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卢纶《晚次鄂州》原文译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13 KB
- 文档页数:3
晚次鄂州(卢纶)原文及赏析晚次鄂州(卢纶)原文及赏析晚次鄂州,欲行千里。
鄂州之费,可拟劳资。
长途艰辛,何苦如此?且不日中鄂州,且慢帆布船。
无心学仙人,巡山郊野天。
仙境烟云,身世何干?荀晖之墅,唐人才是主。
留连暮色中,千年时光无主。
黄裳恋旧欢,绿水长堤千里,玉井桃花香。
解析:《晚次鄂州》是唐代文学家卢纶的作品,描绘了作者远行的旅途中,在美丽的鄂州夜晚的留连与感叹。
全诗通过对鄂州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首句“晚次鄂州,欲行千里。
”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揭示了旅行者的心情以及对未来旅途的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鄂州之费,可拟劳资。
长途艰辛,何苦如此?”则写出了旅途的辛劳与付出,提醒人们不要轻视旅行的辛苦。
在第二联“且不日中鄂州,且慢帆布船。
无心学仙人,巡山郊野天。
”中,卢纶通过表达自己无心仙境之事,希望能够悠然自得地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追求自然与舒适的心态反映出了作者对纷扰世俗生活的厌倦。
倒数第二联“荀晖之墅,唐人才是主。
留连暮色中,千年时光无主。
黄裳恋旧欢,绿水长堤千里,玉井桃花香。
”则是表达了对鄂州的美景与历史文化的喜爱和怀念。
其中“荀晖之墅”,指的是唐代文学家荀晖的故居,表达了对唐代文人的致敬之情。
黄裳则是指黄裳诗中的人物,通过引用历史文化中的人物与景点,使整首诗更具有历史感与传世价值。
整首诗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线,通过对鄂州美景的描写以及对旅行经历的省思,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隐约怀念与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向往之情。
通过细致而平实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一种亲近而舒适的阅读体验。
总结:《晚次鄂州》是卢纶一首描写旅行心情,并表达对美景、历史与文化的喜爱与怀念的诗作。
通过对鄂州美景的描绘,与跳跃的思维和意象,卢纶成功塑造了一种追求自然与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与艺术表达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晚次鄂州古诗赏析晚次鄂州古诗赏析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翻译: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 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 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 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 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赏析:首联,第一句“云开远见汉阳城”,气势是阔大的,“云开”言苍穹之广袤,“远见”言汉阳城之浩渺悠远。
诗人在舟中看江天,看到的是一幅开阔大气的全景,颇具盛唐余韵。
然而第二句“犹是孤帆一日程”,诗人不愿再看这幅江上全景图了,转而细细思量着:还得有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远处的汉阳城啊。
首联这一开骤合的基调给全诗定下的节奏似乎只能是继续收敛情绪,不便再度放开胸怀。
颔联,诗人将视线转回眼前,着力描写身边的“估客”和“舟人”。
“估客昼眠知浪静”一句,不禁让人沉思为何“昼眠”?为何“浪静”?大白天,商人们不是应该互相聊着天欣赏着外面的美景吗,可是他们没有。
久在行役,饱受车马劳顿之苦,怕是早已没有欢笑闲谈的兴致,不如安然睡去,还能暂时忘掉眼前的劳累。
如此一来,大白天里竟然有了夜晚才有的景象,客人们酣睡舟中,太安静了,以致荡涤的江水宛在耳边,声声作响。
故真是外面的“浪静”吗?不如说是里面的人静。
到了晚上呢,一下子人声鼎沸起来了,船夫们互相叫喊着长潮了,现场的人们又是一番忙碌紧张的状态,这忙碌的景象不应该在白天才比较合适吗?如果说颔联这种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的手法在唐诗中早已屡见不鲜的话,那么卢纶这首诗进步的地方在于动静变化中又多了一层反差,它违反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生活规律,而这种背离带给读者的感受又是十分鲜明的。
不难想象,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在安史之乱后,过着怎么样四处漂泊又昼夜颠倒的非正常生活。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出自唐代卢纶的《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
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
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
精心整理晚次鄂州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原文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pí):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不禁喜从中来。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景,的蒲州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初,卷。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
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王咸)、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
《晚次鄂州》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晚次鄂州》是由卢纶所创作的,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次鄂州》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晚次鄂州》唐朝: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晚次鄂州》古诗简介《晚次鄂州》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
此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
《晚次鄂州》翻译/译文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
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
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
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
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
《晚次鄂州》注释⑴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武昌。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晚次鄂州》赏析/鉴赏赏析一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晚次鄂州(卢纶)卢纶的晚次鄂州原文及云开远见汉阳城⑵,犹是孤帆一日程⑶。
估客昼眠知浪静⑷,舟人夜语觉潮生⑸。
三湘愁鬓逢秋色⑹,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⑺。
注释⑴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武昌。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
鼓鼙(p ):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
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平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
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
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
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
创作背《全》于此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
一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经典诗句】“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这两句大意是:在悲凉萧瑟的秋色里,我两鬓如霜向三湘走去;离家万里,心驰故乡,面对着明月,我思归之情更加迫切。
出自卢纶《晚次鄂州》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名句解析三湘:湖南有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这里指湖南境内。
安史之乱中,诗人被迫浪迹异乡,这首诗是他由鄂州(湖北武昌)往湖南去的时候写的。
诗人的故乡在蒲州(山西永济),而今只身一人飘泊三湘,又逢秋色遍地,明月对愁的夜晚.万里乡思怎么能以自禁呢?于是情来笔至,写下这借景抒怀的思乡名句。
【参考译文】浓云散开,远远地可以看见汉阳城,但是行船漂流还要一天的路程。
商人知道白天浪静安然入睡,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水涨了上来。
三湘时值寒秋,两鬓生出了白发,离家万里望见明月思归的心更深切。
家产已经随着战乱毁坏殆尽,哪能忍受再听见江上的鼓角声。
【赏析】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诗人长期在外飘零,心中苦闷,面对当时的战乱社会,诗人心中充满了愁情与乡思,更加渴望安定的生活。
全诗意义深刻,转承自然从容,淡雅含蓄,纯朴热烈,饶有情味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晚次鄂州的诗意与解释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晚次鄂州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全唐诗》于此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原文:《晚次鄂州》唐代: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估客:商人。
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诗意: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出自唐代卢纶的《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
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
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
《晚次鄂州》赏析3篇《晚次鄂州》赏析1《晚次鄂州》唐朝: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古诗简介《晚次鄂州》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
此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
译文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
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
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
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
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
《晚次鄂州》解释⑴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武昌。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三湘:湘江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赏析赏析一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卢纶《晚次鄂州》原文|译文|赏析
'《晚次鄂州》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虽然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但是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注释
⑴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
作。
⑹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
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
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
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
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
""云开远见汉阳城"。
说明行进方向。
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
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
但诗人思乡心切,日望归程,天际云开,引领而望,仿佛已见到汉阳城,真恨不得马上能够赶到。
可惜天色已晚,须待明日,而屈指计算,竟还有整整一天路程。
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颔联写舟中情景。
实际上是回顾旅途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然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明。
估客昼眠,独寻美梦,舟人夜语,自得其乐。
这更加衬托出诗人昼夜难眠的焦躁心情。
颈联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
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句中一个"逢"字,将白发与秋色融入一炉,愁绪倍增;一个"对"字,把有心与无情结为一体,兴寄无穷。
而上句"秋"、下旬"心",分明正含着一个"愁"字。
诗人构思如此精巧,表面上几乎不露形迹。
尾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
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
"鼓鼙"借指战乱。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