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52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一、引言监控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本文将对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进行述评,旨在阐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监控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习得-学习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
监控假说则认为,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的知识。
三、克拉申监控理论的发展自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虽然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但它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监控理论的各个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克拉申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为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其次,监控假说启示我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应注意运用习得的知识,而非仅依靠学习的知识。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提醒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降低情感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学习差异以及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监控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和完善。
例如,如何准确定义“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情感过滤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将监控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外汉语专业基础课Study of acquisition The ofSecond Language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Monitor Model)•克拉申(Stephen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界性声誉上世纪70 年代,初克拉申提出了监控模式,该模式出了“监控模式”以“监控假说”为核心;80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步扩充修订,形成了“输入假说具体联系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①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习得顺序假说(The Natural②自然序假说Hypothesis)Order Hypothesis)③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④(Th I H h i)情感过滤假说⑤(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克拉,即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习得”与“学习”。
:习得的知识与学习的知识无法转换。
(另一些学者持有接口观点)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1. 克拉申认为,和儿童的母语习得一,成人的二语习得也存在“自然习得样成人的语得也存在“自然得,即尽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顺序”,即尽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单在习得语言规则和,往往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项目时往往遵循种相似的习得顺序某种语法结构总是先就某种语言而言,某种语法结构总是先掌握,而另一些语法结构掌握得相对较晚。
2.自然习得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自然习得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与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语法知识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克拉申监控理论⼀、综述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学的教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假说”,它们是:(1)习得——学得假说。
(2)情感过滤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假说。
(5)⾃然顺序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在习得者第⼆语⾔能⼒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的结果,⼉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形式和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语⾔能⼒的发展,才是⼈们运⽤语⾔时的⽣产机制,⽽对语⾔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运⽤中起监控作⽤,⽽不能视为语⾔能⼒本⾝的⼀部分。
克拉申断⾔,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者是相互独⽴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是语⾔使⽤者⽤以对所表达的语⾔进⾏编辑的⽅式。
语⾔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能⼒。
⽽语⾔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知识,只是在第⼆语⾔运⽤时起监控或编辑作⽤。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的是检查语⾔输出的正确性。
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时间充分,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懂得语法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3.关注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
(三)语⾔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在五⼤假说中,语⾔输⼊假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
述评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作者:祁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工作中影响甚远,该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五个假说,同时对该语言学习理论做了相应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它们对外语教学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监控理论二语习得述评一、引言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著名,但也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理论就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汉译名: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
该理论由五个著名的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五个假说之间互为影响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监控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该理论对语言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二、五大假说1.习得-学得假说。
克拉申认为获得第二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即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学得(Language learning)。
前者是一种潜意识、非正式、日常暗含的学习方式,儿童掌握第一语言正是采用这种方式。
而后者是一种有意识、正式、明确的学习方式,在外语课堂中主要通过该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即教师通过教学计划和教材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从而达到对所学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学会一门语言规则有固有的顺序,这一顺序似乎不是单纯由这些规则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也不依赖于语言课堂上所授语言内容的次序。
简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各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开设英语课程不仅培养了大量专业语言人才,也能够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朝着国际化方向改革发展。
理论研究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必备工作,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体系,可指导本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进而促进专业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语习得理论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为主,分析了大学英语理论研究与教育的相关问题,从各个理论阶段探究大学英语教育的技巧。
【关键词】二语习得监控理论阶段教育技巧【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4-02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研究了人类获取语言知识能力的相关机制,融合了语言学、教育学、社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多项理论知识。
详细划分,二语习得又包括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二语习得的环境论、克拉申的监控论等几个主要分支,掌握这些理论能够科学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
一、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近代语言教育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对各国的语言课程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不同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先进性的指导。
斯蒂芬·克拉申教授长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探索活动中,其逐渐对监控理论进行细化处理,最终总结成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等几个基本理论。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1]。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2010-12-20 09:47:22| 分类:专业学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近年来,西方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