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词看酒与中国文人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4
形容酒的经典古诗词名句酒是古代文人骚客最为喜爱的主题之一,因此古代诗词中关于酒的经典名句非常丰富。
下面是一些形容酒的经典古诗词名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1. "满载酒船去,江流天地间。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四》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酒的丰盈与畅快,以及饮酒带来的愉悦和畅达之感。
2. "嘉肴直庶春,仲气扶景生。
"——陶渊明《芜草》这句诗营造了酒席上节日的欢愉氛围,形容了酒的美味和令人欢快的氛围。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黄庭坚《寒食日饮酒作》这句诗将陈年老酒与婉约的春风相比,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陈酿之美和陶醉的感觉。
4. "花对酒,风对月,正是人间好时节。
"——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句诗将花和酒、风和月相对应,描绘出了春天酒的醉人芬芳和人生欢乐的景象。
5. "口雨飞香舌酒浓,堪惊白日仍当中。
"——杜甫《阿房宫赋》这句诗形象地描写了酒的香气和浓烈,以及饮酒至醉不知时间过去的感觉。
6.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这句诗提醒人们在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明月,寄托了诗人对欢乐宴饮的推崇和回味之情。
7. "斗酒百篇诗,长安一片月。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描绘了长安的夜景,暗示了酒与诗的交融,以及饮酒带来的豪情和自由之感。
8. "小雨湿衣看不见,闲庭信步入花间。
"——范仲淹《诉衷情·小雨湿衣看不见》这句诗以小雨湿衣为背景,表现出酒后畅快的情感和超脱尘俗的境界。
9.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杯复酒诗百篇。
"——杜荀鹤《望月怀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秋夜思乡的心情,将酒与诗再次联系起来,表达了饮酒畅怀的愉悦和应用酒来表达情感的渴望。
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喝酒的诗词十首引言喝酒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诗词。
本文将介绍十首描写喝酒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人雅士对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酒的美妙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表达。
1.《杯酒释兵权》—刘备曹操让刘备喝酒,暗示他放下武器,转向政治。
刘备痛饮而尚武。
刘备身为蜀国的创始者和领导者,时常面临着战争和政治的选择。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喝酒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持武功和军事才能的决心。
2.《月夜》—杜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在月夜独饮的情景。
他以酒为伴,借助月光和自己的影子,创造出了一种对话的场景。
这种孤独饮酒的方式,既是对寂寞的抵抗,也是对生活的思考。
3.《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多光?”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李白以自己的饮酒经历来表达对短暂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他以豪情万丈的笔触,写下了人生百味和对酒的热爱。
4.《醉花阴》—杨万里“天长雷轰云垂虹,洒下来乍无回避。
” “别后不敢过青塚,临风倚红阑跳急。
”这首诗通过描绘酒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思考。
他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忧伤和希望的矛盾感受。
5.《前赤壁赋》—苏轼“抚今追昔,恰似春草,一杯复一杯。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这篇赋中,以饮酒的方式回忆过去的荣光和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借酒言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6.《诗经·黍离》—佚名“饮余马于岐阳之下兮,四盎皆空。
” “说至于暧地兮,心焉忉忉。
”这首古代诗词表达了对于离散的思念和心理的愉悦。
通过描述饮酒的场景,佚名表达了对亲友相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7.《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摘要:古代文人作品常把酒作为媒介,通过诗词将自我精神世界进行展现,久而久之,与酒相伴的中国古典诗词形式构建而成。
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封建社会时期伴随酿酒技术的出现,独特的酒文化也由此产生,同时诗人们基于酒所展现的“天人合一”境界,更是让古典诗词与酒文化有了紧密的联系。
本文便简单叙述中国诗词与酒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希望通过这一分析展现出我国古代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酒文化;关系引言: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文化包罗万象。
酒文化即为众多文化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秀的内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各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正所谓“酒文一家”“酒文天地缘”。
无论是《诗经》,还是当代散文,文字表现形式的差异也不能阻挡扑鼻而来的酒香。
诗酒兼优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酒文化的主要特征。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皆借酒赋诗,以酒叙情。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除去具体的诗词文化之外,还出现了酒文化。
这一文化的出现标志酒已经脱离了客观的物质束缚,而有了精神层面的内容,即诗人在借助“酒”这一物质文化麻痹自己的同时,借助酒兴抒发自己当时的胸中块垒,表达喜怒哀乐之情,于是以酒文化为核心的诗词层出不穷。
一、诗酒相伴,以酒宴宾“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社会环境发展与进化的必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被分割殆尽,各诸侯之间的混战时有发生。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文人与学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诸侯统治封地、实施政治策略的推动者。
正是由于此期间文人与学者在政治中周旋,因此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多在诗词中加入酒,以酒烘托氛围,为后人描绘出魏晋南北朝战争、官僚与政治变迁。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其少年有名,一身学识让其诗歌成为建安七子之首,其诗词作品多以酒为伴,《从军诗》中的“陈赏越山丘,酒肉踰川坻”便是在战胜时用酒犒劳战士们的场景;应玚其,同样是建安七子之一,在《公宴诗》中便写到“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
中国(de)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无不对酒这一佳饮挥毫渲染,顾盼流连.于是,酒不再单调地被称为酒,它被赋予了数不胜数(de)美称爱誉,在诗赋曲词中酝酿,在笙歌夜舞下醇香.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de),故以酿酒(de)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de)代称.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de)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3、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4、壶中物:“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张祜题上饶亭)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5、忘忧物:“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晋陶潜饮酒之七)“劳将箸下忘忧物,寄与江下爱酒翁.”(唐白居易钱湖洲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斗酒相次寄道无因同饮聊咏所怀)酒能使人忘掉忧愁烦恼,故以“忘忧物”为酒(de)代称.6、红友:“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留君且住,唤红友传杯,青援剪烛,伴我夜深语.”(清朱彝尊迈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词)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7、钓诗钩、扫愁帚:“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8、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杜甫拨闷)“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苏轼洞庭春色)“春”为岁之首,又喻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更新,从而引发人们(de)希望与向往.唐人好以“春”为酒(de)代称.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萦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9、黄醅:“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白居易尝黄醣新酌忆微之)“赖有黄醅法,终年任醉醒.”(陆游山园杂赋之二)此以“黄醅”为酒(de)代称.10、白堕:“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相传晋人刘白堕善酿美酒,“饮之得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城人争相馈赠.见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后因以“白堕”为酒(de)代称.11、冻醪:“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诗·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宋朱翼中酒经:“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12、流霞、霞液:“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霞液朝可饮,虹艺晚堪食.”(吴筠游仙诗)传说项曼都好学仙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事见王充论衡·道虚.后以“流霞”、“霞液”指美酒.13、壶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潜归去来辞)“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白居易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壶觞,盛酒(de)器皿,后来用作酒(de)代称.14、欢伯:“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金代元好问留月轩)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故酒有“欢伯”之别称,最早见于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15、醇酎:“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左思魏都赋)“中山冬启,醇酎秋发.”(张载酃酒赋)醇酎是上等酒(de)代称.16、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de)代称,如“便酌”“小酌”.17、醑:“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李白送别)“餐菊为粮露为醑.”(杨万里小蓬莱酌酒)醑,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18、醍醐:“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白居易将归一绝)醍醐,特指美酒.19、黄封:“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黄封,指皇帝所赐(de)酒,也叫宫酒.书言故事·酒类:“御赐酒曰黄封.”20、青州从事、平原督邮:“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后以“青州从事”作美酒(de)隐语.以“平原督邮”作坏酒(de)隐语.21、曲生:“病来几与曲生绝,禅榻茶烟双鬓丝.”(陆游初春怀成都)“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明代清雪居士(de)诗句)“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清代北轩主人(de)诗句)“故曲生频来,则骚客之金兰友.”(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词)唐人小说中有秀才曲生化酒(de)故事.见郑开天传信记·曲秀才.后以“曲生”指代酒.22、曲道士、曲居士:“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陆游初夏幽居)“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黄庭坚杂诗之五)曲道士、曲居士,是对酒(de)戏称.23、曲蘖:“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杜甫归来)“曲蘖有毒,安能发性.”(苏轼浊醪有妙理赋)曲蘖,本意指酒母.尚书·说命:“着作酒醴,尔惟曲蘖.”礼记·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用作酒(de)代称.24、茅柴:“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茅柴,本是对劣质酒(de)贬称,后亦成为市沽薄酒(de)特称.冯时化酒史·酒品:“恶酒曰茅柴.”吴聿观林诗话:“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着易过.”25、香蚁、浮蚁:“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香蚁、浮蚁,酒(de)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26、绿蚁、碧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吴文英催雪)因酒面上浮有绿色泡沫,故以“绿蚁”、“碧蚁”为酒(de)代称.27、椒浆:“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唐李嘉佑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椒浆,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de)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浆本指淡酒,后亦作为酒(de)代称.28、狂药:“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唐李群玉索曲送酒)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不羁而得名.唐房玄龄晋书·裴楷传:“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29、酒兵:“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唐张彦谦无题)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李延寿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30、清圣、浊贤:“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中圣,醉酒之意.)“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唐李适罢相作)“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陆游溯溪)东汉未年,曹操主政,禁酒甚严.有一次尚书郎徐邈违令在家狂饮,喝得酩酊大醉.适逢曹操派人传唤上朝议事,徐邈躲避不及,便仗着酒兴对来人说:“请回丞相话,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功夫.”来人一听是“圣人”不再追问便回命了.徐邈由此躲过了惩处.后世因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称清酒为“圣人”.把喝醉酒称之为“中圣人”或“中圣”.。
古代诗词中的宴会文化欣赏文人对宴饮乐事的描绘古代诗词中的宴会文化欣赏:文人对宴饮乐事的描绘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展示了古代宴会文化的繁荣与风貌。
在这些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宴饮场景,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时间的历史,品味古代士人饮宴之乐。
首先,众多古代诗词中描绘了宴会中的酒食美味。
在《诗经》中,就有“盖予其醋,众膳具陈”一句,可以看出宴会中的酒菜应有尽有,丰盛美味。
而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宴王母仙别墅诗》中,他描绘了琼浆美酒和各式佳肴之盛景,诗中写道:“福缘枕隐风泉傍,管弦和韵欢游。
”这种描绘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热闹欢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宴会的热闹和富丽。
其次,文人们对宴饮的行为和礼仪也进行了细腻入微的描绘。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宴诸公》中,他写道:“明伦饮矣,神自充实”,通过描绘文人饮宴后内心的满足和充实感,展示了士人对饮宴的美好感受。
同时,在唐代文人刘禹锡的《小忆》中,提到了宴会时的座次安排:“坐为陆贾客,宴归海鱼肆。
”这样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唐代宴会中宾主之间的尊卑之礼,体现了古代饮宴文化的规范和精致。
此外,宴会中的音乐演奏和诗词歌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韩愈的《赠陈少文山娄公挽诗》中描绘了宴会中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演唱:“共和乌号,踊跃蒲蹊。
骚人身后起,羽箭何萧瑟。
”这种描写展示了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和文人们对诗词音乐的热爱。
而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竹石赋》中,他以饮宴为背景,描写了文人雅艳的诗词歌唱:“ 王艮严白石缘坳,以喻众人之礼节。
”在这些赋中,文人们借助音乐和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宴会更富于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在这些古代诗词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宴会文化的繁荣景象,还可以领略到文人们对宴饮乐事的深度思考。
他们通过对酒食、行为礼仪以及音乐诗词的细致描绘,使宴会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描绘既展示了古代饮宴文化的辉煌,又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
古代文人与酒文化的关系研究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和艺术的国家,而酒文化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文人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
2. 古代酒文化概述古代中国人对于酒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热爱,认为酒可以陶冶性情、表达情感以及帮助思考。
这种对酒的追求和推崇被反映在古代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中。
3. 文人与酒的交融3.1 酒作为创作灵感源泉:许多古代文人通过喝酒来启发灵感,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哲思。
3.2 饮酒仪式与交流:古代文人常常以饮酒为契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场合不仅促进了友谊,也激发了对艺术和美学的讨论。
3.3 醉时发挥才华:一些文人相信,在微醺或者醉酒状态下,他们更容易发挥创作才华和想象力。
4. 文人与酒的表现形式4.1 酒诗:古代文人常常以写诗的方式来歌颂酒的美妙,并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感悟。
4.2 酒文化在书画中的表现:古代文人画和书法作品中经常描绘有关酒的情节,通过艺术形式展示对酒文化的追求和理解。
4.3 阐述对于酒文化态度:一些古代文人撰写了关于酒文化的论述,表达了自己对于酒与生活、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思考。
5. 文人与酒文化之影响5.1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古代文人与酒文化紧密相关,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风格。
5.2 对于后世影响:古代文人以及其创造出来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形象。
6. 结论古代文人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酒作为创作灵感、社交媒介以及表达情感的工具,深深地融入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他们唤起了人们对于酒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并在艺术领域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对于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饮酒古诗词赏析饮酒,作为人们社交和娱乐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饮酒更是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内涵。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对饮酒有着深深的情感,并通过他们所写的诗词来表达出对饮酒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些经典的饮酒古诗词赏析,一起来感受那些句句含饮的诗句。
一、诗经中的饮酒诗词1.《诗经·饮酒》无以饮酒,乐且有仪;饮酒乐且常,我思婚姻。
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篇。
古代的饮酒文化体现在此诗中。
诗中描述了在饮酒之时,人们感到愉悦和快乐,同时也思考了婚姻的问题。
通过饮酒来表达对婚姻的向往,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饮酒的深深情感。
二、唐代诗人的饮酒诗词1.杜牧《秋夕》銮舆半偏逆,鬟帔自相妒。
临邛道士鸣冥曲,天坛无数秋。
壠井空廻翠,凝天锁釵金。
我有溪云岚,细柳纷飞絮,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人们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饮酒欢乐,享受秋天的美好。
通过对酒宴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恨无穷。
轻罗小扇颭,承流双阙云。
当年仅孤影,卧病岩扉闻。
可堪孤馆闭,愿见千里草。
中夜四五起,五更天未旦。
回看天际下,羌笛何须怨。
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饮酒来畅快地倾诉内心的愧疚和无尽的羁绊。
饮酒成为了畅快痛苦的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
三、宋代词人的饮酒诗词1.苏轼《江城子·中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词是苏轼所作。
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描述了酒宴上的欢乐和畅饮的场景。
通过对饮酒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态度,以及要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的思考。
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酒文化浅析内容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酒文化是文明史重要内容之一。
探究我国的酒文化要从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研习揣摩。
本文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诗词文中摘录有关描写写“酒”及与酒有关的背景的语句,尝试探究我国古代的酒文化。
材料短缺,挂一漏万,探究内容肤浅,但是文化具有共性、大众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摘录的有限的文句中,大致可以粗线条地显现我国的酒文化。
关 键 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酒文化 探究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是一个酒的国度,酒的产生与发展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今天也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文人与酒更有缘分,所以诗词歌赋文记载“酒”的不胜枚举。
在如此漫长的共同发展历程中,二者早已自然而然的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笔者因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耳濡目染书中的酒香酒气,因此,平时也爱小酌一杯,酒酣情浓,兴致所至,把初中语文所选诗词文所涉的关于酒的内容的句子,分类拣择,以试探究古代酒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
一、“莫笑农家腊家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待客之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泱泱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传统美德,品茗饮酒即是待客之道。
老朋友不用说要端杯把盛,即使是陌生人也以酒食相待。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一个完全隔世的陌生渔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一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
古代诗词赏析感悟文人情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现,更是表达文人情怀的媒介。
通过赏析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悟到文人情怀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以下是对几首经典古代诗词的赏析以及对文人情怀的一些感悟。
清明 by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一诗描绘了一幅雨水纷飞的清明时节景色。
人们行走在路上,仿佛心魂都要被这美景所震撼。
诗中牧童热情地指引前来询问的行人去杏花村的酒家。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清明时节的寂静与美丽,展现了文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情可待成追忆 by 李商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表达了作者坚守自己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诗中的青山象征着坚毅和不屈的品质,虽经历千锤百炼,但依然屹立不倒。
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告诉读者,他愿意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无论来自东方、西方、南方还是北方的风,都无法动摇他的信念。
这首诗展现了文人坚定的品质和对事业的专注,让人感悟到文人情怀中对于真理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登鹳雀楼 by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向往高远的诗。
诗中表达了文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望远方,眼前的美景映入眼帘,他渴望登上更高的楼层,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文人情怀中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渴望,同时也启示人们要不断追求进步,勇攀高峰。
悯农 by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悯农》是一首富有社会关怀的诗。
诗中描绘了农田里的一幕幕辛劳和困顿,表达了文人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这首诗让人感悟到文人情怀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它提醒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弘扬社会正能量,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基层人民的生活。
以上是对几首古代诗词的赏析以及文人情怀的一些感悟。
一、古代诗词中的“酒诗词”“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首诗中,写到酒的就有44首之多,首开了我国诗酒联的先河,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酒在宴飨、祝寿等场合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
此后的历朝各代中,酒都是文人诗词题材里的宠儿。
据近人逯钦立先生的统计数字,“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年代可考的有40余篇”。
方勺提到:“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有八百首。
”郭沫若亦直言:“李白诗现存1005首,涉及酒的有170首,约占总数的18%;杜甫诗现存1400首,涉及酒的有300首,约占总数的21%。
”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篇有46首,占了总数的15%。
可以说“酒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较早期的“酒诗”,诗人感慨人生苦短,时光如“朝露”转瞬即逝,心中烦忧;但又借酒解忧进而渴望尽早建功立业。
整首诗意境雄浑豪迈,以酒为媒介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曹丕的思考细腻而富于理性,在这首《善哉行》中执着探求人生真谛的思想理路,不安于物质享乐。
酒所引发的依旧是建功立业的豪情。
陶渊明则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欢然酌春酒”,抒写辞官后,远离宦海浮沉,享受隐居后的田园之乐。
“盛唐之音”:“今日一樽酒,欢畅何恰恰。
乐天从中来,他人安可知……不叹乡园远,不嫌官职低。
但愿我与你,终老不相离。
”(白居易的《对酒示行简》)诗人与弟弟白简之久别重逢,欣喜若狂,别人不知道他心中的欢畅之情,至于乡园路远官位高低更无须理会。
只有相聚和相聚时的乐饮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陶潜喜,白乐天乐,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却是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生活在国势衰微的南宋,国已破家难存,对故国的怀念及亡国的苦痛使李清照伤离悲乱,借酒言愁。
人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可以酒为媒,凭酒入诗。
“无数诗人作家,或直赋酒之醇美,歌颂酒德酒功;或借酒发抒议论,咏叹情怀;或借酒交友怡情,或借酒辞世抒愤。
”诗酒风流,渊源已久。
二、诗酒结缘的原因宋人朱肱在《酒经》里说:“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乡射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之,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无一可以缺此。
”我们都认为文人与酒似乎有着某种天生的联系。
但是在先秦到两汉期间,酒还仅仅是世俗和实用之物,其实用性只要体现在庶民用来取乐,而为政者用以行礼。
行礼包括了推行教化的意思。
汉末魏初,酒就已非常贴近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士大夫由对酒的谴责变为对它的颂扬赞美。
从此文人酗酒也不再被视为败德丑行,而是风流韵事,认为它体现了文人的高尚情趣。
从此文人已离不开酒,甚至到了非酒不能成文的地步,酒圣诗豪往往联称。
其中原因深究起来大致为如下几个方面:1.酿酒术的发达。
各朝酿酒技术的发达是首要的一点。
只有农业持续发展,酿酒业发达,才有可能形成嗜酒的社会风气。
豪饮嗜酒蔚然成风的朝代的酿酒术发展迅速,不同地区所酿造的名酒纷纷争彩斗艳、名目繁多。
宋代相当一部分名酒还是出自文人之手,如苏轼所酿的万家春、罗浮春等。
并有诗为证。
他在《浣溪沙》序中说:“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其诗《浣溪沙》:“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又有《寓居合江楼》:“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自注曰:“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2.好酒风气的形成。
当朝酒禁的松弛或者诗当权者的鼓励有助于好酒风气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对酒的态度各有不同,有时禁酒;有时明禁暗弛;有时则身体力行,倡导饮酒。
魏晋年代,虽偶有酒禁,整个社会却是放纵饮酒成风,并且饮酒还成为能否名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饮酒,统治者把百姓饮酒看成是政和民乐的表现,实行税酒政策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同时为了标榜与民同乐,每逢喜事节日均特许臣民欢聚饮酒,并赐学士宴。
唐玄宗天宝十载下敕:“百官等曹务无事之后,任追游宴乐”,唐德宗贞元四年曾下敕规定在每个节日(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自宰相以下常参官至诸道奏事官各赐钱五百贯至一百贯不等,专用于百官们的宴饮聚乐。
并在每个节前五日发放且“永为定制”。
政府的鼓励更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形成.宋代统治者对酒采取了明为禁止而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
甚至公开提出了“设法劝饮,以敛民财”的政策。
这样一来,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开始兴盛。
明代时酒已成为民间的日常必需品,其时既不征明酒税,又无酒禁。
除此,宗教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人们总是对酒的神奇性有一固执的看法。
庾穆之的《湘州记》有一个君山不死酒的神奇传说,此酒能令人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干宝的《搜神记》传说着千日酒千日后始醒。
人们认为酒具有无比的神奇力量,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以至如今酒和烟同列危害人类健康两大元凶之时,人们仍然有这样的观念:烟绝不能抽,但酒可以喝一点。
魏晋之时,战乱,玄学及佛、道宗教相互融合、影响,对人们的饮酒之习更有推进作用。
道教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玄学和佛教追求物我同体同根。
而在饮酒后的似醉非醉之间,很容易达到他们所认为的天人和一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生命的节律中,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解脱了个人对战乱、离异、死亡等的恐惧。
道家推崇的逍遥自由与酒更是有天生的缘分。
人们普遍喜欢饮酒其实最初应是因为酒的医药作用,《本草纲目》就列出各种药酒七十多种,酒被视为“以和百药,以阔万物”的“百药之长”。
黄酒,我国古老的饮料酒之一,内含较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在民间,妇女分娩后常饮黄酒或用其炖鸡、肉等食之,以补养身体。
而葡萄酒中的维生素含量十分可观,常饮葡萄酒能养血补气。
李时珍早就提出,葡萄酒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等作用。
3.文人的个人因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的文人向来以天下为己任,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代的诗人多半混迹于官场,渴求自己能被时代和社会印证,但大多命运多舛,饱经磨难,只有在自己苦心结撰的文学作品中,他们才可以意气风发、酣畅淋漓,得到自己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得到的那一切。
酒能帮助文人一浇胸中块垒,同时又能令作家进入“灵感”突至、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状态。
陶渊明在诗歌中丝毫不掩饰对酒的热爱以及酒对自己的重要性,“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止酒》);“故老赠余酒,乃喜饮得仙”(《连雨独饮》)。
陶渊明处在充满篡乱的时代,曾先后五次出仕,虽都是小官职,但也看尽了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蝇营狗苟,最终他远离了功名浮嚣,厌恶了市朝奔竞,超然于物外。
归隐山园后,生活简单适意。
诗人时常手握杯中物,物我两忘中,内心一片澄明。
而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构成的矛盾与冲突,始终郁结在诗人心头难以解开。
在精神上诗人用随顺自然的思想来化解,在具体的生活中往往凭靠酒来化解。
酒在许多时候还帮助陶渊明部分消解了对死亡的恐惧:“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还旧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酒一直伴随着陶渊明。
李白的生命形象早已经和酒密不可分,他自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倒三百杯》”(《襄阳歌》)李白有建功立业的强烈向往。
他对自己的才能、抱负高度自信,信心勃勃如长安,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
尽管唐玄宗对李白的需要只是粉饰升平的帮闲本领,但是李白在失望之余仍然对实现政治理想抱有充分的信心。
李白天性纯真热情,行事不受羁勒,任情任性,其品性本不宜做官,因此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脱节。
壮士不遇,幻想破灭,又经历了被宠旋即被弃的波折,李白陷入了极深的痛苦和不平,纵使“抽到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但也只能借酒的麻醉暂且摆脱尘世的烦恼。
酒成为他的知己,愿日日相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嗜酒的文人还有很多,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不胜枚举。
他们喜与酒相伴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受尽了贫困之苦,苦闷无法派遣,常借酒浇愁、抒怀自遣:“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二首》)苏轼,宋代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励的新旧党争导致了他一生宦海浮沉、坎坷艰辛,种种排斥打击、诬陷中伤之祸常常接踵而至;而长期在外做官,迁徙无定,怀归思亲之情也常常令他借酒排遣:“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歧亭五首》)从历代文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酒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借酒浇愁,还是抒怀自遣,甚至是娱乐宴饮。
4.酒对文人及创作的作用和影响酒与文人的亲密关系一直都被人们所关注,其中探寻出酒与文人能够相互影响、乃至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酒有利于文人的创作文人们倾向与认为酒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激发创作的冲动,使艺术创作处于最佳状态。
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序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欢。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饮酒之后,他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诗佳句。
唐代诗词的传世之作,有不少得之于作者酒后。
李白“斗酒诗百篇”。
据对宋代“酒诗”的统计,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家们与酒有关的诗数量最多。
郁达夫说:“酒醉方能说华语”,美酒点燃了灵感的火花,文才又借美酒发挥得淋漓尽致。
酒助诗兴,诗伴酒生。
(2)酒有利于文人交朋结友其实酒与文人紧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是由于酒在宴饮中烘托相互交流之气氛的关键作用。
酒与茶不同,虽可以一个人独斟独酌,如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对月独酌,自有一番苦趣;但如有“相亲”者为伴、聚众而饮,则苦趣变为乐趣,是另一番热闹欢腾的场景。
合家欢聚,群朋集合,绝不能少了酒,酒联络了主客间的感情。
东汉孔融曾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在魏晋的文人诗会中,酒也是他们联络感情、感物兴诗的中介。
王羲之在《兰亭诗序》中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微风和顺,名士们在饮酒咏诗中,体味到了人生的欢乐。
历来都多有文酒会之举,以文会友,借酒助兴。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道:“今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