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佛教
- 格式:doc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37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儒家,道家,法家,佛家都是什么思想?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熔铸百家,兼容并包的思想。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因为儒家是入世之道,无论何时何世,入世的人数总是多于出世之人,所以,中国文化以儒家为尊。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传统社会中,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的格局,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
内陆大部分庙宇,在革命的年代里被打烂了。
现在,在云南这种边远地区,佛教兴盛的地方,还保留下来不小。
关帝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老爷的坐像,背后站着的是关兴与周仓。
他代表的是儒家忠义立身的精神,这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为正为大,坐居正殿。
正殿之下分左右两厢,左边供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我曾想过,为什么四大菩萨中的地藏王菩萨没有供奉在内?仔细一想,三大菩萨都可以管阳间之事,而地藏王菩萨管的是阴间之事。
所以就不供奉了。
可见中国文化的功利性有多强。
右边供的是道家的神仙,最重要的当然是财神,以及富禄寿神。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儒、释、道三家。
这里又加上一个法家。
可以明显看出,题主对法家的推崇,认为法家可以和其它三家相并列。
这大概是受到现在“以法治国”思想的影响。
把古代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理解成今天的以法治国了。
但是,古代法家的思想,与现代依法治国思想是有明显不同的。
古代诸子思想中,属于法家的思想的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它们的思想或者与以依法治国有点联系,却并不一样,比如,现代法治思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而古代法家的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对天下百姓的统治。
再具体一点,法家思想是为封建君主的个人权位服务的。
这一点,看看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就可以明白。
他的核心概念,法、术、势,法是制度,术是手段,势是权位,三位一体,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个人集权。
二十四史中,汉唐史中,有《酷吏传》,所谓的酷吏,就是以法制的手段,为君主个人服务。
比如汉代的张汤,郅都,宁成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法家。
在汉代时,这些人还有法制的精神,到唐代,酷吏们就干脆成了毫无原则,毫无节操的帝王打手了。
汉传佛教的反思——戒幢佛学论丛总序济群法师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
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历经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
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
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
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
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
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
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
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
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其后,还有赖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
其次,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或渊源于印度,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或萌芽于本土,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世世代代相传,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可从以下内容中得到直观的理解:1、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①.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②.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③.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④.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⑤.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⑥.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⑦.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⑧.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⑨.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⑩.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⑪.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以下是整理的《诸⼦百家概略》,希望⼤家喜欢!诸⼦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孔⼦、庄⼦、墨⼦、孟⼦、荀⼦等学术思想的代表⼈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宽⼴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时期称为诸⼦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可算为⼗⼆家。
⼀、儒家⼜称儒学、儒教,东亚地区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中国思想⽂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创⽴,脱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价值,着重君⼦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世理想与⼈⽂主义精神。
主要代表⼈物:孔⼦、孟⼦、荀⼦等。
儒家起初仅属诸⼦百家之⼀,在秦代⼤受迫害,⾃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掌握⽂化教育与⼊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化的崇⾼地位。
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家并称三教,儒学⼀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并流传到朝鲜、⽇本、越南、琉球等地,⼤受尊崇,成为东亚⼀⼤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民⼼,其流布较在中国本⼟更为普及。
儒家尊崇孔⼦为圣⼈,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荀⼦、董仲舒、韩愈、⼆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本⼭崎闇斋等等⼤儒加以发扬,历久⽽犹新,对东亚政治⽂化与道德教育都有重⼤贡献。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2010·487东周时百家争鸣,学派纷呈。
诸子百家与东汉时传入的佛教,都是各有主张和观点的学派。
尽管学派林立,形成“三教九流”,但归根结底,还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至唐,在“皇帝万岁”之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殊途同归。
唐时何国人僧伽—泗州大圣的到来,正好适应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故中国从唐、五代到两宋,在宗教崇拜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僧伽崇拜正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色。
至于九流,时至有清,则由学派演绎成大相径庭的人间万相的“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东周时诸侯争霸称雄,形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在政治思想与文化领域,奴隶制的解体与“礼崩乐坏”,导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学派纷呈。
诸如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随着封建制的确立,秦灭六国,天下统一,到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服务,从而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的儒家学说宗教化。
时至东汉,印度佛教传入,与神仙方术思想结合,楚王刘英就“好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的音译,或译作浮图)之仁祠”(《后汉书·楚王英传》)。
佛教也讲“清净无为”、“息心去欲”。
十六国姚秦、北凉都注重修禅,北魏亦注重禅法。
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自南梁渡江至洛阳,受到北魏朝廷器重,遣往中岳嵩山少林寺坐禅。
即所谓“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引高允《鹿苑赋》)。
嗣后,达摩被奉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祖庭”。
东晋释道安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十六国北魏太祖道武帝“皇始中(400年)赵郡有沙门法果,诫行精至,开演法籍,太祖闻其名,诏以礼,征赴京师后以为道人统,摄僧徒……法果每言太祖明睿好道,既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谓人曰: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诸子百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主要学派,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说。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中,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儒家传承千年,至今不衰。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部分信封的都是儒家的学说。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思想正名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
他的弟子子路问他替卫君治理国政从何入手时,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他讲了正名的理由,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反对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越礼行为。
名是指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
孔子所以提出正名,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违礼僭越现象而发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成为名实之辩的发端,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仁学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佛教知识: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讲到佛学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因缘,首当提出中国文化的界说,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自三代前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基础,是属于原始的、质朴的、科学而哲学的文化;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进,便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
第二阶段:由于传统文化的分化,到周、秦之际,产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互为异同的天下,复经秦、汉前后的演变,渐次形成儒、道、墨三家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
第三阶段:再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产生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随时变易互为兴衰的局面。
从此历宋、元、明、清,讲到中国文化,便以儒、释、道三家并举为其中坚代表。
好像中国的地理河流,北有黄河,中有长江,南有珠江流域,综罗交织而灌溉滋茂了中国文化生命。
所以讲到中国文化,实在不可偏举,我们身为中国人,更不能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真象。
尤其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哲学,基本大有不同;如果说中国.有哲学思想,却不是独立的专科,中国的哲学,素来是文(文学)哲不分,文史不分,学用不分,无论研究中国哲学或佛学,它与历史、文学、哲学、为政四门,始终无法分解,等于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科学和实际的政治思想,不能脱离关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以上所举,要知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说思想的互相隆替,以及佛教文化输入的前因后果,便须了解两汉思想学术演变的原因:两汉的学术思想,始终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天下;墨家思想在汉初已经融化为儒、道的附庸,并无特立的藩篱。
西汉初期,因为政治领导与社会的趋势,道家思想最为流行,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完全倾向道家黄、老之术,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初政治原则上的必然趋势。
从此道家学术思想,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定则,凡当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需用道家学术的领导,到了天下太平,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这个原因,留待讲述道教学术时,再加说明。
西汉以来,因为道家学术思想的盛行,于是法家、阴阳家、杂家等思想,也都托足道家门庭,依草附木而欣欣向荣,及其流弊所致,便造成西汉阴阳家的五德终始,以及谶纬(机样)的迷信风气,王莽的叛乱、光武的中兴、汉末三国的局面,无一不在谶纬的观念中而构成政治治乱的心理因素;因而有汉末道家的隐士思想,与墨家变相的游侠思想结合,产生道教的雏形,便与佛教学说互相推排,而又互相融化。
高频考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哪些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诸子百家当中有名的共有189家,著作更达到了4324篇;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而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1)儒家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更是大受迫害,自汉代起才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后得以重振声势,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大受尊崇。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
(2)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学派,法家的思想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中将韩非子、管子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某某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根底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如此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如此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如此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根本区别在于:道教主X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X"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X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如此主X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诸子百家简介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百家泛指各学派,《荀子·解蔽》:“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解下》:“百家之学或称而道之”。
西汉刘歆概括总结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其他各家著作。
诸子百家之儒家儒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学说内容,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据近人研究认为,儒本指以相礼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深悉礼,通六艺,并以之授徒。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率群弟子周游列国,形成影响巨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该派被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便从先秦诸子之一跃为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一些早期儒家著作也被奉为经典。
为适应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为统治者服务,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欢迎。
在儒家的发展史上,汉末至唐,儒家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冲击,逐渐衰落,遂形成三教鼎立的格局。
宋明时代,有兼取佛道思想成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他们以佛、道思辨理论改造儒学,极大地提高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儒家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儒家学说受到西方学说的冲击,也受到激进思想家的猛烈批判,遂被各种新的学说取代。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诸子百家作文素材1000字左右English.1. Primary Schools of Thought.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was founded by Confucius in the 6th century BC.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ity, ethics, and social harmony.Taoism: Taoism was founded by Laozi in the 6th century BC.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Legalism: Legalism was founded by Han Feizi in the 3rd century BC.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aw and order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Mohism: Mohism was founded by Mozi in the 5th century BC.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love and impartiality.Yin-Yang: Yin-Yang i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that describes the two opposing forces that make up the universe.Five Elements: The Five Elements i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that describes the five basic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e universe: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Daoism: Dao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tradi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Buddhism: Buddhism is a religion that was founded by Siddhartha Gautama in the 6th century BC.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mpassion, wisdom, and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2. Key Figur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Confucius: Confucius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teacher who founded Confucianism.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ity, ethics, and social harmony.Laozi: Laozi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founder of Taoism.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Han Feizi: Han Feizi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founder of Legalism.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aw and order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Mozi: Mozi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founder of Mohism.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love and impartiality.Zhang Zai: Zhang Zai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founder of Neo-Confucianism.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ind and the unity of all things.3. Impact of the Schools of Thought.Confucian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It has shaped Chinese values, ethics, and social norms.Taoism ha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It has influenced Chinese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Legalism has been used as a basis for government in China for centuries. It has helped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Mohism ha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social reformers in China. It has promoted the values of equality and justice.中文回答:1、诸子百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