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电器及零部件检测
- 格式:docx
- 大小:20.68 KB
- 文档页数:2
二、电子设备可靠性测试标准1、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中, ISO/TC22/SC3负责汽车电气和电子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环境包括电磁环境、电气环境、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环境等。
目前 ISO制订的汽车电子标准环境条件和试验标准主要包含如下方面:ISO16750-1:道路车辆 -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总则ISO16750-2:道路车辆 -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供电环境ISO16750-3:道路车辆 -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机械环境ISO16750-4:道路车辆 -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气候环境ISO16750-5:道路车辆 -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化学环境ISO20653汽车电子设备防护外物、水、接触的等级ISO21848道路车辆-供电电压42V的电气和电子装备电源环境国内目前汽车电子产品的环境试验标准主要还是按照产品的技术条件来规定。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14)正在参照 ISO 标准制订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ISO 的标准在欧美车系的车厂中得到了广泛采用,而日系车厂的要求相对 ISO标准来说偏离较大。
为了确保达到标准的限值,各汽车车厂的内控的环境条件标准一般比 ISO 的要求要苛刻。
2、AEC 系列标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为建立一套通用的零件资质及质量系统标准而设立了汽车电子委员会 (AEC),AEC 建立了质量控制的标准。
AEC-Q-100 芯片应力测试的认证规范是 AEC 的第一个标准。
AEC-Q-100 于1994年首次发表,由于符合AEC规范的零部件均可被上述三家车厂同时采用,促进了零部件制造商交换其产品特性数据的意愿,并推动了汽车零件通用性的实施,使得 AEC 标准逐渐成为汽车电子零部件的通用测试规范。
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 AEC-Q-100 已经成为汽车电子系统的通用标准。
质量强制措施五必检的内容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我国实施了质量强制措施五必检。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必检的内容,以及其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产品质量认证必检产品质量认证是指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价,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一些特定的产品必须进行质量认证,否则将无法上市销售。
这些产品包括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
企业必须通过质量认证,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质量追溯体系必检质量追溯体系是指通过追溯手段,对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使用环节进行记录和追踪,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包括对原材料供应商的审核、生产过程的监控、产品流通环节的追踪以及售后服务的反馈等。
通过质量追溯体系,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三、质量检验报告必检质量检验报告是指对产品进行检验和测试后,发出的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的文件。
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并生成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
这些报告包括产品的基本信息、检验结果、合格标准等内容。
通过质量检验报告,消费者可以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确保自己的权益。
四、质量标识必检质量标识是指对产品进行标识,以显示产品的质量等级和符合的标准要求。
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质量标识,包括产品质量等级、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质量标识的使用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辨识度,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五、质量监督抽查必检质量监督抽查是指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随机抽查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率。
企业必须接受质量监督抽查,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质量监督抽查可以有效地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质量强制措施五必检的实施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五必检可以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汽车零部件检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汽车零部件检测是确保汽车安全和性能的重要环节。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汽车零部件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要。
下面我们就以某汽车零部件的检测案例为例,说明汽车零部件检测的重要性和流程。
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在生产一批汽车零部件后,需要对这批零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测,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首先是对零部件的尺寸和外观进行检测,确保其尺寸精准,外观无瑕疵。
其次是对零部件的材料进行检测,通过金属分析仪等设备检测材料的成分和性能,确保其符合要求。
然后是对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检测,检测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确保其符合标准。
最后是对零部件的性能进行检测,通过试验台等设备对零部件进行功能性能测试,确保其安全可靠。
在进行零部件检测时,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比如三坐标测量仪、X射线检测仪、影像测量仪等,这些设备可以对零部件的各方面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建立严格的检测流程和标准,确保检测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实际生产中,汽车零部件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
如果汽车零部件质量不达标,可能会导致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进而影响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严重事故。
对汽车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对汽车零部件进行生产前的检测,还需要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售后检测。
这是为了确保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仍然达标,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售后检测主要是通过定期维护和检测汽车零部件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保证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汽车零部件检测是确保汽车安全和性能的关键环节,它需要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严格执行标准和流程,确保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达标。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和期望。
希望未来在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进步,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汽车零部件检测设施及相关参数一、制动系统1.制动部件试验系统a 气压真空密封性能试验台最大真空度98kPa最大气压0.85 Mpa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b 液压制动部件总成性能试验台最大液压25Mpa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c 真空助力器及液压制动部件耐久试验台最大真空度98kPa最大液压25Mpa环境控制温度-50℃~155℃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d 液压密封性刚性试验台最大液压58Mpa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e 制动钳拖带力矩试验台最大扭矩10Nm生产商吉大机电设备f 制动器扭转疲劳强度试验台最大液压20 MPa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2.盐雾试验箱3.电动振动台频率5~2500Hz,最大加速度980m/s2,最大振幅51mm生产商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4.拉力试验机5.制动软管试验系统生产商合肥天诺测控科技有限公司a液压制动软管容积膨胀测定仪b液压、气压和真空制动软管爆裂强度试验台最大液压60Mpac液压制动软管制动液相容性试验台最高温度140℃d液压制动软管挠曲疲劳试验机最大液压1620kpa最大转速810rpme气压制动软管气密性和长度变化率试验台最大气压2Mpaf真空制动软管耐负压试验装置最大真空度95kPag液压制动软管耐高温脉冲性试验机最大液压0~30Mpa最高温度150℃二、电器仪表系统1.汽车仪表试验系统生产商合肥安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a汽车仪表性能试验台频率0~20000kHz,转速0~8000r/min电阻0~1000Ωb汽车仪表耐久试验台电压0~35V,电流0~20A2.汽车组合开关/翘板开关试验系统生产商合肥安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a汽车组合开关试验台电压5~35V,电流0~60Ab测力测扭试验台力矩0~3N²m,力0~98N3.汽车点火开关/点烟器试验系统生产商合肥安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a汽车点火开关试验台电压5~35V,电流0~60Ab测力测扭试验台力矩0~3N²m,力0~98N4.汽车微电机试验系统a汽车微电机试验台压力0~300KPa,流量0~3L/min生产商合肥安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b恒温恒湿试验箱温度-40~+150湿度10~98%5.电动振动台频率5~2500Hz,最大加速度980m/s2,最大振幅51mm生产商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6.盐雾试验箱三、车身及附件系统1.汽车座椅及头枕冲击试验台最大速度30km/h最大加速度300g最大行程600mm生产商台湾弘达股份有限公司2.汽车座椅及头枕强度试验台生产商台湾弘达股份有限公司3.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台荷重出力5000KG油压缸行程1000mm油压缸可以分别上下、左右移动:±100mm 生产商台湾弘达股份有限公司4.汽车门锁门铰链耐久试验台侧门侧滑门:0~15次/min背门:0~15次/min 铰链:0~20次/min行程(位移.角度):600~750mm 45~120°生产商合肥安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5.汽车减振器特性及耐久试验台额定静负荷拉压为30KN频率范围0.01~35HZ振动速度0.1~1.6m/s生产商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有限公司6.汽车燃油箱综合测试系统a 燃油箱综合性能试验台b 燃油箱角锤冲击试验台冲击能量范围:30-50J生产商沈阳天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7.机油滤清器试验系统生产商上海峰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a 机油滤清器综合性能试验台试验流量范围:0.4~100L/min,温度:室温-100℃,压差范围:0~400kpa压力范围:0~2.0Mpab 冷起动模拟和液压脉冲耐久试验台温度:0~100℃,脉冲范围:0.25~1HZc 静压耐破度试验台峰值压力:0~2Mpad 机油滤清器止回阀试验台最大流量:6L/min,高压油筒升降速度:0.6m/S8.干式空气滤清器试验装置空气流量范围:0.3~19m3/min供灰范围:0.5~40g/min静压和压力降范围:0~20kpa滞止压力:0~110kpa,滞止温度:0~50℃生产商沈阳新科精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9.汽车内饰材料燃烧试验机试样点燃时间:15s,时间测定范围:0~1200s标尺测定范围:0~254mm生产商广州广试仪器有限公司四、转向系统1.转向器综合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台a转向器性能齿条式转向器输出力最大12000N齿条端伺服油缸最大加载力 20000N输入扭矩最大50Nm齿条式转向器齿条总长最大50Nm齿条式转向器助力油工作压力最大15Mpa齿条式转向器助力供油流量最大15L/min齿条式转向器齿条工作行程最大200mm循环球式转向器输出扭矩最大2500Nm试验助力供油温度室温~70℃b转向器可靠性齿条式转向器带拉杆总长最大1500mm齿条式转向器助力油工作压力最大15Mpa齿条式转向器助力供油流量最大15L/min齿条式转向器齿条工作行程最大200mm循环球式转向器输出扭矩最大2500Nm超压试验供油压力最大45Mpa试验助力供油温度室温~70℃输入轴扭矩最大300Nm动力转向器疲劳试验加载频率0~2Hzc电动助力转向器最大驱动扭矩20Nm驱动速度0~30r/min转角无限最大加载扭矩50Nm电流最大80A电压10~26V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2.动力转向油泵试验系统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a 动力转向油泵性能试验台最大压力25Mpa流量 2~30L/min转速200~8000r/min扭矩0~200Nm介质温度控制室温~70℃b 动力转向油泵可靠性试验台最大压力 25Mpa转速200~5000r/min介质温度控制室温~150℃泥水喷溅流量10L/min五、传动系统1.机械变速器试验系统a 机械变速器总成疲劳寿命试验台:最大输入转速 8000r/min最大输出转速 4000r/min最大输入扭矩 500N最大输出扭矩 5000N生产商湘仪动力测试仪器有限公司b 机械变速器同步器性能及寿命试验台:转速 100~6000r/min油温控制室温~70℃最大换挡力 500N换挡频率 10±5次/min飞轮惯量 5~40kgm2生产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2.扭转疲劳(静扭)试验台最大静态扭矩12000Nm输出转速 0~60度/min最大扭转角度±45º最大动态扭矩4000Nm频率范围 0.1~20Hz生产商西安力创材料检测技术有限公司3.汽车弯曲疲劳寿命试验台最大静态试验力 50KN最大动态试验力 35KN作动器活塞最大行程±100mm频率范围 1~20Hz(1Hz时位移±60mm,20Hz时位移±2mm)生产商西安力创材料检测技术有限公司4.车轮试验系统生产商长春理工大学a 车轮弯曲疲劳试验台:最大试验力 22kN最大试验弯矩 10000Nm最大旋转速度 2000rpmb 车轮径向疲劳试验台最大负荷 8000kgf最大速度 150km/hc 轿车车轮冲击试验台主锤 350kg³1快副锤 100kg³15快,10kg³8快,5kg³3快有效下落距离≥300mm5.轮胎试验系统a 轮胎综合试验机柱塞直径8,19,32,38mm各一只最大脱圈阻力 2000kgf最大垂向力 10000kgf最大纵/横向力2000kgf测试速度 50±1.0 mm/min生产商优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 轿车轮胎/摩托车轮胎高速耐久性能试验机负荷 200-3000 kg速度 35-350 km/h生产商昆山创研科技有限公司c 载重轮胎高速耐久性能试验机负荷 500-10000 kg速度 20-200 km/h生产商昆山创研科技有限公司6.汽车传动带试验系统生产商沈阳紫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a 汽车传动带测长机最高转速 150r/min有效带长 500~5000mm最大张紧力 1000Nb 汽车传动皮带疲劳试验台转速2100~6200r/min最大张紧力1100N最大扭矩50Nm带轮中心距200~1200mm有效带长 500~3000mm滑差率0~20%7.臭氧箱浓度 1000pphm气体流量 20~200L/min温度控制-20℃~110℃生产商台湾优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作者:单位:摘要:归纳、分析了电厂DCS系统出现的故障原因,对故障处理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汽车电线束的检测与标准解析(QC/T29106)汽车线束是连接汽车电子电器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的组件,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主要由铜制插接件(插头、插座)和塑料护套、电线等组成,插接件与电线压接后安装在塑料护套内,电线以线束捆扎、胶带包裹构成。
电线束在整车中的作用是将电气系统的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传递和交换,实现电气系统的功能和要求。
汽车线束遍布汽车的各个角落,有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线束、机舱线束,有在尘土飞扬、水、泥浸渍环境下工作的底盘线束,有跨接在门与车身之间长期反复伸缩的车门线束,有承载着大功率器件长期满负荷或过载工作的电力线束等,这些线束随着车辆在高温高湿的南方沿海、严寒的东北地区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同时经受着电气热负荷、机油汽油的浸蚀、颠簸振动等条件的洗礼。
所以要保证汽车线束的品质,必须从设计、选材、制造工艺、试验及装配等各个环节加以重视。
1 试验标准解析现行的汽车线束标准主要是QC/T29106《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及各企业的企标,试验项目大概有:检验端子与导线或导线接点的压接品质、接点的防水性能、线束的耐高低温及湿热性能、耐盐雾性能及耐振动性能。
如果按照这些条款进行试验,我们会发现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如QC/T29106中第4.11、4.12条高低温及湿热试验,标准要求在不工作状态下贮存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的包扎是否松散、绝缘护套是否脱开、电线导通率是否为100%;再如第4.14条耐盐雾试验:电线束经48h中性盐雾试验后导通率应为100%,无短路、错路现象;还有振动试验,按QC/T413规定的耐振动性能来试验,但线束如何安放?标准中并未明确,而且振动后检验的内容主要也只是外观,无电性能方面的检验。
如上种种,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这些试验项目不能完全验证线束及其辅材的材质、设计及工艺,不能完全达到试验验证的目的。
2 试验分类汽车线束试验按结构及材料分为接触件试验和线束试验;按试验类别分为机械性能试验、电性能试验、耐环境试验。
比亚迪emc实验标准1、电磁辐射干扰测试,对车辆及零部件所制定的试验及辐射干扰限制值进行检测,以保护周遭环境内使用之广播设备,而不被影响。
2、电源线传导瞬时干扰测试,对安装于车辆上的12V/24V设备系统在开关瞬间产生噪声,而进行传导瞬时干扰测试,依所制定限制值进行检测,以保护车辆性能及安全性。
3、电源线传导瞬时耐受测试,对安装于车辆上的12V/24V设备系统,进行传导瞬时耐受测试,依所制定限制值进行检测,以确保该设备系统在车辆使用上的性能及安全性。
4、电磁辐射耐受测试,确保车辆上及零组件于使用状态下,各项操控装置对辐射电磁波所造成性能劣化的免疫力(immunity),以提高车辆的性能及安全性。
5、静电放电测试,对整车及安装于车辆上的12V/24V设备系统对静电放电的免疫力(immunity),进行检测,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
常见EMC测试标准汇总中国汽车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GB14023-2000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8655-2002车载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7619-1998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8387-2001电动车辆电磁场镇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频率9kHz~30MHzGB/T14024-2001内燃机电站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传导干扰GB/T15152-9脉冲噪声干扰引起移动通信降级的评定方法国际汽车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ISO 11451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整车测试法ISO 11452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零部件测试法ISO 7637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产生的电气干扰ISO TR 1O6O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气干扰CISPR 12车辆、机动船和内燃发动机驱动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CISPR 25用于保护用在车辆、机动船和装置上车载接受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欧洲汽车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95/54/EC对于车内点火发动机产生的无线电干扰的抑制95/56/EC车辆保安系统97/24/EC2/3轮式车辆2000/2/EC森林和农用拖拉机ECE R10有关车辆电磁兼容方面的统一条款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SAEJ551-1为车辆的装置的电磁兼容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总则(60Hz~18GHz)SAEJ551-2为车辆,机动船和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及方法(30MHz~1GHz)SAEJ551-3窄带测量SAEJ551-4车辆和装置的宽窄带测量方法和限值(150kHz~IO00MHz)SAEJ551-5电动车宽带磁场和电场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9kHz~30MHz)SAEJ551-11来自车外干扰源的整车电磁抗扰度(100kHz~18GHz)SAEJ551-12来自车载发射机干扰源的整车抗扰度测量(1.8MHz一1.3GHz)SAEJ551-13大电流注入(1~400MHz)SAEJ551-14混响室SAEJ551-15为静电放电SAEJ551-16抗瞬态电磁干扰SAEJ551-17抗电源线磁场干扰(60Hz~30kHz)SAEJ1113-1汽车零部件的电磁敏感性的测量过程及限值总则(60Hz~18GHz)SAEJ1113-2传导抗扰度测量~导线法(30Hz~250kHz)SAEJ1113-3传导抗扰度测量~射频(RF)功率直接注入法(250kHz~500kHz)SAEJ1113-4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BCI法SAEJ1113-11针对电源线的瞬态传导抗扰度SAEJ1113-12通过传导和耦合产生的电气干扰~耦合钳法SAEJ1113-13静电放电SAEJ1113-21用于电磁抗扰度测量的暗室(10kHz~18GHz)SAEJ1113-22由电源线产生辐射磁场的抗扰度测量(60Hz~30kHz)SAEJ1113-23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带状线法SAEJ1113-24为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TEM小室法(10kHz~200MHz)SAEJ1113-25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三层板法(10kHz~500MHz)SAEJ1113-26交流功率电场抗扰度测量(60Hz~30kHz)SAEJ1113-27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混响室法SAEJ1113-41用于保护车载接受机的车内零部件与组件的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及限值国际电工委员会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IEC 1000-4-3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美国EMC标准标准号标准名称ANSI 63.4低压电子电器设备无线电噪声发射测量方法。
2005年6月汽车上电气和电子部件一般试验条件VW80101 标准中心8M A008M A00共 49 页第1页翻译曹哲日期2005.11.20校对日期打字牛红珍日期2005.12.22 主题词:部件,电气部件,电子部件,试验条件目录1适用范围2 一般技术要求2.1 规定和测试顺序2.2 定义2.3 汽车技术要求范围和技术要求种类2.4 材料技术要求2.5 运行状况2.6 功能状态2.7 一般试验条件3 电器的技术要求3.1 工作电压3.2 工作电压扰动3.3 反馈3.4 电平:高-低状态3.5 在欠电压和过电压情况下的功能3.6 工作电流3.7 静态电流吸收和静态电荷吸收3.8 极性变换可靠性3.9 过电流强度3.10 过电压强度的长时间运用3.11 过电压的短时间运用3.12 叠加交流电压3.13 电源电压的缓慢下降和上升3.14 在电压波动情况下的变位性能3.15 防短路可靠性3.16 绝缘强度3.17 绝缘电阻3.18 中断3.19 电压降3.20 电磁兼容性4 机械性技术要求4.1 振动4.2 机械振动4.3坠地试验4.4.卷边连接和插塞连接4.5汽车上电气和电子元件的插接件4.6导线抗拉强度5 气候方面的技术要求5.1 在恒温情况下的试验5.2 温度交变试验5.3 分级温度试验5.4 抗大气腐蚀的能力5.5 环境稳定性5.6 温度突变6 化学方面的技术要求6.1 抗试剂稳定性6.2 电动机喷洗(试验IP X9K)7 疲劳试验7.1 电气和电子系统/元件的疲劳试验7.2 机电系统/元件的疲劳试验7.3 零部件特殊疲劳试验8 表9 相关参考资料修订同VW 801 01:2004-07标准比较,作了如下修改:—同以前的版本比较,在有修改的地方划出一条垂直线来表示—表1:测试顺序有修改—表2:包括了技术要求范围—假如表中的数据(数值)不够测得的量,则该技术要求应在负荷表中予以解释(补充在表中) —功能状态C做了补充— 3.2条:采纳了工作电压扰动— 3.3条:反馈做了补充— 4.6条:导线应力强度,对用途做了清楚的说明—模拟试样导线漏电时电子射出力减弱的有效性— 5.3条:采纳了级热试验— 5.6条:温度突变—凡采用的方案都在负荷表中做了说明—7条:疲劳试验款项的划分改变如下:7.1条,电气和电子系统/组件的疲劳试验7.2条,电机系统/组件的疲劳试验7.2.1疲劳试验与充做使用期限测定影响量的温度交变7.2.2疲劳试验与充做使用期限测定影响量的负荷交换7.3条,零件特殊的疲劳试验—表25;见表1,试验顺序有改变以前版本1987-06;1988-08;1992-01;1993-04;1994-05;1995-06;1998-01;1999-06;2000-09;2001-04;2003-05;2004-07抗震强度 见4.1条 疲劳试验 见7条下列各项试验可以在预处理之后预处理之后((无载地在环境中存放之后存放之后))并列进行工作电压扰动 见3.2条 反馈 见3.3条 欠电压和超电压 见3.4条 电平:HIGH-/LOW 状态配合 见3.4条 工作电流 见3.6条 静电流吸收 见3.7条 极性变换可靠性 见3.8条 过电流强度 见3.9条 长时间工作过电压强度 见3.10条 短时间工作过电压强度 见3.11条 叠加的交流电压 见3.12条 电源电压的缓慢上升和下降 见3.13条 电压扰动情况下的复位性能 见3.14条 防短路可靠性 见3.15条中断 见3.18条 电压降 见3.19条 邻近防干扰按TL 965 见3.20.2条 线路交织干扰按TL 820 66 见3.20.1条 辐射干扰按TL 821 66 见3.20.3条 传感器线路上的电磁兼容性按TL 823 66 见3.20.1.3条 对静电放电(ESD)的抗扰性,按TL 824 66 见3.20.4条 紧急关断试验 见4.3条 皱折连接和插塞连接 见4.4条 汽车上电气和电子组件的插接件 见4.5条 导线抗拉强度 见4.6条 温度突变试验 见5.2.2条 级温试验 见5.3条 耐大气腐蚀能力 见5.4条 尘埃和水密封性按DIN 40 050-9 见5.5.1条 潮湿热,周期性的 见5.5.2条 盐雾 见5.5.3条 温度突变 见5.6条 抗试剂的稳定性 见6.1条 电动机洗涤(IP X9K 试验) 见6.2条2.2 定义 2.2.1 概念 系统 功能上有逻辑联系的组件,例如ABS-系统(防抱死系统),ESP-系统(发动机次序操纵台系统)组件功能上有逻辑联系的零件,例如执行元件、传感器、控制器试样接受试验的系统或组件功能含有系统特定的功能和诊断功能2.2.2 缩略语I N额定电流T NH 对流受热温度,是一种在停车之后,在相应的技术要求范围内(见表2) 出现的最高环境温度T OL 这是一种较高的库房极限温度,是最高的环境温度,其在试样存放或传递是允许的.它含有例如漆层干燥和发动机舱的淤热.试样不得在这样温度中运转/T RT 室温(+23±5)℃.如果给出的温度没有偏差,这个温度也就是试验温度T UB,T OB 下限或上限的极限工作温度,就是最低和最高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 试样可以持久运行.恒定的自加热温度略去不计T UL 下限的库房极限温度,是试样存放或传递时允许的最低温度,试样不得在这样温度中运转.U Bmax 最大的工作电压,在此电压下,试样可以持续地运作U Bmin 最小的工作电压,在此电压下,试样可以运作U N 标称电压U PA 发电机在运行情况下的试验电压U PB 蓄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试验电压U PC 人工启动时电池极性变换接口上的试验电压2.3 汽车技术要求范围和技术要求种类见图1和表2图1-技术要求范围2.4 材料技术要求全部材料,润滑剂和表面涂敷材料,都必须满足危险物质工作条列(最新资料)的要求,以及满足VW 911 00汽车环境标准和VW 50 180规定的放射性能的要求.2.5 运行状况不同的运行状况区分如下:2.5.1 运行状况1试样不是电动的—运行状况1.1 导线未接通试样—运行状况1.2 全部导线的连接都是符合汽车组装要求的,不过是无电压的2.5.2 运行状况2试样电器运行时,电源电压U PB(电池电压)与关闭着的汽车(AUS发动机)中的电器是一样的.全部系统组合(例如传感器、执行元件)和导线都是接通的—运行状况2.1 系统和组件的功能未起作用(例如休止状态)—运行状况2.2 系统功能和组件功能可以满足相应条款中的工作要求和控制要求2.5.3 运行状况3试样运行着,电源电压为U PA(发动机和发电机运行着)全部系统和组件(例如传感器、执行元件)和导线都是接通的—运行状况3.1 系统和组件的功能未起作用—运行状况3.2 系统功能和组件功能可以满足相应条款中的工作要求和控制要求2.5.4 实验室中车身运行状况如同运行状况3.2,不过试验电压和电负荷都满足当时的试验要求2.6 功能状态该条款说明了试验的当时和之后的功能状态每一次试验都是对试样功能状态的说明,追加的技术要求在负荷表中记录下来并解释清楚.2.6.1 功能状态A试样在电子碰撞之时和之后,都能满足全部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的要求,其在有诊断能力的控制器情况下不会造成误差存储器输入的结果.2.6.2 功能状态B试样在电子碰撞时,满足全部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不过会有一个或多个功能处于规定的公差之外,而在电子碰撞结束之后,试样重又满足全部规定的试验参数,存储器功能必须维持功能状态A的水平.2.6.3 功能状态C试样在电子碰撞之时,满足一个或多个非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不过在电子碰撞结束之后,试样重又自动地满足全部规定的功能参数.功能缺陷是不允许的2.6.4 功能状态D试样在电子碰撞时,满足一个或多个非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不过在电子碰撞结束之后, 通过重新调整或简单的修理(例如更换了损坏的保险丝),试样重又满足了全部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2.6.5 功能状态E试样在电子碰撞之间,满足一个或多个非规定的功能试验参数,但在电子碰撞之后,必须经过修理和更换才能满足试验参数2.7 一般试验一般试验条件条件待试的试件,至少要有6个,为欲增添和提高技术要求,则至少要10个试样.全部试验都要使用经过预处理的试样来完成(预处理见5.1.1条).如果温度的公差数据缺项,则给出±2℃的公差.温度测试部位按DIN 50011-11和DIN 50011 –12进行如果没有提出其他要求,实行试验所要求的温度为T RT,相对湿度为25%至75%.试验电压必须满足表3的要求,其他试验温度只有在同大众汽车康采恩主管科研单位协商妥当之后方可采用,试验电压必须在试验报告中记载清楚.表3 – 试验电压试验电压1) 12V系统(V) 24 V 系统(V)U PA14±0.1 28±0.2U PB12±0.1 24±0.2 1) 试样上保持的试验电压3 电气的技术要求3.1 工作电压工作电压见表4表4 – 电压及其使用说明额定电压U N1)(V)工作电压U Bmin U Bmax(V) (V)使用说明12 6.015在起动过程中,功能必须保持不变12 9.015在“发动机AUS”情况下,功能必须保持不变12 10.815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功能必须保持现状24 上述数据往往要增一倍使用试样组如同额定电压12 V1) 概念按DIN 72251注释:工作电压贴近试样当试样接通网路时,网路容量要与线路负荷表中预先给定的电压值相适应3.2 工作电压扰动目的该项试验是模拟工作电压尽可能快速地扰动(工作水平平台)试验在图2中所描绘的电压曲线,是试样的电压曲线,这条曲线是在试验时从接线柱30和接线柱15上电源电压获得的在图3中所描绘的电压曲线,是试样的电压曲线,这条曲线是在试验时从接线柱75上电源电压获得的电压值,时间流程以及试验周期数,这些数据都取自表5表5中的全部电压曲线都是经过试验的图2 – 试样由接线柱30或接线柱15供电时绘成的电压曲线图3 – 试样由接线柱75供电时绘成的电压曲线表5 电压曲线上的电平/电压/持续时间技术要求见表6表6 – 功能状态3.3 反馈接线柱15上的电压反馈,最高只许达到1.0 V的电平注释:电容反馈通过保护电容器的放电电流没有反馈电流电容器如果在接线柱断电情况下出现T字形曲线≥10 ms的放电曲线,那就说明它已通过二极管与接线柱导线退耦3.4 电平:HIGH-LOW-Zustand(高-低-状态)的配合对于没有规定接口的试样,给出电平与输入状态的配合如下:≥U Bmin(最小工时)-2 VHIGH - 判读:U≤ 2 VLOW - 判读:U状态高度,即从LOW变为HIGH,或从HIGH变为LOW ,只有在超过或不超过其规定的水平线(电平)情况下才能进行对所有具备CAN-/MOST-Kommunikation(能够耦合/最大限度耦合)的仪器都适用的是:在接线柱15上终端负荷情况下的电平HIGH - 判读:U≥ 4 V≤ 2 VLOW - 判读:U3.5 在欠电压和过电压情况下的功能只要断定是过电压或欠电压,那就说明试样进入了安全运行状态,也就是表现出没有功能缺陷地运行状态.这时候,试样便是在返回工作电压区域情况履行试验任务,重又自动地恢复预先规定的全部功能.功能限制应在图纸和负荷表上说明图4 - 12 V额定电压网状连接系统的电压分辨率方块图从欠电压范围或过电压范围过渡到工作电压范围时,有≤0.5 V的滞后是允许的.各种用于发动机起动的重要控制器,如果说其在6 V和26 V之间肯定是有功能作用的, 那么:其它控制器由于没有误差存储器引入线,就未必有更多的功能作用.注释1 欠电压范围:在起动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的功能,在负荷表中必须予以说明注释2 欠电压范围:在起动过程中(例如外部起动模拟)应该保持不变的功能,在负荷表中必须予以说明注释3 “用于15.5 V ~ 17 V电压范围内 t<1 s的功能状态A”这条技术要求,不适用于直接接通电流的白炽灯工作电流3.6对于试样来说,功率消耗≥350 W时,电流变化速度应该是≤20 A/s.否则就必须有大众汽车康采恩的主管科技部门的批准.工作类别 3.23.7 静态电流吸收和静态电荷吸收静态电荷吸收,是作为稳定电流吸收的积分被计算出来的,从接线柱15 AUS的时间点开始,朝着接线柱15 AUS的方向外推到50天为止,就此而言,被采用的试样最高静态电荷吸收是从全部可想像到的汽车静态开始的.静态电流当量是这样一种电流量,它是由静态电荷吸收量除以50天得出来的.见图5图5 – 静态电荷吸收静态电流吸收期限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试样.在静止相位上的静态电流<0.1 mA 0mA当量适用于必须朝着接线柱15 AUS方向运行的试样,每个试样的静态电荷吸收持续时间不得超过50天0.12 Ah (安培小时).这样的电荷吸收也适用于朝着接线柱15 AUS方向上必要空转的运行否则必须经过大众汽车康采恩主管科技部门的批准工作类别 2.13.8 极性变换可靠性目的在外发动情况下,试样的电阻率是模拟极性变换的电池接线电阻率,该项试验不可用于下面的零部件—发电机—没有极性变换护罩的、带固定二极管的继电器试验试样要与汽车上接通电源的转换开关和保险装置相匹配.把极性变换的试验电压加到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min负荷时间 30电流负荷电流要符合负荷表的要求技术要求全部电子输出端都必须符合负荷表中过电流强度要求功能状态C3.10 过电压强度的长时间运用目的模拟发电机上有故障的电压调节器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20℃)温度T = (T试验电压17 V -0.2Vmin试验时间 60把试验电压加到全部电压输入端技术要求对于汽车必备的功能,全部按功能状态A所有其他功能,按最低功能状态C3.11 过电压短时间运用目的模拟用提高电压的办法进行外部起动(跳跃式起动)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试验电压26 V -0.2V试验时间60 s把试验电压加到全部电压输入端技术要求对于汽车起动的必备功能,全部按功能状态A所有其他功能,按最低功能状态C3.12 叠加交流电压目的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试验电压13 V叠加交流电压幅度(正弦) U = 1 V电压源的内电阻≤100 mΩ频率范围50 Hz至20 KHz摆动类别三角形,线性的min摆动周期 2min试验时间 10技术要求功能状态A3.13 电源电压的缓慢下降和上升目的模拟蓄电池的缓慢放电和充电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把试验电压加到所有的电压输出端电源电压从U Bmax下降到0 V电源电压从0 V上升到U Bmax电压变化(0.5±0.1) V/每分钟技术要求功能状态A,在工作电压范围之内功能状态C,在工作电压范围之外3.14 在电压波动情况下的复位性能目的在不同的电压波动下模拟试样的复位性能,该项试验通常用具有复位功能的,并可应用于实际的试样(用带有显微控制器的一般试样)来进行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试验实施对于≥10 s 调整U Bmin周期对于5 s工作电压下降情况,U Bmin约0.5 V对于≥10 s 调整U Bmin和实施功能试验每一试验周期,电压进一步下降约0.5 V(见图6).当电压达到≤0.5 V时,试验便告结束,电压改变须时100 ms功能状态A,在工作电压范围之内功能状态C,在工作电压范围之外3.15 防短路可靠性目的模拟输入和输出端上的短路输入和输出端(不包括负荷电路)必须防止U PA和短路试验全部输入和输出端都要依次防止U PA和短路试验工作要用激活的和未激活的输出端来完成工作类别 3.2试验时间60 s,每次短路3.18 中断目的模拟导线中断试验工作类别 3.2插头脚中断用于每一个插接的插头脚上,(将插头拔下又插上)中断时间10 s插头中断插头一个接一个(拔下又插上)在所有工作状态下(随便按那个顺序)进行试验中断时间10 s技术要求功能状态C3.19 电压降目的最大允许的电压降试验电子管放大系数中继电器与继电器触点相适应的试验试验工作类别实验室车身试验继电器触点电压降≤5 m V/A,但要绝对≤100 mV额定电流情况下的试验按图纸,负荷表或TL工作电流按图纸,负荷表或TL开关触点按VW 801 02电子输出端按图纸,负荷表或TL技术要求所允许的电压降在试验期间不得超过使用时间3.20 电磁兼容性(EMV)3.20.1 线路交织的干扰3.20.1.1 电源电路的干扰辐射技术要求按TL 820 66,负荷表或图纸3.20.1.2 电源电路的干扰强度技术要求按TL 820 66,负荷表或图纸3.20.1.3 传感器线路的干扰强度技术要求按TL 823 66,负荷表或图纸3.20.2 干扰辐射技术要求按TL 965,负荷表或图纸辐3.20.3 射干扰技术要求按TL821 66,负荷表或图纸3.20.4 抗静电放电[ESD]的抵抗力技术要求按TL824 66,负荷表或图纸4 机械性技术要求4.1 振动如果经过疲劳试验之后并没有提供出什么证据,则该项试验就不必再进行了.该项振动试验的目的,是要在接近于实际负荷情况下,使试样能顺利地发挥自己的功能.疲劳故障应能从振动外貌和振动时间中看出端倪.磨损试验不属振动试验范围.具有不同精度的振动试验是各种各样的,这种情况与试样的装配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样选好之后,将它们装到振动/滑动台相应安装位置上,连接起来的电缆、软管以及从属的配件,要满足装配的要求.电缆和软管要满足电子收集配件的条件,不影响试样进行试验.规定的数值要符合安装好的试样的具体情况.加速测量点就是试验台/试样的接口.对于庞大而笨重的试样(例如发动机、电动机或蓄电池),可以按DIN EN 60068-2-64的规定,与大众汽车康采恩主管技术科室一起商定,在试样固定点上取平均值.试样长度和试验顺序要在试验报告中叙述清楚.在汽车上,在低温或高温情况下,试验时可能出现振动疲劳应力,这时候,可以按5.2.1条提出的特定温度实现振动试验,电流供应如同5.2.1条中说的那样,要能维持持续运转.往后的全部试验都应适用于汽车上各种部件的试样,以至于3.5吨重的部件试样.技术要求在工作类别3.2情况下,取功能状态A在所有工作类别情况下,都不得有噪音.4.1.1 发动机附件的试验目的内燃机的振动是由两部分部件共同产生的:—正弦形的振荡激励,是由活塞运动的合力造成的—由所有其余部件运动合成的宽频带噪声激励起来的振动.试验两方面振动试验可以先后依次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正弦形的振荡激励方法和实施按DIN EN 60068-2-6每一空间轴线的试验时间22 h频率变动时间1倍频程/min,对数的曲线1所表达的试样,说明在发动机内安装的汽缸在5个以内曲线2所表达的试样,说明在发动机内安装的汽缸在6个以内对于在发动机内安装≤5个汽缸和>5个汽缸的那些组件,可以使用双曲线来表达(见图4)振荡波形及其相应的值见图7,图8,表7和表8图7. – 发动机配件正弦曲线的振荡波形表7 – 发动机配件正弦曲线的振荡波形线数值振荡激励的宽带噪音按DIN EN 60068-2-64进行试验 每空间轴线的试验时间 22 h加速度有效值 181 m/s 2图8 - 发动机配件宽带噪音振荡波形表8 – 发动机配件宽带噪音振荡波形线数值频率 (Hz) 功率密度谱 [(m/s 2)2/Hz]10 10 100 10 300 0.51 500 20 2000 204.1.2 联动装置配件的试验 目的 联动装置振荡可分为两个部分: — 正弦曲线振荡激励,由活塞运动合力造成的 — 宽带噪音振荡激励,由齿轮摩擦和其他运动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 注释:对于试样来说,联动装置内部产生的振荡可能会出现较高的值 试验 两次振荡试验可以先后依次进行,也可以同时完成 正弦曲线振荡激励 方法与实施按DIN EN 60068-2-6每空间轴线试验时间 22 h 频率变动时间 1倍频程/min,对数的 振荡波形及其相应的值见图9和表9图9.- 联动装置配件正弦曲线的振荡波形图表9 – 联动装置配件正弦曲线的振荡波形图值频率 (Hz) 加速度振幅 (m/s 2)100 30 200 60 440 60宽带噪音振荡激励实施按DIN EN 60068-2-64每空间轴线的试验时间 22 h 加速度有效值 96.6 m/s 2 振荡波形及其相应值见图10和表10图10.- 联动装置配件宽带噪音振荡波形图 表10.- 联动装置配件宽带噪音振荡波形频率 (Hz) 功率密度谱 [(m/s 2)2/Hz]10 10 100 10 300 0.51 500 5 2000 54.1.3 退耦吸气总管中零部件的试验 目的 该项试验专用于处在进气行程中的试样,这些试样不是固定地安装着的 在该试验区域的振荡是正弦曲线形的,是由于流进的空气的脉动而产生的 试验 振荡激励是正弦形的 方法和实施按DIN EN 60068-2-6每空间轴线的试验时间 22 h 频率变动时间 1倍频程/min,对数的 振荡波形及其相应值见图11和表11图11.- 退耦吸气总管中零部件正弦曲线振荡波形图表11.- 关于退耦吸气总管中零部件正弦曲线振荡波形的数值频率(Hz) 加速度振幅(m/s2)100 90200 180325 180500 801500 804.1.4车身配件试验目的该项试验专用于安装在弹簧承载的车身上的试样在这方面的振荡是宽带噪音,是由不良路段引起的试验振荡激励宽带噪音实施按DIN EN 60068-2-64每空间轴线上的试验时间8 h加速度有效值锐度1: 27.8 m/s2锐度2: 19.7 m/s2锐度3: 13.9 m/s2缺少锐度数据时,则使用锐度1,至于锐度3,只有同大众汽车康采恩主管科技部门商妥之后才能使用.降低或提高试验精度,对于一件特殊的试样来说,一定要与大众汽车康采恩相关的专业科室协商解决,并且详细记载下来.振荡波形及其相关值见图12和表12图12.- 车身配件宽带噪声振荡波形图表12.- 车身配件宽带噪声振荡波形值频率(Hz)功率密度谱锐度1[(m/s2)2/Hz]功率密度谱锐度2[(m/s2)2/Hz]功率密度谱锐度3[(m/s2)2/Hz]10 20 10 555 6.5 3.25 1.625180 0.25 0.125 0.0625300 0.25 0.125 0.0625360 0.14 0.07 0.0351000 0.14 0.07 0.0354.1.5行走机构零部件试验目的该项试验专用于非弹性体的试样(例如行走机构和齿轮的试样)在该试验范围内,振荡是宽带噪音,是由不良路段引起的.试验振荡激励宽带噪音实施按DIN EN 60068-2-64每空间轴线上的试验时间8 h加速度有效值 107.3m/s2振荡波形及其相应值见图13和表13图13.- 行走部分零部件宽带噪音振荡波形图表13.- 行走机构零部件振荡波形宽带噪音值频率(Hz) 功率密度谱[(m/s2)2/Hz]20 200 40 200 300 0.5 800 0.5 1000 3 2000 34.2 机械震动4.2.1 门和盖操纵系统/组件的连续冲击试验 目的 模拟门和盖使劲砰然关上 试验 试验实施按DIN EN 60068-2-29,冲击次数见表14 工作类别 1.2 冲击形式 半正弦的 标准技术要求 300 m/s 2, 6 ms 提出的较高技术要求 500 m/s 2, 11 ms 冲击方向 如果试样是固定在汽车上的,则与试样的方向相同. 表14 – 连续冲击试验的冲击次数安装处所 冲击次数驾驶员车门100 000 副驾驶员和客座车门50 000 后盖/门30 000 发动机舱盖3 000 技术要求 功能状态C4.2.2 车厢上操纵系统/组件的机械冲击试验 目的 模拟快速驶过马路牙子、石块和路边的深坑洼 试验 试验实施按DIN EN 60068-2-27 工作类别 3.2 冲击形式 半正弦的 技术要求 500 m/s 2, 6 ms 冲击方向 如果试样是固定在汽车上的,则与试样的方向相同 如果方向非已知的,则在该处空间的六个方向都要进行试验 冲击次数 空间的每个方向上冲击10次 技术要求 功能状态A4.3 坠地坠地试验试验 目的模拟坠地,如果是坠在混凝土地面上,势必损坏试样(例如前灯),所以不可这样坠地.试验试验实施按DIN EN 60068-2-32工作类别 1.1零部件数量 3每见试样坠地次数 2坠地高度 1 m接受坠物的地面混凝土地面坠地方向每个试样都有若干空间轴线每次坠地沿着一条空间轴线方向(即用壳体的一侧照准地面)每次坠地后都进行外观检查技术要求经过合格的外观检查,功能状态C4.4 卷边连接和插塞连接按VW 751 73-1和VW 603 304.5 汽车上电气和电子元件的插接件按VW 801 064.6 导线抗拉强度目的试样导线输出端上减轻拉力有效性的模拟试验工作类别 1.2在T RT的情况下加载按图纸在T OB的情况下加载按图纸s加载时间 30技术要求功能状态C5 气候方面的技术要求5.1 在恒温情况下的试验5.1.1预处理(环境空气中的无载存放)目的该项试验专用于正式试验开始前试样的预处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基本电路和电器元件的检测与修复、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与修复、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安全与舒适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修复、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和汽车整车性能检测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对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发动机机械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机械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传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与舒适电子控制系统的签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对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管理系统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够利用检测仪器设备汽车的综合性能及维修质量进行检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①能够制定汽车电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车调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电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②熟练使用通用工具、发动机机械维修专用工具;能够制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对汽车发动机机械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测;能够使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万用表、试灯、喷油器清洗仪等检修设备;能够制定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利用专用检测维修工具、设备、仪器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能够制定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③能够制定汽车传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制定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系统的故障;能够对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④能够制定计划,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汽车维修质量进行检查,并按计划实施;填写工作任务单,借助于专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对汽车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检测规范、规定检测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汽车的每一部分的系统运行功能进行检测,核查检测程序;⑤能够遵守操作规范,使用相关技术资料;能够用资料说明、核查、评价自身的工作成果;能够按规定使用工具、设备,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⑥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作业内容;能够分析故障原因,做出解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⑦具有成本意识;工作流程设计和控制;评估工作结果。
各个车厂的EMC标准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DC-10615:2004;DC-10614:2005福特FORDES-XW7T-1A278-AC通用GMWGMW3097-2006 GMW3100:2001 GMW 3172:2007德科T-752 DELCO日本日本汽车标准组织JASO D001-1994尼桑NISSAN 28400 NDS21(3) 28400NDS38[2],[3] 28401NDS02 马自达MAZDAMES PW 67600:2001欧洲标志,雪铁龙PSAB21 7110-2005 B21 7090大众汽车VOLKSWAGENTL 965 TL 82066 TL 82166 TL82366 TL82466 VW 801 01:2006菲亚特FIAT9.90110:2003罗孚MG ROVERMGR ES:62.61.627:2002TUV 7-Z0445:1995韩国大宇EDS-T-5006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SO 10605:2001机动车抗静电放电骚扰试验方法GMW3100:2001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ES-XW7T-1A278-AC:2003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GMW3097:2006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DC-10614:2002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DC-10614:2005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JASO D001-1994(第5.8条款)汽车零部件环境试验方法通用准则28400 NDS09:1996电子零部件的耐静电放电试验28400 NDS10:2000电子零部件的耐静电放电(操作部外加法)B21 7110:2001(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MES PW 67600:2001电子器件7-Z0445:1995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9.90110:2003 (第2.7条款)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MGR ES:62.61.627:2002汽车电磁兼容TL 824 66-2005静电放电抗扰度VW 801 01:2006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ISO 11452-5:2002 机动车零部件由窄带辐射电磁能引起的骚扰的试验方法第五部分:带状线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GMW3100:2001 通用汽车标准电子/电气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通用标准验证部分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B21 7090:1993(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28400NDS05:2002 电子零部件的耐电波障碍性试验B21 7110:2001(第7条款) 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GB/T 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MES PW 67600:2001 电子器件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7-Z0448:2001 电子系统带状线电磁兼容试验VW 801 01:2006 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TL 821 66-2004 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辐射干扰E/ECE/324 R10:2000+A1:1999 +A2:2004 机动车电磁兼容认证规定射频场骚扰感应的传导抗扰度试验ISO 11452-4:2005 机动车零部件由窄带辐射电磁能引起的骚扰的试验方法第四部分:大电流注入(BCI)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GMW3100:2001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B21 7090:1993 (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28400NDS05:2002 电子零部件的耐电波障碍性试验B21 7110:2001 (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EDS-T-5006:1993 电磁兼容零部件传导脉冲群敏感度试验程序MES PW 67600:2001 (第7.7条款) 电子器件7-Z0443:1997 电子系统耐电源线正弦波噪声试验(100kHz to 20MHz)7-Z0446:1995 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大电流注入试验9.90110:2003 (第2.7条款)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传导骚扰CISPR 25: 2008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GMW3100:2001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T-752 DELCO 产品试验标准电磁波频率干扰测量(CRFI)7-Z0470:1996 电子和电气系统电源线发射的静态噪声的测量B21 7090:1993 (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B21 7110:2001 (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MES PW 67600:2001 电子器件9.90110:2003 (第2.7条款)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DIN 57 879:1981 德国标准汽车,汽车电器,内燃机的抗无线电干扰自抗干扰:汽车电器的测量TL 965:2004 近距离去扰要求VW 801 01:2006 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GB 18655-2002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辐射骚扰CISPR 25: 2008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GMW3100:2001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MIL-STD-461E:1999 子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特性的控制要求B21 7090:1993(部分) (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7-Z0472:1996 电子和电气系统电波暗室辐射噪声的测量28400 NDS21:2002 电子零部件电磁发射B21 7110:2001 (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MES PW 67600:2001 (第7.7条款) 电子器件9.90110:2003 (第2.7条款)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E/ECE/324 R10:2000 +A1:1999 +A2:2004 机动车电磁兼容认证规定GB 14023-2006 车辆、船和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8655-2002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电子负载ISO 16750-2:2003 机动车电子和电气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二部分:电子负载GMW 3172:2007 汽车电子零部件通用要求分析/开发/验证程序环境、可靠性和性能要求DC 10615:2003 电气系统的电气或电子部件的性能要求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9.90110:2003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第2.7条款)7-Z0444:1999 电子/电气系统耐供电电压变化试验JASO D 001-1994 (第5.2~5.6条款) 汽车零部件环境试验方法通用准则B21 7090:1993 (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28400 NDS02:1999 耐电源波动试验标准28400 NDS81:1999 高速通信接口(500kbps)标准28400 NDS01:1992 耐异常电源波动B21 7110:2001 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第7条款)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MES PW 67600:2001 电子器件磁场敏感度MIL-STD-461E:1999 子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特性的控制要求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JASO D 001-1994(第5.10条款)汽车零部件环境试验方法通用准则9.90110:2003 (2.7条款)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7-Z0450:1996 电子系统磁场抗扰度试验28400 NDS22:1997 电子零部件的耐交流磁场试验B21 7110:2001(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EDS-T-5514:1999 电子零部件和系统电磁抗扰度-磁场MES PW 67600:2001 (第7.7条款)电子器件点火噪声28400NDS08:1991 电子部件的耐点火噪声性B21 7110:2001 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第7条款)MES PW 67600:2001电子器件导线耦合的传导瞬态脉冲抗扰度ISO 7637-1:1990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一部分:12VDC供电的客车和小型商用车-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ISO 7637-2:2004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二部分: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ISO 7637-2:1990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二部分:24VDC供电的客车和小型商用车-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ISO 7637-3:2007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三部分:供电电压为12V和24V沿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瞬态骚扰GMW3100:2001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5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JASO D 001-1994(第5.7条款) 汽车零部件环境试验方法通用准则9.90110:2003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2.7条款)7-Z0440:1997 电子系统信号线瞬态噪声抗扰度试验7-Z0441:1997 电子系统电源线瞬态噪声抗扰度试验B21 7090:1993(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28400 NDS04:1997 耐高频脉动试验标准28400 NDS03耐低频浪涌试验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MES PW 67600:2001 电子器件MES PW 67600:1995(第7.7条款)电子器件VW 801 01:2006 机动车电子电气设施通用试验条件标准TL 820 66-2004 汽车(kfz)电子部件的EMV(电磁兼容性)与导线相结合的干扰TL 823 66-2002 汽车电子部件敏感线路上的电磁兼容耦合干扰传导电压瞬态发射ISO 7637-1:1990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一部分:12VDC供电的客车和小型商用车-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ISO 7637-2:2004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二部分: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ISO 7637-2:1990 机动车传导耦合骚扰第二部分:24VDC供电的客车和小型商用车沿电源线耦合的传导瞬态骚扰GMW3100:2001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验证部分GMW3097:2006 通用标准电气/电子零部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要求部分ES-XW7T-1A278-AC:2003 元件和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全球要求和测试过程DC-10614:2002 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要求9.90110:2003 (第2.7条款) 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7-Z0471:1996电子和电气系统供给线上瞬态噪声的测量B21 7090:1993(第4条款)电气和电子装置环境的一般规定28400NDS28:2003有感性负载的电子零部件浪涌源规则B21 7110:2001(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MES PW 67600:2001电子器件低频传导抗扰度试验28400 NDS02:1999 电子零部件耐电源变化试验B21 7110:2001(第7条款)电子和电气设备有关环境的电气性能的通用技术标准MGR ES:62.61.627:2002 汽车电磁兼容MES PW 67600:2001电子器件汽车电磁兼容国际标准ISO 11451 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整车测试法(Road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by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Vehicle test methods)ISO 11452 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零部件测试法(Road ISO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by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Component test methods)ISO 7637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产生的电气干扰(road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by conduction and coupling)ISO 10605 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气干扰(road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electrostatic discharge)CISPR 12 车辆、机动船和内燃发动机驱动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Vehicles,boats,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riven devices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CISPR 25 用于保护用在车辆、机动船和装置上车载接受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ceivers used on board vehicles,boats and on devices)欧洲汽车电磁兼容标准95/54/EC 对于车内点火发动机产生的无线电干扰的抑制(The suppression of radio interference produced by Dark-ignition engines fitted to motor vehicles95/56/EC 车辆保安系统(Vehicle security systems)97/24/EC 2/3轮式车辆(wheeled vehicles)2000/2/EC 森林和农用拖拉机(Forestry and agricultural Tractors)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电磁兼容标准SAE J551-1 为车辆的装置的电磁兼容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总则(60Hz~18GHz)SAE J551-2 为车辆,机动船和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及方法(30MHz~1GHz)SAE J551-3 窄带测量SAE J551-4 车辆和装置的宽窄带测量方法和限值(150kHz~IO00MHz)SAE J551-5 电动车宽带磁场和电场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9kHz~30MHz)SAE J551-11 来自车外干扰源的整车电磁抗扰度(100kHz~18GHz)SAE J551-12 来自车载发射机干扰源的整车抗扰度测量(1.8MHz一1.3GHz)SAE J551-13 大电流注入(1~400MHz)SAE J551-14 混响室SAE J551-15 为静电放电SAE J551-16 抗瞬态电磁干扰SAE J551-17 抗电源线磁场干扰(60Hz~30kHzSAE J1113-1 汽车零部件的电磁敏感性的测量过程及限值总则(60Hz~18GHz)SAE J1113-2 传导抗扰度测量~导线法(30Hz~250kHz)SAE J1113-3 传导抗扰度测量~射频(RF)功率直接注入法(250kHz~500kHz)SAE J1113-4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BCI法SAE J1113-11 针对电源线的瞬态传导抗扰度SAE J1113-12 通过传导和耦合产生的电气干扰~耦合钳法SAE J1113-13 静电放电SAE J1113-21 用于电磁抗扰度测量的暗室(10kHz~18GHz)SAE J1113-22 由电源线产生辐射磁场的抗扰度测量(60Hz~30kHz)SAE J1113-23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带状线法SAE J1113-24 为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TEM小室法(10kHz~200MHz)SAE J1113-25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三层板法(10kHz~500MHz)SAE J1113-26 交流功率电场抗扰度测量(60Hz~30kHz)SAE J1113-27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测量——混响室法SAE J1113-41 用于保护车载接受机的车内零部件与组件的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及限值SAE J1113-42 对于瞬态传导辐射的电磁敏感度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1000-4-3 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一、测试标准1.1SAE_J1939商用车控制系统局域网络(CAN 总线)通讯协议1.2KWP20001.3GB-13837-1997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4GB/T9384-2011 广播收音机、广播电视接收机、磁带录音机、声频功率放大器(收音机)的环境实验要求和试验方法1.5GB4013-1995 数字音响技术术语1.6GB/T14277 音频组合设备通用技术条件1.7GB9374-88 声音广播接收机基本参数1.8GB2846-2011 调幅广播收音机测量方法1.9GB6163-2011 调频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1.10GB9883-88 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的传导抗扰度特性测量方法1.11Publication315 收音接收机设备的测试方法1.12GB/T 液晶显示器测量方法1.13GB 液晶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通用技术规范1.14QCT-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1.15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1.16GB/T 2423.17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1.17GB/T 2423.2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1.18GB/T 2423.34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方法1.19GB/T 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1.20QC/T 238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1.21QC/T 29106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22ISO16750-2:道路车辆-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供电环境1.23ISO16750-3:道路车辆-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机械环境1.24ISO16750-4:道路车辆-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气候环境1.25ISO16750-5:道路车辆-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条件和试验:化学环境1.26ISO20653汽车电子设备防护外物、水、接触的等级1.27ISO21848道路车辆-供电电压42V的电气和电子装备电源环境1.28GB 14023-2006 车辆、船和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29GB 18655-2002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1.30GB/T 17619-1998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31GB/T 19951-2005 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1.32GB/T 21437.2-2008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1.33iso11452 道路车辆窄带发射的电磁能量进行的电子干扰1.34ISO7637-2道路车辆--来自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第2部分:仅沿供电源线路的瞬时电传导1.35ISO 7637 – 3:Road vehicles --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conductionand coupling -- Part 3: Electrical transient transmission by capacitive and inductive coupling via lines other than supply linesISOTR10605—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气干扰二、测试项目2.1 SAE_J1939商用车控制系统局域网络(CAN 总线)通讯协议物理层—屏蔽双绞线(250K比特/秒)2.2 KWP2000诊断通信协议ISO 9141-2的基础上把数据交换系统扩展到了24V电压系统。
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汇总表3桥壳刚性4桥总成⽀承刚性5齿轮疲劳6噪声1静扭强度2扭转疲劳3临界转速1静扭强度2扭转疲劳1⼀般要求2基本性能3可靠性制动轮缸1总成性能要求制动主缸1性能要求液压感载⽐例阀1性能要求⽓压控制装置(制动系统阀类)1后下部防护装置2具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车辆储⽓筒1技术要求及试验⽅法钢板弹簧1性能要求扭杆弹簧1性能要求操纵拉索1技术要求取⼒器1⼀般技术要求1⼀般要求2⼒学性能3⽓密性能4耐久性5耐腐蚀性驱动桥筒式减振器1技术条件真空助⼒器1技术要求传动轴半轴燃油箱1安全性能要求后下部防护装⽓弹簧6抗拉强度1环境测试2⽀撑⼒测定3撑杆伸出速度4拉伸阻⼒5疲劳试验1伸缩试验2弹簧特性3垂直疲劳1性能2耐光性3寿命制动⽓室、1密封性2输出⼒特性储能弹簧制动⽓室总成3恢复性4耐久性5⾼温试验6低温试验7耐压试验转向机构1防⽌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1座椅总成性能2座椅强度1门锁纵向、横向半锁、全锁性能2门锁纵向、横向动态1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2⽓密性试验3长度变化率橡胶⽓囊遮阳板空⽓⼲燥器1技术要求轿车背门撑杆客车座椅1强度及安装要求⽩车⾝1安全带固定点安全带总成1性能座椅总成及⽩座椅头枕1性能要求车门锁门铰链1门铰链纵向、横向性能动软管4爆裂强度5抗拉强度6粘附强度7耐⾼温性8耐低温性9耐机油性10耐⽔性11耐臭氧性12尼龙软管的耐氯化锌性13接头的耐腐蚀性1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2最⼤膨胀量3爆裂强度4制动液相容性5挠曲疲劳6抗拉强度7吸⽔性8耐低温性9耐臭氧10接头耐腐蚀1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2真空度3爆裂强度4弯曲试验5粘附强度6耐⾼温7耐低温8耐臭氧9耐汽油10变形要求11耐腐蚀1曲率半径2反射率3撞击性能4抗弯性能1⾊牢度2拉伸性能1拉伸性能2硬度3耐液体性4压缩永久变形5热空⽓⽼化2⼒学性能3拉伸性能4压缩性能液压制动软管真空制动软管后视镜性能纺织品⽓压制动软管橡胶制品塑料制品1密度5热空⽓⽼化6冲击试验7状态调节8弯曲性能1燃烧时间2燃烧距离1拉伸强度2伸长率3耐⾼温4耐低温5疲劳寿命1外观2热性能3受⼒变形4表⾯硬度5耐溶剂6摩擦性能1硬度2拉伸性能3撕裂性能4压缩永久变形5脆性温度6热空⽓⽼化7耐臭氧8污染性、耐候性车辆⽤植绒密封条1耐磨损1硬度2密度3拉伸性能4断裂伸长5热空⽓⽼化6冲击脆化温度7热稳定性8耐臭氧9污染性汽车转向盘车辆⽤橡胶密封条汽车燃油箱1性能塑料制品汽车内饰材料汽车 V 带车辆⽤塑料密封条具1功率2光通量3前照灯配光性能4⽓体放电光源前照灯配光性能5前雾灯配光性能6后雾灯配光性能7倒车灯配光性能8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9回复反射器光度10后牌照板照明11前后位灯、制动灯、⽰廓灯配光性能12侧标志灯配光性能13驻车灯配光性能14三⾓警告牌光度16耐候性17耐温性18耐振动性19耐冲击性20防尘性21防⽔性22防盐雾性23温变及劣化1声压级2性能3耐电压试验4温度变化试验5湿热6振动7盐雾8耐久性车载接收机的⽆线电骚扰1骚扰电压1低温2⾼温3湿热4盐雾5振动6转换⼒喇叭汽车灯具汽车灯具15⾊温7耐电压8电压降9耐久性10操作⼒矩11触点通断12触点电压降13耐电压性能14温升性能15断电能⼒16插拔⼒17转换⼒矩18外观19档位20抗⼲扰特性21转换⼒22强度23绝缘电阻24过负载能⼒25⽚式插头插拔⼒26接线柱强度27安装部位强度28互换性29外形及尺⼨30⽓密性31超压性32抗温变1发电机性能2发电机耐久性3湿热试验4盐雾试验5振动试验1钥匙转动⼒矩2钥匙强度3转向锁强度4点⽕开关接线柱强度5绝缘电阻6触点电压降7触点温升8耐温性9耐盐雾10振动试验11耐久性1耐久性2插拔⼒3电压降4振动5低温试验6⾼温试验各种开关汽车⽤交流发电机汽车⽤带点⽕开关的转向锁车⽤电线束插接器、接线盒1尺⼨2电线与端⼦及接点拉⼒3电压降4低温试验5⾼温试验6湿热7盐雾8振动1电压降2低温试验3⾼温试验4湿热5振动6负载性能7电流周期耐久性8加速⽼化试验1低温试验2⾼温试验3耐振动4产品消耗功率5绝缘介电强度6插拔⼒7产品接线柱强度8耐久性1基本性能2电压变化3绝缘电阻4耐振性5耐温性6耐久性1声压级2电压波动3耐⾼温性4耐振动性5耐湿热性6耐低温性7抗⾬淋性8耐粉尘适应性9连续运⾏能⼒1基本性能2电压变化3起动特性4绝缘电阻5耐振性6耐温性7耐潮性8防溅性9频谱特性汽车⽤低压电线束汽车倒车报警器汽车⽤熔断器汽车⽤点烟器汽车⽤蜂鸣器车⽤电⼦警报器10耐久性1电压降2绝缘强度3超负荷性4耐振动性5耐撞击性6耐潮性7耐温性8耐久性9耐振动性10耐冲击性1分电器性能2分电器寿命1起动机性能2起动机寿命1性能2寿命2寿命2寿命1性能2寿命汽车电动门锁1性能、寿命1额定容量2⼤电流放电3低温放电4过放电5密封反应效率6荷电保持能⼒7循环寿命8耐振性9综合性能10极性11安全性12⽔损耗13外观14尺⼨及重量器汽车信号闪光器分电器点⽕线圈玻璃升降器1性能、寿命蓄电池汽车仪表1性能起动机电动刮⽔器洗涤器1性能继电器1性能1噪声农⽤运输车2照明与信号装置3制动4转向5操纵件指⽰器6灯具7座椅8喇叭9车速表10号牌板11外廓12侧倾13后视镜14⾃由加速烟度2燃油消耗量7声响报警9扶⼿1噪声摩托车1动⼒性3噪声4制动装置5操作件. 指⽰器 .图形标志6防盗摩托车8后视镜输车10⽀架1强制性标准检验2整车性能3可靠性⾏驶试验4动⼒性能5轻型车能量消耗量6重型车能量消耗量7车辆结构要求8功能安全要求9故障防护10标记11蓄电池排出⽓体动⼒蓄电池12.1 绝缘电阻12.2 爬电距离12.3 通风13动⼒蓄电池过点断开器14车载储能装置碰撞的特殊要求摩托车灯具1摩托车灯配光性能混合动⼒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1210⼀般要求15操作安全要求16故障防护要求触电防护17.1 绝缘电阻17.2 耐压17.3 电位平衡18防⽔19轻型车污染物排放电机及控制器20.1 电机空载转速20.2 冷态电阻20.3 匝间绝缘20.4 机械强度20.5 绝缘电阻20.6 耐电压20.7 过载保护20.8 振动20.9 环境试验20.10 转速试验20.11 耐久混合动⼒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2017⽇产柴试验规范QC/T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QC/T 294-1992汽车半轴技术条件QC/T 293-1992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法GB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法QC/T644-2000汽车⾦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T 491-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尺⼨系列及技术条件QC/T545-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法QC/T546-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法QC/T 307-1999真空助⼒器技术条件QC/T 77-1993汽车液压制动轮缸技术条件QC/T 311-1999汽车液压制动主缸技术条件QC/T 593-1999液压感载⽐例阀技术条件QC/T 36-1992汽车与挂车⽓压控制装置通⽤技术条件QC/T 35-1992汽车与挂车⽓压控制装置台架试验⽅法QC/T 37-1992汽车与挂车⽓压调节保护装置通⽤技术条件QC/T 38-1992汽车与挂车⽓压调节保护装置台架试验⽅法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QC/T 200-1995汽车⽓制动装置⽤储⽓筒技术条件QC/T29035-1991 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JISB 2705-87扭杆弹簧QC/T29101-1992 汽车⽤操纵拉索总成QC/T 319-1999⾃卸汽车取⼒器技术条件QC/T 207-1996汽车⽤普通⽓弹簧B28 4160轿车背门撑杆试验⽅法GB/T13061-1991 汽车悬架⽤空⽓弹簧橡胶⽓囊QC/T 629-1999汽车遮阳板EQCT-159-1999汽车制动⽓室台架试验⽅法EQC-193-1999汽车制动⽓室技术条件CCAP/SB 538.1-2001产品技术要求GB11557—1998防⽌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 14166 —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安全带及约束系统ECE R16安全带及约束系统ECE R17座椅GB 15083-1994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和试验⽅法GB 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法ECE R25座椅头枕GB 13057-2003客车座椅及其车辆ECE R80,客车座椅QC/T 633-2000客车座椅GB14167-199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ECE R14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15086-2004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法ECE R11门锁及门保持件GB15086-2004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法ECE R11门锁及门保持件GB16897-1997制动软管GB16897-1997制动软管GB16897-1997制动软管GB15084-199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ECE R46后视镜GB3920-1997纺织品⾊牢度试验,耐磨擦⾊牢度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第1 部分:断裂强⼒和断裂伸长率的规定条样法GB/T528-1998硫化橡胶或泪塑料性橡胶拉伸应⼒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31-1999橡胶袖珍硬度计压⼊硬度试验⽅法GB1690-1992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法GB1683-1981硫化橡胶恒定形变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法GB3512-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加速⽼化和耐热试验GB 1033-1986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法GB/T 1039-1992塑料⼒学性能试验⽅法总则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法GB/T 1041-1992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法GB/T 7141-1992塑料热空⽓暴露试验⽅法GB/T 1043-1993硬质塑料简⽀梁冲击试验⽅法GB/T 1843-1996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法GB/T 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 9341-2000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法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95/28/EEC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12732/T-1996汽车V 带GB/T13352-1996 汽车 V 带尺⼨GB/T 3686-1998V 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试验⽅法GB/T11545-1996 汽车 V 带疲劳试验⽅法QC/T563-1999 汽车转向盘试验⽅法QC/T639-2004 汽车⽤橡胶密封条GB 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法ECE R34防⽕QC/T639-2004 汽车⽤橡胶密封条QC/T641-2005 汽车⽤塑料密封条GB15766.1-2000 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尺⼨、光电性能要求、ECE R37 、 IEC809-1992GB 4599-1994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ECER1关于批准发射⾮对称近光和/ 或远光并装有 R2/ 或HS1 类⽩炽灯的机动车前照的统⼀规定ECER5关于批准发射对称近光或远光或两者兼有的机动车封闭式前照灯(SB )的统⼀规定ECER8关于批准发射⾮对称近光或远光装有卤素灯H1 、 H2 、H3、 HB3 、HB4 、 HB 、H7 )认可规定ECER20关于批准发⾝⾮对称近光或远光或两者兼有装有卤素灯(H4 )的机动车前照灯的统⼀规定ECER31关于批准发射⾮对称近光或远光或两者兼有的卤素封闭式(HSB )机动车前照灯的统⼀规定ECER112ECE R98关于批准装⽤⽓体放电光源的机动车前照灯的统⼀规定ECE R99关于批准⽤于已通过认证的机动车的⽓体放电灯具的⽓体放电光源的统⼀规定GB 4660-1994汽车前雾灯配光性能ECE R19前雾灯GB11554-1998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ECE R38后雾灯GB15235-1994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ECE R23、SAE J593 OCT95GB17509-1998汽车及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ECE R6、SAE J588 DEC.94 、GB11564-1998、ECE R3 、 76/757/EEC 、 ECE R69 、ECE R70、 ECER104GB 18408-2001汽车及挂车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配光性能GB5920-1999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廓灯和制动配光性ECE R7, SAE J222DEC.94 , *SAE J586 SEP95 , SAE J585DEC.1994 、 ECE R91 、 ECE R4GB18099-2000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GB18409-2001汽车驻车灯配光性能GB 19151-2003机动车⽤三⾓警告牌ECER77、CMVDR 127 、 ECER27 、 GA184-1999GB 4785-1998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T10485-1989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ISO/DIS 12346:1997 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A 406-2002车⾝反光标识GB 15742-2001机动车⽤喇叭性能要求和试验⽅法ECE R28QC/T 30-2004汽车⽤电喇叭技术条件QC/T 413-2002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GB 18655-2002⽤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法QC/T 198-1995汽车⽤开关通⽤技术条件QC/T 413-2002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27-1999汽车⽤电源总开关技术条件QC/T 218-1996汽车⽤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QC/T 504-1999汽车⽤点⽕开关技术条件QC/T 505-1999汽车⽤车灯开关技术条件QC/T 506-1999汽车⽤仪表灯开关技术条件QC/T 632-2000汽车⽤翘板式开关技术条件QC/T 219-1996汽车⽤脚踏式变光开关QC/T 20-1992汽车⽤⽓压式制动灯开关技术条件QC/T 729-2005汽车⽤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QC/T 413-2002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628-1999汽车⽤带点⽕开关的转向锁QC/T 413-2002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17-2001车⽤电线束插接器**QC/T707-2004 车⽤中央电⽓接线盒。
汽车零部件可靠性试验基理及失效数据分析摘要:目前,我国的汽车发展十分迅速,本研究利用工业机器人拥有六个自由度和较高控制精度的特点,来开发复杂运动轨迹的汽车部件可靠性试验,并通过自主设计的快换夹具来实现不同加载头对同一样品加载的可靠性试验。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汽车零部件产品;可靠性试验;快换夹具引言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认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已经从关注精致感知转变为更加关注汽车的可靠性,即关注汽车长期保持其功能的能力。
汽车可靠性,作为汽车重要性能之一,很多车企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可靠性,并且作为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设立专门的组织,在汽车设计阶段,提出可靠性要求并进行闭环,掌握汽车的可靠性水平。
在汽车产品设计的开发技术规范或与供应商签订的技术协议中,明确产品的可靠性目标要求,一些整车企业特别是合资车企,可靠性部分会提出RxxCyy形式的可靠性要求,一般会提出R90C50或者R95C50[1],甚至一些零部件会提出更高的可靠性要求,表示的含义是当达到规定的时间t时(此处的时间是广义的时间,可以是循环次数,工作时间等),该产品在置信度为50%的条件下,产品的可靠度要达到90%或者95%,甚至更高。
对于汽车零部件而言,因用户使用条件复杂,并且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极为广泛,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在设计或制造过程中,即使考虑非常周密,也必须通过试验进行检验。
针对可靠性的设计目标,必须通过可靠性试验,验证是否达到可靠性的要求,并且通过试验,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汽车在实际使用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不断进行改进,从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可靠性目标要求,如何设计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就成为关键,需要根据现有的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可靠性试验的样本量,并随着调整样本量,达到缩短试验时间的目的,或者能根据设计的可靠性试验,分析设计缺陷,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在可靠性试验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成功型和失效型两种。
汽车电线束的检测与标准解析(QC/T29106)汽车线束是连接汽车电子电器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的组件,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主要由铜制插接件(插头、插座)和塑料护套、电线等组成,插接件与电线压接后安装在塑料护套内,电线以线束捆扎、胶带包裹构成。
电线束在整车中的作用是将电气系统的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传递和交换,实现电气系统的功能和要求。
汽车线束遍布汽车的各个角落,有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线束、机舱线束,有在尘土飞扬、水、泥浸渍环境下工作的底盘线束,有跨接在门与车身之间长期反复伸缩的车门线束,有承载着大功率器件长期满负荷或过载工作的电力线束等,这些线束随着车辆在高温高湿的南方沿海、严寒的东北地区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同时经受着电气热负荷、机油汽油的浸蚀、颠簸振动等条件的洗礼。
所以要保证汽车线束的品质,必须从设计、选材、制造工艺、试验及装配等各个环节加以重视。
1 试验标准解析现行的汽车线束标准主要是QC/T29106《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及各企业的企标,试验项目大概有:检验端子与导线或导线接点的压接品质、接点的防水性能、线束的耐高低温及湿热性能、耐盐雾性能及耐振动性能。
如果按照这些条款进行试验,我们会发现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如QC/T29106中第4.11、4.12条高低温及湿热试验,标准要求在不工作状态下贮存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的包扎是否松散、绝缘护套是否脱开、电线导通率是否为100%;再如第4.14条耐盐雾试验:电线束经48h中性盐雾试验后导通率应为100%,无短路、错路现象;还有振动试验,按QC/T413规定的耐振动性能来试验,但线束如何安放?标准中并未明确,而且振动后检验的内容主要也只是外观,无电性能方面的检验。
如上种种,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这些试验项目不能完全验证线束及其辅材的材质、设计及工艺,不能完全达到试验验证的目的。
2 试验分类汽车线束试验按结构及材料分为接触件试验和线束试验;按试验类别分为机械性能试验、电性能试验、耐环境试验。
汽车电器及零部件检测
1. 汽车中限用有害物质铅,镉,汞和六价铬( ELV 指令)检测
■ 欧盟 ELV: Pb 铅、 Cd 镉、 Cr6+六价铬、 Hg 汞
■ 中国 ELV: Pb 铅、 Cd 镉、 Cr6+六价铬、 Hg 汞、 PBB 多溴联苯、 PBDE 多溴联苯醚目前我们所能检测的化学有害物质已经达到 260 种以上。
2.车内空气及车内饰件材料有机挥发物检测
■ 测试项目: 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等)、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雾化测试、气味测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氨、可
■ 吸入颗粒物等。
■ 检测标准: 能满足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本田等欧美系以及日系 VOC 标准。
■ 使用范围: 塑胶制品/橡胶/木制品/皮革/泡棉/织物/粘结剂/填充物/地毯/涂料等。
■ 袋子法测定 VOC 和醛酮类物质
■ 车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和醛类测试
■ 内部零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和醛类测试
■ 汽车材料总碳测试
■ 汽车材料甲醛释放量的测试
■ PV 3015 大众雾化实验
■ 汽车车内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
■ 汽车车内材料中醛和其他羰基化合物测试
■ D45 1727 汽车内饰雾化实验
3.金属及高分子材料测试(物理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测试
■ 机械性能测试: 拉伸测试、弯曲测试、硬度测试、冲击测试
■ 成分测试: 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微量元素分析
■ 结构分析: 金相分析、无损探伤、镀层分析
■ 尺寸测量: 三坐标测量、投影仪测量、精密卡尺测量
高分子材料及零部件测试
■ 物理性能测试: 拉伸测试(含常温及高低温)、弯曲测试(含常温及高低温)、冲击测试(含常温及高低温)、硬度、雾度、撕裂强度
■ 热性能测试: 玻璃化温度、熔融指数、维卡温度软化点、低温脆化温度、熔点、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
■ 橡塑电性能测试: 表面电阻、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介电强度、体积电阻率、耐电压、击穿电压
■ 内外饰件涂装性能测试: 光泽度、色差、涂膜厚度、附着力、铅笔硬度、耐磨性、耐人工汗液试验、耐刮擦试验、耐油品试验、耐清洁剂试验、涂层耐冲击试验
■ 燃烧性能试验: 垂直燃烧试验、水平燃烧试验、45° 角度燃烧试验、 FFVSS 302、 ISO 3 SAE J369、GM 9070P
■ 材料成分定性分析: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
4. 可靠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