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及资源储量估算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141
专业科目《矿业权评估实务与案例》之二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实物量估算(2024)第一章概述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矿产勘查阶段划分、勘查研究内容及其各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固体矿产相关概念、矿产勘查与资源储量估算依据、绿色勘查要求、矿产勘查工作程序的熟悉情况。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一)掌握的内容1.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2.勘查研究内容。
3.各勘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
4.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
5.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构成。
(二)熟悉的内容1.固体矿产相关概念。
2.矿产勘查与资源储量估算依据。
3.绿色勘查要求。
4.勘查的工作程序。
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岩浆岩、构造、地层、变质作用、岩性条件和找矿标志等成矿地质条件的熟悉情况,对岩相—古地理、风化和地貌、地球化学等成矿地质条件的了解情况,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一)熟悉的内容1.各类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2.各类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5.岩性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主要找矿标志。
(二)了解的内容1.岩相—古地理条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2.风化和地貌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地球化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第三章地质研究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矿体(含煤层)特征、矿石特征等矿体地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矿区地质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区域地质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一)掌握的内容1.矿体特征研究内容与控制程度。
2.煤层特征及研究、控制程度。
3.矿石特征及研究、控制程度。
4.煤质特征研究内容。
(二)熟悉的内容矿区地质研究内容与研究程度(三)了解的内容区域地质研究内容与研究程度。
第四章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矿石可选性、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研究及各勘查阶段试验研究程度要求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工艺矿物学研究、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研究相关知识的熟悉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14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03—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银矿地质普查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工作程度及质量要求、储量计算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
1.2适用范围本规范是银矿地质普查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银矿地质普查工作质量监控和报告验收的依据。
2 引用标准GB/T 13687 固体矿产普查总则DZ/T 0078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 009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Z/T 0033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3 工作目的任务对普查区内已发现的银矿点和与银矿有关的物探、化探异常等进行普查工作,查明是否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对具远景的矿床(体),应探求D+E级储量,提交普查报告,为能否进行详查提供依据。
4 工作程序按GB/T 13687规定,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审等程序进行。
5 工作程度要求5.1在收集和利用已有1:20万、1:5万区调资料的基础上,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质特征,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对与银矿成矿有关的地层、岩石、构造的调研应有所侧重。
5.2大致查明区内矿体的分布特征、规模、形态、产状和矿石质量;大致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根据氧化程度,银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原生矿石、混合矿石、氧化矿石三种;银多金属硫化矿石可采用一种与银关系最密切的金属矿物的氧化率作为划分标准;银(金)矿的硫化矿石采用银的氧化率作为划分标准。
5.3研究和对比矿石的可选(冶)性能,作出矿石工业利用可能性的初步评价。
5.4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大致了解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5.5对主要矿体进行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
根据矿体规模,在1~3条主剖面上初步了解(矿体)深部特征,大致确定矿床勘探类型、勘探网度,探求D+E 级储量(参见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规程4sd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直是地质矿产勘查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关系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为此,国际上建立了多种规范和方法,来保障储量估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中4SD法就是一种在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结合4SD法的原理和应用实例,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4SD法4SD法全称为Sequential Simulation with Distance Functions method,即利用距离函数进行序贯模拟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原理的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拟,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估算。
该方法主要用于对固体矿产资源的三维分布进行建模和估计,可以有效地处理地质建模中的空间关联性和复杂性,提高资源的储量估算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4SD法的原理4SD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多次随机模拟得到一系列的模拟值,进而得到资源的概率分布。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提取出有效的数据集。
这些数据包括矿床含量、矿石品位、矿岩种类等信息。
2. 变量分析:对各个地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包括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3. 空间模拟: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建模,利用随机过程模拟地质数据的空间分布。
这一步主要通过模拟距离函数实现。
4. 储量估算:根据模拟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储量估算。
通过对模拟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资源的概率分布和储量估计。
三、4SD法的应用实例4SD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估算工作中,尤其适用于具有复杂地质结构和变量间强相关性的矿床。
下面以某金矿矿床的储量估算为例,介绍4SD法的应用实例:某金矿矿床地质数据包括金矿床含量、矿石品位、矿岩种类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建模,利用4SD法模拟了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并得到了一系列模拟值。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程序和方法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和研究以往地质资料,包括矿区、邻区、区域、基础、科研等方面的资料。
2. 将相关的各类资料分类整理,列表汇总,编制工作程度图。
3. 认真分析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的认识,提出新突破方向。
4. 在野外地质填图期间,及时作好资料整理,联图和路线小结,以便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 每天应对当天资料及时整理,检查、补充、修正、整饰野外记录。
整理手图、素描图、航片等各种原始图件,校对原始图件和记录吻合一致。
6. 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图件编制和数据统计等。
7. 对勘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矿床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方案。
8.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继续勘查、开发或者放弃等。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同时需要借助先进的勘查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对矿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在勘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修改单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修改单一、引言: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是指通过一系列勘查工作,获取并记录下的关于固体矿产资源的地质信息、地质数据、地质图件以及勘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进行固体矿产资源的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工作,提高勘查成果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本文对《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技术要求:1.勘查地质资料的优先整理:(1)根据勘查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先整理,确保整理工作的效率性和合理性。
(2)优先整理那些有助于研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地质构造演化、矿床成因等方面问题的地质资料。
2.勘查地质资料的分类:(1)根据勘查地质资料的性质和用途,划分不同的分类,比如地质测量数据、地质图件、地质样品分析数据等。
(2)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类地质资料进行编码,建立与存储,方便后续的查询和利用。
3.勘查地质资料的数字化:(1)对于纸质的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转换为电子文档,方便后续的存储、管理和利用。
(2)使用专业的软件和设备,对地质资料进行扫描、图像处理和文件格式转换等操作。
4.勘查地质资料的质量控制:(1)对于勘查地质资料的采集和整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确保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监督和检查勘查地质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确保地质资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5.勘查地质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和管理:(1)建立完善的勘查地质资料数据库,包括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字段。
(2)对于勘查地质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库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3)建立权限管理制度,对数据库的操作和访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护勘查地质资料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第一章总则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
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
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
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
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
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
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
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
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