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与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124
《五四运动》说课稿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归纳出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要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会议内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图片展示:展示马克思图片2.教师介绍: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4.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提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5.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提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提示: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课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所教的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历史。
本课主要内容有: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敌后战场的抗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抗日战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敌后战场的抗战。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什么能够成为中流砥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及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3、4、8三个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三、教材分析1 、八年级上册概况本册书共分为八个单元26课,另外还有1节活动课。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
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