方法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应用题与解题方法的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数学应用题的分类1. 根据题意分类数学应用题根据题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实际问题类:这类题目通常涉及日常生活、实际场景,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某商店的巧克力原价为60元,现在打8折出售,求现价是多少?(2) 推理判断类:这类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已知a>b,b>c,求a和c的大小关系?(3) 运算逻辑类: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例如:有一批产品,每个产品赚20元,这批产品一共赚了240元,问有多少产品?2.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数学应用题也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1) 金融类:涉及银行、贷款、利息等内容。
例如:某银行存款的年利率是5%,存款10000元,1年后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2) 商业类:涉及商店、购物、打折等内容。
例如:某商店一个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7折出售,求现价是多少?(3) 旅行类:涉及时间、速度、距离等内容。
例如:小明乘坐火车从A地到B 地,全程500公里,车速为100公里/小时,问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1. 阅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帮助理解题意。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描述实际问题的数学方程或不等式等表达式。
3. 制定解题计划在确定数学模型后,制定解题计划,确定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分步解决问题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
【知识要点】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①弄清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②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③解方程;④检验,写出答案。
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步。
2.解应用题时,用算术方法解与用方程解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①未知数不参加列式;②要根据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用方程解应用题时:①未知数用字母表示,要参加列式;②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3.用算术方法解与用方程解应用题这两种方法本身无简、繁之分,解应用题时,除题中指定解题方法外,要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知识要点】1.可以按照题意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根据情况,按照自己顺手的方法灵活选用解法。
【知识要点】学习本小节的知识时,要重点掌握以下三点:1.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分析题目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解答的顺序;③确定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④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其中第二步是核心,只有抓住了各数量间的关系,才能由已知顺藤摸瓜地找到未知或从问题一环扣一环地推向已知。
2.要掌握“归一”、“归总”问题应用题的结构模式。
要理解“归一”应用题中的单一的量始终不变;“归总”应用题中的总量始终不变。
3.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要认真分析:①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怎样,是同时出发还是一先一后;②运动的地点在哪里,是两地还是同一地点;③运动的方向怎样,是相向还是相背而行;④运动的结果怎样,是相遇了还是相距一段距离应用题类型解题方法注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先把工作总量看作“1”,1再把工作效率转化成的形式,然后根据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路程=速度×相遇时间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追及时间单一量=总数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单一量×份数份数=(逆归一)=总数量÷单一量归一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应用题攻略教案名称: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攻略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内容:一、引入(思维激活,导入话题)(100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应用题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工具。
今天,我们将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应用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知识点讲解与示范(800字)1. 理解问题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问题。
阅读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问题的背景和要求,明确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所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通过思考和提问,确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准确而清晰的。
2. 制定解题计划在理解问题后,我们需要制定解题计划。
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式计算、综合比较、图示法等。
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3. 运用数学知识与技巧解决数学应用题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例如,对于常见的问题类型,我们可以运用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关系等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灵活运用解题公式与模型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 检查与反思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避免粗心错误。
解答完毕后,还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法或思路。
三、应用练习与分组合作(400字)1. 个人练习在完成知识点讲解与示范后,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解题方法,独立解答问题。
通过个人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题的能力与自信心。
2. 组内合作学生完成个人练习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组内合作。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应用题进行讨论与解答,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应用题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二、归总问题。
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份数量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的数量;再跟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三、和差问题。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思路和方法:筒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再套用公式。
四、和倍问题。
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校大的数思路和方法:简题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五、差倍问题。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六、倍比问题。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七、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八、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九、植树问题。
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方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4三角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3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十、年龄问题。
与和差;和倍;差倍有密切关系;抓住年龄差特点;可以用倍差的思路和方法。
十一、行船的问题。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十二、列车问题。
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技巧与学习建议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技巧一、首先是审题,确定未知数。
审题,理解题意。
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
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并确立未知数。
即用x表示所求的数量或有关的未知量。
在小学阶段同学们遇到的应用题并不十分复杂,一般只需要直接把要求的数量设为未知数,如:“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只有“文艺书的数量”不知道,所以只要设“文艺书的数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了。
二、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等式”是列方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如上题中“科技书得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这是理解本题题目意思的关键。
仔细审题发现“文艺书本数的2倍加上47本就是科技书的本数”故本题的等量关系为:文艺书本数的2倍+47= 科技书的本数。
上题中的方程可以列为:“2x+47= 495”三、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得值。
解方程时应当注意把等号对齐。
如:2x+47= 4952x+47-47= 495-47 ←应将“2x”看做一个整体。
2x= 4482x÷2= 448÷2x= 224四、检验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
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时,一是要将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保留符合题意的解.1)将求得的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验。
如果左右两边相等,说明方程解正确了。
如上题的检验过程为:检验:把x= 224代入原方程。
左边= 2×224+47 右边= 495= 495因为左边= 右边,所以x= 224是方程2x+47= 495的解。
2)文艺书本数的2倍+47= 科技书的本数将224代入以上等式,等式成立。
1数学辅导讲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数应用题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学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掌握单位‘1’×对应分率 =对应数量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知识详解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1)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百)分之几方法:甲数÷乙数(2)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百)分之几方法:(甲数 - 乙数)÷乙数(3)已知甲数和乙数,求乙数比甲数少几(百)分之几方法:(甲数 - 乙数)÷甲数例:今天来听课的教师有20 人,我们班的男同学有25 人,根据条件,回答以下问题:①听课教师人数是我们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②我们班男同学的人数是听课教师的几分之几?③我们班的男同学比听课教师多几分之几?④听课教师比我们班的男同学少几分之几?一、填空1、苹果比梨多5%,表示()的数量是()的数量的105%。
2、甲比乙少10%,表示甲数是乙数的()。
3、白球比红球少10%,表示()的数量是()的数量的90%4、 5 是 8 的()%,5比8少()%,8比5多()%。
25、甲数是 60,比乙数少 20,乙数比甲数多()%。
6、丽丽家本月用电 50 度,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0 度,比上月节约了()%。
7、九月份用电量比八月份节约25%,九月份用电量是八月份的()%。
8、红花朵数比黄花多 25%,黄花朵数是红花()%9、甲数比乙数多 20℅,乙数比甲数少() %10、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 辆,实际生产 5500 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计划比实际少生产()%)%二、解决问题1.我国著名的洞庭湖,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0km2缩小为约 2700km2,洞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2. 西藏境内藏羚羊的数量 1999 年是 7 万只左右,到 2003 年 9 月增加到 10 万只左右。
藏羚羊的数量比 1999 年增加了百分之几?3. 某修路队计划每天修路 600 米, 25 天可以完成任务,实际提前 5 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完成百分之几?4、四美食盐厂上月计划生产食盐450 吨,实际生产了480 吨。
比和比的应用一、本节学习指导本节知识点比较多,不过“比”还算好理解,学习节时需和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除外我们还要明白“比”的意义和实际运用,平时多做练习。
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一)、比的意义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除数,除数不能为0。
例如 15 : 10 = 15÷10= 23(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例:路程÷速度=时间。
4、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区分比和比值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有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是一个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例如3:2也可以写成32,仍读作“3:2”。
7、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8、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9、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注: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思路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思路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思路1一、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二、归总问题。
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份数量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的数量,再跟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三、和差问题。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思路和方法:筒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再套用公式。
四、和倍问题。
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校大的数思路和方法:简题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五、差倍问题。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六、倍比问题。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七、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8、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9、植树问题。
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方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4三角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3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10、年龄问题。
与和差,和倍,差倍有密切关系,抓住年龄差特点,可以用倍差的思路和方法。
11、行船的问题。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12、列车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知识点归纳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知识点归纳1 简单应用题(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 解题步骤: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
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
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 复合应用题(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7)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总产量=单产量×数量3、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简单应用题一、知识概要简单应用题就是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它包括整数、小数应用题,还有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所有的简单应用题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解答时无非是求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的和、差、积、商。
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题都要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答,也就是都可以看作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
只有掌握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以后遇到的各类应用题。
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具体分析应用题的事理,确定解答方法。
二、学法指导(一)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简单应用题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即:具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简单应用题复习的难点是帮助学生会分析数量关系,会用数学知识即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应用题中所反应的生活事理,并能叙述思考过程。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题型设计要形式多样,注意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突出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补条件”训练。
强化对应用题结构特征的认识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三)掌握各种数量关系。
简单应用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除了和、差、积、商以外,还包括以下常见的数量关系:收入-支出=结余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本金×利率×时间=利息三、基本训练A组1、填空。
(1)简单应用题必须有两个()和一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
(2)已知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要想求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必须知道()和()。
(3)要计算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知本金是多少,还要知道()和()。
(4)知道核桃树的棵树和收核桃的千克数,求每棵核桃树的产量,是求()的题目。
(5)已知3只奶羊一年可产奶2340千克,可以求出()。
2、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条绳子长35米,用去14.75 米,还剩多少米?(2)一辆汽车0.5小时行驶25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运送一批货物,已运走了2/5 ,还剩几分之几?(4)某班有学生50人,今天的出勤率是96%,今天出勤的有多少人?(5)果园里有桃树85棵,梨树的棵数正好是桃树的4倍。
梨树有多少棵?(6)一条水渠总长1200米,已经修了450米,再修多少米就可以完工了?(7)学校买回18个小足球,共用去1890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8)在六一班50个学生中,有48个同学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9)工程队修一段公路,已经修了8.4千米,正好占全长的80%,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B组1、按要求填空。
一种服装,原价每套85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在每套多少元?分析:(1)已知条件是()、(),所求问题是()。
(2)已知这种服装原价85元,现价是原价的4/5 ,求现价是多少元,就是求()的4/5 是多少。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法计算。
2、要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六一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2)六一班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4)五年级平均每人为灾区捐款多少元?(5)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6)合唱队人数是舞蹈队人数的多少倍?(7)五年级捐款数是六年级捐款数的几分之几?(8)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9)小明几分可以从家走到学校?(10)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3、根据下面各题的条件,把有关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学校舞蹈队人数是合唱队人数的2/5。
()÷()=2/5()○()=舞蹈队人数()○()=合唱队人数(2)实际完成了计划的125%。
()÷()=125%()○125%=实际产量()○125%=计划产量4、某小学计划为“希望工程”捐款700元,实际捐款840元。
实际捐款是计划的百分之几?C组1、补充条件再解答。
(1)苹果比梨少15千克,,梨有多少千克?(2)一批货物,用去 4.5 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3)五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4)鸡是鸭的2/3,,鸡有多少只?(5)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五年级做好事75件,,两个年级一共做好事多少件?2、(1)一台挖土机每小时挖土60吨,8小时可以挖多少吨?(2)把这道题改编成求工作时间的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一、知识概要复合应用题是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计算才能得到答案的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或者说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复合应用题要求能在口述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培养学生检查解答过程是否正确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法指导(一)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复合应用题的重点是使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由于它的已知条件增多,数量关系较复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与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则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二)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训练学生口头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
2、会分步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
要着重使学生弄清解答每一个问题必须要具备哪两个条件.3、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为选学内容)。
在掌握分步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过渡到用一个综合算式解答(但不必作统一要求)。
4、理清思路,重点指导寻找“中间问题”的思考方法。
5、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6、改进复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注重训练问题解决的策略。
例、习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突出基础,突出复习重点,渗透思想方法。
(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三、基础训练A组1、按要求填空。
学校买来彩色粉笔35盒,买来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1)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要求一共买来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和( ),题中()粉笔的盒数没有直接给出,必须先求来。
第一步:先算第二步:再算(2)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思考:已知“买来彩色粉笔35盒,买来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5盒”,可以知道(),用()的盒数加上()的盒数,就可以求出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2、解答下列应用题。
(1)昌盛农场要收割小麦16.4公顷,已经收割了3天,每天收割1.8公顷。
如果从第四天起,每天收割2.2公顷,那么剩下的小麦还需多少天收割完?(2)食堂运来120吨煤,已经烧了40天,每天烧1.2吨,余下的要30天烧完,平均每天烧多少吨?(3)某班存放科技书150本,故事书比科技书的2倍少5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4)5台粉碎机3小时可粉碎饲料37.5吨。
照这样计算,12台同样的粉碎机每小时可粉碎饲料多少吨?(5)甲乙两汽车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城市相对开出,甲汽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6)甲、乙两艘军舰,从两个港口对开,甲舰每小时行42千米,乙舰每小时行38千米。
乙舰开出1小时后,甲舰才开出。
再经过4小时两舰相遇。
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7)张明家原来每月用水28吨,使用节水龙头后,原来一年用的水,现在可以多用2个月。
现在每个月用水多少吨?(8)有一桶油,已经用去了全部的2/5,桶里还剩48千克。
这桶油重多少千克?(9)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三月份节约了1/9,三月份烧煤多少吨?(10)同学们积极为“希望工程”献爱心,六一班捐款96元,六二班比六一班多捐了4元,多捐了百分之几?(11)建筑工地有水泥45吨,第一次用去总吨数的1/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3。
两次共用去多少吨?(12)某园林厂去年载树4500棵,今年计划比去年多载20%,今年计划载树多少棵?(13)一项工程,实际投资510万元,比计划节约15%,计划投资多少万元?(14)实验小学六二中对少先队员植树80棵,死了2棵,求植树的成活率。
(15)张阿姨购买了三年期的国库券5000元,年利率是3.85%,三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16)李老师今年教师节把2000元存入银行,存定期两年,年利率是2.43%,到期时他应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扣除利息税20%,他实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B组1、下面的列式哪一个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①2100-240×5÷3 ②(2400-240)÷3 ③(2100-240×5)÷3(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①(2640-240)÷240 ②2640÷(240÷3)③(2640-240)÷(240÷3)(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
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①13.6÷(6.8÷4) ②13.6÷(6.8÷4)+4③(13.6+6.8)÷(6.8÷4)(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15天铺完。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0.8千米,实际多少天就铺完了这段铁路?①3.2×15÷0.8 ②3.2×15÷(3.2-0.8)③3.2×15÷(3.2+0.8)(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
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
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①14×7÷10-14 ②14×10÷7-14③14-14×10÷7 ④14-14×7÷102、解答下列应用题。
(1)王师傅原计划每天生产28辆玩具车,15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辆玩具车,实际几天完成任务?(2)黄河号货轮从甲港开往乙港,已经航行了85千米,正好航行了甲乙两港航道的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