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志性雕塑——深圳孺子牛
- 格式:doc
- 大小:2.40 KB
- 文档页数:1
郑文箴:木化石雎刻第一人远古奇石成雕塑漫步在“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的展厅,91件展品件件特色纷呈、格外诱人:树的皮、干、桩、节彰显年轮的沧桑,然而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玉石;《大师》寥寥几刀便勾勒出齐白石老人的仙风道骨,嶙峋层叠的木纹化做齐白石大师的,胡须、衣褶;《练》将木纹石壁化为舞台,上面玛瑙石化成芭蕾舞者的纱裙、晶莹的肌肤……展厅里,无论是罕见的黑色木化石、来自东北的玛瑙木化石、黄色的钟乳石和绿色的矿物石,都能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这些都出自72岁的老建筑师郑文箴的奇思妙想。
郑文箴出生于雕刻之乡福建省泉州市,自幼喜爱木雕石刻。
196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专业,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南下支援深圳建设,深圳的老市政府大楼就是他设计的,如今市委大院和孺子牛塑像,已经成为深圳市改革开放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市政府大院办公楼竣工后的1986年,郑文箴受组织委派到香港工作。
1991年他从香港回来便下海搞起装修公司,一直到退休。
奔波劳顿几十年的郑文箴,除了心爱的建筑设计,更把许多心思用在了雕刻艺术上。
10年辛苦不寻常1998年初的某一天,郑文箴在深圳的工艺品市场上闲逛,一截外表是木头而内里如玉石的石头吸引了他,店家告知他此为木化石,是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埋入地下的树木在地球成岩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木化石外表绚丽多彩,打磨抛光后更显晶莹温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郑文箴买回家细细研究:“何不利用它来进行雕刻,保留其外表天然纹理发掘其内在的玉石晶丽?”念头一起他便挥之不去。
自此10年来,郑文箴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木化石雕刻创作上。
每得到一块石头,他都要360度的观察,横看竖看。
他奔波于各地工艺品市场,选购木化石、矿石、灵璧石,构思设计,绘制图纸,然后再运回泉州老家的惠安县山里的作坊,细加雕琢。
因为住的地方离作坊较远,每天他都是6点起床,坐将近两小时车到作坊去创作,一年里几乎有半年的时间,郑文箴住在泉州。
2020年大学生尔雅网课《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章节测验答案开篇共识1【单选题】在我国,民间艺术包括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其作者主要是()。
答案:农民A、农民B、牧民C、市民D、手工业生产者2【单选题】永丰农民画起步于()。
答案:20世纪80年代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单选题】陆丰皮影戏红色题材精品剧目()取材于陆丰红色革命故事。
答案:《碧海丹心》A、《碧海丹心》B、《高文举连》C、《秦雪梅连》D、《卢雄迫债》4【单选题】关于民间艺术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民间艺术并不是劳动者创造的艺术A、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B、民间艺术并不是劳动者创造的艺术C、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D、民间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5【单选题】“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和使用,始于二十世纪()年代。
答案:七十年代A、七十年代B、五十年代C、八十年代D、六十年代6【单选题】以下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答案: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A、民间美术是普通劳动者创造的艺术B、民间美术主要是为劳动者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艺术C、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D、民间美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7【单选题】民间艺术与科学民俗的关系体现在()答案:民居方面A、民居方面B、人生礼仪C、宗教信仰D、岁时节令8【单选题】北方四合院、粤赣的客家土楼、草原上的蒙古包、丛林中的(),从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艺术。
答案:吊角楼A、四合院B、客家土楼C、蒙古包D、吊角楼9【单选题】在人生礼仪中,获得亲友的祝福和社会的承认是()礼仪。
答案:婚礼A、诞生礼B、年礼C、婚礼D、祭祀礼仪10【单选题】《阿诗玛》叙事史诗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BA、2005年B、2006年C、2007年D、2008年11【多选题】民间艺术总是和劳动者的()相联系。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第十二课《富起来到强起来》教学设计课题12、富起来到强起来单元第三单元课时 1教学目标知道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起的巨大作用。
知道改革创新的实践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
体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不断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文明道德新风尚,使人们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取的巨大作用,懂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新风尚。
教学难点懂得改革创新的实践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
体会精神文明新风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
预习要求阅读课本86-91页的内容,初步体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精神文明新风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国家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的巨大作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一个调查,并完成课本上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旁注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我们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不过,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从197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改革创新以谋求发展。
对长春当代城市雕塑建设的规划思考by Wang JingYang Liu Programming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Urban Sculpture In Changchun 雕塑是组成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构成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塑造城市形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雕塑在城市建设中是一个闪烁着艺术魅力的亮点,她把人们直观的美与深邃的思想文化韵味、环境的点缀与城市整体形象的升华相结合,雕塑融于城市之中,又光照城市之上,是城市环境质量与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
城市雕塑是城市共有空间中“最传神的眼睛”,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图画”,是“用青铜和石头等材料写成的编年史”。
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发挥旅游功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和旅游点。
长春市是一座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长春市历来注重城市雕塑的建设,在雕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春市的雕塑建设成就世界瞩目,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长春市城市雕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1.1长春市城市雕塑发展现状相对于城市建设的历史而言,城市雕塑建设历史更短,近现代从清朝到中华民国,乃至伪满州国,期间创作了一些反映当时历史的雕塑,但是现在存在的雕塑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了自由大桥两端的四尊人物具像雕塑以及几所大学校园内的雕塑,但是,在当时雕塑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春市的雕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广场雕塑相继建成,特别是从1997年至2001年连续8年长春市举办了“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2003年举办了“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
《开荒牛》:深圳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04期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创作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塑造了一头身体前倾、肌肉紧绷、正在猛烈拉动身后树根的公牛形象。
作品高2米长5.6米,重达4吨。
作品中,牛双目圆睁,头部用力向前几近地面,四条腿紧张地蹬踏,向前弯曲的右前腿和另外三条后蹬的腿形成对立统一,顺势扭曲的牛尾巴也为这座雕塑增添了动感与张力。
整座雕塑作品手法写实,造型准确生动。
局部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强肌肉棱角和块面结构,使得整体形象简洁有力。
同时,作品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用牛这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农耕文化元素,来表现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
而牛身后的树根,就犹如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如不彻底铲除,就会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这座雕塑一落成便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于1984年荣获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质奖章,并被列入《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榜单。
多少年过去了,《开荒牛》已经成为一种特区精神,成为深圳的象征和图腾。
潘鹤1925年11月生于广东南海,是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深圳特区成立之前,负责筹办经济特区的吴南生同志邀请潘鹤去深圳香密湖看看是否可以创作一座雕塑,希望能够表达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
在汽车经过大鹏湾时,随行人员说,不如在这里建一座大鹏展翅的雕塑。
提议虽好,但并未动工。
当时形势的发展异常迅速,不到兩年即1980年,中央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湘找到潘鹤谈大鹏的创作,这次是要安置在深圳市委大院里。
潘鹤想:大鹏是要飞的,放在香密湖或者山顶上都可以,但放在市委大院里万万不可,理由是:深圳正在建设特区,楼房大部分是两三层高,但过了若干年后,一定会高楼林立,那时,大鹏就会“困在笼里”飞不起来。
于是,便停了下来。
城市标志性雕塑——深圳孺子牛
高致贤
她浑身是劲,劲得简直就是一种合力的象征,看着深圳市委大院前的孺子牛雕塑,我不禁想起开发特区的那些拓荒者,也联想起鲁迅先生最欣赏的那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不懂雕塑艺术,无意去评论该雕塑的艺术造诣,只想谈谈面对这帧孺子牛雕塑的复杂心情——
如果我们将“千夫”换一种含义的话,与不少人对深圳特区开发之初的非议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是在深圳特区创办20年之后才到深圳的,但来深圳之前就听到过许许多多关于深圳的议论。
这些议论,又多来自内地、老区的参观访问团。
特区建设伊始,内地各级党政机关或按行政级别,或按工作系统,分批组织人员到深圳参观、访问、学习。
可不少访问者回去后,除汇报、传达会上作些改革开放的原则性的正面肯定外,私下交谈,或亲友询问时,多认为“深圳变修了!”“复辟资本主义了!”有的老革命痛心地说,“辛辛苦苦革命几十年,说变修一下就变修了!”“……”。
表面上不敢说坏,内心中不愿说好。
真有点“千夫指”的味道。
而这“千夫”又非敌人。
咱们深圳市委大院内的开拓者们承受着多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啊!没有孺子牛精神是难以承受的,而这件雕塑正是这些开拓者的精神象征。
2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经济特区建设史上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时光老人的严格检验,深圳的确变啦!但不是变修、变坏,而是变富、变美,变得更好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改革开放离不开坚强门的领导班子,市委市政府的一班人,率先踏上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迎着种种工作困难,顶着重重社会舆论,凭着一股子拓荒者的“牛劲”,披荆斩棘、奋蹄狂奔,终于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一个富饶美丽的国际花园城、现代大都市。
在高楼林立、大厦擎天的深圳,市委大院的房屋是最不起眼的,可就在这“不起眼”的院子里,却有一批拓荒的“孺子牛”默默无闻地奋蹄耕耘着。
他们肩负吃第一个“吃螃蟹”的重任,以非常之气魄,指挥着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千千万万建设大军,走向前无古人的战场,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25年来,市委大院里的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人员时有更替,改革不断创新,“拓荒牛”精神却一如继往,领导者接力向前,一直担当着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排头兵。
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接受检验,20多年过去了,深圳变得怎么样?当年怀疑特区办不好,甚至认为“变坏了”的一些老同志又来到深圳,他们再度审视,深圳的确变了,可却不像当年自己怀疑的那样变坏,而是变得美好了。
他们或由子女接到深圳来欢度晚年,或旅居深圳过冬,尽情地享受着经济特区的丰硕成果,无不邀亲约友到“孺子牛”雕塑前照张相带给远方亲友,让大家共享特区的快乐。
孺子牛就是深圳由穷变富的见证物,后人将会从她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记住什么,已不言而喻了!人民将记住这些拓荒的孺子牛,历史也不会忘记这此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