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故事毕金玲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适合表演的成语故事引导幼儿适当地接触成语故事,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适合表演的成语故事。
适合表演的成语故事1:望门投止张俭是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楚汉时代曾和刘邦并列诸侯的赵王张耳,他以操行高洁闻名当世。
张俭曾做过山阳东部督邮,深受汉桓帝宠信的中常侍侯览,家乡就在山阳郡。
侯览是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
侯览先后夺占民宅三百余所,良田一百多顷。
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几所,和宫廷的规模一样,他还给自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族。
侯览如此残害百姓,作恶多端,张俭非常愤慨。
于是,他上书汉桓帝,告发侯览的罪行,要求从严惩办侯览。
因为侯览是皇帝身边的人,张俭的奏章还没到皇帝手里,就被侯览扣下了。
从此,侯览对张俭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张俭有个同乡,名叫朱并,是个恶棍。
张俭曾经严厉地惩处过他,因此他对张俭怀恨在心。
后来,朱并投靠侯览,在侯览的指使下,朱并给朝廷上书,诬告张俭勾结同郡二十四人,结成党羽,图谋不轨。
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下令逮捕党人。
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
他问曹节:“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图谋造反等所谓的罪行乱编了一通。
汉灵帝居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张俭得知消息后,只得连夜逃走。
侯览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县发出搜捕张俭的通令,对于敢擅自收藏张俭的人,一律格杀勿论。
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跑,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谁家门下,暂时安身。
当时,人们恨透了宦官,都知道张俭历来正直,名声很好,所以人们都甘冒风险收留他。
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
孔褒不在,孔褒的小兄弟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他热情地接待了张俭。
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
孔融说:“是我招待了张俭,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要办就办我的罪,与我弟弟无关。
成语故事:别开生面成语故事:别开生面1别开生面成语何来宝钗亦说道:“……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①了。
”别开生面成语解读①别开生面:开创新的风格、形式。
宝钗也说道:“……今天林妹妹这五首诗,也可以算是构思新奇、别开生面了。
别开生面成语故事宝玉从宁国府回来,来到黛玉的房里,劝黛玉善自珍重,不要作践了身子。
他急而生悲,滚下泪来,黛玉也无言对泣。
后来,他看了黛玉新作的诗,赞不绝口地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作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
”说完,他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
宝钗见了也说:“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
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毛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
后来王安石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则说‘耳目所见尚如此,万瑞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也可算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别开生面成语史例清朝雍正初年,年羹尧是新政权的核心人物,被视作社根重臣,虽远在边睡,朝廷大事却多所参决。
然而,年羹尧权力的不断扩张,渐渐引起了雍正帝的警觉和不满。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年羹尧给雍正帝上了一份《贺疏》,为了使__别开生面,他故意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是勤勉努力、只争朝夕的意思,顺序倒过来也是一样的,都是“颂圣”之句。
不料雍正帝对此的认识也是别开生面的。
他说,年羹尧这么写,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给自己。
于是,他借机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
雍正帝就以俯允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于当年九月下令将之捕拿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帝提交审判结果,年羹尧被定了九十二项大罪。
最后,年羹尧被赐狱中自裁,其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儿子年富斩首,其他的儿子凡是十五岁以上者,都流放到边远地方。
不常见的励志成语的成语故事想必很多小伙伴都会对那些不常见的励志的成语故事感兴趣,那么不常见的励志成语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不常见的励志成语的成语故事:玉体横陈冯小怜可说是北齐王妃中最着名的女性了,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美人儿,名字紧紧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后。
据《北史》记载:冯小怜“慧黠,能弹琴,工歌舞”。
是一位聪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她原是高纬皇后穆邪利(小名黄花)身边的婢女,而穆邪利原是皇后斛律氏身边的婢女。
后主宠幸她,立为皇后。
高纬也真是搞笑,总爱在丫头行里扮相公,但后宫佳丽如云,帝王德性就是喜欢喜新厌旧。
不久,高纬就不喜欢穆邪利了,而是宠幸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姐妹。
曹昭仪姐妹的父亲是一个音乐家,名叫曹僧奴,从小就培养两个女儿的音乐天赋。
两姐妹不但有艺术潜质,而且天生丽质,这对才色双艳的姊妹花不久就被移栽入宫。
但大曹生性稳重,不善淫媚,有时还发一点世家小姐的歪脾气,被高纬剥去面皮,撵出宫去。
小曹却与她的姐姐正好相反,调笑媚人,风情万种,颇得高纬欢心,不久册为昭仪,备极宠爱。
并给她筑隆基堂,雕栏画栋,极尽绮丽,恩宠逾于所有后宫佳丽。
女人善妒,曹昭仪得了皇帝专宠,其她妃子心怀不满可想而知,但多数只是嗟叹自己命苦。
而皇后穆邪利就不一样了,她的皇后地位决定了她是打碎醋缸最彻底的一位,也是最想想方设法除去曹昭仪的人。
她使出了最卑鄙的一手,也是历代宫中屡试不爽的老招,诬陷曹昭仪有厌蛊术,高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三尺白绫,赐曹昭仪旦夕就死。
谁知除掉了情敌,桃子却被她人摘走了。
一个名叫董昭仪的美女入了高纬的法眼,大受宠幸,并很快封为夫人,不分白天黑夜,如胶似漆的缠绵。
把穆皇后气得要死要活的,整日以泪洗面。
侍婢冯小怜貌美聪慧,又善解人意,非常同情穆皇后,穆皇后也把她视为体己人,就把满腹的委屈和不满向她哭诉。
冯小怜此人是天降至宝,冰肌玉骨,明艳如玉,精通乐器,歌舞曼妙,而且聪明伶俐,很有心机。
就向穆皇后献上一计,让穆皇后把她作为礼物送给高纬,她甘愿以身为饵,充当间谍,离间诸美,把高纬对穆皇后渐行渐远的爱夺回来。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八)请君入瓮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
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
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
两个人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
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
”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置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
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就是既成之语,大部分是四字的.后人觉得前人说的某句话语词精炼,表意恰到好处,就会把这句话拿过来用.一个成语一般开始是在读书人之间使用,因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处,自然能领会别人的意思.到后来用的久了,所有人都这么用,就成了汉语里的固定词汇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1-6年级的成语故事1曳尾涂中【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
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1-6年级的成语故事2颐指气使【成语故事】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
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1-6年级的成语故事3言之成理【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郑国大夫邓析能言善辩,聚众讲学,倡导法治,帮助老百姓打官司,与传统的礼治唱反调。
他的见解与主张都是言之成理,创立新刑书《竹刑》,主张刑法改革,施行法治,遭到郑国当权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1-6年级的成语故事4自顾不暇【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
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季桓子刚死,季府乱成一片,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去救火。
1-6年级的成语故事5为富不仁【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滕国国君想实行仁政,手下人把孟子推荐给他,他虚心请教怎样实行仁政。
孟子说想一心发财的人是不能实行仁政的就是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实行仁政的君主征收赋税是有限度的,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富强。
1-6年级的成语故事6同舟共济【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1-6年级的成语故事7作威作福【成语故事】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
中华经典四字成语故事阅读中华经典四字成语故事阅读一:【有恃无恐】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
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
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
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个点,才不害怕。
(原文是:‘恃此以不恐。
’)”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
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中华经典四字成语故事阅读二:【天无二日】刘邦统一天下后,被群臣拥为皇帝。
有一次,他到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刘邦见了父亲非常孝顺,五天向父亲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觉得天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礼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对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啊,地上怎会有两个皇帝。
虽然皇帝是你的亲生儿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俩的地位有天地之隔。
你怎能让皇帝向你下拜呢?这岂不是乱了礼法吗?”听家令这么一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可吓着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让儿子跪他了。
每次刘邦来拜,太公总是拿着扫帚在门旁站立,见到儿子就往后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儿子一下。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1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大放厥词【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
但文学成就很高。
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3乘人之危【成语故事】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
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认为不能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别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4才气无双【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毕恭毕敬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暴政。
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
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暴政。
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
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
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
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
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
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
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
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1:断章取义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
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
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
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
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
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
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
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
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
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
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
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
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
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
”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
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
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
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
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8则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1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门。
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2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实惠”。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17*2=34个)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范氏之(之:取独)亡也,(这种句式可以翻译为“……的时候”)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而:表修饰关系,背着跑)走,则钟大不可负;以(以:用、拿)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而:承接或因果关系,然后、因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像巍峨的高山。
”伯牙心里想着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像宽广的江河。
”伯牙所想的,钟子期能准确地指知道。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善鼓(鼓:演奏)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谓:认为,觉得)世再无知音,乃(乃:于是)破琴绝(绝:断)弦,终身不复鼓。
3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
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
’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晋侯复假(假:借)道于虞以(以:来,表目的的连词)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表:外,引申为屏障)也,(判断句)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个句式可以译为“说的就是……呀”)。
”4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盲人摸象:比喻一点代替全面。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虑不解而自相惊扰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
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
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
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
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
”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
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
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分别许久)不复来。
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得你恩惠)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既:……以后)饮而疾(生病)。
”于时河南听事(厅堂)壁上有角(弓,中国古代的弓用牛角等复合而成),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于是)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6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拘泥成法,毫无变通;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食物•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
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摞起来)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以: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大体)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承受、承担)御(驾车)也。
”•7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3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司马文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司马文王(司马昭)问禅(刘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修饰关系,译为“哭着回答”)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正赶上)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真的、确实)如尊命。
”左右皆笑。
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从前秦穆公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让流落在秦国的晋人为她打扮,陪嫁的七十个婢仆也穿戴着有纹彩的衣饰。
到了晋国,晋公子重耳却喜欢陪嫁的奴婢而瞧不起秦穆公的女儿。
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奴婢,而不能说是善于嫁女了。
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花、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这则寓言最初讽刺的是谁?•卖珠者•现在用来讽刺哪种行为?•消费者被包装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本质,或舍弃主要的追逐次要的。
•可以有怎样的新的理解和启示?•当今的商业卖的主要是包装啊。
8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爱屋及乌: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