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还是董事会-——关于《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的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论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的法律效力引言公司能否为其股东提供担保,一直是社会各界深为关注的重要法律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的金额已经涉及数千亿银行资产,因而此类担保的法律效力不仅关涉身为债权人的各大商业银行,而且对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巨大。
关于公司能否为其股东提供担保,以及该担保的效力如何,我国银行界与司法实务界存在完全不同的认识。
各种见解的分歧主要源于我国《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模糊规定,而《担保法解释》第4条的规定以及中国证监会证监公司字[2000]6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则使得公司为其股东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更加复杂。
银行界法律人士对担保法解释第4条规定深为担忧,认为该规定违背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可能对银行的担保贷款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几家商业银行曾就此问题联名向最高人民法院上书,认为该条规定只是限制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不影响公司对外的民事责任,并请求高法对《解释》的第四条谨慎使用,并对其内容和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和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在“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就此问题阐明了法院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以及《担保法解释》第4条的理解及其立场,认为《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禁止性规定既针对公司董事,也针对公司董事会。
[1]我国虽然并未实行判例法,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毫无疑问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就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问题而言,目前其影响已经越出了各地各级法院的范围,影响了部分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更为关键的是,此判决非但没有妥善解决《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及其相关规定的理解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述规定理解上的混淆,从而不可避免的在学界引起了一场其所料不及的更大的争议。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及其相关规定,已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换言之,《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及《担保法解释》第4条的规定,是限制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还是仅仅限制公司董事、经理以公司财产为公司股东提供担保?此外,本文也将致力于下列问题的解决:如果上述规定仅仅是限制公司董事、经理的权力,那么公司有无为其股东提供担保的能力?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的,是否应有何种限制,即符合何种条件方才有效?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有效担保时,公司的其他股东及其债权人的利益应如何得到保障?一、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及其相关规定的评析(一)学说分歧简介《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财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新公司法董事的责任
新公司法对董事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忠实勤勉责任,根据新公司法,董事必须忠实、勤勉地履行其职责,以维护公司利益为首要任务。
董事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履行职责,不得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或损害公司利益。
2. 谨慎管理责任,董事需要以谨慎的态度管理公司事务,包括审慎决策、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等方面。
他们需要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负责,并确保公司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 法定代表责任,董事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需要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决策承担法律责任。
他们需要确保公司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违法行为责任,如果董事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或者损害了公司利益,他们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公司损失、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等。
总的来说,新公司法对董事的责任提出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强调了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
董事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履行职责,确保公司的合法合规经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同时,他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公司和社会的影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解读公司法中的董事会程序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机构之一,在公司法中,对董事会的运作程序有明确规定。
本文将解读这些规定,重点介绍董事会的组成、决策程序以及董事会会议的相关要求。
一、董事会的组成董事会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一般由董事长、董事、监事构成。
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则由监事会选举产生。
董事会的规模根据公司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不同而定,通常由3至19人组成。
二、董事会的决策程序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召集会议、讨论决策、表决决策和记录会议纪要等环节。
首先,董事会应由董事长或者董事会召集人决定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议题。
会议召开需提前通知,通知应明确会议目的和议题内容。
在董事会会议上,董事可以对公司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
董事会需依法保障董事的发言权和表决权,确保董事会决策的公正、合法和有效。
董事会决策一般是通过表决进行,一项决议,需要董事中过半数同意才能生效。
董事会会议的相关要求也十分重要。
董事会应确保会议的公开、公平、公正,在会议开始前,应当核对与会董事人数是否满足法定要求。
董事会会议应当举行实体会议,不得以通讯方式代替,董事也不得委托他人代表参加董事会会议。
三、董事会会议的相关要求董事会会议的相关要求主要包括会议记录、会议通知和决策执行等方面。
首先,董事会会议的内容应有明确的记录,包括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会议日期、地点等基本信息,并详细记录会议讨论和决策的核心内容。
会议通知的发送也是一项重要的要求。
会议通知应提前合理时间进行,一般情况下不少于7天。
通知应向董事会所有成员发送,并明确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题。
董事会会议应尽量做到全体成员出席,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统一性。
在决策执行方面,董事会应监督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董事会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执行情况有权进行监督和审查,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四、总结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机构,在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解析在公司法中,董事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
董事负有管理公司事务和履行职务的责任,他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
本文将对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进行详细解析。
一、董事的法定职责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的法定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保护股东权益、履行信义原则、保守商业秘密、遵守法律法规、管理公司财产等。
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以公司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谨慎决策,确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董事的义务和责任董事在履行职责时需要遵守一系列的义务和责任。
首先,董事需要遵守忠实勤勉义务,即按照法律、章程和合同的规定,正确履行职责,尽职尽责。
其次,董事还应遵守信义原则,即要真实、诚信、守信地行使职责。
此外,董事还有保密义务,他们需要维护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给外部人员。
三、董事的违法责任当董事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时,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
违法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董事在履行职责时要特别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将面临个人的法律风险。
四、董事责任的解除和免责在公司法中,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董事责任,法律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如果董事在职期内因不可抗力、正当行为或充分证明自己不应承担责任的其他事由,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董事可能会免责。
当然,董事免责也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严格审查和判断。
五、董事责任的加重和追究董事在履行职责中,如果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会面临责任的加重和追究。
对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董事,相关部门有权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追究,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董事责任的债务承担在公司债务的承担中,董事具有一定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债务由公司承担,但如果公司无法支付债务,董事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时,董事个人的财产可能会被追偿,因而董事在履行职责时要谨慎决策,避免对公司财务造成重大损失。
综上所述,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经济法里董事会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构,扮演着决策、监督和管理的角色。
董事会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在经济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对董事会在经济法中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功能与作用。
一、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由股东选举产生,负责公司的战略制定、监督管理以及决策执行。
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和相关专业知识,代表股东利益,维护公司长期发展。
二、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独立董事是指在董事会中独立于公司重要利益关系人的成员。
独立董事通过以独立的视角和专业的知识,帮助董事会提供无偏见的建议和决策,并起到监督公司管理层的作用。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权利与义务在经济法中有明确规定,以保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决策权(Decision-making Power)决策权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权力,具体包括制定公司战略、决定重大资本支出、任命高级管理人员等。
董事会通过决策权的行使,为公司提供方向与决策,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
四、责任与义务(Responsibilities and Duties)董事会的成员有着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履行诚实、忠实义务、审慎职责、保密义务等。
董事会应当高度关注公司的长期利益,勤勉尽责地履行职责,并对其决策负责。
五、董事会议事规则(Board Meeting Rules)董事会议事规则是董事会内部工作的基本准则,包括召集、通知、决策程序、表决等事项。
会议规则的遵守可以确保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证公司正常经营。
六、信息披露(Information Disclosure)董事会应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运营、风险与财务状况相关的重要信息,以保证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公司公平竞争的基础。
董事会的信息披露义务是经济法对公司治理的重要规定之一。
董事会的地位和构成1、公司设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2、董事会由五名董事组成,由各股东委派产生。
设董事长一人,董事长为法人代表。
公司全体董事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业务。
3、董事推荐,推荐三名,推荐两名,分别代表推荐股东。
每届任期三年,任期从董事会通过之日起计算,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为止。
董事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
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董事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4、董事因故离职,补选董事任期从董事会通过之日起计算,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为止。
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
二、董事会及董事长的职权1、公司董事会应当在《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职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董事会应当严格按照本公司的《公司章程》的授权行事,不得越权形成决议。
2、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1)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及投资方案;(2)审议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公司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3)修改公司章程,通过公司的重要规章制度;(6)决定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4)审议批准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方案;(5)选举董事长,聘任或解聘总经理,决定其报酬事项;(6)审议批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和分支机构的设置方案;(7)审议和批准公司总经理提出的年度工作并检查总经理的工作;(8)公司的其他重大业务以及行政事项。
3、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为:(1)财务预、决算工作程序:董事会委托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拟定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等方案,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审议通过后,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2)人事任免程序:根据董事会、总经理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提出的人事任免提名,由公司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向董事会提出任免意见,报董事会审批。
(3)重大事项工作程序:董事长在审核签署由董事会决定的重大事项的文件前,应对有关事项进行研究,判断其可行性,经董事会通过并形成决议后再签署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
解读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公司法是指规范公司组织和运作的法律,对于保护股东利益、确保公司稳定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公司法中,董事作为公司的重要管理者,负有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解读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并探讨如何加强董事责任的落实和监督。
一、董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董事在公司法中的责任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忠实勤勉责任:董事应当以诚实、善意的态度执行公司的决策和决议,并且应当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 忠实责任:董事应当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为公司股东和债权人谋求最大利益。
3. 独立行使职权:董事应当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个人或者集团的干预。
二、董事责任的具体内容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
2. 决策和执行:董事应当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并负责监督和推动决策的执行。
3. 报告和披露:董事应当定期向公司的股东和相关部门报告公司的经营情况,并确保信息的及时披露和真实性。
4. 财务管理:董事应当对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管,并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 管理风险:董事应当识别和管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加强董事责任的落实和监督为了确保董事有效履行责任,公司法还规定了一些监督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1. 股东监督: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应当积极监督董事的行为,包括召开股东大会、提出质询和投票等方式。
2. 监事会监督:公司设立监事会的,监事会有监督董事行为的职责和权力。
3. 法律追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董事,法律有追究责任的规定,包括经济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等。
四、完善董事责任制度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董事责任的落实和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的权责边界,提高董事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2. 加强监督机制:增加对董事的监督力度,包括股东监督、监事会监督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等。
解读公司法中的董事责任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结构、运营管理以及董事责任的法律规范。
董事作为公司的决策执行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深入解读公司法中关于董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从董事的义务、责任、违法行为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董事的义务董事的义务是指在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中,董事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的义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忠实义务:董事应忠实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诚实守信,维护公司利益。
在决策过程中,董事应当以公司利益为优先考虑因素。
2. 谨慎义务:董事须谨慎行事,详细评估经营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规避或降低风险。
董事在决策前应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尽职义务:董事在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中,应在充分了解公司情况和决策内容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尽职调查和把关责任,参与决策制定和监督。
二、董事的责任董事的责任是董事根据公司法规定和公司章程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董事应当履行以下责任:1. 查明公司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确保独立、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表。
2. 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维护公司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形象。
3. 遵守公司章程,确保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决策内容的合理性。
4. 监督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保证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合法合规。
5. 遵守公司法律法规,不得违规行为,如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
三、董事违法行为及责任董事违法行为是指董事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违反公司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违法行为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虚假陈述:董事在发布公司财务报告、公告或其他信息时,故意提供虚假陈述,误导股东和投资者,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2. 内幕交易:董事在了解未公开信息的情况下,利用该信息进行买卖股票或泄露内幕信息,谋取个人私利。
3. 滥权行为:董事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干预公司业务,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对于董事的违法行为,公司法也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公司董事的义务和责任--------------------------------------------------------------------------------中国公司董事的义务和责任一、谁有权代表公司?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设董事会,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组成的,决定公司重大计划、方案、管理制度和其大重要事项的公司决策机构,其职权行使主要是通过不定期召开的董事会议方式实现的。
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董事可以代表公司,具有执行公司行为的权力。
但在我国,公司的一般董事在法律上通常并不具有执行公司行为的权力,这与许多国家的公司法律制度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颁布的《上而公司章程指引》的规定,未经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董事会合法授权,任何董事不得以个人名义代表公司或者董事会行事;董事以个人名义行事时,在第三方合理地认为该董事在代表公司或者董事会行事的惜况下,该董事应事先声明其立场和身份。
依据我国《公司法》,代表公司对外从事公司行为的通常是公司经理及其他高经营理人员。
由于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董事会闭会期间可代行使董事会部分职权,实践中还可以直接签署或者授权经理人员签署合同文件和法律文件,故董事长和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均具有公司执行机关的性质。
二、董事的资格限制中国《公司法》第57条和第58条对于公司执行机构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设有若干资格限制。
该条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1)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2)有财产犯罪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犯罪,执行期未逾5年的;(3)因经营不善而被宣告破产清算企业的董事、经理或厂长,自破产清算完毕未满3年的;(4)有违法经营记录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期限未满3年的;(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人;(6)现任的国家公务员。
三、董事的义务和责任尽管在中国公司法规框架下,公司董事并无执行权,但现行法规还是赋予了董事较多的义务与责任:l、董事的忠实义务。
董事还是董事会?——关于《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的解读摘要: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的“董事”应如何理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解释学和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出该条中的“董事”应作个别董事解释,而不宜解释为“董事会”。
为使公司法对董事善管义务规定得更加科学和准确,文章进一步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提出了修改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董事、董事会、法律解释一我国《公司法》第60条是关于董事、经理善管义务的规定。
其中,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其所谓“董事”究竟应该作何解释?是仅指个别董事还是包括由全体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不无疑义。
请看下例: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的董事会通过一项决议,为其股东B公司(处于A公司的控股地位)提供担保(保证),以便B公司获得C银行的一笔贷款。
A 公司董事会做出的为B公司的债务提供担保的决议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
之后,B公司未能偿还银行贷款,C银行遂诉诸法院,要求A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A 公司以其担保违背《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关于“董事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为由进行抗辩,主张保证合同无效。
该案经过两审法院的审理,但关于保证合同效力的结论却截然相反。
一审法院认为,《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的“董事”仅指个别董事,不包括董事会。
本案中,A 公司为B公司所作的保证是A公司董事会做出的决议,且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应认定是公司的行为,而非董事个人的行为,因此保证合同不宜认定无效。
基于上述认识,一审法院未采纳A公司的抗辩理由,认定保证合同有效,判决A公司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然而,二审法院并不赞同一审法院的看法。
二审法院认为,《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该款规定的“董事”不仅指个别董事,也包括全体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因此,即使由董事会做出决议,为本公司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也应在法律禁止之列。
基于这种认识,二审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确认A公司与C银行的保证合同无效,并根据《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责任承担的规定,判决A公司对C银行的损失承担50%的赔偿责任,即承担偿还B公司借款的50%.①很显然,在上例中,两审法院所作的不同判决主要是基于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的“董事”的不同解释。
②由此可见,对该款之“董事”所作的不同解释,不仅具有法律解释学上的意义,还直接影响到对一项担保的法律效力的判定,因而也具有法律适用上的实际意义。
二1.从一般语义上分析,董事和董事会是有明显区别的。
董事是由股东推举产生或以其他方式产生③的担任“董事”职务的自然人。
④当一个公司的董事为多数时,多数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组织机构。
如果从法律上分析,二者的不同更为显著。
依我国公司法规定,作为公司机关的是董事会,而非董事。
除了规模比较小或股东人数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只设执行董事外,公司均应设董事会,以管理公司事务。
董事会依法享有法定的职权。
《公司法》第46条和第112条分别列举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职权,内容包括: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决定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制定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等。
至于董事,公司法除了规定董事长拥有法定代表权⑤外,并未规定一般董事对于公司事务享有的职权。
从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看,一般董事对于公司事务拥有的权力甚至不如经理,因为经理享有公司法规定的职权。
⑥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上,董事的地位只是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即公司机关的成员),而非公司机关,这与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不同,后者通常规定董事也是法人机关。
⑦在我国公司法中,如果说董事也应享有权利的话,他仅仅享有作为一个董事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权利,如参加董事会并表决的权利,⑨⑧在任期内不受任意解除职务的权利。
由此可见,在我国公司法中,“董事”一词仅具有作为公司机关的组成人员的意义,不具有公司机关的意义,“董事会”则具有公司机关的意义。
二者可谓泾渭分明,不宜混淆。
作为公司机关成员的董事,其行为只是个人行为,不足以构成公司行为;而作为公司机关的董事会做出的决议当属公司行为,而非董事个人行为。
因此,笔者认为,《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应解释为作为公司机关的成员的董事为宜,不宜理解为作为公司机关的董事会。
如又作董事会理解,那么基于法人机关与法人同一人格、法人机关的行为即法人行为的民法原理,该款似乎应表述为:“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方为妥当。
这样一来,与《公司法》第60条关于董事、经理善管义务的立法旨意,则相去甚远。
所涉及的问题就不是董事、经理的法律义务,而是公司的民事能力问题。
然而,从立法旨意看,《公司法》第60条第3款所禁止的是董事、经理的越权行为,而非限制公司为保证人或抵押人的民事能力问题。
⑩有的学者认为,《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规定,不仅是对董事、经理的限制,也是对公司的限制。
这种将董事与公司混为一谈的解释,在法律解释上是很难成立的。
2.将《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界定为单个董事而非董事会是必要的。
从法律对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规制来看,各国法律基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权益的宗旨,一般对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均加以限制。
例如,在英美法的传统观念中,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并不属于公司之固有权力(inher entpower),如果公司要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须依有关法律规定或公司章程规定,否则属于越权行为,股东有权起诉禁止公司负责人的此种行为。
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则从资本维持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认为除了为公司自身的债务而设立抵押外,公司不得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
因为,在公司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当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时,公司的资产被用来清偿他人的债务,势必造成公司资本确定原则丧失意义,危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然而,法律并非完全禁止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
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法律没有必要限制公司对外担保:(1)公司的目的事业包含担保业务,如专业从事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2)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授予董事会对外提供担保的职权。
在这两种情况下,股东都是自愿承担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法律对股东权益的保护没有必要扩大到股东自愿承担风险的程度。
(3)如果公司对它的债权人披露了其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事实而未引起债权人的异议。
(4)公司有足够的资产来清偿自身的债务,不至于影响其债权人的利益,法律也无限制的必要。
(5)在不影响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公司为自身利益而充当担保人,如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债务提供担保或者子公司为母公司(也就是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
>在上例中,A公司为B公司的银行债务充当保证人,是由A公司的董事会依据公司章程赋予的权限以决议形式做出的,而章程是由股东大会通过的。
符合上述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第(2)种情形,应视为股东自愿承担公司对为他人债务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法律自无必要加以限制。
3.将《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界定为个别董事,而不包括董事会,与《公司法》关于董事违反善管义务的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是一致的。
《公司法》第214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违反本法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责令取消担保,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将违法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归公司所有。
情节严重的,由公司给予处分。
”显然,该款与《公司法》第60条第3款是前后呼应的。
按照该款的规定,违反《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应承担责任的董事只能是作为董事会成员的董事个人,而不可能是董事会。
公司的董事会是不能成为责任主体的。
而且,该条规定的“违法担保取得的收入”也只能指董事、经理的个人收入,而不可能是公司的收入。
如属公司的收入,则无“归公司所有”之必要。
《公司法》第214条第3款之“董事”不能作“董事会”理解,同样《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也不宜作“董事会”解释。
4.主张《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应作包括个别董事和董事会的解释,其主要理由是为了保护股东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诚然,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少数大股东基于其控制地位可能支配着董事会,他们可能通过董事会决议的方式,使公司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
一旦他们无力偿还债务而由公司代为偿还或以公司设立抵押的财产清偿,势必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当投资者购买公司的股份或者认购出资额而成为该公司的股东时,他就承担着不能获得投资回报的风险。
公司在获得股东投入的资产后,基于其经营业务的需要,必须将这些资产投入经营,而经营本身即意味着风险的不可避免。
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虽非一般之经营业务,但在经营活动中,公司相互提供担保常常是经营所需,有其交易上之必要,一律禁止也不利于活跃经济.既然投资风险和公司对外担保不可避免,那么为保护股东利益着想,法律上所能采取的办法只能是对公司对外担保加以规范,而不是禁止。
在公司法中,公司为其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属于典型的关联交易,应纳入关联交易加以规范。
因此,试图通过扩大对”董事”的解释,禁止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为本公司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实际上是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关联交易行为”混同于《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的“越权行为”,理论上实不可取。
需要指出的是,依《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规定,似乎法律只是禁止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并不禁止为非本公司股东的其他提供担保。
但是,凡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不论被担保的债务人是否本公司的股东,都存在着公司资产被用于清偿债务人无力偿还的债务的风险,同样可能构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
如对该款之“董事”也可作“董事会”解释,那么无异于说,公司不得为本公司的股东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为非公司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则不为法律所禁止。
这显然是无法用保护股东利益的理论加以解释的。
在上例中,二审法院以保护其他股东利益为由,将《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之“董事”解释为包括“董事会”,认定A公司的担保行为无效,并依据无效合同处理的规定,判决A公司对C银行的损失(即贷款)承担50%的赔偿责任,这与认定担保合同有效使A公司承担清偿100%贷款的保证责任,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差别,又怎么谈得上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三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立法旨意应当是关于董事、经理“善管义务”的规定,但现行条文存在诸多缺陷:(1)以公司的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属于公司关联交易的问题,不应归入董事、经理善管义务的规制范围;(2)强调法律禁止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的行为,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以此为标准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法律适用错误;(3)突出法律禁止以公司资产为个人债务担保的行为,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平等态度,有违民事主体平等的民法原则;(4)突出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将该款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董事、经理越权以公司资产设立抵押或质押的情形,而将董事、经理越权以公司名义为他人债务提供信用“保证”排除在该款的适用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