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
- 格式:ppt
- 大小:811.50 KB
- 文档页数:29
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的对比《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童年”的最后一篇,可以认为是乔伊斯本人童年情感的写照。
自小说创作以来,小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很多读者认为该小说是单纯的对小男孩情窦初开的解读,还有部分读者认为小说内容与宗教有着很大的联系,将这种联系过分夸大。
实际上,乔伊斯想通过描述一个孩子对朦胧爱情的追求,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进而表明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柏林的批判,最终凸显宗教虚妄这一主题思想。
运用多种意象对比以及象征手法,对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一、《阿拉比》的相关简介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1年,是爱尔兰作家以及诗人,从小生长于柏林的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深受天主教文化的影响。
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着较为坚定的信念,母亲也是比较虔诚的天主教徒。
乔伊斯出生时的爱尔兰,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并且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他有着一大群的弟弟妹妹,使得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但是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父亲似乎对乔伊斯比较偏爱,当他全家都没有足够吃的东西时,他的父亲还坚决给乔伊斯购买外国书籍,这也使得乔伊斯在小时候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然而,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各大城市,但对文学却矢志不渝,勤奋写作,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乔伊斯在1904年才开始创作《都柏林人》,这是他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为著名的短片小说集。
该小说集主要是取材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深刻揭示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通过将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就像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以简练的笔触,浮现出苍凉世态。
其中《阿拉比》中主要描写的是住在北理齐的男孩希望获得他朋友姐姐的芳心,围绕这个线索展开小说描写。
他承诺要给他朋友的姐姐在阿拉比集市买一些礼物,当他姑父答应给他钱后的几天,一直想着给那女孩买什么礼物。
然而,在去集市的那天,姑父回家比较晚,当把钱给这个男孩时,集市很多店都关门了,仅剩的几家店里东西又太贵,已经超过了他的购买能力,在阿拉比集市他得到的只是失望。
阿拉比读后感《阿拉比》读后感《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收录于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
这个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对邻居女孩的爱慕中经历的成长和失望。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乔伊斯展现了少年的情感世界和对现实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成长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都柏林的一个平凡街区,主人公是一个青少年,他对邻居女孩玛格丽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他对玛格丽特的爱情是一种纯洁而又单纯的情感,他为了能接近她,甚至去参观了她所说的阿拉伯市场。
在阿拉伯市场,他被五六个小贩的叫卖声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买到。
这个情节象征着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原本对阿拉伯市场充满了憧憬,希望能为心爱的人买到一份特别的礼物,然而最终却发现市场上的一切都是平凡的,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特别。
这也反映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幻想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的爱情没有得到回报,他感到了对爱情和对现实的彻底失望。
这个故事以一种悲剧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和对现实的认知。
他从一个单纯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了怀疑和失望的人。
乔伊斯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怀疑,同时也反映了少年的成长过程和对现实的认知。
《阿拉比》是一部充满了对现实和爱情思考的作品,乔伊斯通过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少年的情感世界和对现实的认知。
这个故事在描写少年的爱情和成长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怀疑。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对现实和爱情的态度。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读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比(araby)读后感
《阿拉比》让我领略了当时伊斯兰文明的繁荣及开放的一面,它的民族特色更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男孩贵尼敏在一个异国文明中的旅程,以及他学会接受异文明的新旧之间的冲突。
我被贵尼敏在这种新生活中慢慢找到晰路而自学成才的感叹所折服。
故事也通过他发现这样一个统治者背后的复杂而伟大的章句,让我更加赞叹这一民族创造出来的政治、神学、文明辉煌。
本故事身处几经波折最终历险成功,使我懂得“不怕路长回头短”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这本小说的作者用美妙的文字隐喻他们的文明,使我的眼睛为之一亮,使我的心灵为之触动。
可以说,这本小说中的主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坚守正义和不断探索新东西,并拥抱不同文明。
我也因此而深深爱上了这本书和它所包含的文化与历史。
阿拉比赏析读后感 Araby
《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约翰·威廉·萨特的经典小说,展示了一个小男孩对爱情与
美好充满憧憬的故事。
一个把少年处境融入到真实空间中的小说,用简单、坚定的独白,探讨了少年时代里
最不可磨灭的特征,那就是清晰的憧憬,明亮的期盼。
作者通过这个小男孩的旅程,以折
射作者孤独痛苦的故事绘制了一个神秘吸引的少男世界,描写了这一英雄的单纯痴迷,把
生活的颜色丰富的表现出来,用有节奏感的描写和对美的赞颂将少年的心境瞬间变得豁然
浓浓。
作者以艺术抒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空间气氛,把爱尔兰郊外温和的空气淋漓尽致
地显示在文章里,使满分情节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柔。
当他感受到他的激情,甚至他的痴迷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里行间,用一种家国斗豔的语言去唤醒少年的灵魂。
当小男孩经历着美丽的迷情时,他发现了一个现实的真相,那就是所谓成功的梦想只
剩一片苍白无力,甚至失去一切的期盼。
尽管他一次次受挫,但他仍然不舍得放弃,最终
在虚无中收获了清晰和安宁,将苦难中的美好和痛苦融为了一体。
就像萨特说的“宇宙也
有大规模的考验,而我 org>在考验中永远无能为力”,他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只能使他陷
入更深的痛苦,但以疲惫的心情又一次迎接着新的挑战,希望能找到迷走中的答案。
萨特用他淋漓尽致的调调,将少年思绪放射出去,把男孩渴求爱情的激情说出来,把
少年痴迷梦想的热情文字形象化。
《阿拉比》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带给我
不仅只是少年的激情风景,更是对于生活本身的一种认知和敬畏的象征,教会我们要去面
对现实,把爱情的梦想变成现实。
浅谈阿拉比浅谈《阿拉比》中的环境描写摘要乔伊斯在其作品《阿拉比》中,以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为主线,描写了都柏林人普通的日常生活.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场景的渲染,生动地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理想幻灭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也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从而带给读者感同身受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阿拉比;场景描写;象征1.环境描写体现的社会背景(1)小说开头这样描写了故事发生的地方:"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at the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y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ghbours in a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The space of sky above us was the colour of ever-changing violet and towards it the lamps of the street lifted their feeble lanterns........When we returned to the street, light from the kitchen windows had filled the areas."寂静的死胡同,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封死的街道,这样一个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而又闭塞孤立,冷冷清清的地方,作为当时的爱尔兰的象征,暗指了19世纪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 那时的都柏林人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各方面处于瘫痪状态的生活景象。
阿拉比<英>詹姆斯·乔伊斯北里奇蒙德街是条死胡同。
除了基督教兄弟学校的学童们放学回家那段时间外,其余时间十分寂静。
在街的尽头有一幢无人居住的二层楼房,跟一块地方上比邻的房子隔开着。
而其他的那些房屋,好像都意识到自己的住户都很体面,各自沉下了不动声色的褐色脸孔,相互冷漠地凝视着。
这栋楼房的上一位房客,是个教士,他是死在后客厅房里。
因为长期关闭,所有的房间都散发出一股霉味。
厨房后面的废物间满地都是无用的废旧报纸。
我在他们中间找到了几本书页卷曲而且潮湿的平装书:瓦尔特·司各特的《修道院长》,《虔诚的圣餐者》和《维道克回忆录》。
我最喜欢最后这本,因为书页已经泛黄。
屋后荒芜的花园中间有一棵孤零零的苹果树,以及几株零零落落灌木。
在一棵灌木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属于死去的教士的锈蚀的自行车打气筒。
他一直是个心地仁慈的教士,在他的遗嘱中,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各种的慈善机构,还把屋里的家具都送给了他的妹妹。
在短暂的冬日来临时,我们还没有吃过晚饭,夜幕就已经降临。
当我们聚集在街上玩耍时,所有的屋子也就变得阴森可怕。
头上夜空里显出一片变幻不定的紫罗兰色,同街灯的微光遥遥相映。
寒风刺骨,我们不停的玩,直到浑身暖和。
而我们的喊叫声在寂寞的大街上回响着。
游戏的进程把我们带到屋子后面黑暗而泥泞的小巷里,在那儿,我们遭到了住在棚屋里那帮野蛮家伙的猛烈进攻,我们跑到一个个黑暗、潮湿的花园的后门口,那里的灰坑发出难闻的气味,然后跑到黑暗而满是马粪味的马厩里去,那儿有个马车夫在梳理马匹,或者敲着扣好的马具,发出铿锵的声音。
当我们回到街上,一家家厨房里透出来的灯光照亮了每个地方。
这时,假如我姑父正拐过街角,我们便藏在暗处,直到他走进家门。
或者只要曼根的姐姐出来叫她的弟弟回去吃茶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躲在暗处偷偷地看她,我们等着看她呆住不走呢,还是进屋去。
如果她一直等着不走,我们就只好一起走上前去,无可奈何地让她发落。
浅谈《阿拉⽐》中顿悟与象征⼿法的应⽤2019-05-051. 引⾔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著名⼩说家,意识流⼩说的杰出⼤师,现代主义⽂学的开拓者和代表作家。
其最著名的著作有短篇⼩说集《都柏林⼈》(Dubliners,1914),长篇⾃传体⼩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ess,1922) 及长篇⼩说⼩说《芬尼根的觉醒》(Finnegan’s Wake,1939)。
《阿拉⽐》是短篇⼩说集《都柏林⼈》中的⼀篇。
作为乔伊斯的第⼀部短篇⼩说集也是其第⼀部作品,《都柏林⼈》通过描绘形形⾊⾊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常⽣活的平凡琐屑的事物,揭⽰了社会环境给⼈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和悲哀。
对爱尔兰的社会风尚进⾏了⽆情的嘲讽与讽刺。
表现出作者的轻蔑与反感。
《阿拉⽐》便描写了⼀个男孩由于爱情的激情和理想被社会现实⽆情地击碎⽽慢慢⾃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2.顿悟顿悟⼀词带有宗教⾊彩,原指神的显灵或显圣。
乔伊斯借⽤这个术语并赋予它⽂学批评上新的意义,使之⼴为流传。
按照乔伊斯的解释,顿悟是指某个事物的本质突然被领悟到。
正如乔伊斯所说的“从他显现的外⾐中,其灵魂和实质猛然向我们跳过来。
”这种突然的洞察是对⽇常⽣活中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的真正意义上的顿悟。
例如在《阿拉⽐》中结尾的那⼀段:“我抬头向⿊暗中凝视,反倒⾃⼰正是⼀个被虚荣⼼所驱使、所嘲弄的可怜⾍。
”要说起⼩说《阿拉⽐》中的顿悟,则不得不先从其叙事视⾓谈起。
《阿拉⽐》的叙事视⾓⼗分独特。
整篇故事是⽤第⼀⼈称“我”来写的,描写的是⼀个男孩的初恋。
但叙事者和故事中的⼩男孩⼜是同⼀个⼈。
故事其实是通过叙事者把⾃⼰年幼时的经历的回忆展现在读者眼前的。
因此,叙事者的视⾓和故事中⼈物的视⾓由于时间差⽽形成了视⾓的重叠。
读者可以⼀⽅⾯从叙事者的⾓度,以成年⼈的敏锐的观察⼒、理解⼒和成熟的语⾔来追述⾃⼰过去发⽣的事情。
詹姆斯·乔伊斯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英国文坛巨匠。
他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是一部由十五个故事组成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
该小说集以作者的家乡都柏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该城市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麻木不仁的瘫痪状态,成功地展示了不同身份的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感受。
作者从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对这部小说集进行布局,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的瘫痪。
《阿拉比》是该小说集中“童年期”的第三篇,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以及幻想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
在故事中,乔伊斯细致而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主人公在认识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孤独和痛苦。
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真无邪、正在成熟的少年,他居住的地方名叫“北理查蒙德街”,住处的周围是一些阴森森的楼房、幽暗潮湿的花园和满是泥泞的巷子。
然而,少年对这些并没有深刻的意识,直到他对“曼根的姐姐”产生了朦胧的“爱慕”之情时才有了一种孤独和茫然之感,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姑娘的爱慕之情。
当有一天他朝思暮想的“曼根的姐姐”主动和他说话,并告诉他该去“阿拉比”集市时,他的思想有了变化,他渴望去集市为心爱的姑娘买一份礼物。
可见少年去“阿拉比”的渴望是出于对心中朦胧的爱情的本能追求。
“阿拉比”这个具有阿拉伯异域色彩和东方世界神秘魅力的集市给他带来了希望和诱惑,寄托着他的爱情和理想,象征着他探索与追求的目标。
于是,去“阿拉比”集市意味着他开始了追求理想,寻找自我的“成长之旅”。
然而,当他几经周折到达集市时,“几乎所有的摊棚都关门了。
半个大厅里黑沉沉的。
我有一种孤寂之感,犹如置身于做完礼拜后的教堂中。
”当他困难地想起自己来集市的目的时,他随意走到一个摆着瓷花瓶和印花茶具的摊棚前。
他看见的却是一个女郎与两名英国男子调情的场面。
《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摘要《阿拉比》是20世纪英国杰出作家和诗人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该短篇小说通过描写都柏林男孩从追求美好的爱情与梦想直到认真现实、幻想破灭的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瘫痪与麻木不仁。
本文从《阿拉比》中丰富的意象出发,通过分析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关键词:《阿拉比》意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和诗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同时也是意识流文学大师。
他将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优秀作品,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创作艺术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其现代主义小说鼻祖的地位。
该作品由十五篇精炼的短篇小说组成,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出当时都柏林的社会现实和当地人们的精神状态,并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阿拉比》是该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三篇,也是一部充满着象征意象的、带有自传意味的作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天真烂漫的都柏林男孩,他向往美好浪漫的爱情,希望到传说中具有异国情调的阿拉比集市为自己的心上人“曼根的姐姐”买一件特别的礼物以示爱意。
然而,当他费尽周折拿着钱到达仰慕已久、已经打烊的集市时,却发现那里跟自己所住的街区并无不同,所谓的美好至极、令人向往的阿拉比集市,只不过是一个外表虚幻繁华、本质则俗不可耐、了无趣味的灰暗世界。
这对于把阿拉比集市视为自己的爱情支柱、理想支撑的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开始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被虚荣心左右的可怜虫,也了解到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事物最终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