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能够体会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 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 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 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基础知识。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重点内容。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如卖炭翁的遭遇、封建社会的黑暗等。
-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法 -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分析法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 通过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角色扮演法 - 让学生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如卖炭翁、宫使等。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诗歌朗诵法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卖炭翁》教案《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卖炭翁》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
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
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卖炭翁》)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