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监测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61.50 KB
- 文档页数:28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与中国的英语教学作者:蔡畅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学好英语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仍然不能准确地书写英语。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给英语教师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监控理论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53-01一、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目前为止最为人所普遍接受的理论。
他的理论共含有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一)习得—学习假说克拉申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说主要用于解释成人学外语能力的两条相对孤立的途径——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
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是意义而不是形式,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本身在学习。
而语言学的则相反,是指学习者刻意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和形式,类似语法等,是有意识的、明显的、非正式的学习。
(二)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监控假说解释了习得和学得的关系。
克拉申根据监控的程度把学习者分成三类:(1)监控过多者;(2)监控不足者;(3)监控合理者。
学得的能力能够弥补习得的能力,是最理想的学习者。
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能在语言输出之后,然则监控功能还要满足三个条件:(1)语言使用者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所使用的语言的形式上;(3)规则。
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三)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的这一假说认为,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根据一个特定的自然次序进行的,这些顺序是可预估的,可是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前提等无关。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一、克拉申与“i+1”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二、i+1理论的主要观点1、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克拉申i+1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是这个理论的重要依据。
“简化语言”是指成人为了幼儿能听懂输入信息而使用的简单化语言形式,比如叠字等,易于孩子理解和再产出。
“语言沉默期”是指语言习得者还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期,这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中“听”的重要性和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2、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听力输入是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一切语言启蒙都是由听力输入开始的;听力输入还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i+1输入原则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i+1特性,i代表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i+1代表有效的语言输入水平。
超过这个部分,即i+2部分,是孩子学习的恐慌区。
在i和i+2区域的输入,是无效输入,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
如下图所示,三、自然教学法中i+1理论的运用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由克拉申和特雷儿共同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如下:1、先理解,后产出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沉默期阶段,不要求学生从字母、语法开始,也不要求学生模仿目标语言产出任何声音产品,而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用外语口头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i+1部分)的内容和知识。
即从大量的有效听力输入开始。
2、降低学生情感滤器原则i+1部分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相关有趣的,不然孩子会产生压力和焦虑,变得不自信并且厌倦。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则在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探讨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提出了重视输入环境、注重学习者情感体验、促进语言自主学习、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和提高教学效果等五点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克拉申、监控模式、输入环境、学习者情感体验、语言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启示、研究方向、指导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如何调节使用内部语法知识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关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运用。
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领域。
在实践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学生语言输入不足、学习动机不高、学习者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借鉴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深入分析该理论对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对比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监控模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假设是以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为出发点,其他假设理论是以该假设理论为基础。
根据该假设,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包含习得过程与学习过程。
成年人通过“习得”与“学习”学得第二语言。
“习得”是指潜意识地、自主地、类似幼儿学习母语,于不知不觉中学会某种语言的过程。
“学习”是指二语习得者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理解运用语法规则的过程。
2.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强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习得者遵循一个语言监控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
总结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时,克拉申发现,不管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是什么,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多么迥异,他们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时,掌握其语法的一般顺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3.监控假设在区别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监控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指导学生习惯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出语感,才能流利地、自如地、顺畅地使用第二语言来进行交流。
4.输入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强调的是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
语言输入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密切相关的和大量的。
在The Input Hypothesis一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如:“…humans acquire language in only one way—by understanding message,or by receiving comprehensible input.”5.情感过滤假设对于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力图说明感情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克拉申认为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内容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
克拉申监控理论⼀、综述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学的教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假说”,它们是:(1)习得——学得假说。
(2)情感过滤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假说。
(5)⾃然顺序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在习得者第⼆语⾔能⼒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的结果,⼉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形式和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语⾔能⼒的发展,才是⼈们运⽤语⾔时的⽣产机制,⽽对语⾔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运⽤中起监控作⽤,⽽不能视为语⾔能⼒本⾝的⼀部分。
克拉申断⾔,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者是相互独⽴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是语⾔使⽤者⽤以对所表达的语⾔进⾏编辑的⽅式。
语⾔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能⼒。
⽽语⾔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知识,只是在第⼆语⾔运⽤时起监控或编辑作⽤。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的是检查语⾔输出的正确性。
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时间充分,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懂得语法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3.关注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
(三)语⾔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在五⼤假说中,语⾔输⼊假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阶段,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进入监控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途径包括提供大量的输入和创设语言环境,以及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真实交际。
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师需要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者语言能力、自主学习、有效教学方法1. 引言1.1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监控模式理论本身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监控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监控模式理论也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至关重要。
2. 正文2.1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过程和策略。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对目标语言的输入进行监控和调控,来实现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和使用。
克拉申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语言输入、语言学习和语言产出。
在语言输入阶段,学习者需要通过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建立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言学习阶段,学习者通过对输入的语言进行监控和修正来逐渐学会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在语言产出阶段,学习者通过输出语言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继续优化自己的语言能力。
述评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作者:祁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工作中影响甚远,该理论由五个假说构成。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五个假说,同时对该语言学习理论做了相应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它们对外语教学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监控理论二语习得述评一、引言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著名,但也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理论就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汉译名: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
该理论由五个著名的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五个假说之间互为影响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监控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该理论对语言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二、五大假说1.习得-学得假说。
克拉申认为获得第二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即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学得(Language learning)。
前者是一种潜意识、非正式、日常暗含的学习方式,儿童掌握第一语言正是采用这种方式。
而后者是一种有意识、正式、明确的学习方式,在外语课堂中主要通过该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即教师通过教学计划和教材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从而达到对所学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学会一门语言规则有固有的顺序,这一顺序似乎不是单纯由这些规则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也不依赖于语言课堂上所授语言内容的次序。
克拉申监控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王欣宇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0期文/王欣宇【摘要】克拉申在1979年提出了“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该模式具体从五个假说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问题和规律。
其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对实际的外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行的范式。
本文旨在探讨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每个假说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克拉申;监控理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作者简介】王欣宇(1997-),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一、监控理论的主要构成与内涵“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与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五个理论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这个模式最初是由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在1979年所提出。
后来,克拉申再一次补充完善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重点主要在于其第三假说——监控假说,含义为第二语言产出时,为了保证语言结构的准确性,需要调动大脑中的控制机构——监控器(Monitor)进行监察。
尽管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有很多细节需要继续研讨和完善,但它的提出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并在其他语言研究领域都存在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情感监控理论监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
监控理论是在二语习得领域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
人们因为监控理论而开始普遍深入地研究语言教学方法和语言习得规律,这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的发展进程。
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是克拉申监控理论的五个组成部分。
它对于人们进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益。
监控理论概述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是克拉申监控理论的五个组成部分。
习得和学习有一定的差异。
学习出现的地点主要是正式的语言教学课堂。
学习的含义是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的进程。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找出错误和改正错误是主要关注的方面。
而习得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自然发展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有意识的。
儿童习得母语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和习得的主要特点相似。
克拉申认为,习得的知识和学习的知识是两种可能的语言知识类别。
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促成第二语言水平的发展,习得是直接因素。
输出的进程和结果受到学习的知识的监查,这不能看成语言水平的一部分。
同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知识和习得的知识两者之间无法做到互相变换。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语法结构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测的顺序逐步掌握的,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会英语这门第二语言的规则的一般顺序和儿童学会母语的语言规则的顺序相似,学习者的母语是何种语言不会影响这种顺序。
根据监控假说,学习取得知识是凭借监控发挥作用的。
监控是指学习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他们学习的语言知识来监控他们说出来的话的语法是否正确。
有意识的监控是通过监控学习者的表达质量发挥作用的,而习得知识是任何想要表达的内容的来源。
监控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输入假说。
该假说的内容是习得者要取得比他目前程度更加高一些的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发生的一个条件。
当习得者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解信息或者意义上而非理解形式上,同时他接收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比他目前现有的语言能力程度高一些的第二语言输入时,习得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