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第二章《论语》五则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61
论语1-全文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
第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对论语第二章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论语第二章中的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上是论语第二章中的三则语录。
下面我将对每个语录进行解析。
第一则语录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子思认为不断学习和反复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快乐的,他期望能够从远方的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并且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因为别人对他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愠怒的。
第二则语录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学习和提高自己。
子思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可学习的人,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优点和长处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在与不善者的交往中要有所改进。
第三则语录中,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反省和修正。
子思每天都会反思自己是否对他人忠诚,是否对朋友诚信,是否努力学习并传承传统的知识。
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保持道德和品德的修养。
通过对论语第二章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子思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他人评价的淡然态度。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珍惜友谊,并保持对他人评价的冷静和淡然。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 (1)德:道德、德行、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
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觉后者解释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论语第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精选五篇)第一篇: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学而篇1.1 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3),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论语》中“子曰”的“子”皆指孔子。
(2)说:同“悦”,高兴,喜悦。
(3)朋:在同一师门受学者。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4)愠(yùn):怨恨,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1.2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
姓有,名若。
(2)弟:同“悌”,敬顺兄长。
(3)鲜(xiǎn):少。
(4)与:同“欤(yú)”,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
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注释】(1)曾子:孔子学生。
名参,字子舆。
(2)三:泛指多次。
省(xǐng):反省检查。
(3)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数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1.5 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
”【注释】(1)道:治理。
乘(shèng):古代以四匹马拉的兵车。
(2)敬事:指严肃的治事态度。
(3)时:这里指农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要节约财用并爱护百姓,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论语节选五《论语》是儒家经典,丰富多彩的论语融合了孔子思想和智慧,启示了人们真正杰出的行为,下面将介绍五则论语节选: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段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增长,而且它令人愉悦。
他认为,与来自远方的朋友交谈也能增添快乐,只有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2、子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在这句论语中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在安静和宁静的环境里才能让人淡泊寡欲,才能把志向明确,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论语暗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牢记知识的人必须也要去实践,如果只是知识而没有动手实践,是无用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乐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句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要以义为准则,小人则只追求利益,而不顾道义。
他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才能让世界处于正道之上。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段论语提醒人们,多言多语,不一定可以证明自己的真诚,比起巧言婉言,“仁”(benevolence)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素质。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必定以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口头上的宣言。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论语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从普遍的哲学思想出发,从个人的行为出发,给人们提出了关于社会、仁德、学习、道德、思考等方面的建议,激发了我们做人、做事的正确途径,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这些论语节选深刻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谨慎行事,守住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真诚,做一个有道德的榜样。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也有说思想纯正无邪,似解不通)。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另:只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就可以了,似解不通)”7、子游问孝。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目录1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五首,其二”指的是《论语》中的第二篇,“为政”篇。
以下是该篇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翻译: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依据,好比北极星一样,它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旋转。
”
解释:
这句话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带领其他人。
正如北极星不动摇地保持着它的位置,领导者也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道德的高度上,让别人跟随自己的步伐。
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赢得信任,实现有效的治理。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2)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