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⑤,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⑥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⑦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羿(yì):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蟾蜍(cháng chú):也叫蛤蟆(há ma)。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癩刺。
⑥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⑦谪(zhé):被处罚。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羿请不死之药②常斫之③学仙有过④过故人庄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___”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众皆弃去(____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____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____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面句子停顿不恰当的是()A.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
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
2. 阅读与思考。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恒自梢至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尤善丹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拊掌(_______)然之(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我也懂。
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语“南辕北辙”比喻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弈(yì)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3.2 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4 词语注释字词解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懂得。
从:随从,顺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
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譬如:好比。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
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进:前进。
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暴:通“曝”,晒。
寒:使……冷。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找出两个人学弈时不同表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4]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B.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是因为智力上有差别。
C.学习应专心,不可三心二意。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六-下-古诗古文1单元春之古韵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奺雨似乍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七物萌生乊昡。
伴随和风,悄悄迚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涥大地七物。
浓浓之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丆渔船。
明旞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盙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拝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収生:萌収生长。
3.収生:萌収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挃昡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涥物:使植物发到雨水的滋典。
6.野往: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涥的花丛。
8.红湿处:挃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斱。
9.花重:花沾丆雨水而叒得沉重。
10.重:读作zhî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61年(丆元二年)昡。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洿离转徙的生活名,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仒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丠年。
亯自耕作,种菜典花,与农民亣彽,对昡雨乊情很深,因而写万了这首描写昡夜降雨、涥泽七物的美景诗作。
·拓展: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丅,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丂,八句·赏析:这是描绘昡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同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奺‛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奺‛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奺事的人。
如今用‚奺‛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共于做奺事的人的联惱。
接万去,就把雨拝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审观需要。
兴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昡天是七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万雨,雨就万起来了。
它的确很‚奺‛。
颔联写雨的‚収生‛,迚一步表现雨的‚奺‛,兴中‚潜‛、‚涥‛、‚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奺‛的特点。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2. 文言文阅读。
杀骆驼破瓮昔①有一人,于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①。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①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⑤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①昔:从前;古时候。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⑤痴:傻、愚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教汝出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刀斩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杀驼而复破瓮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总结
第一部分:通假字(课内)
1.畔:通“叛”,背叛。
出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
2.曷:通“何”,什么。
出自“缚者曷为者也”。
3.熙:同“嬉”,戏弄。
“圣人非所与熙”。
《橘逾淮为枳》
4.附:通“跗”,脚背。
出自“螳螂委身曲附”。
《螳螂捕蝉》
5.傍:通“旁”,旁边。
出自“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螳螂捕蝉》
6.说:通“悦”,喜悦、高兴。
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7.知:通“智”,聪明。
出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外
1. 坐:通“座”,座位。
2. 反:通“返”,返回。
3. 强:通“僵”,僵硬。
第二部分:常用字词
1.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2.愠:怨恨,生气。
“人不知而不语愠”《论语<八则>》。
3.好:①hào 喜好,爱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论语<八则>》。
②hǎo 友好从:①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②顺从,听从。
“妻从之”《邓攸弃儿保侄》
4.尝①曾经,“吾尝终日不食”,《论语<八则>》。
②品尝。
5.凋:凋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八则>》。
6.寝:睡。
7.城①城墙,“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②城市
8.环:围。
《天时不如地利》
9.夫:发语词《天时不如地利》
10.故:①因此、所以,“故君子又不战”《天时不如地利》;②原因、缘故
11.固:①本来,“齐人固善盗乎”《橘逾淮为枳》;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12.方①正在、正要、将要。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3.引:牵,拉。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4.遽:jù
①就、遂。
“其子岂遽善游哉”。
《吕氏春秋二则》
②急忙、快。
“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二则》
15.任:处理。
“以此任物”。
《吕氏春秋二则》
16.涉:渡。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二则》
17.坐:犯……罪。
“坐盗”《橘逾淮为枳》
18.诣:拜访、谒见。
“吏二缚一人诣王”《橘逾淮为枳》。
19.病:①辱,“寡人反取病焉”②病:很严重的疾病
20.欲:想要务:必须,一定。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螳螂捕蝉》
21.顾:回头看“不顾其后患”《螳螂捕蝉》
课外积累
1.亡:①逃亡②丢失③灭亡④死,去世
2.卒:①终②死,去世
3.啖:吃
4.或:①有人②有时
5.善:擅长,善于
6.少:①小时候②通“稍”稍微③与“多”相对
7.雨:名词“雨水”;动词“下雨”。
8.衣:名词“衣服”;动词“穿”。
9:徐:慢慢地,缓慢10.遂:于是11.诘:责问,追问12.走:跑
13.生:生长,长到14.及:①到②趁着15.负:背16.益:①好处;②更加
17.得:①得到;②能够18.苟:①如果;②随便,马虎19.食:①吃②给……吃20.适:①到②正值,恰好③娶,嫁
第三部分:古今异义字
1.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2.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3.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4.亲戚:古义“族内族外的亲人”;今义“族内亲人”。
词义缩小。
5.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连词。
6.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老婆”。
第四部分:常用虚词
1.之:
①动词,到“寡助之至”;②代词,代指某事某物某人“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结构助词,“的”“三里之城”
2.而:
①连词,表示顺接,可不翻译。
“学而时习之”、“过王而行”
②连词,表示逆接,“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不翻译,第二个“而”翻译“但是、却”3.是:代词,代指某人某事某物,常翻译成“这”。
第五部分:诗歌中重点文言词
1.乃:就,“当春乃发生”;
2.潜:悄悄地,“随风潜入夜”;
3.野径:田野间小路,“野径云俱黑”;
4.足:满足,“最爱湖东行不足”
5.郭:外墙,“水村山郭酒旗风”;
6.乡关:家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7.瞑:日落,夜晚。
“山居秋暝“;8.留:居,“王孙自可留“;
9.将:和,“暂伴月将影”;10.徒:徒然,白白地,“影徒随我身”。
第六部分:文言常识
1.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可以翻译成“您”。
2.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
可翻译成“您”。
3. 君、子:对对方的尊称。
可翻译成“您”。
4.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
6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