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50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赵亿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02期摘要:提高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关于如何提高学习动机,有着众多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当前最热门的是由Deci & Ryan在1985年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不仅是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市场营销、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本文的作者通过描述和分析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文献,来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小学英语:自我决定理論一、自我决定理论的定义和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将学习动机提高的关键,概括为三大要素:对任务的胜任程度(competence),自主的程度(autonomy),对关联的满足程度(relatedness)。
该理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从内部动机的角度去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
传统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成了两个维度:内部动机:学生对学习拥有浓厚兴趣,对能力提升有着强烈的本能倾向,不依靠外部诱因就能产生。
外部动机:学生本身对学习并不保有兴趣,而是因为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才去学习。
其中,内部动机通常被认为有着更强大的作用,并与学业成绩、创造力和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内部动机的强大作用,决定了它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
英语本身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表现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在学习上的复杂性。
汉语作为母语,学生通常在耳目濡染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对汉语的高度敏感,让语文的学习变得非常容易。
而英语则不同,这是因为第二语言习得受制于使用频率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英语用得少,因此学习难度较大。
通常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容易遗忘。
这导致他们失去了信心。
同时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在生活中用不上,这也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不明白自己学习英语的意义,最终会导致他们学习动机的大幅度降低。
新课改背景下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李欣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5期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
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分析其理论意义,并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课程改革;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58.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51-03现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容,研究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自我决定是在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确定选择来驾驭自己的生活。
适应能力和环境机会影响着自我决定,随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长并且随着环境变化获得机会,个体有可能更多地参与自我决定[1]。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认知动机理论,代表着当前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近几年来,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为出发点,把这个概念看做原型的自我组织状态(self organized state),在这种状态中,个体努力迎接环境的挑战,仅仅是为了从这种努力中体会一种满足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及其在外语汇报人:2023-11-20CATALOGUE 目录•引言•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动机分类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引言01自我决定理论概述定义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和Ryan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它强调个体内在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共同驱动的。
动机分类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和乐趣而自发地从事某项活动;外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无动机则是指个体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意愿,无法持续从事某项活动。
动机强的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影响学习态度影响努力程度影响持久性动机强的学习者更愿意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提高外语水平。
动机强的学习者更容易坚持学习,不易放弃,能够在遇到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
030201外语学习中的动机重要性汇报目的和结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并分析如何通过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来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文章首先介绍自我决定理论和外语学习中的动机重要性,然后探讨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自我决定理论,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02追求自我提高:学习者渴望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关注个人进步和成长,重视自我实现。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兴趣和满足感,它是由个体的内在需求驱动的行为。
在外语学习中,内在动机表现为对学习过程的热爱、对语言文化的兴趣以及对自我提高的追求。
具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能够享受学习过程,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持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兴趣驱动:学习者对学习外语充满热情,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
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如奖励、惩罚、社会认可等)驱动的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刘海燕,闫荣双:2003)。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类型的探讨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二、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的分类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 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1. 内部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Ryan,1985)。
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 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
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
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概述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探讨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的有效实践策略。
研究发现,运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结论部分总结了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理论、高职英语教学、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践、应用效果、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提倡通过满足学生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和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
将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
1.2 研究意义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运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也有助于减少学习中的压力和焦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深入研究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探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入了解该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的影响,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和原理,探索其适用性和实施方式;探讨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总结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自我决定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了解和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对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为依据,结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对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作了简要论述,旨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该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当代动机理论。
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
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Baumeister,1995)。
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Ryan,1986;Ryan&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
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
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
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将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应用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低层向高层转变,最大化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
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分析其理论意义,并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标签:自我决定理论;课程改革;英语教学现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容,研究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自我决定是在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确定选择来驾驭自己的生活。
适应能力和环境机会影响着自我决定,随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长并且随着环境变化获得机会,个体有可能更多地参与自我决定[1]。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认知动机理论,代表着当前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近几年来,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为出发点,把这个概念看做原型的自我组织状态(self organized state),在这种状态中,个体努力迎接环境的挑战,仅仅是为了从这种努力中体会一种满足感。
Deci和Ryan等人认为个体的那种行为是自动的自我整合,并且个体因此能充分地接近他的认知资源和创造性资源。
他们还认为内在动机表达代表了个体的内部“机体成长过程”(organismic growth process),因为在个体长期扩展其兴趣和履行其承诺的生活中,那种状态最有可能出现[2]。
人类具有先天性的热爱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倾向,然而许多教师常使用外在控制手段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这种做法会破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抑制学生对英语学习固有的热情。
鉴于此,笔者在综述分析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自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促进外在动机自主化、提高自主学习英语的关键;(3)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策略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性选择空间,提供最佳并具有挑战性的英语学习内容,无条件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英语教学及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英语教学自我决定理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基本心理需求
一、引言
人类具有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自我实现潜能,这一潜能不但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好奇心,且会引导个体自觉地去参与英语学习活动。
然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外在控制手段,例如,密切监督和监测学生学习英语内容,以及制定奖励或惩罚制度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可有效地维持英语课堂教学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
然而,长期处于这种受控制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英语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热情和兴趣等积极情感,更难以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更多的是无聊、焦虑和乏味,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不再感兴趣。
同时教师又要承担压力,不断地通过外部控制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
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是Deci和Ryan等人于2000年提出关于人类动机、情感、行为和发展自我决定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
在充分认识基本心理需求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就会对行为做出自主选择。
可见,自我决定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教育者可通过挖掘学生热爱学习英语和参加英语活动这一内在动机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可将外在动机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需强调的是,经过国外学者的长期努力,自我决定理论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被广泛运用于健康、管理、教育和教育等研究领域。
通过文献检索可发现,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文章(专著)多达800篇(部),且目前已举办了四届自我决定理论的国际研讨会。
然而,国内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不多,且有关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
鉴于此,本文将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国内中学英语的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借鉴。
具体内容包括:(1)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2)外在动机与英语教学;(3)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与英语教学。
二、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引起的。
例如,个体参加各种比赛、冒险和英语活动,是为了体验这些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成就感、价值感、兴奋感和愉快感。
这些活动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在感知轨迹,意味着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是源于活动本身的内在感知而不是外界因素的介入,并且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兴趣感。
故可认为,内在动机是推动人类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
自我决定理论还指出,个体维持内在动机的先决条件是,自主性和胜任力这两个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自主性反映个体参加学习的意志力和坚持性。
例如,具有自主性的学生将会自主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较难的英语内容。
胜任力反映个体参加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具有胜任力感的学生在掌握英语内容后,内心会充满自豪感。
许多研究表明,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性支持的教学模式,比受控性支配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内在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但会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力来
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而且还会促使学生花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参加学习活动。
结合国外有关内在动机的研究成果,自我决定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在英语课中教师应采用明确活动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自主性支持的教学模式,即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选择空间;(2)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一些中等难度并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活动任务,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胜任力感;(3)教师在引导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胜任力这两个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三、外在动机与英语教学
综上可知,内在动机为学生参加英语学习和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英语内容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有些学生本身就不喜欢枯燥空洞的英语内容。
此时,内在动机的作用减弱,学生需要外在动机来激励他们学习。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的外部结果引起的,而不是活动本身。
该理论按自主性程度水平将外在动机划分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构成从外在到内在的因果关系感知轨迹的自主性连续体。
如图1所示。
外在动机中自主性最差的是外在调节,指个体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如果外在控制环境消失了,那么这一行为就难以维持。
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是为了通过考试或是避免同伴嘲笑其水平差,一旦英语考试结束或者同学不再嘲笑,学生极有可能放弃英语知识的学习。
自主性较差的是内摄调节,指个体参加活动是为了满足内在控制感(如自我扩张或防止自我堕落)。
例如,学生参加英语活动是为了体验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或避免没有参加英语活动所产生的内疚感。
自我卷入是内摄调节的一种特定形式,反映个体对成绩产生的自尊感。
当自我被卷入时,个体将会产生避免羞愧感或追求自我价值感的内在压力。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由于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均源于自我的外界,代表因果关系的外在感知轨迹,所以这些行为调节属于外在动机控制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