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逢入京使》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85 KB
- 文档页数:1
《逢入京使》选择题及解析《逢入京使》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主题思想】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选择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C、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C)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XXX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XXX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这句诗不假砥砺,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民气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解析】C、错误的地方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七年级语文《逢入京使》(岑参)欣赏及练习题逢入京使(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赏析】《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逢入京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0.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地泪雨滂沱。
B.杜诗首句“寻常”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昔繁华景象。
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点抒情达意。
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转机相好时所写,语言平实,显得真切而又活泼明丽。
41.两首诗歌同样写不经意的重逢,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0.D 41.“东望”“路漫漫”写出了诗人思乡之情和旅途的艰辛;“报平安”表现了诗人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寻常见”“几度闻”写出了往昔的繁华,“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发了作者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解析】4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逢入京使》写于诗人34岁,他出塞任职。
这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写于仕途转好之际;《江南逢李龟年》作于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抒发仕途的落魄。
两首诗语言平时,饱含真情、沉郁顿挫。
“都是诗人在仕途转机相好时所写”“活泼明丽”表述有误;故选D。
4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作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
《逢入京使》: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
逢入京使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逢入京使》(田k)】t>【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岑参(约717年—769年),汉族,江陵(今属湖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主题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和实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思念亲人的实情,为下文“捎口信”报平安作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题库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12【答案】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3、理解性默写描写诗人无限思乡情思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表现军旅生活的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篇二:2014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答案卷】ass=txt>(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附加题:10分)班别姓名学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逢入京使》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主题思想】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 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4.古诗阅读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逢入京使》《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①(节选)岑参十日过沙碛②田,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注释】①宇文判官:安西四镇节度使属下判官。
②沙碛(qì):指沙漠。
③塞垣:边关城墙。
18.补写甲诗中所缺的诗句。
19.下列对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各个方面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路途遥远、天气恶劣、道路坎坷艰难。
B.“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表达了岑参对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精神的赞赏。
C.“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表现出戍边将士因思念家人而倍感痛苦无奈。
D.这首诗写事、写景、写情真切,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20.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诗写边塞的苦寒,是为了突出了宇文判官及将士们的英勇。
B.乙诗中表现的宇文判官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也是岑参的追求。
C.甲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
D.这两首诗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孤寂,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淡泊的心态。
【答案】18.①马上相逢无纸笔②凭君传语报平安19.C 20.D【解析】18.本题考查默写诗文。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纸”“凭”等字词容易写错。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C.“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意思是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直接揭示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
“因思念家人而倍感痛苦无奈”错误,故选C。
20.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D.《逢入京使》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岑参《逢入京使》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地泪雨滂沱。
B.杜诗首句“寻常”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昔繁华景象。
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点抒情达意。
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落魄时所写,语言平实质朴,显得真切而又平易近人。
2.两首诗歌同样写不经意的重逢,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D2.岑诗既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也有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杜诗有对过往岁月的眷怀,更有对繁华落幕的深沉悲哀和感慨。
【解析】1.D.《逢入京使》写于诗人34岁,他出塞任职。
这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因此理解为“在仕途落魄时所写”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作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
《逢入京使》: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
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由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可知,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总结情感为:既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也有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本文介绍了唐代XXX的诗作《逢入京使》,描述了诗人在前往安西途中的思乡之感。
首联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路途漫长,而在遇到入京使后,诗人默默凝视着东方,表达了思乡之情。
第二句中的“龙钟”形容了诗人眼泪沾湿了双袖,但脸上的泪水仍未干涸。
这种写法真实而朴素,表现了一个普通人思乡的真实情感。
逢入京使XXX的《逢入京使》写的是自己在赶往安西的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想捎信回家报平安,但没有纸笔的情景。
诗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和妻子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朴素自然,充满了边塞生活气息,清新明快,余味深长,真挚感人。
1.诗人表达了对故园和妻子的思念,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通过入京使者传达对家人的问候和思念。
3.诗人在路上徒步行走,回望故园,长路漫漫,心情沉重。
4.这两句的描写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用浓重的色彩描绘了诗人的心情,而后两句则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希望和期盼。
5.“双袖龙钟泪不干”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诗人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6.这种理解不正确。
第三句表达的是诗人遇到入京使者时想捎信回家却没有纸笔的无奈之情。
7.这种理解与整首诗的主题不符,也没有考虑到诗歌中“马上相逢”和“无纸笔”的情景。
8.AB.诗句中的“龙钟”和“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
诗人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表达了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此时行者匆匆的口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的情感。
D.诗句中的“龙钟”和“泪不干”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并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2分)答:参考答案:一、1.夸张(1分)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1分) 2.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意思相近即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