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⑤,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⑥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⑦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羿(yì):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蟾蜍(cháng chú):也叫蛤蟆(há ma)。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癩刺。
⑥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⑦谪(zhé):被处罚。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羿请不死之药②常斫之③学仙有过④过故人庄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___”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众皆弃去(____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____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____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面句子停顿不恰当的是()A.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
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
2. 阅读与思考。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恒自梢至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尤善丹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拊掌(_______)然之(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我也懂。
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语“南辕北辙”比喻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弈(yì)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3.2 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4 词语注释字词解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懂得。
从:随从,顺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
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譬如:好比。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
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进:前进。
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暴:通“曝”,晒。
寒:使……冷。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找出两个人学弈时不同表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4]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B.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是因为智力上有差别。
C.学习应专心,不可三心二意。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六-下-古诗古文1单元春之古韵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奺雨似乍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七物萌生乊昡。
伴随和风,悄悄迚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涥大地七物。
浓浓之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丆渔船。
明旞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盙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拝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収生:萌収生长。
3.収生:萌収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挃昡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涥物:使植物发到雨水的滋典。
6.野往: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涥的花丛。
8.红湿处:挃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斱。
9.花重:花沾丆雨水而叒得沉重。
10.重:读作zhî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61年(丆元二年)昡。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洿离转徙的生活名,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仒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丠年。
亯自耕作,种菜典花,与农民亣彽,对昡雨乊情很深,因而写万了这首描写昡夜降雨、涥泽七物的美景诗作。
·拓展: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丅,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丂,八句·赏析:这是描绘昡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同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奺‛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奺‛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奺事的人。
如今用‚奺‛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共于做奺事的人的联惱。
接万去,就把雨拝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审观需要。
兴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昡天是七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万雨,雨就万起来了。
它的确很‚奺‛。
颔联写雨的‚収生‛,迚一步表现雨的‚奺‛,兴中‚潜‛、‚涥‛、‚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奺‛的特点。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2. 文言文阅读。
杀骆驼破瓮昔①有一人,于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①。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①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⑤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①昔:从前;古时候。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⑤痴:傻、愚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教汝出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刀斩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杀驼而复破瓮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异日①者,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④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注释]①异日:往时,从前。
②更羸(gēng 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
③京台:高台。
④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疮痛也疮:伤。
B.先生何以知之知:通“智”,智慧。
C.其飞徐而鸣悲徐:缓慢。
D.引弓虚发引:拉。
[2]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与其说更羸箭术高超,倒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因此才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表现。
B.更羸之所以能虚射下飞鸟,是因为这只鸟旧伤在身,离群单飞,内心惊惶不安。
C.更羸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引弓虚发射下飞鸟,魏王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说法和箭术深信不疑。
D.从这则文言文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2. 文言文阅读。
1道士救虎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suō笠,立水浒hǔ,督善水者绳以俟sì,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
乃虎也。
始到蒙蒙然坐而舐shì其毛,比及岸,则瞠chēng目视道士,跃而攫jué之仆地。
六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rk古诗部分春夜喜雨【唐】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词解】①涔城:洛阳(现在河向洛阳)•②玉笛:施美的笛③好雨:指春両,及討的両•④乃:就.⑤发生:催发械物生乂,萌发生玄.⑥港:曙涪地J ⅜∙⅛⅛⅛..⑦消扬:使植杨芟幻雨水的溢衣•⑧野径:田野间的小略•⑨俱:全,慕•⑩江鉛:江面上的渔鉛•11 独:犹自,只有•12晓:足晨.13 红浬处:指苇有筍水的红花的地方.14花重(zh6ng):花因沾疹笥水,显徉电満沉重的殍子•r 15 放垃在今成蕎吉向,亦称務战.三毘奇汉管理纭锦之言駐此,放老•君人又用作成郊的别琲・也代成郊•【遙诗】这一场雨丸好似选好廿侯,王占春天万初生歩之廿就返即空席.运衙返瘡春风在ZtZ⅛⅛Ai‰ 它默默地潘泡万物,没><.両反申,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苗,只有江申逵的上灯火∙⅛自明呢看.⅛A÷A¾Λ*i-j锦言城至该是一片万紫工红(盘密爷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兼幻在铝官竦JL的花2)沾上而水而显得饱満沉誉的样子.)钱境湖春行【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b]日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解】①孤山专:向北克汙鬲無文命(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討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滋的外滋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養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僚瞰SZ滋全*•②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滋老箜之一,害显贾全斫筑.青贞元(公元785~804年)申,贾全出任杭州刺丸, 于钱垮滋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厝代X4-.③水囱初壬:滋水才冈堤亚:叩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谒里吗作期词,玄用耒表示甘问,是指別剛•④云卿仮:台云重重叠叠,冈滾方上的淡滾适或一片,走上去,浮云很低,所以逆•云卿低Z7•点明春濾起点起途径之处,看力描绘滋面量色.Θ云卿:殃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而或雨初狰芒• “削的本义指人知动物行走的器官.这至指低垂的云.⑥ 早劈:初春詁旱来的黄菇∙t:黃瞄,吗声婉箱动听.步滾钳:爭着飞创向阳的钳奴上去•滾常:向阳的務•新热:刚从會方飞团耒的热于•啄:斜取.热于徇泥M.X.春徉件观所见,驾歌热魅,生机动人.侧重舍鸟•乱花:4⅜吁花•渐:劃询:沪滸地•欲:期询,将要,丸要•速人眼:使人眼花垮乱.浅箪:刚別歩也地旨,还不丈高的春隼.才能:刮够上•没:速没,蛊没.春々住藝所见,花聲箪⅛t,春意塞然•侧童花华.12滋东:以孤山为¼¾⅜.13 行不足:百游方厌•足,鸿足•14阴:同指捞荫•15台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盪、断桥渥,在旨滾东丛,害吏以前乙有•台居易在任杭州剝史寸斫笑台 <,左钱垮门外,是另一冬•诗人由北而西而侖而东,环渗一馬,诗则以誘东绕场白堤结克,以築叢爱j5直抒策情.白堤全长IoOO來•【君】从孤山专的北N到贾亭的西笛,滋面春水刚与堤平,台云董董叠叠:同滋方上的i⅛^∑⅛⅛一片.几处早出的黄⅞>⅛-⅛⅛7τ⅛7 -3s≡ξ⅛^⅛∙^±⅛⅛ , ∙⅛家新夫的撬子年着泥衣我篡・聲多无多彩缤给的眾花济济委進佐人的眼醺,浅浅的春孚刚刚能够送没禺務•我走喜爰旨滋东边的美卷游直不够,尤共是録色场矩茨P的台沙堤•江南春【唐】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作“祠”。
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李惠断案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少时,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
惠②问众人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众人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jiè):垫,衬。
②惠:即李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同释重担息树阴____ ②置羊皮____③使争者视之____ ④负薪者____[2]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负薪者(……的人)B.以杖击(用)C.各言藉背之物(的)D.使争者视之(盐)[4]李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羊皮的主人?(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完成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篇目六年级语文下课内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四、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古诗古文汇总每周一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钱唐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酒(清)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六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整理古诗部分春夜喜雨【唐】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词解】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③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④乃:就。
⑤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⑥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⑦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⑧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⑨俱:全,都。
⑩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1 独:独自,只有。
12 晓:早晨。
13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4 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5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也代成都。
【译诗】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解】①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②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③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④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关键字】文言文六上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2.山岛竦峙竦:通“耸”,高3.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4.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供人坐的地方6.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反:通“返”,返回7.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8.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或盼望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带领4.元方人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5.相委而去古义:放弃,舍弃今义:委托6.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7.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8.歌以咏志古义:指写诗歌今义:歌曲或唱歌9.水何澹澹古义:多么今义:为什么10.造化钟神秀古义:聚集今义:指一种计时的器具11.水光潋晴方好古义:刚刚,正好今义: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人的品行端正;一边或一面;地区,地域;办法吗,做法,技巧;正在,量词12.蜀之鄙有二僧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1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反而,难道今义:看,照管,注意14.贫者语于富者日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15.子何恃而往古义: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16.饰以玫瑰古义:文中指美玉今义:一种花的名字17.郑人有欲买履者古义:鞋子今义:踩,脚步,履行18.湣王立古义:即位今义:站立19.终亡其酒古义:失掉今义:死亡20.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2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2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23.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活用为动词,相约,约定2.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3.而日中时近也近,远:形容词作代动词,离人近,离人远4.歌以咏志名词作代动词,写诗歌5.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6.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神奇、秀丽的景色7.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特殊句式1.省略句(1)太丘舍去“舍”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词,代那位朋友)(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面省略了“之”字,应为“以之告富者”,译为“把去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3)肃遂拜蒙田“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田”2.倒装句:(1)孰为汝多知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应为“孰为汝知多乎”3.宾语前置:(1)吾欲之南海,何如“何”作“如”的宾语前置,应为“如何”,译为“怎么样呢”(2)子何恃而往“何”作“恃”的宾语前置,应为“恃何”,译为“凭借什么”(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是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何事之晚乎”,译为“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啊”4.介宾短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多务”为介宾短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译为“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一词多用1.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孰为汝多知乎动词,以为,认为为栏之柜动词,做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介词,给吾能为之足子安能为之足动词,画2.其:问其故代词,指两小儿及其日中代词,它,指太阳3.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它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蜀之鄙有二僧助词,的吾欲之南海助词,到为栏之柜结构助词,的至之而忘操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宣王说之代词,指南郭先生4.而:子何恃而往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译5.当: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但当涉猎应当6.见:见往事耳动词,知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7.度: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动词,测量吾忘持度名词,尺码8.足:数人饮之不足足够画蛇添足脚六下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2.是知也通“智”,明智,聪明3.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螳螂委身曲附通“跗”,脚背5.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通“旁”,旁边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池塘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指父母兄弟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围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7.蝉高居悲,鸣饮露形容词作动词,放声特殊句式:1.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了“择”(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省略主语,楚人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也......吗”3.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词多义:1.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然后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2.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终夜不寝,以思连词,用来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知之为知之明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4.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5.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多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6.故:人问其故原因温故而知新原来的,旧的7.延:延颈欲啄螳螂伸长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于晏子迎接,引进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总结
第一部分:通假字(课内)
1.畔:通“叛”,背叛。
出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
2.曷:通“何”,什么。
出自“缚者曷为者也”。
3.熙:同“嬉”,戏弄。
“圣人非所与熙”。
《橘逾淮为枳》
4.附:通“跗”,脚背。
出自“螳螂委身曲附”。
《螳螂捕蝉》
5.傍:通“旁”,旁边。
出自“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螳螂捕蝉》
6.说:通“悦”,喜悦、高兴。
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7.知:通“智”,聪明。
出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外
1. 坐:通“座”,座位。
2. 反:通“返”,返回。
3. 强:通“僵”,僵硬。
第二部分:常用字词
1.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2.愠:怨恨,生气。
“人不知而不语愠”《论语<八则>》。
3.好:①hào 喜好,爱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论语<八则>》。
②hǎo 友好从:①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②顺从,听从。
“妻从之”《邓攸弃儿保侄》
4.尝①曾经,“吾尝终日不食”,《论语<八则>》。
②品尝。
5.凋:凋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八则>》。
6.寝:睡。
7.城①城墙,“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②城市
8.环:围。
《天时不如地利》
9.夫:发语词《天时不如地利》
10.故:①因此、所以,“故君子又不战”《天时不如地利》;②原因、缘故
11.固:①本来,“齐人固善盗乎”《橘逾淮为枳》;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12.方①正在、正要、将要。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3.引:牵,拉。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4.遽:jù
①就、遂。
“其子岂遽善游哉”。
《吕氏春秋二则》
②急忙、快。
“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二则》
15.任:处理。
“以此任物”。
《吕氏春秋二则》
16.涉:渡。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二则》
17.坐:犯……罪。
“坐盗”《橘逾淮为枳》
18.诣:拜访、谒见。
“吏二缚一人诣王”《橘逾淮为枳》。
19.病:①辱,“寡人反取病焉”②病:很严重的疾病
20.欲:想要务:必须,一定。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螳螂捕蝉》
21.顾:回头看“不顾其后患”《螳螂捕蝉》
课外积累
1.亡:①逃亡②丢失③灭亡④死,去世
2.卒:①终②死,去世
3.啖:吃
4.或:①有人②有时
5.善:擅长,善于
6.少:①小时候②通“稍”稍微③与“多”相对
7.雨:名词“雨水”;动词“下雨”。
8.衣:名词“衣服”;动词“穿”。
9:徐:慢慢地,缓慢10.遂:于是11.诘:责问,追问12.走:跑
13.生:生长,长到14.及:①到②趁着15.负:背16.益:①好处;②更加
17.得:①得到;②能够18.苟:①如果;②随便,马虎19.食:①吃②给……吃20.适:①到②正值,恰好③娶,嫁
第三部分:古今异义字
1.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2.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3.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4.亲戚:古义“族内族外的亲人”;今义“族内亲人”。
词义缩小。
5.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连词。
6.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老婆”。
第四部分:常用虚词
1.之:
①动词,到“寡助之至”;②代词,代指某事某物某人“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结构助词,“的”“三里之城”
2.而:
①连词,表示顺接,可不翻译。
“学而时习之”、“过王而行”
②连词,表示逆接,“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不翻译,第二个“而”翻译“但是、却”3.是:代词,代指某人某事某物,常翻译成“这”。
第五部分:诗歌中重点文言词
1.乃:就,“当春乃发生”;
2.潜:悄悄地,“随风潜入夜”;
3.野径:田野间小路,“野径云俱黑”;
4.足:满足,“最爱湖东行不足”
5.郭:外墙,“水村山郭酒旗风”;
6.乡关:家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7.瞑:日落,夜晚。
“山居秋暝“;8.留:居,“王孙自可留“;
9.将:和,“暂伴月将影”;10.徒:徒然,白白地,“影徒随我身”。
第六部分:文言常识
1.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可以翻译成“您”。
2.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
可翻译成“您”。
3. 君、子:对对方的尊称。
可翻译成“您”。
4.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
6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