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阮和大阮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京剧乐队阮的定弦法[教学]京剧乐队阮的定弦法杜江阮已经成为京剧乐队中不可缺少的常规伴奏乐器,京剧乐队中的大阮、中阮怎么定弦才能与四大件完美融合,获得最佳伴奏效果,这个课题很多人都在探索。
下面是我用阮伴奏京剧唱腔的定弦法。
定弦方法一:源于民族乐队大阮的固定音高定弦法,空弦音定D A d a。
无论遇到哪种调的唱腔都用首调唱名伴奏,用改变空弦音唱名、变换1音位置的方法转调,空弦音名始终不变。
这种定弦法需要演奏员熟悉各种调指法,有过硬的演奏技术才能b##完成。
这种定弦法的缺点是:为1=E调、E调、F调、B调、C调这些京剧常用调伴奏时空弦音使用率低,指法不顺畅,阮的自然音阶质量不好,空弦音不能与b京胡同步,与四大件的共振合鸣效果差;为1=C、D、F、G、A、B等调伴奏时空弦使用率提高,阮自身音质有所提高,但手指顺序与旋律走向不符,自然音阶中的优质音不易与皮黄腔需要的调式主音相符。
固定音高定弦法的优点是演出中转调不用定弦。
定弦方法二:由于京剧唱腔伴奏的特殊性,为了伴奏效果有时也要重新设计符合京剧唱腔调式需要的空弦音高。
设计空弦音高时要综合一场晚会的所有调门合理的设计空弦音高,多调兼顾,演出中尽量不拧轴定弦或尽量降低定弦次数。
兼顾阮的自然音阶质量,与四大件的合鸣效果。
兼顾琴弦的张力与左手指法的顺畅。
下面以大阮伴奏现代京剧,沙家浜,为例设计空弦音高。
b#b 沙家浜剧中1=E调唱腔居多,兼有1=D调、1=F调、1=A等四种调门。
除1=E调外,其他三种调门都只用一次。
:沙:剧1=E调西皮唱腔多,二黄唱腔少,就以1=E调西皮唱腔为主设计大阮的空弦音高。
#### 把大阮弦定成C G c g伴奏西皮唱腔比较合适,这样的空弦音比固定音高定弦低小二度,琴弦的张力仍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这种空弦音高能多调兼顾,伴奏1=E西皮唱腔空弦音为6 3 6 3,与京胡西皮弦同步,指法顺畅。
用6 3 6 3弦可以伴奏二黄唱腔,指法稍有不顺,音阶质量不高,但毕竟空弦音可以使用。
弹拨乐器的分类弹拨乐器的分类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或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根据形制、演奏方法的不同,弹拨乐器可分为三类。
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弹拨乐器的具体分类吧!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古琴、古筝等乐器。
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著弹奏。
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
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下面,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古筝、阮、三弦。
东不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在一些哈萨克族家庭里,甚至一家老少都能弹上几曲。
在哈萨克语中,东不拉有特殊的含义:东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给乐器定弦的意思。
东不拉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它就在中国的新疆流传了。
东不拉的琴身为木质结构,它的形状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
最早的东不拉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料砍成勺子形状,装上面板,拉上两根羊肠作为琴弦,再在勺把儿上装上9个音品,东不拉就制成了。
东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哈萨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时候再也不孤独了。
傍晚回到家,人们弹奏着东不拉,载歌载舞,与家人共享欢乐。
东不拉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东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把琴斜着放入怀里,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拨弦。
运用东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阮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阮在古代一直被叫做秦琵琶。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国时期,人们给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弦制成弹拨乐器,叫作弦鼗(tao)。
后来人们又参考筝和筑等乐器,创制了一种比弦鼗更为先进的乐器,称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关键词:现代中阮艺术;传承发扬;表现特征;演奏技巧中阮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高雅艺术,流传和发扬至今。
早在我国的明清时代,因为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阮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十分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中阮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篇文章主要侧重于对中阮艺术的表现特征和演奏技巧方面的整体性概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中阮艺术表演水准的有效提升,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扬传承。
一、中阮艺术概述中阮属于一种弹拨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称得上是一种古老的乐器。
中阮起源于秦朝,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高雅乐器,到了西晋年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对中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该乐器的长远发展,中阮乐器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到了唐朝时期,中阮乐器一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多数诗人都通过诗词歌赋表达了对中阮乐器的赞美和喜爱,阮乐器的普及程度达到了顶峰。
在宋朝到明清阶段,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对我国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碰撞,制约了阮乐器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阮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不断打磨和发展的过程中,阮乐器再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并且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发展,融入了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阮乐器的低音声部以及次中声部和中声部、高声部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此之后,阮乐器以小阮和中阮以及大阮、高音阮件进行区分。
在这当中,应用最为深远且广泛的以中阮乐器为主。
中阮乐器经常出现在各种民族音乐会上,不仅如此中阮乐器还有着十分超凡脱俗的表现,是当前现代化民族乐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中阮艺术的主要表现特征分析(一)音色处理分析阮的构成部分主要包含琴头、琴身、弦轴、山口、缚弦、琴弦等,中阮是阮族乐器当中的一种中音乐器,对音色进行的不同处理,会使其展现出较大差别的表现特征。
【阮】关于阮的结构、种类和定弦,你都知道吗?阮民族乐器阮是一种汉族的传统拨弦乐器,又名阮咸、阮琴。
在古代它被称为秦琵琶,后因曲项琵琶传入,占用了“琵琶”这一名称,才以擅长演奏这种乐器的阮咸为名。
后来阮咸得到了许多改革,现代阮的音色中正浑厚,依其形制不同而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拉阮之分,广泛用于独奏及合奏。
01阮的结构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琴品、琴码、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
在面板上胶有琴品和开有出音孔。
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
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
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
面背板都使用桐木。
指板用红木。
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
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
中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
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
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奏。
在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
京剧乐队阮的定弦法杜江阮已经成为京剧乐队中不可缺少的常规伴奏乐器,京剧乐队中的大阮、中阮怎么定弦才能与四大件完美融合,获得最佳伴奏效果,这个课题很多人都在探索。
下面是我用阮伴奏京剧唱腔的定弦法。
定弦方法一:源于民族乐队大阮的固定音高定弦法,空弦音定D A d a。
无论遇到哪种调的唱腔都用首调唱名伴奏,用改变空弦音唱名、变换1音位置的方法转调,空弦音名始终不变。
这种定弦法需要演奏员熟悉各种调指法,有过硬的演奏技术才能完成。
这种定弦法的缺点是:为1=b E调、E调、#F调、B调、#C调这些京剧常用调伴奏时空弦音使用率低,指法不顺畅,阮的自然音阶质量不好,空弦音不能与京胡同步,与四大件的共振合鸣效果差;为1=C、D、F、G、A、b B等调伴奏时空弦使用率提高,阮自身音质有所提高,但手指顺序与旋律走向不符,自然音阶中的优质音不易与皮黄腔需要的调式主音相符。
固定音高定弦法的优点是演出中转调不用定弦。
定弦方法二:由于京剧唱腔伴奏的特殊性,为了伴奏效果有时也要重新设计符合京剧唱腔调式需要的空弦音高。
设计空弦音高时要综合一场晚会的所有调门合理的设计空弦音高,多调兼顾,演出中尽量不拧轴定弦或尽量降低定弦次数。
兼顾阮的自然音阶质量,与四大件的合鸣效果。
兼顾琴弦的张力与左手指法的顺畅。
下面以大阮伴奏现代京剧<沙家浜>为例设计空弦音高。
沙家浜剧中1=E调唱腔居多,兼有1=b D调、1=#F调、1=b A等四种调门。
除1=E调外,其他三种调门都只用一次。
"沙"剧1=E调西皮唱腔多,二黄唱腔少,就以1=E调西皮唱腔为主设计大阮的空弦音高。
把大阮弦定成#C #G #c #g伴奏西皮唱腔比较合适,这样的空弦音比固定音高定弦低小二度,琴弦的张力仍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这种空弦音高能多调兼顾,伴奏1=E西皮唱腔空弦音为6 3 6 3,与京胡西皮弦同步,指法顺畅。
用6 3 6 3弦可以伴奏二黄唱腔,指法稍有不顺,音阶质量不高,但毕竟空弦音可以使用。
中阮在京剧中起到的作用作者:郑晶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5期(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宁夏银川 750001)摘要:通常来讲,京剧乐队有三种编制,分别是:一种是以京剧六大件为主、以管弦乐为辅的乐队编制;一种是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一种是大型民乐队和小乐队与京剧乐队的编制。
其中第一种编制是京剧传统戏伴奏的主要样式,京剧六大件分别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
本文主要介绍中阮的演奏方法和在京剧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阮;京剧;伴奏京剧乐队最早是由三大件组成的,分别是京胡、月琴、三弦。
后由梅兰芳等人引进二胡,通过不断试验,京二胡加入了京剧演奏的队列,变为四大件。
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变换,为了丰富京剧乐队的音域范围,中阮替换秦琴。
阮的加入使京剧的伴奏变为六大件。
中阮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从汉代开始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兴盛,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近些年来,中阮的演奏不断发展提高,无论是技巧手法,还是题材内容,都被越来越广泛的引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京剧乐队后,广泛运用到京剧各行当唱腔之中和乐器伴奏中。
由最初的辅助乐器变为专业乐器,现已由专业乐手演奏,变成京剧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一、阮的演变历史阮,拨奏弦呜乐器。
源于中国汉代的琵琶。
唐代武则时改称阮咸,宋代简称为阮,今为中国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的常用乐器。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阮在汉时称为秦琵琶,唐时称阮咸,宋时称阮,直到清代都一直保持古制。
阮有低阮、大阮、中阮、小阮四种,目前京剧伴奏中多用大阮与中阮。
中阮比大阮高纯五度。
阮有三弦、四弦之分,有品,按十二种平均律装置。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二、中软的演奏方法中阮是一种弹奏乐器,弹奏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固定调和首调。
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它是琴中的共体,它能弹出古筝的味道,又有古琴的手法。
当时国内的民族乐团已有“阮”这种乐器,但并非“起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没落与明清”的真正的阮咸。
阮的制作方法此前已失传近百年。
1952年,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内专业民族乐队,乐队找到了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阮的照片,并按图索骥。
照片上的阮,琴体上印有黑色花纹,在当时被误解为镂空。
因此,建国后制作的阮都有一个镂空。
“实际上,真正的汉族乐器,例如古琴、筝、琵琶和阮,都没有在面板上开口的习惯。
中国古代乐器有多少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有了清晰的种类,你知道分为多少种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乐器有多少种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乐器有多少种?乐器开放分类:音乐、钢琴、吉他、古筝、提琴——民族乐器——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
一、体鸣乐器(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二、膜鸣乐器(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排鼓。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等等。
三、气鸣乐器(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民族音乐欣赏基本常识及礼仪一、民族管弦乐基础知识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器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多种表演形式,而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表演形式,是指由新型综合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简称民乐合奏)的音乐。
广义地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那些辅以丝弦的)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因早在汉代关于相和歌的记载中,“丝竹”与“管弦”二词并用。
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所以人们把民族管弦乐队专指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
民族管弦乐队规模比较大,一船都在三四十人以上,由“吹、打、弹、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且吹、弹、拉三组又各自具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高、中、低音乐器,能演奏多声部结构,所以这种新型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音响规模宏大。
从民族管弦乐队初建和其发展中,始终追求乐队交响化的表现能力,它是在我国各种传统民族乐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编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方针指引下,以大型民族乐队的组合形式,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乐队阵容,给世人以全新的感觉。
二、乐器简介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
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代表曲目:《喜相逢》《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荫中鸟》《枣园春色》等。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多为C调或D调。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中阮在乐队中的作用摘要:中阮的音色圆润、富有弹性、优美动听,在演奏中具有着点状滚动而且干净利落的特点,在民族乐队中多用于伴奏、重奏和独奏等形式。
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中阮有着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传承与发展,如今也形成了高、中、次中和低音四个声部,并且各成一组。
中阮在音色、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中都有一定的特色。
关键词:中阮;乐队;速度变化;演奏技巧;作用一、阮的历史阮,拨奏弦呜乐器(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国吴陶塑中)。
源于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琵琶。
唐代武则只690―705在位)时改称阮咸,宋代简称为阮,今为中国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的常用乐器。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阮在汉时称为秦琵琶,唐时称阮咸,宋时称阮,直到清代都一直保持古制。
阮有低阮、大阮、中阮、小阮四种,目前乐队中多用大阮与中阮。
中阮比大阮高纯五度。
阮有三弦、四弦之分,有品,按十二种平均律装置。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二、阮独奏演奏中的速度变化速度是音乐的生命,是乐曲演奏的脉搏。
无论快与慢,在特定条件下都需要相对平稳。
演奏时要把乐曲的快板、慢板、极快、稍慢等这些原作者的要求分档,做到快而不催,慢而不拖。
在演奏乐曲时,首先要非常恰当地把握乐曲的基本速度,使速度建立在可靠、有把握的基础上再求得变化。
还要做到稳中求变,变得流畅、通顺,而不是为了变速而变。
同一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试想,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浅析中阮的演奏艺术朱宏伟(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江苏 南京 210012)【摘要】阮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演奏乐器,阮是“阮咸琵琶”的一个简称,是一种弹拨乐器,古琵琶的一种。
现今使用的阮则是通过层层革新后的阮,一共分为五种,分别是大阮、中阮、小阮、低音和高音。
阮其实是由汉朝时候的琵琶变化过来的,它的历史悠长,声响极富特色,也是寓意思念之情的一种乐器。
但是,因为真正了解阮这件乐器的人很少,所以阮的发展一直处于极其缓慢的处境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演奏乐器阮,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阮的演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主要阐述阮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中阮简介;结构;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音乐就是通过乐器演奏表达出演奏人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使观众们可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到演奏人的情感变化,以此促使观众可以激发出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人的音乐中。
中阮的演奏同样也是一样的,只有演奏人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进去,才可以使观众们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实情感,拥有和演奏人一样被触动的情感内心,使演奏人可以将音乐完美地呈现出来。
一、音色的变化阮主要有七部分组成: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组成。
其中,用来制作琴头和琴颈的主要质料为硬质木料,然后再将两者用胶组合在一起。
这主要是方便用来镌刻装饰画的,一般都会用具有代表民族韵味的代表物装饰琴头,琴颈上镶嵌有24个音品的指板,音品则是根据固有的十二平均律进行安放。
想要真正学到中阮的演奏艺术,第一步则是真正学会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音色,音色的变化会引起音乐艺术表现的变化。
观众们在聆听演奏的中阮时,非常注重乐器弹奏出来的音色和品质,一个具有高品质的乐曲可以带给观众们非一般的感受,观众们在聆听完高品质乐曲后的赞赏对演奏人也是极大的鼓励和赞赏。
在学习中阮时应该正确认识到中阮不同的音色并熟练掌握到每种不同的音色在各自领域中的正确用法。
HUANGZHONGDALV 黄钟大吕中阮的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 赵 昕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摘 要〕中阮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展现了许多传统的民族元素和民族音乐精髓,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历史磨练,在许多专业人士及爱好者的再创造,中阮最终形成的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器乐。
〔关键词〕中阮器乐 艺术特点 现代文化 价值中阮最早是一门独奏器乐,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多样化,可以和许多器乐共同合作,因此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活力,因此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在对于中阮器乐的研究和认识,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
在现代,每一个中阮学习者在学习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演奏的基础和条件。
对于学习者,必须要明白中阮艺术特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要领。
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演奏的器乐,中阮在现代传承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中阮的历史发展概括简述中阮,也叫次中音阮。
它中国弹弦乐器阮的一种类型。
阮包括大阮中阮小阮,中阮基本属于中音阮。
它由琴头、琴杆、圆形共鸣箱、琴码和音窗等组成,并且由四根弦组成,一共分为二十四个品格。
中阮在音色上面属于中音乐器,表现出来的音色柔美优雅、同时极具美感,中阮既可以伴奏也可以独奏,在伴奏时候,通常演奏旋律,起到衬托的作用。
甚至可以演奏和声部分的内容。
独奏时候,可以演奏华彩、主旋律,总之表现力很丰富。
作为一种弹拨器乐,中阮音色醇正、不高不低,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让人听觉十分享受。
在历史上受到了许多名人雅士的高度推崇,例如东晋的阮咸等人就十分重视中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中阮一度失传,建国以后,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中阮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次对阮进行了一些改造,这种改革的后果就是中阮具有了四个声部。
包括高、中、低、次中音等。
音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音程也丰富了许多,对于半音的演奏也实现了。
在吸收了其他民族弹拨器乐的优点之后,1977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双层共鸣箱的中阮器乐,原理就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成前后两部分。
中国民族乐器⼤全乐器的种类-中国民族乐器⼤全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 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
⼀、体鸣乐器(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棍琴、韵板、基诺⽵筒、⽵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三⾓铁、⽊鱼、⼴东版、⽊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梆、⽵杠、钹、布哉、乳钹、头钹、⼆钹、⼩钹、铙、⼤铙、钗、司涅、镲、⼩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它⽯、⾻板⼦,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捣筒、⽵筒、瑶族⽵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宝铜铃、师⼑,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膜鸣乐器(1)棰击膜鸣乐器:⼤⿎、排⿎、壮族的种劳、瑶族⼤⿎、⽔族⼤⿎、⽔族⼤⿎、塞吐、略⽃、光拢、赠疆、瑶族猴⿎、苗族猴⿎、腰⿎、板⿎、猪嘴⿎、姜⿎、战⿎、扁⿎、⼋⾳⿎、书⿎、⽕者、如咚、⼩⿎、太平⿎、⽇⽊、环⿎、抬⿎、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神⿎、那额、达布尔、⽵⿎,等等排⿎。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铃⿎、达⼘、黄泥⿎、长⿎、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俗称蛇⽪⿎)、圆⿎、边⿎、双⾯⿎、杖⿎、蜂⿎、汪都,等等。
三、⽓鸣乐器(1)唇振⽓鸣乐器:⽜⾓、铜⾓、刚洞、海螺、⿅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箫、斯布斯额、鹰笛、⾻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笛、扎令、阿乌、笛⽼挪、泥哇呜、狍哨、⼝笛、埙,等等。
(4)吹⼝⽓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嘟噜、太平箫、嘎嗦、五⽉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叶笛、马布、筚鲁、⼨笛、咚咚亏、笔管、⼤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丝、芦笙、排笙、⾼⾳笙、中⾳笙、低⾳笙、⽊叶,等等。
浅谈京剧的中阮伴奏艺术作者:刘昭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京剧乐队有是以京剧六大件为主以管乐为辅的乐队编制;一种是中西混合乐队编制;一种是大型民乐队和小乐队与京剧乐队的编制。
这三种编制以第一种为主,即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六大件,与笛子、唢呐、笙等乐件组成的京剧乐队。
这种编制是京剧传统戏伴奏的主要样式。
关键词:京剧;中阮;演奏中图分类号:J617.14;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16-01京剧乐队最早主要由京胡、月琴、三弦三大件组成。
1924年,由梅兰芳、徐兰沅、王瑶卿引进二胡,经改革,反复试验,京二胡由此诞生了,成为京剧旦角伴奏的主要乐器,与其它三大件合称“四大件”,弦乐中音乐器的加入,大大地丰富了京剧乐队,尤其是对京剧旦角的伴奏艺术和演唱艺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京剧的弹拨乐月琴、三弦都是高音乐器,缺少中音和低音。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丰富京剧的弹拨乐,京剧乐队引入了“秦琴”(蟒皮和木制琴面两种),作为“中音”乐器,使京剧乐队丰富起来。
但经过实践又发现“秦琴”在音色音质音量与月琴、三弦结合较难融洽,在京剧文场合奏中,也很不协调。
后来逐渐淘汰,由中阮取而代之。
中阮是民族弹拨乐中的重要乐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京剧乐队后,广泛运用于京剧各行当唱腔之中和器乐伴奏。
中阮经历了从其它乐手兼任到专业化的演变过程,现已成为一件不可缺少的中音乐器,由专业乐手担任。
一、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应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
其中的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
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得好,既能完整地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
尽管常用随腔齐奏的方法,但也加强了声音厚度和节奏烘托。
京剧乐队中阮的最佳定弦法是和京胡同步定弦,伴奏二黄用5 2 5 2弦;伴奏西皮用6 3 6 3弦。
阮——弹拨乐器中的奇葩中国素称礼义之邦,音乐之国。
早在原始公社氏族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在生产劳动、生活过程和原始宗教活动中,通常三五成群,边歌边舞,他们以艺术形式再现原始狩猎的场面、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场景。
为祈求平安,人们在祭祀天地鬼神时,也常常以歌舞伴之。
伴随歌舞产生的便是乐器,最初人类制造的乐器,仅仅是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随着生产的发展,乐器的制作在性能和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商周时代,各类乐器已达到70多种,尽管乐器主要为打击乐器以及一些管乐器,但已经开始出现了少量的弹拨乐器。
1983年1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邮票,展示了五种富有代表性的乐器:箜篌、阮、琴、琵琶、三弦。
1993年香港也发行了四枚一套的《中国弦乐器》邮票,图案分别为阮、二胡、琵琶、革胡。
在这些乐器中,阮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
它是由琴头、琴杆、音箱组成,琴头呈如意状,4个弦轴分别装在琴头两侧。
琴杆修直,背部呈扁圆形,正面平整设指板,面上粘山口和品位。
阮是由中国汉代被称为“弦鼗”的琵琶演变而来。
“弦鼗”产生于秦朝,相传在秦末筑长城时(约公元前217),人们将鼗鼓(即手摇鼓、拨郎鼓)安上弦,改造成为拨弦乐器,称之为“弦鼗”;后世亦称“秦琵琶”。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们参考了琴、筝、筑、箜篌等乐器的形制及构造,创造了另一种圆形音箱,有长柄,上架4根弦,有12个柱(即品),用手拨弹的乐器,称为琵琶。
西晋人傅玄在《琵琶赋序》中写道“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
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像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津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日琵琶,取易传乎外国主。
”这种圆形音箱、直柄、4弦、12品位的琵琶,后来称为“汉琵琶”。
我们在1994年8月25日发行的《昭君出塞》(1994—10)邮票中,可以看到西汉的皇宫未央宫里是冷月孤悬、黄叶瑟瑟、北雁南飞,被冷落永巷、孤寂无依的王昭君只能弹奏琵琶,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55音乐表演艺术中阮的音质采样与技术表现特性摘 要】【本文将中国民族乐器中阮作为研究对象,以音乐声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对中阮进行乐器声学方面的测量。
由中阮与琵琶在演奏时技术的异同出发,分析出中阮演奏技术在不同演奏形式的音乐作品中的表现特性。
以跨学科的角度,对中阮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关 键 词】【中阮 音乐声学 音响特性 演奏技术 阮,源于中国汉代,原是古琵琶的一种。
东晋时期阮己风行各地,备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是唐、宋、元等时期重要的弹拨乐器。
改革开放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将阮分为小阮、中阮、大阮、低阮四种,后又研制出高阮,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阮族乐器。
而中阮以其可以弥补乐队中音区域空缺的特征,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角色,同时十二平均律的律制特点使之成为具备国际化发展的乐器之一。
故本文以中阮为研究对象,对其声学系统构成、音响特性、演奏技术及应用进行分析,借助乐器声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音响测量,希望将参数分析结果提供给作曲家的创作与演奏家的教学,作为乐器技术的补充和参考,使其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一、中阮的声学系统及音响特性在以往中国民族器乐学的乐器法中,仅对于中阮的历史发展、定弦、演奏技术讨论较多,而对其物理声学系统构成与乐器音响特性的相关内容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
从作曲技术来讲,作曲家对于他所使用乐器物理特性的把握程度,在一部作品的优劣成败上起着重要作用。
从演奏技术方面看,演奏家希望获得良好的声学品质,必须对乐器的音响特性有更“理性”的认识,例如按、推、吟、揉等技术能让基音的音高产生周期性的细微偏离,改变频率和振幅,而选择取音点的位置与振幅的大小直接决定其声学品质,届时演奏家可由乐器的物理特性对其作“理性”选择。
故我们有必要从物理学的学科入手,掌握中阮的声学系统与音响特性,使其适应当代作曲与演奏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中阮的声学系统及音域1、中阮声学系统构成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韩宝强教授提出“乐器声学系统的概念,是基于声学角度对乐器各部件的作用加以分解归类的体系。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可以参考.
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
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
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
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
尽管常用随腔齐奏的方法,但也加强了声音厚度和节奏烘托。
上世纪有一段时间中阮的定弦模仿小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G、d、a、e1;大阮的定弦模仿大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C、G、d、a。
这种弦与弦之间均为纯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称为“五、五、五”定弦法。
阮演奏家在实践中发现“五、五、五”定弦法不是阮的最佳定弦法。
把中阮定为G、d、g、d1;大阮定为D、A、d、a,让一弦和二弦、三弦和四弦成为相邻的二个八度关系,这种五度、四度、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演奏指法更方便,弹和弦音更快捷。
也有把中阮定成A、d、a、d1(四度、五度、四度)的,指法也很科学。
现在艺术院校的阮教学多见“五、四、五”定弦和“四、五、四”定弦。
这种定弦称为固定音高定弦法。
京剧乐队中的阮可以采用固定音高定弦法。
但这种定弦弹奏京剧常用调bE、E调时空弦音用的少,没有开放音,阮的四根弦共振不好,阮与其他乐器的共鸣也不好,指法不顺,演奏技术要求严格。
固定音高定弦适用F调、G调、A调、
bB调、C调、D调等。
京剧乐队中阮的最佳定弦法是和京胡同步定弦,伴奏二黄用5 2 5 2弦;伴奏西皮用6 3 6 3 弦。
若考虑弦的张力,阮的四根空弦音中至少有两根和京胡一致。
和京胡同步定弦,指法就能和京胡指法近似,演奏顺便,能充分发挥器乐性能,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共鸣也好。
有时E调二黄和E调西皮相继出现,这时阮的伴奏就不分二黄、西皮了,二黄唱腔所需要的音符在西皮弦上都有。
两种唱腔共用一种指法,保证1=E音就可以。
随京胡的定弦法能导致演出中因转调经常拧轴调弦。
伴奏京剧的阮演奏员要学会空弦音高设计。
一出戏中有D 调、bE调、E调、F调、G调、A调、bB等多种调门出现时,则应该选择固定音高定弦法,靠变换指法转调,演出过程中不用调弦。
一出戏中大多数唱腔均为E调,只有少数唱腔为其它调,中阮和大阮的定弦可以根据需要将空弦音名改变,改变的目的是让阮的空弦音和指法向京胡靠拢,以便统一风格,增强共鸣。
比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1=E调唱腔居多,兼有1= #G(bA)、1=#C(bD)、1=#F 等调门。
中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G #C #g #c(E调的3 6 3 6 弦);大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C #G #c #g(E调的6 3 6 3 弦)。
1=#G调中阮用1 4 1 4弦,大阮用4 1 4 1弦;1=#C调中阮用5 1 5 1弦,大阮用1 5 1 5弦;1=#F调中阮用2 5 2 5弦,大阮用5 2 5 2
弦。
这种定弦比阮的固定音高定弦降低了小二度,弦的张力仍保持在最佳状态。
1=E调使用的是京剧常用指法,伴奏效果好。
1=#G、1=#C、1=#F等调门空弦音属唱腔常用音,和三小件配合亦好,指法方便顺溜,便于演奏。
整出戏仅定弦一次,演出中不用拧轴调弦。
设计空弦音高时要首先考虑一场晚会的最多用调,以最多用调为主设计空弦音高,尽量与京胡同步,兼顾转调、共鸣、弦的张力、音区、邻弦之间的音程关系等,演出中尽可能减少调弦次数,偶遇转调则使用变指法按音。
阮的空弦音程关系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改变。
举两例说明:1.大阮用固定音高定弦法(D、A、d、a)为1=C调二黄唱腔伴奏,空弦音首调唱名是2 6 2 6。
用C调指法可以弹奏,但指法不顺,伴奏快速唱腔有难度。
若将第三弦临时降低大二度定弦,空弦音变成2 5 2 6(D、G、d、a )。
第二弦和第三弦与京胡同步使用的是二黄指法,整个乐队效果会因此一音的临时改变而显得活跃。
2.用大阮为1=bB调反二黄唱腔伴奏,固定调定弦空弦音首调唱名为3 7 3 7,反二黄的主要音符1音和5音要靠一指和二指分别控制,指法不顺,演奏难度大。
把第三弦临时降低大二度定弦、空弦音唱名变成3 6 3 7(D、G、d、a),主要音符1、5两音则由左手一指在二、三弦上控制,使用的是京剧常用指法,加上空弦音3 6 3 7的配合,什么速度的
反二黄都能顺利演奏。
并且大阮使用的正是最佳音区,共鸣效果好。
京剧伴奏乐器除三小件外其他乐器的伴奏音符应该是逐件递减的。
三弦的音符少于月琴,中阮的音符少于三弦,大阮的音符少于中阮。
只有这样处理,乐队的整体效果才能清晰透明。
技术好的中阮演奏员可以完整地弹奏京胡伴奏谱(用旋律音高弹奏,莫用高低音互翻)。
大阮的声音反应较中阮迟缓,伴奏时删减一些音符是必要的,精减后剩下的音符多为旋律中的骨干音。
阮演奏员有必要学习和声、配器方面的知识,掌握低音处理方法,大阮和中阮互相配合,在大齐奏的伴奏中将和弦,分解和弦等配器技法、阮演奏技巧融入唱腔伴奏之中,展示乐器之长,使伴奏效果更科学、更具活力。
十二平均律的应用,使有二十四个品位的阮能应对任何京剧唱腔的伴奏。
阮咸已成为京剧乐队的主要成员,不可缺少。
我们要提高阮的演奏技术,重视阮在京剧乐队中的作用,京剧乐队应该与时俱进,设置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