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新热点。本文概述了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

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背景

1.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一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构成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从而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纳米复合材料正日益受到关注,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其研究的种类已涉及无机物、有机物及非晶态材料等。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各自优点,且能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与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

1.2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当材料粒子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因其自身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纳米固体粒子中大量缺陷的存在,使得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2]。纳米复合材料是继单组分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

1.3纳米复合材料的背景

纳米复合材料的出现先于概念的形成。早在上世纪年代末, 实际上就已出现了聚合物心纳米复合材料, 只是人们还未认识到其特殊的性能与实际应用意义〕。纳米复合材料是年代初〕提出的, 与单一相组成的纳米结晶材料和纳米相材料不同, 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个方向以纳米级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这些固相可以是非晶质、半晶质、晶质或者兼而有之, 而且可以是无机、有机或二者都有。纳米相与其它相间通过化学共价键、赘合键与物理氢键等作用在纳米水平上复合, 即相分离尺寸不得超过纳米数量级。因而, 它与具有较大微相尺寸的传统的复合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明显的区别, 近些年已成为聚合物化学和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 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

2.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相关应用与发展

材料性能与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与其他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之间有更加明显并呈规律变化的几何排列与空间结构属性,因此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灵活的结构可设计性及优于一般传统复合材料的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吸波材料

根据目前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一种类型的材料很难满足日益提高的隐身技术提出的“薄、宽、轻、强”的综合要求[3 ] ,采用质量轻的有机聚合物作基体,无机吸收剂作客体进行多元复合制备吸波材料就成了必然趋势。另外,具有共轭电子体系结构,通过掺杂而成的导电聚合物(如聚乙炔、聚苯胺、聚苯硫醚、聚吡咯、聚噻吩) 本身就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一些聚合物还具有红外活性或红外特征吸收带[4 ,5 ] ,利于红外吸波。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可以方便地调节复合物的电磁参数,以达到阻抗匹配的要求,且价廉。美国F117 飞机蒙皮上的隐身材料就含有多种超微粒子,它们对不同频段的电磁波有强烈的吸收能力[6] 。

2.2增强增韧材料

通过共混、原位聚合、辐射聚合等方法得到的纳米无机复合材料, 可以获得较高的高分子强度、模量等性能。任杰[7]等用种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增韧合金体系时发现基材韧性适当时粒径为吸。一的纳米的用量、的用量时, 共混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即在抗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的同时, 拉伸强度变化不大, 而且该配比体系的塑化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塑化时间明显缩短。无机纳米粒子对通用塑料的增强和增韧可以实现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

2.3包装材料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比纯高聚物及一般共混物都有显著提高, 可用于包装领域或制作各种容器、油箱、啤酒瓶等。如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漆宗能和燕山聚酷厂合作, 己将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成啤酒瓶是我国第一批产业化的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产品。

2.4导电材料

在层状无机物中嵌入导电聚合物,可制得导电或半导电材料。聚苯胺、聚吡咯嵌入层状粘土中,可形成金属绝缘体纳米复合材料,其导电性具有很高的各向异性。聚环氧乙烷/ 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中,片层物阻碍了聚合物三维结晶,提高了电解质导电性,可做

成电极材料。

2.5储能材料

将纳米氧化物粉体与导电高聚物复合制备复合材料,是控制并利用其电化学活性的

有效方法之一。多氧酸金属盐是分子无机化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其规整的结构、可逆的多电子电化学反应性能以及光电化学性能,使其成为结构型与功能型纳米氧化物的典

范[8] 。Gomez Romero 等将导电PAN 与纳米级多氧酸金属盐[ H3 ( PMo12O40 ) ]复合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制成了具有优异储能性能的固态电化学电容器[9] ,这种纳米

复合材料杂化膜所表现出来的优异储电性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相信通过控制此复合杂化膜材料中纳米级多氧酸金属盐的电化学活性及PAN 的氧化掺杂程度,来

调节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有望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优异储能材料。

2.6 阻燃材料

20 世纪80 年代末及90 年代初兴起的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开辟了阻燃高

分子材料的新途径,被一些国外文献誉为塑料阻燃技术的革命[8] 。当其中无机物组

分质量分数为5 %~10 %时,由于纳米材料极大的比表面积而产生的一系列效应,使这

类材料的耐热性和阻燃性大为提高[10 ] 。因此,以聚合物/ 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作

为阻燃材料,不仅有可能达到很多使用场所要求的阻燃等级,且能保持甚至改善聚合

物基材的原有优异性能。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希望工业化生产的这类纳米复合材料是聚合物/ 层状硅酸盐(LS) 复合材料[11 ] 。欧育湘介绍了顺丁烯二酸酐接枝聚丙烯( PPgMA) / LS 纳米复合材料及PS/ LS 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并简述了其制备方法及结构特征[12 ] 。

3.应用前景展望

聚合物基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无机物含量可控, 重量轻能开发出高性能

的工程塑料、复合纤维, 便于加工, 适于作耐磨及结构材料, 如交通工具、飞机部件、建筑材料、织物热稳定性好, 加上它特殊的形态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能, 可用来制作一些隔热部件阻隔性能比纯聚合物及一般共混物都有显著提高, 以及其各向异性的

特点, 可用于包装领域, 制备具有良好的选择透气性阻隔性的材料, 还可用于制造

各种容器、油箱及薄膜等。某些生物类物质, 如蛋白质,可封存到孔状的卜玻璃中, 形成生物凝胶体, 以控制生物反应, 在生物技术、酶工程中大有用处将粘土分散于环氧

中制成涂料, 在韧性、对水的阻隔性上都会有所改善, 粘土的片状结构还有可能使涂层的光学性能发生变化, 从而得到新型涂料其特殊的阻燃性可以满足建筑行业包括内装修、石油化工、天然气贮存等领域对高性能阻嫩材料的迫切需要优异的光学性能, 使得聚合物基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学尤其是非线性光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结语

目前,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但我们坚信,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未来将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 1 ]杨勇,朱子康,漆宗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 , (9) :130~133.

[ 2 ]钱海霞. PEO -V2O5 -MoO3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 2003 :1~2.

[ 3 ] 周克省,黄可龙,孔德明等. 纳米无机物/ 聚合物复合吸波功能材料[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18(3) :16.

[ 4 ] 孙鑫. 高聚物中的孤子和极化子[M]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 ,199. [ 5 ] 安智珠. 聚合物分子设计原理[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9 ,118~220.

[ 6 ] 张立德,牟季美.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45. [ 7 ] 任杰, 等化学建材,1998,14(1);13

[ 8 ] Hooks J . Innovative bridg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 [J ] . Composite Industry Monthly ,2002 :6.

[ 9 ] 黄美荣,李新贵,曾剑峰. 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特异性能及应用前景[J ] . 玻璃钢/ 复合材料,2004 , (1) :8~9.

[ 10] Gilman J W, Kashiwagi T , Lichtenhan J D. Nanocom posites: A revolutionary new flame retardant approach[J ] . SAMPE Journal ,1997 ,33 (4) :40~46.

[11 ] 李同年,周持兴,陈德铨.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J ] . 中国塑料,1999 ,13 (7) :25~31.

[12 ] 欧育湘,吴俊浩,王建荣. 新一代潜在阻燃高分子材料———聚合物/ 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J ] . 中国工程科学,2001 ,3 (2) :86~90.

·14

·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第

25卷第

6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增强材料 1.增强材料的品种: 1)无机纤维:(1)玻璃纤维 (2)碳纤维:①聚丙烯腈碳纤维②沥青基碳纤维 (3)硼纤维,(4)碳化硅纤维,(5)氧化铝纤维 2)有机纤维:(1)刚性分子链——液晶(干喷湿纺): ①对位芳酰胺②聚苯并噁唑③聚芳酯 (2)柔性分子链:①聚乙烯②聚乙烯醇 2.玻璃纤维的分类: 1)按化学组成份:有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12%;中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6%~12%;低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6%;微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 2)按纤维使用特性分:普通玻纤(A-GF);电工玻纤(E玻纤);高强玻纤(S玻纤或R玻纤);高模玻纤(M-GF);耐化学药品玻纤(C玻纤)…… 3)按产品特点分:长度(定长玻纤<6-50mm>,连续玻纤);直径(粗纤维30μm,初级纤维20μm,中级纤维10-20μm,高级纤维3-9μm);外观(连续纤维,短切纤维,空心玻纤,磨细纤维和玻璃粉) 3.玻璃纤维的制备:目前生产玻璃纤维最多的方法有坩埚拉丝法(玻 璃球法)和池窑拉丝法(直接熔融法) 4.玻璃纤维的力学特性: 1)玻璃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玻璃纤维直到拉断前其应力-应变关系为一条直线,无明显的屈服、塑性阶段,呈脆性材料特征 2)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较高,但模量较低;解释: (1)Griffith微裂纹理论: 玻璃在制造过程中引入许多微裂纹,受力后裂纹尖端应力集中。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裂纹扩展,材料破坏。所以,缺陷尺寸越大,越多,应力集中越严重,导致强度越低 (2)分子取向理论: 玻纤在制备过程中,受到定向牵引力作用,分子排列更规整,所以玻纤强度更大。 3)玻璃纤维强度特点:单丝直径越小,拉伸强度σb越高;试样测试段长度L越大,拉伸强度σb越低。这两点结果被称为玻璃纤维强度的尺寸效应和体积效应,即体积或尺寸越大,测试的强度越低 4)缺点:①强度分散性大,生产工艺影响②强度受湿度影响,吸水后,湿态强度下降③拉伸模量较低(70GPa),断裂伸长率约为2.6% 5.玻璃纤维纱的常用术语、参数:(填空) 1)原纱:指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单丝经集束后的单股纱 2)表示纤维粗细的指标:①支数β:指1g原纱的长度(m),支数越大表示原纱越细②特(tex):指1000m长原纱的质量(g),tex数越大,纱越粗③旦、袋(den):指9000m长原纱的质量(g),den 数越大纱越粗 3)捻度:表示纱的加捻程度,指每米长原纱的加捻数,即捻/m。S:右捻,Z:左捻。增加抱合力 4)股数N:指由几根原纱合股组成。纱的合股数指以一根原纱为一股,几根原纱合并起来的原纱根数即为合股纱的合股数N。玻璃纱的公称支数为原纱支数除以股数(β=β0/N) 6.预氧化阶段施加张力的目的,是使纤维中形成的梯形结构取向。热定型后的聚丙烯纤维在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后,在纤维长轴方向上会发生收缩。预氧化过程前期为物理收缩,表现为取向度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试题

第一章 聚合物合金的概念、合金化技术的特点? 聚合物合金:有两种以上不同的高分子链存在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 合金化技术的特点:1、开发费用低,周期短,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2、易于制得综合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材料。3、有利于产品的多品种化和系列化。 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相容性的概念? 热力学相容性:达到分子程度混合的均相共混物,满足热力学相容条件的体系。 工艺相容性: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剥离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相容的共混体系。 如何从热力学角度判断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 1、共混体系的混合自由能(ΔG M )满足ΔG M =ΔH M -TΔS M <0 2、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 12 为负值或者小的正值。 3、聚合物分子量越小,且两种聚合物分子量相近。 4、两种聚合物的热膨胀系数相近。 5、两种聚合物的溶度参数相近。 *思考如何从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入手,改变聚合物间的相容性? 1、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极性基团。 2、对聚合物分子链化学改性。 3、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特殊相互作用基团。 4、形成IPN或交联结构。 5、改变分子量。 第二章 *列举影响聚合物合金相态结构连续性的因素,并说明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组分比:含量高的组分易形成连续相; 黏度比:黏度低的组分流动性较好,容易形成连续相; 内聚能密度:内聚能密度大的聚合物,在共混物中不易分散,容易形成分散相;溶剂类型:连续相组分会随溶剂的品种而改变; 聚合工艺:首先合成的聚合物倾向于形成连续性程度大的相。 说明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对形态结构有何影响?

共混体系中聚合物间的工艺相容性越好,它们的分子链越容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两相间的过渡区越宽,相界面越模糊,分散相微区尺寸越小。完全相容的体系,相界面消失,微区也随之消失而成为均相体系。两种聚合物间完全不相容的体系,聚合物之间相互扩散的倾向很小,相界面和明显,界面黏接力很差,甚至发生宏观的分层剥离现象。 什么是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如何控制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 微相分离:由化学键相连接的不同链段间的相分离 控制溶剂、场诱导、特殊基底控制、嵌段分子量来控制 *简述聚合物合金界面层的特性及其在合金中所起的作用。 特性:1、两种分子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相区到界面形成一浓度梯度;2、分子链比各自相区内排列松散,因而密度稍低于两相聚合的平均密度;3、界面层内易聚集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其他添加剂、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分子。 作用:力的传递效应;光学效应;诱导效应。 第三章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形变机理及形变特点。 形变机理:银纹化和剪切带形变 特点:1、橡胶的存在有利于发生屈服形变;2、力学性能受形变机理影响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形变机理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形变机理的因素。 定量研究:高精度的蠕变仪同时测定试样在张应力作用下的纵向和横向形变 影响因素:树脂基体;应力和应变速率;温度;橡胶含量;拉伸取向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多重银纹化增韧理论:在橡胶增韧的塑料中,由于橡胶粒子的存在,应力场不再是均匀的,橡胶粒子起着应力集中的作用。(脆性玻璃态高聚物受外力作用发生银纹形变时材料韧性很差) 银纹-剪切带增韧机理:银纹和剪切到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ABS 拉伸过程中既有发白现象,又有细颈形成) 试比较橡胶增韧塑料和刚性粒子工程塑料的异同点。 1、增韧剂种类不同; 2、增韧的对象不同; 3、增韧剂含量对增韧效果的影响不同; 4、改善聚合物合金性能的效果不同; 5、增韧机理不同; 6、对两相界面黏结强度的要求是相同 第四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聚合物为基体,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等为增强材料复合而成。主要包括热固性复合材料和热塑性复合材料。本文先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最新性能研究,再简单介绍下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最后从应用角度谈一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最近进展。 关键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最近进展 一、引言 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始于1958 年,第一个产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玻璃钢。我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近20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我国已经成功将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三大增强纤维增强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实用化,其中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年产500t的规模[1]。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对高性能、耐高温、耐磨损、耐老化性能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复合材料的出现也给该领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前景,进而在军事、航空航天、交通,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也使得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2]。 二、性能研究进展 常见的高性能耐高温聚合物材料有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等。研究发现液晶材料能很好的提高PTFE的耐磨损性能,将PEEK与其它聚合物共混或采用碳纤

维(CF)、玻璃纤维(GF)、无机纳米粒子等复合增强,已成为制备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更优异的PEEK复合材料的首选[3]。美国一家PI复合材料供应商,主要生产不含MDA型PI/碳纤维、玻璃纤维、石英纤维单向带、织物以及预制品。该公司开发的900HT材料的瓦约为426℃,使用温度最高816℃,可采用热压罐、模压以及某些液体模塑工艺加工[4]。该材料还具有十分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因此尤其适用于制造在高温氧气环境中长期工作的发动机以及机身部件[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自然环境下使用,性能会受到许多环境因子(如紫外辐射、臭氧、氧、水、温度、湿度、微生物、化学介质等)的影响。这些环境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复合材料,导致其性能下降、状态改变、直至损坏变质,通常称之为“腐蚀”或“老化”[6]。环境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树脂基体、增强纤维以及树脂/纤维粘接界面的破坏而引起性能的改变。陈跃良等分析了湿热老化、化学侵蚀和大气老化对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7],也提出了复合材料老化寿命预测方法。 对于大多数聚合物材料而言,阻燃性能不佳,加入阻燃剂往往是必须的。从阻燃剂发展趋势来看,以高效、价廉、无卤素、无污染为特征的无机类阻燃剂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环保型材料,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要求。无机阻燃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有机阻燃剂复配使用,产生协同效应,起到很好的阻燃效果,是目前阻燃剂发展的主流。而其中的氢氧化物阻燃剂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环境友好的无机阻燃剂, 成为近几年各国研究的热点[8]。Kazuki等研究发现了含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针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某些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讨论了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纳米增强界面等以增强为主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评述了纳米纸复合材料、光电纳米功能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智能复合材料等以改善功能的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 :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聚合物;功能材料 引言 复合材料作为材料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复合材料到人工复合材料的历程,而人工复合材料的诞生更是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20 世纪 50 年代以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复合材料(玻璃钢)和 20 世纪 70 年代以碳纤维增强树脂的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 是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复合材料。这两代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得到青睐和应用,后来逐渐扩大到体育休闲、土木建筑、基础设施、现代交通、海洋工程和能源等诸多领域,使得复合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用越来越显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用量也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凸显了很多优异的性能,从一定意义上有力地推进了新一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纳米化与复合化已经成为新材料研发和推动新材料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颗粒、纤维、纳米管等为分散相,通过合适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将纳米相均匀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本研究的重点是讨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系统介绍利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纸、纳米界面改性等提升和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的机理与作用。 1 纳米增强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依据其基体材料和纳米增强相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因此提高力学性能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之一。纳米相对聚合物基体的力学性能改性主要包括强度、模量、形变能力、疲劳、松弛、蠕变、动态热机械性能等。 1.1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管体,可依据石墨片层的数量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由于纳米中空管及螺旋度共同作用,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理想的弹性,其弹性模量甚至可达1.3 TPa,与金刚石

复合材料复习题

复合材料复习题 1、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例:1-3型PZT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2、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 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3、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4、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5、什么是相乘效应?举例说明。 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新的机能。可以用通式表示:X/Y·Y/Z=X/Z (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 压磁效应?磁阻效应=压敏电阻效应;闪烁效应?光导效应=辐射诱导导电。 例:磁电效应(对材料施加磁场产生电流)——传感器,电子回路元件中应用。 压电体BaTiO3与磁滞伸缩铁氧体NiFe2O4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对该材料施加磁场时会在铁氧体中产生压力,此压力传递到BaTiO3,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电场。最大输出已达103 V·A。 单一成分的Cr2O3也有磁电效应,但最大输出只有约170 V·A。 6、推导单向板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分数与纤维半径的关系(以正方形阵列为例)。 纤维体积:(4?1/4)πr2l=πr2l 复合材料体积:(2R)2l=4R2l 纤维体积分数:V f=πr2l/(4R2l)= πr2/(4R2) 纤维间距与纤维体积分数的关系: s=2R-2r=2[πr2/(4V f)]1/2-2r=2[(π/4V f)1/2-1]r 7、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试述其内涵。 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学关系描述。 结构效果包括: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对于1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3、尺度效果: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8、简述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要点。 单元体: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增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在纤维与树脂体系确定后,主要决定于成型工艺。 成型工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成型,即将预浸料按产品的要求,铺置成一定的形状,一般就是产品的形状; 二是固化,即把已铺置成一定形状的叠层预浸料,在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使形状固定下来,并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 生产中采用的成型工艺 (1) 手糊成型(2)注射成型 (3)真空袋压法成型(4)挤出成型 (5)压力袋成型 (6)纤维缠绕成型 (7)树脂注射和树脂传递成型 (8)真空辅助树脂注射成型 (9)连续板材成型 (10)拉挤成型 (11)离心浇铸成型(12)层压或卷制成型 (13)夹层结构成型(14)模压成型 (15)热塑性片状模塑料热冲压成型 (16)喷射成型 (1)手糊成型工艺 手糊成型工艺是复合材料最早的一种成型方法,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其具体工艺过程如下: 首先,在模具上涂刷含有固化剂的树脂混合物,再在其上铺贴一层按要求剪裁好的纤维织物,用刷子、压辊或刮刀压挤织物,使其均匀浸胶并排除气泡后,再涂刷树脂混合物和铺贴第二层纤维织物,反复上述过程直至达到所需厚度为止。 然后,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加热固化成型(热压成型)或者利用树脂体系固化时放出的热量固化成型(冷压成型),最后脱模得到复合材料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得到良好的脱模效果和理想的制品,同时使用几种脱模剂,可以发挥多种脱模剂的综合性能。 手糊成型工艺优点 ①不受产品尺寸和形状限制,适宜尺寸大、批量小、形状复杂产品的生产; ②设备简单、投资少、设备折旧费低。 ③工艺简单; ④易于满足产品设计要求,可以在产品不同部位任意增补增强材料 ⑤制品树脂含量较高,耐腐蚀性好。 手糊成型工艺缺点 ①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卫生条件差。 ②产品质量不易控制,性能稳定性不高。 ③产品力学性能较低。 2.模压成型工艺 模压成型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酚醛塑料模压成型。 模压成型是一种对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都适用的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方法。 模压成型工艺过程 将定量的模塑料或颗粒状树脂与短纤维的混合物放入敞开的金属对模中,闭模后加热使其熔化,并在压力作用下充满模腔,形成与模腔相同形状的模制品;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其特有的性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简单的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描述了其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并详细描述了其发展历史及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历史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包括粘接材料(基体)和粒料纤维或片状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固体物。 (1) 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虽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复合材料的性能却不是各组分材料性能的简单加和,而是有着重要的改进。(2)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3)分散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是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连续纤维为增强材料组合而成的。聚合物基体材料虽然强度低,但由于其粘接性能好,能把纤维牢固地粘接起来,同时还能使载荷均匀分布,并传递到纤维上去,并允许纤维承受压缩和剪切载荷。而纤维的高强度、高模量的特性使它成为理想的承载体。纤维和基体之间的良好的结合,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充分展示各自的优点,并能实现最佳结构设计、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实用PMC通常按两种方式分类。一种以基体性质不同分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另一种按增强剂类型及在复合材料中分布状态分类。如: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俗称玻璃钢)、短切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碳纤维增强塑料、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增强塑料、碳化硅纤维增强塑料、矿物纤维增强塑料、石墨纤维增强塑料、木质纤维增强塑料等。这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上述共同的特点,同时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能。通常意义上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就是指纤维增强塑料。 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都具有以下特性: 1. 比强度、比模量大。比强度和比模量是度量材料承载能力的一个指标,比强度越高,同一零件的自重越小;比模量越高,零件的刚性越大。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都比较大,例如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是钢的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通过改变或优化材料的结构,而得到性能更为优越的材料也一直是人们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所采取的方法也越来越为多元化,其中,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中引入纳米结构就是材料改型的一种办法。以下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作一总结。分析了由插层复合法、溶胶一凝胶法和纳米微粒直接共混法制备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结构;性能 1、引言 1.1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概述[1] 材料是各门科学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按照传统的分类,可将材料分为金属、半导体、陶瓷和有机高分子材料,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与其它材料相比,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呈现非常快的增长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聚合物材料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与它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合成具有指定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人们总是从化学结构开始设想,为了改进高分子材料的某种性能,人们也总是首先从改变其结构入手。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根据需要选择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创造高新的高分子材料。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是高分子材料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工艺的依据。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高分子材料或制品,有的时候它们的高级结构,如相态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对高分子材料、尤其是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其使用性能直接决定于加工成形过程中的聚集态结构,因此对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了解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及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获得具有理想性能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可为新型高聚物材料的物理改性和材料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高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高分子链结构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包括化学组成、单体单元的键合(键合方式、序列)、高分子的构型(结构单元空间排列)、单个高分子链的键接(交联与支化)。远程结构包括高分子的大小(分子量及其分布)、高分子链的尺寸(末端距、旋转半径)、高分子的形态(构象、柔性、刚性)。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包括晶态、非晶态、取向态、液晶态、织态等。 高分子结构特点主要有五点:①链式结构②链的柔顺性③不均一性(多分散性)④聚集态结构的复杂性。⑤交联网状结构。聚集态结构是决定高分子材料使用性能的直接因素,交联程度对橡胶弹性体或热固性聚合物这类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除了一级结构,即分子链的化学结构,还有其高级结构,即高聚物在宏观上体现为若干高分子链以一定的规律堆集形成的状态,这种高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称为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链结构影响高分子的运动方式和堆砌方式,凝聚态结构将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使用性能。经验证明:即使有同样链结构的同一种高聚物,由于加工成型条件不同,制品性能也有很大差别。例如:缓慢冷却的PET(涤纶片)是脆性的;迅速冷却,双轴拉伸的PET(涤纶薄膜)是韧性很好的材料。 对于高分子材料来讲,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易加工等优良性能,并且易于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进等行改性特性而拓展其应用范围。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复习要点 增强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高分子专业考试复习资料 现已完结,另有小抄版本稍后更新 第二章增强材料 2.2玻璃纤维 2.21分类 (1)根据化学组成(含碱量)分为:1%以下的无碱纤维,2%-6%的低碱纤维,10%-16%的有碱纤维。 (2)根据外观形状分为:长纤维、短纤维、空心纤维、卷曲纤维。 (3)根据纤维特性分为:高强度(S)、高模量(M)、耐高温、耐碱(G)、普通纤维。 2.2.1成分与作用:氧化硅SiO2:物质基础、骨架 氧化铝Al2O3 :降析晶和膨胀系数,提高稳定性和强度 氧化钙氧化镁:降低高温时粘度,促进熔化、澄清、提高拉丝速度 氧化硼B2O3 氧化铁Fe2O3 碱金属;助熔,提高流动性 2.2.2玻璃纤维物理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直径5~20微米,密度2.4~2.7 g/cm3;力学性能影响因素(P11);耐热性高,绝缘性取决于组成、温度和湿度 化学性能:直径越小,稳定性越低;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越高,稳定性越低 2.2.3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工艺:(1)坩埚法(2)池窑法 2.2. 3.1池窑法:多种原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送入池窑熔化成玻璃液,玻璃液经过澄清,降温后流入支路上的铂铑合金漏板。漏板上布满了100~4000个的小孔,玻璃被拉丝机从这些小孔中拉出,即成玻璃纤维。 池窑法的优点:省去制球工艺,简化工艺流程,效率高;池窑容量大,生产能力高;对窑温、液压、压力、流量和漏板温度可实现自动化集中控制,所得产品质量稳定;适用于采用多孔大漏板生产粗玻璃;废产品易于回炉。 2.3芳纶纤维:芳香族聚酰胺树脂纺成的纤维 分类:全芳族聚酰胺纤维;杂芳族聚酰胺纤维 2.3.1芳纶纤维的制备: 2.3.2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结构:线型刚性伸直链,分子间氢键,高度结晶,超分子结构 性能:优异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低密度,优良的减震性能,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以及优良的介电性能。 2.4碳纤维 2.4.1分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纤维素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其它有机纤维基碳纤维 2.4.2国产碳纤维存在的主要问题:1)原丝质量与国外比还存在差距。2)大部分国产碳纤维未经过表面处理,制成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偏低。3)尚未形成经济规模,价格太贵,成本组成不合理。4)品种单一、规格单一,碳纤维来源大部分依赖于进口。 2.4.3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基本步骤:1)纤维化,聚合物熔化或溶解后制成纤维;2)稳定(氧化或热固化),200~450o C空气中进行;3)碳化,1000~2000o C惰性气体保护,含碳量85~99%;4)石墨化,2500o C以上氩气保护,含碳量99%以上 2.4.4原丝的制备:a.聚合 加入共聚单体的目的:①使原丝予氧化时既能加速大分子的环化,又能缓和纤维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使反应易于控制;②并可大大提高预氧化及碳化的速度;③有利于预氧化过程的牵伸。共聚单体的种类:在众多的共聚单体中,不饱和羧酸类: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烯酸、顺丁烯二酸、甲基反丁烯酸等占有重要位置。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摘自课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针对的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溶胶-凝胶工艺过程是将前驱物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均质溶液中的溶质水解形成纳米级粒子并成为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或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溶胶-凝胶中通常用酸、碱和中性盐来催化前驱物水解和缩合,因其水解和缩合条件温和,因此在制备上显得特别方便。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将可溶性聚合物嵌入到无机网络中把前驱物溶解在形行成的聚合物溶液中,在酸、碱或中性盐的催化作用下,让前驱化合物水解,形成半互穿网络。(2)嵌入的聚合物与无机网络有共价键作用在聚合物侧基或主链末端引入能与无机组分形成共价键的基团,就可赋予其具有可与无机组分进行共价交联的优点,可明显增加产品的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在良好溶解的情况下,极性聚合物也可与无机物形成较强的物理作用,如氢键。 (3)有机-无机互穿网络在溶胶-凝胶体系中加入交联单体,使交联聚合和前驱物的水解与缩合同步进行,就可形成有机-无机同步互穿网络。用此方法,聚合物具有交联结构,可减少凝胶的收缩,具有较大的均匀性和较小的微区尺寸,一些完全不溶的聚合物可以原位生成均匀地嵌入到无机网络中。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是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使两相分散均匀,通过控制前驱物的水解-缩合来调节溶胶-凝胶化过程,从而在反应早期就能控制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能,产生结构极其精细的第二相。存在的问题是在凝胶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水的挥发可能导致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从而会影响材料的力学和机械性能。另外,该法所选聚合物必须是溶解于所用溶剂中的,因而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2、层间插入法 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粘土、云母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体插入于无机相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层状无机物是一维方向上的纳米材料,其粒子不易团聚且易分散,其层间距离及每层厚度都在纳米尺度范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汽车发动机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汽车发明以来,为人们地出行运输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促进了人类地大发展,一百多年后地今天,相关技术不断创新和走向成熟.但随之而来地问题则是,全球石油能源紧张,空气污染.因此,先进地发动机技术将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地决定性地作用. 关键词:汽油直喷技术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期中复习

一、填空题 1、不饱和树脂是由与两部分组成的溶液。 2、在小规模生产的车间布置中,底层可以防止各种醇与苯乙烯贮罐或设地下储藏、室外贮 藏,二层为,三层为。 3、促进剂实际是一种活化剂,可以促进引发剂活化,加速分解,以引发交联过程,最常用 的促进剂是和。 4、粘流态树脂体系发生而转变为不溶、不熔的具有体型网络结构的固态树 脂的全过程称为树脂的固化。 5、促进剂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加速分解,以引发交联过程。 6、固化剂的固化温度和耐热性:一般固化温度(高/低)的固化剂可以得到耐热性优良 的环氧树脂固化剂。 二、选择题 1、下列能使聚酯树脂有良好的透光性的是() A、乙烯基甲苯 B、甲基丙烯酸甲酯 C、苯乙烯 D、二乙烯基苯 2、能够给基体树脂或层合材料提供一个保护层,提高制品的耐候、耐腐蚀等性能,并给制品以光亮美丽的外表是() A、通用树脂 B、浇铸树脂 C、胶衣树脂 D、阻燃树脂 3、以下不属于环氧树脂特点的是() 4、A、形式多样B、固化不便C、粘附力强D、收缩性高 5、最常用的促进剂是() A、辛酸钴和环烷酸钴 B、叔胺——苯胺衍生物 C、环烷酸或亚油酸钴 D、变价金属皂 6、以下关于胶衣树脂的概述哪点不正确() A、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耐腐蚀、耐热及耐冲击性能 B、普通的胶衣树脂,无色透明,但是耐老化性能好 C、所有的胶衣树脂都是可接触食品级树脂 D、阻燃胶衣树脂,是基于氯菌酸或氯菌酸—间苯二甲酸混合型树脂制成的。 7、脂肪族多元胺与环氧树脂的反应虽然并不需要催化剂,然而不同的添加物对反应有不同的效应,添加物的促进效应一般按下列顺序递减( ) A、酸类>酚类>水>醇类 B、酸类>腈类>酚类>醇类 C、酚类>酸类>水>醇类 D、酚类>酸类>醇类>腈类 三、判断题 1、用二乙烯基苯交联固化的树脂有较高的交联密度,它的硬度与耐热性都比苯乙烯交联固 化的树脂好,但是其固化物脆性大。()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新热点。本文概述了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 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背景 1.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一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构成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从而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纳米复合材料正日益受到关注,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其研究的种类已涉及无机物、有机物及非晶态材料等。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各自优点,且能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与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 1.2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当材料粒子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因其自身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纳米固体粒子中大量缺陷的存在,使得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2]。纳米复合材料是继单组分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 1.3纳米复合材料的背景 纳米复合材料的出现先于概念的形成。早在上世纪年代末, 实际上就已出现了聚合物心纳米复合材料, 只是人们还未认识到其特殊的性能与实际应用意义〕。纳米复合材料是年代初〕提出的, 与单一相组成的纳米结晶材料和纳米相材料不同, 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个方向以纳米级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这些固相可以是非晶质、半晶质、晶质或者兼而有之, 而且可以是无机、有机或二者都有。纳米相与其它相间通过化学共价键、赘合键与物理氢键等作用在纳米水平上复合, 即相分离尺寸不得超过纳米数量级。因而, 它与具有较大微相尺寸的传统的复合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明显的区别, 近些年已成为聚合物化学和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 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 2.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相关应用与发展 材料性能与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与其他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之间有更加明显并呈规律变化的几何排列与空间结构属性,因此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灵活的结构可设计性及优于一般传统复合材料的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吸波材料 根据目前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一种类型的材料很难满足日益提高的隐身技术提出的“薄、宽、轻、强”的综合要求[3 ] ,采用质量轻的有机聚合物作基体,无机吸收剂作客体进行多元复合制备吸波材料就成了必然趋势。另外,具有共轭电子体系结构,通过掺杂而成的导电聚合物(如聚乙炔、聚苯胺、聚苯硫醚、聚吡咯、聚噻吩) 本身就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一些聚合物还具有红外活性或红外特征吸收带[4 ,5 ] ,利于红外吸波。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可以方便地调节复合物的电磁参数,以达到阻抗匹配的要求,且价廉。美国F117 飞机蒙皮上的隐身材料就含有多种超微粒子,它们对不同频段的电磁波有强烈的吸收能力[6] 。

《聚合物复合材料》复习提纲

《聚合物复合材料》复习提纲 一、题型及分数 1、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2、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3、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4、分析与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第一章 1、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答:复合材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用适当的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新材料,其性能比单一材料性能优越。1、按基体材料类型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金属基复合材料(MMC)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水泥基复合材料(CMC)等,2、按增强材料类型分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芳纶(Kevlar)纤维增强复合材料;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3、按用途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比强度、比模量); 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第二章 1、UP与UPR的区别、UPR的特征官能团; 2、通用UP 的合成配方,配方中各成分的主要作用; 3、UP稀释剂的种类、作用及用量; 4、酸值的定义及含义; 5、提高聚酯化反应程度的方法; 6、UPR的固化机理; 7、引发剂的引发途径、有机过氧化物的特性参数及其意义; 8、UPR最常用的有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的名称、性状及用量; 9、有机过氧化物最常用的促进剂、特点及用量; 10、UPR最常用的阻聚剂及其用量; 11、乙烯基酯树脂的结构特点与性能特点; 12、VE的合成方法与常用原材料; 13、VE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4、环氧树脂的定义、特征官能团及分类; 15、EP最重要的几个性能特点; 16、二酚基丙烷型EP的合成原料、合成原理、结构通式; 17、环氧值的定义及含义,环氧值与环氧当量的关系; 18、常用脂肪胺类固化剂的特点、多乙烯多胺的结构通式; 19、胺类固化剂用量的计算; 20、常用芳香族多元胺的种类及特点; 21、酸酐类固化剂的特点、常用酸酐及其活性顺序; 22、酸酐类固化剂用量的计算; 23、常用阴离子型固化剂的种类与代表; 24、EP常用的活性与非活性稀释剂、增韧剂; 25、酚醛树脂的特点与分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复习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成 (1) 基体 热固性基体: i) 熔体或溶液粘度低,易于浸渍与浸润,成型工艺性好 ii) 交联固化后成网状结构,尺寸稳定性好耐热性好,但性脆 iii) 制备过程伴有复杂化学反应 热塑性基体: i) 熔体粘度大,浸渍与浸润困难,需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成型,工艺性差 ii) 线性分子结构,抗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差,但韧性好 iii) 制备过程中伴有聚集态结构转变及取向、结晶等物理现象 (2) 增强体 主要有碳纤、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硼纤维等 由于树脂基体与增强体相容性、浸润性较差,增强体多经过表面处理与表面改性,以及浸润剂、偶联剂和涂复层的使用,使其组成复杂化。 3.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现象:①表面吸附作用与浸润 ②扩散与粘结(含界面互穿网络结构) ③界面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氏力和化学键合力) 2). 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PMC、MMC、CMC等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增强体表面预处理或改性阶段。 i) 界面设计与控制的重要手段 ii) 改性层成为最终界面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iii) 为第二阶段作准备 (2)第二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i) 接触—吸附与浸润—交互扩散—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化学结合可看作是一种 特殊的浸润过程 ii) 界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3)第三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i) 界面的固定(亚稳态、非平衡态) ii) 界面的稳定(稳态、平衡态) 在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中涉及: i) 界面间的相互置换:如,润湿过程是一个固-液界面置换固-气表面的过程 ii) 界面间的相互转化:如,固化过程是固-液界面向固-固界面转化的过程后处理过程:固-固界面自身完善与平衡的过程 3)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特点 i) 非单分子层,其组成、结构形态、形貌十分复杂、形式多样。界面区至少包括: 基体表面层、增强体表面层、基体/增强体界面层三个部分 ii ) 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结构、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具有“梯度”材料的性能特征

聚合物复合材料课后总结

聚合物复合材料课后总结什么是复合材料?这个概念很难说清。由于缺乏严格的定义以及近年来人们用词的随意,模糊了复合材料的概念。关于复合材料有许多种定义。一种定义为:“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materials that are distinct in composition and form, each being present in significant quantities (e.g., >5%)” (两种或多种不同组成、不同存在形式材料的混合物,各以显著的量存在)。另一定义为:“the union of two or more diverse materials to attain synergistic or superior qualities to those exhibited by individual members”(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的结合体,可获得协同的或优于个别材料的质量)。美国ASM的工程材料手册中的定义为:“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materials differing in form or composition on a macroscale. The constituents retain their identities…and can be physically identified.”(两种或多种不同组成、不同存在形式在宏观水平上的结合体。各组分保持各自的特征,并可用物理方法鉴别)。这里“宏观”、“各自特征”是两个关键。不符合这两个关键词的混合物将不被视为复合材料。例如固溶体,是两种材料在原子水平上的混合物,不能算作复合材料。但“宏观”是个什么概念?毫米级还是微米级还是纳米级?橡胶与塑料的混合一般不认为复合材料,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橡胶分散相的尺寸在微米级以下,不能视为宏观存在;第二因为橡胶与塑料同属高分子材料,不能视为不同材料的混合。但近年来又出现了“纳米复合材料”,其中有一种是纳米尺寸的无机粒子在塑料中的混合物。纳米尺寸能够称得上“宏观”吗?人们近年来还提出“分子复合材料”,即同系列聚合物棒状分子与线团状分子的混合物。既是分子水平的混合,又是同一种材料,也称为复合材料。但在本书的学习中,我们不必理会复合材料的确切定义,只将讨论的内容限定在ASM规定的材料范围之内。 人类从很早的时期起就认识到将两种或多种材料混合使用的益处。13世纪的蒙古包就是将动物筋、木头和丝用粘合剂粘在一起制成的。在更早的时期,人们就懂得将稻草混入泥巴来盖房子,这一技术直到今日还在我国农村使用。古埃及人已懂得制造轻便坚固的三合板,中世纪的欧洲人用合层的金属片制造盾牌。大自然也创造了不少天然复合材料:如木材、竹子、骨头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了玻璃纤维与聚酯树脂的复合材料。这标志着先进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最早的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飞机的门的档板,还用于制造导弹外壳。人们从这种高比强度(强度/密度)、高比刚度(模量/密度)的材料中看到了巨大的前途,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复合材料,希望能够替代铝和钛等金属。从五十年代起,开始致力于纤维的研制,并开发出高性能的S型玻璃纤维。1963年,硼纤维问世,以后又相继开发出碳纤维、二氧化铍纤维、石墨纤维、芳香尼龙纤维、氧化铝纤维等。纤维可以加入到聚合物基体,也可以加入到金属基体或陶瓷基体,开创出一代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为有别于传统的与天然的复合材料,我们称此类材料为先进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以金属、陶瓷、聚合物中任一种材料为基体,可以三种材料中的任一种为增强材料,如图4-1所示。一种复合材料的分类法就是以基体分类,将复合材料分为三大类:金属基复合材料(MMC),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碳材料比较特殊,所以可以单列一类,称为碳基复合材料。本章中我们着重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简单介绍碳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将放到陶瓷和金属的专章中介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