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翠鸟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知识点阅读人教版语文三班级下册第五课《翠鸟》时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班级下册第五课《翠鸟》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班级下册第五课《翠鸟》课文知识点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
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灵敏,十分惹人喜爱。
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
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纳了拟人、比方、对比等多种方式。
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为翠鸟给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方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在描写翠鸟机灵、灵敏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
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育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对鸟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语文三班级下册第五课《翠鸟》词句知识点尖锐而锐利。
本课指翠鸟感觉敏锐。
例:尽管毒贩伪装得很好,可还是难以逃脱辑毒警察锐利的眼睛。
形容山的坡度很大,几乎是笔直的。
翠鸟,广东人称之为钓鱼郎。
翠鸟中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欧亚翠鸟。
翠鸟蹲在河溪、水塘、湖泊、海湾的水面上,或盘旋在上空,只要鱼鳞银光一闪,它便紧夹双翼,尾上头下,全身笔直插入水中,双喙像镊子一样张开,钳住小鱼。
然后,随即张开双翼,龟缩脑袋,掉头振翅浮出水面,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几秒钟。
翠鸟把抓住的小鱼往自己爪上狠狠捶打几下,再将鱼抛向空中,张开大嘴接住,美餐一顿。
翠鸟这种高超的捕鱼本领,来自它独特的身体构造。
它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有分泌防水油的腺体,借此可在水中迅速潜游而不致弄湿羽毛。
翠鸟在插入水中的瞬间,能准确调节因光线的折射所造成的视差;进水之后,仍能保持极佳视力。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
其实,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
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
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
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树顶上。
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
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
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留鸟。
每年八月,它们开场迁徙。
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土。
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洞里。
地洞一般深达米。
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
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
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
脖子上有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
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
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
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
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
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
斑点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
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
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
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
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
5.《翠鸟》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翠鸟》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结尾号召大家保护翠鸟,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能独立朗读课文;学生喜欢鸟类,但是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还不强,需要老师多引导。
教学资源
ppt课件,课题组提供的非网络资源。
教学策略
谈话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同桌合作学习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学习作者介绍翠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2分钟)
1、同学们喜欢小鸟吗?你们都喜欢什么鸟?为什么?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可爱的鸟儿(课件出示翠鸟图片),你们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介绍翠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使学生初步感受鸟儿的可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三)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6分钟)
1、课件出示“识字写字我最棒”,指名认读生字,范写“翠、衫、翁、壁”四个字强调重点笔画的写法。
2、课件出示“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兴趣。
】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7分钟)
1、观察翠鸟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翠鸟的样子。
(1分钟)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读后说说翠鸟的外形有怎样的特点?板书归纳。
(2分钟)
3、再读本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翠鸟的外形的?(3分钟)
4、出示填空题,试着背诵本段。
(1分钟)
【设计意图: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写作方法。
】
(五)拓展阅读(9分钟)
1、出示阅读内容及要求。
2、学生自读短文,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掌握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生词,了解相关的课外
知识。
】
(六)写话训练(10分钟)
1、出示写话要求,学生按要求写话。
2、反馈写作情况,教师及时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并加强他们学习模仿的能力。
】
(七)全课小结(1 分钟)
这节课我们不但会认会写了课文中的生字,而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翠鸟的样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了解翠鸟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用小结引入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二课时
荡漾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3
课件出示词语:
翠鸟衬衫念头荡漾
疾飞尽管注视蹬开
小巧玲珑透明灵活
又尖又长鸣声清脆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识】
(二)教学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20
1.翠鸟长得非常美,这就是翠鸟。
用心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概括翠鸟外形的词语。
(揭示图画)
2.你喜欢翠鸟吗?用下面的句式来赞美翠鸟,你一定行!
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而不介绍尾巴等其他部位?这些外形特点跟它的捕鱼本领有关系吗?我们接着学课文。
3.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横线划出表示翠鸟捕鱼的动作词。
4.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笔划出表示翠鸟捕鱼的动作词
5.这一段最后一句是“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写这一句和不写这一句有什么不同?
写了这一句更感到翠鸟飞得快。
翠鸟已经飞远了,“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可见翠鸟飞得极快。
这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6.学到这儿,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你会产生什么想法?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7.翠鸟的家在哪儿?即使翠鸟住的地方很好找,你肯捉它吗?
4.在大自然里,因为有了翠鸟,有了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歌声,它们的色彩,它们的羽毛,它们的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多少美感和生趣,而且许多鸟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好事。
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
【设计意图:分块研读,分层次学习课文。
】
(三)快乐阅读 10
自由朗读阅读课本中的小短文
【设计意图:快乐阅读,积累语句】
(四)小练笔 10
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或小鸟。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特点外形保护翠鸟
动作
教后反思:
做向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翠鸟》教学体会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
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
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
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
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