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品质监管方法及其系统与制作流程
- 格式:pdf
- 大小:192.30 KB
- 文档页数:11
生物应用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鉴定与保护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以DNA序列作为物种鉴定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基于物种在其核糖体RNA基因上存在高度可变的区域,即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COX1),通过对COX1基因进行测序和比对,可以有效地鉴定和分类各种生物物种。
一、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COX1基因进行测序,得到该基因的DNA序列,并与数据库中的DNA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物种的鉴定结果。
COX1基因相对保守区域与高度变异区域相结合,保守区域用于设计引物,变异区域则提供了足够的变异性用于物种鉴定。
二、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1. 物种资源调查DNA条形码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DNA的采集和分析,快速准确地获取物种信息。
无论是陆地上的植物、昆虫还是水域中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在物种鉴定和资源调查中,DNA条形码技术减少了传统分类学中对各个器官进行繁琐的形态学观察工作。
通过对DNA条形码的分析,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调查工作并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 物种鉴别对于一些生物物种,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往往存在困难和误判,特别是在相似物种之间。
DNA条形码技术通过测序和比对,可以准确鉴定物种,避免了形态学上的歧义。
这对于保护珍稀物种和追踪入侵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物种保护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环境DNA的分析,可以了解特定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为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保护区域划定、生态监测和物种保护计划的制定中,DNA条形码技术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案例1. 物种鉴别案例以中国的两栖动物为例,传统形态学鉴定中鉴定出的物种数目有限,难以准确把握物种多样性。
研究者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国两栖动物进行了鉴定。
结果显示,中国两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大大超过了以往传统分类学上的估计结果,揭示了中国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鉴定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种间DNA基因序列差异来区分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是利用物种间线粒体DNA的COI基因(即编码线粒体酶cox1)的高变异区域序列,将它们转换成一串特定的DNA序列。
用这些DNA序列可以区分出不同物种。
因此,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鉴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系统保护中。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在于准确性和快速性。
传统的鉴定方法往往需要鉴定者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技术可以减轻这种依赖性。
此外,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鉴定通常只需要少量的样本,即使是受损的或者经过长时间储存的样本也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这使得它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DNA条形码技术使得研究者可以对物种鉴定的过程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
这也大大促进了数据的共享和比较。
此外,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帮助鉴定生物入侵物种和害虫,使得追踪它们的来源和扩散变得更加容易。
在生态系统保护中,DNA条形码技术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伦理学领域,研究者利用这种技术来鉴定国际贸易中的肉类和鱼类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DNA条形码也可以用于发现和鉴定受威胁物种,这些物种可能处于濒危状态,但是由于一些难以预测的原因,它们的分布地点或者数量无法完全确定。
这使得保护它们变得更加容易。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这种技术已经使用在了各种生物样本中,例如从血液、软组织、卵壳和环境样品中提取DNA。
此外,新的DNA 测序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和快速地分析DNA条形码。
尽管DNA条形码技术在区分物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有些相似的物种可能具有相似的COI序列,在这种情况下,鉴定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
此外,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不同物种的DNA样本的序列相似性。
因此,需要采用更多的方法来验证鉴定结果。
同时,也需要讨论如何解决在优化物种边界和DNA样本测序不完美的情况下正确鉴定物种的问题。
食品安全的DNA条形码鉴定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不断加深,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注度较高的话题。
而如何保证食品安全自然成为重要的话题之一。
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很多国家都开始采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追踪工作。
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即对食品材料进行独特的DNA序列标记,通过一系列操作,对其进行快速鉴定和追踪。
其原理基于不同物种之间的DNA序列的差异性,功效特异性强,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迅速准确鉴定食品品种采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可以迅速而准确地鉴定食品的品种。
以鱼类为例,它们在外观上很难辨认,但不同品种之间的DNA序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性鉴定出具体品种。
二、确保食品货源的稳定性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可以确保食品货源的稳定性。
对于一些进口食品或者海外采购食品来说,由于产地、品种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商业实践的闭环挑战。
而通过采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DNA序列的鉴定,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食品的来源地和品种,确保货源的真实可靠性。
三、保证食品产品的质量有效性在食品产品质量监管方面,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可以帮助确保食品产品的质量有效性。
由于食品的供货商在供应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对食品进行掺杂或假冒,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而采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可以准确追溯食品的种类和原料,解决食品的质量保证问题。
总之,食品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的出现,为食品追踪和溯源提供了根据,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相信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将会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分类学中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快速鉴定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别生物物种的分子标记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广泛用于鱼类分类学的研究中,可以高效地对大量鱼类进行鉴定分类。
本文将深入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分类学中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鉴定物种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物种特异性的DNA序列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物种。
这个方法首先针对特定的基因区域,如线粒体COI基因,选择一组标准引物,并将其应用于大量的不同物种。
然后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不同物种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与同一物种之间的DNA序列相比较,并制作一张物种分类的“DNA条形码”。
在鱼类分类学中,COI基因是最常用的DNA条形码标记,因为它在鱼类中高度可变、具备系统发育信息,并且在各种物种中保持高度保守的序列片段。
目前已经收集和存储了数以千计的COI序列数据,可以用于有关鱼类物种的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研究,加速理解鱼类物种的起源、分布和多样性。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鱼类分类学的领域,并为鱼类学的各个领域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创意。
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DNA条形码技术在以下两个方向的应用:1. 鱼类系统发育分类的研究运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鱼类古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分类学是其最为重要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应用之一。
DNA条形码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描述和记录多样性和分类,还可以确定各个物种和树按照演化分支的关系。
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区分同物种不同亚种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解决了传统分类学所存在的一些模糊性和争议性问题,具备了高效、准确、快速、代价低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2. 鱼类谱系地理学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鱼类谱系地理学的研究中。
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鱼类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布格局和进化历史进行深入探究,为探讨鱼类分布和多样性模式提供了有效方法。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技术。
它基于对基因组DNA中的一小部分区域的测序,可以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生物种类的方法。
因此,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分类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是种类非常多的一类动物,根据传统的分类学方法,鱼类的分类繁琐而复杂,不仅需要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判定,而且还要考虑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因素,因此鱼类的分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然而,随着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鱼类的分类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DNA条形码技术对于鱼类分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测定所有鱼类物种的同一区域的DNA序列,快速、准确地获取鱼类物种之间的遗传分化信息。
这个区域被称为“COI基因”,是线粒体DNA的一部分,相对稳定,且易于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因此,通过COI基因测序,可以建立一张鱼类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网络图,这个关系网络图可以反映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更为清晰地刻画各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对于鱼类分类学研究来说,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鱼类分类学家更好地了解鱼类的系统进化历史以及其形态学特征与遗传差异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些物种可能因为其相似的形态学特征被归为同一属或同一科,但是在遗传层面上,它们却有明显的差异,这就说明了它们的分类被漏识或被错误分类的情况。
另外,在鱼类物种繁多的情况下,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帮助分类学家快速地鉴别各个物种的身份,这在鱼类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于鱼类分类学研究的影响之外,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帮助构建鱼类遗传多样性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物种在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的差异。
这对于鱼类资源保护、遗传改良和鱼类育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分类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这种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COI基因虽然稳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同种内COI基因序列差异较大的情况,这些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物种间杂交等因素有关。
4种常见鲤科鱼类DNA条形码的研究王茜;金毅成【摘要】测定了天津地区养殖的彭泽鲫、黄金鲫、乌克兰鳞鲤、鲤鱼4种共13尾鱼长度为814 bp的COI部分基因序列,以白鲢、罗非鱼作为外群.利用Mega4.1软件进行序列组成统计分析、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NJ树),在NJ树上共发现由不同物种组成的5个分支,这与传统的分类学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COI基因部分序列不但可以作为物种辨识的良好DNA条码,而且在鲤科鱼类的种间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7【总页数】3页(P9281-9282,9316)【关键词】鲤科鱼类;DNA条形码;分子系统学;COI基因【作者】王茜;金毅成【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己知物种和发现新物种构建条形码标准数据库,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和分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1-3]。
与其他分子标记如RFLP、RAPD、基因芯片技术相比,DNA条形码具有易于构建统一的DNA条形码数据库;重复性高;使用方便等优势。
2003年在美国CSHA(The Cold Spring Harbor Asia Conferences)召开的全球会议制定了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projeet)的编定计划,并首次将DNA条形码技术用于海洋生物的普查研究[4]。
很多国际组织也自行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有较大影响和较大规模的组织包括FISH-BOL、Canadian Fauna和Birds等。
FISH-BOL组织计划对所有鱼类进行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重点针对1.5万种海洋鱼类的DNA条形码,目前己经获得5 000多种鱼类的DNA条形码数据。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物种鉴定一、DNA条形码技术简介DNA条形码技术是指使用DNA序列作为生物种类鉴定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生物基因组中保守的基因区域进行PCR扩增,将DNA序列转化为数字化的条形码序列,从而实现对不同物种进行鉴定的技术。
二、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鱼类是一类重要的水生生物,其中含有数以千计的不同物种。
传统的鱼类物种鉴定通常通过形态学、生态学等手段进行鉴定。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环境和物种群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形态变异。
而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为克服这些局限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在鱼类种群中确定遗传标记,通过对不同物种DNA序列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鉴定。
此外,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鉴定从鱼类组织样本、食品中提取的DNA,为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海产品贸易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手段。
三、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实践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例如,在中国,对崖州湾、琼东南沿海海域和福建沿海地区的多个鱼类群体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成功鉴定了大量物种,进一步丰富了鱼类资源数据库。
此外,在欧美等地区,也已经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许多鱼类进行了鉴定,例如北极鱼类、白鱼类、小丑鱼类等等。
总之,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与提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发挥出越来越多的作用,对促进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11月, 22(6): 1133-1141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5-03-13; 修订日期: 2015-04-20.基金项目: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700);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GHY11531); 水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A11);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作者简介: 李献儒(1989−), 男, 硕士研究生, 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 E-mail: lxrzxn@ 通信作者: 柳淑芳, 研究员, 从事海洋分子生态学研究. E-mail: liusf@DOI: 10.3724/SP.J.1118.2015.15090DNA 条形码在鲱形目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李献儒1, 2, 柳淑芳2, 李达2, 3, 杜腾飞2, 3, 庄志猛21.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3.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摘要: 采用PCR 特异性扩增获得中国近海鲱形目(Clupeiformes) 2科6属7种的48条线粒体CO I 基因序列, 结合从GenBank 筛选出的4科40属83种的CO I 基因序列225条, 对鲱形目鱼类的CO I 条形码基因特征、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探索了DNA 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
结果表明, 4科41属90种273条CO I 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28.3%、C: 28.3%、A: 24.2%、G: 19.2%, 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偏倚性。
鲱形目鱼类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1, 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 种间距离为种内距离的41倍; 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 97.8%的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均为单系。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鲤科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通过对生物样品中特定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快速、精确地鉴定生物物种。
在鱼类物种中,线粒体CO1基因序列被广泛用于DNA条形码分析。
本文将探讨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鲤科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一、线粒体CO1基因的特点线粒体CO1基因是线粒体DNA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一。
该基因在不同鱼类物种中的序列变异性非常高,但同种鱼类物种中的序列差异很小。
这一特点使得线粒体CO1基因序列成为一种很好的DNA条形码。
此外,线粒体CO1基因的序列长度大约在650个碱基对左右,长度适中,易于测序和分析。
二、鲤科鲌属鱼类物种的特点鲌属(Carassius)是鲤科(Cyprinidae)中的一个属,包括了很多鲫鱼的近缘种。
该属鱼类物种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和分布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仅仅基于形态的特征来判断鱼类物种的真实身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三、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由于鲌属鱼类物种的形态和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线粒体CO1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来鉴定不同鲌属鱼类物种之间的差异。
研究表明,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可以成功地鉴定不同鑫龙鱼种群之间的态差异,且比传统的形态鉴定方法更为准确和高效。
此外,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于鱼类物种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种群遗传学研究、鱼类物种起源和演化研究等领域。
研究还表明,DNA条形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护和管理鱼类物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DNA条形码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高效: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大量的鱼类物种,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更为高效。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监管方法及其系统,所叙方法包括:(1)提取鱼类及其生肉制品DNA,获取分子条形码序列,即线粒体COI同源序列(2)通过DNA条形码数据库进行物种鉴定,将分子鉴定结果与产品信息转换为二维码图像粘贴至包装表面;(3)鱼类及其生肉制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可借助智能设备扫描商品唯一的二维码获取产地、种类、加工记录、产品检测等信息。
本技术将分子生物学条形码与二维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商业流通中鱼肉制品的自动化监管。
技术要求1.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品质监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鱼类制品分子条形码序列:提取样品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设计、测序及数据处理;步骤二、DNA条形码数据库鉴定:进行序列相似比对,分析遗传距离,获得鱼种类鉴定结果;步骤三、根据步骤二鉴定结果结合其生肉制品的商品信息输出二维码标识:基于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平台按照产品批次生成二维码图像,打印、粘贴防水标签;步骤四、不同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立即可获得鱼类及其生肉制品信息,追溯任意同类产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鱼肉制片样品DNA条形码有效序列长度大于50bp。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作为DNA条形码片段为线粒体COI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特异性引物序列为:COI1-F:TCAACCAACCACAAAGACATTGGCACR,COI1-R:TAGACTTCTGGGTGGCCAAAGAATCA;COI2-F:TCTCAACCAACCACAAAGACATTGG,COI2-R:GACTTCTGGGTGGCCAAAGAATCA;COI3-F:TCAACCAACCACAAAGACATTGGCAC,COI3-R:TAGACTTCTGGGTGGCCAAAGAATC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鱼肉制片的样品来源为鱼类组织样本或血液样本,所述组织样本包括鳍条、肌肉、鳞片和粘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相似性比对获得鱼类物种名,相同种类鱼类DNA条形码相似度高达99%,不同种类鱼类及其生肉制品间的遗传距离>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DNA 条形码数据库作为整个系统的工作平台,实现基因条形码与商品信息一一对应,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码包含物种图像、DNA条形码图解、物种序列、产品名称、单位规格、储藏方法、流通表单、鱼类产地、养殖情况、生产操作记录、产品加工记录、产品检测记录或其他详细溯源信息,实现鱼类质量溯源信息的管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码防水标签粘贴在商品包装表面或者固定在鱼类尾部鳍条,所述二维码采用的材料为可食用油墨,所述可食用油墨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食用色素色剂10-35份;食用连接料20-85份;魔芋葡聚糖0.001-0.05份;食用纳米SiO2 0.5-5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二维码防水标签被智能手机任意扫描,通过GPRS 网络、3G 网络、4G 网络和WiFi网络中的任意一种查看产品的信息。
技术说明书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品质监管方法及其系统技术领域本技术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品质监管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现代商品零售业条形码编码系统是一种由计算机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信息系统,原理是通过N个数字的排列组合得到10N种编码方式,每一种编码代表一种商品,依次区分不同类型商品,实现商品信息的自动化扫描。
类似地,DNA序列作为遗产信息载体有A、T、G、C四种碱基,那么从理论上讲,只需10个碱基位点就能出现410种(大于10亿)编码方式,远大于现存物种的数目。
但在现实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是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某些位点上的碱基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减少了编码组合的数量。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短时间内获取几百个碱基甚至更长的特异性DNA序列。
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为生物分类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DNA条形码(Barcoding)是一种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基因组DNA上一个标准的或者大家公认的基因片段,作为分子靶标来进行大范围扫描完成种级水平的物种鉴定。
我国是鱼肉消费大国,鱼类及其生肉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生鱼片、海鲜、冷冻加工品(鱼片或者鱼段)、烤鱼片及鱼糜制品等。
近年来鱼类及其生肉制品的掺假行为频频曝光,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的鱼类生产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规范管理手段,造成鱼类产地来源不明、不同种类标价混乱,消费者对购买的鱼类产品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加之药物残渣、毒素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伪劣的鱼肉制品产品质量下降,威胁着人民健康。
如何快速有效的识别鱼类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学调查、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诸多领域至关重要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水产品商业化监管方法及其系统,可准确、高效的完成鱼类及其生肉制品的快速鉴定。
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鱼类及其生肉制品品质监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鱼类制品分子条形码序列:提取样品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设计、测序及数据处理;步骤二、DNA条形码数据库鉴定:进行序列相似比对,分析遗传距离,获得鱼种类鉴定结果;步骤三、根据步骤二鉴定鱼种类结果结合其生肉制品的商品信息输出二维码标识:基于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平台按照产品批次生成二维码图像,打印、粘贴防水标签;步骤四、不同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立即可获得鱼类及其生肉制品信息,追溯任意同类产品信息。
优选地,所述步骤一鱼肉制片样品DNA条形码有效序列长度大于50bp。
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作为DNA条形码片段为线粒体COI序列。
优选地,所述步骤一特异性引物序列为:COI1-F:TCAACCAACCACAAAGACATTGGCACR,COI1-R:TAGACTTCTGGGTGGCCAAAGAATCA;COI2-F:TCTCAACCAACCACAAAGACATTGG,COI2-R:GACTTCTGGGTGGCCAAAGAATCA;COI3-F:TCAACCAACCACAAAGACATTGGCAC,COI3-R:TAGACTTCTGGGTGGCCAAAGAATCA。
优选地,所述步骤一鱼肉制片的样品来源为鱼类组织样本或血液样本,所述组织样本包括鳍条、肌肉、鳞片和粘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二相似性比对获得鱼类物种名,相同种类鱼类DNA条形码相似性比对相似度高达99%,不同种类鱼类及其生肉制品间的遗传距离>2%。
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DNA条形码数据库作为整个系统的工作平台,实现基因条形码与商品信息一一对应,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二维码包含物种图像、DNA条形码图解、物种序列、产品名称、单位规格、储藏方法、流通表单、鱼类产地、养殖情况、生产操作记录、产品加工记录、产品检测记录或其他详细溯源信息,实现鱼类质量溯源信息的管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二维码防水标签粘贴在商品包装表面或者固定在鱼类尾部鳍条,所述二维码采用的材料为可食用油墨,所述可食用油墨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食用色素色剂10-35份;食用连接料20-85份;魔芋葡聚糖0.001-0.05份;食用纳米SiO2 0.5-5份。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食用连接料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水20-80份;油20-80份;乳化剂0.01-20份。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油为大豆油,甘油,氢化大豆油,氢化蓖麻油、精制玉米油或橄榄油的其中之一或者任意组合。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乳化剂卵磷脂、黄原胶,聚山梨酯80或阿拉伯胶的其中之一或者任意组合。
将食用色素色剂、魔芋葡聚糖加入水中,搅拌溶解,再一次加入食用连接料、魔芋葡聚糖、食用纳米SiO2溶解,研磨得到食用油墨。
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二维码防水标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是GPRS网络、3G网络、4G网络和WiFi网络中的任意一种查看产品的信息。
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能在缺乏专业鉴定人员情况下对鱼类及其生肉制品不同大小或者残缺个体进行准确鉴定,具有准确、迅速、便捷和费用低的特点。
2、本技术鉴定方法对使用的仪器要求较低,一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均可进行,测序长度要求较短,在满足准确鉴定鱼类种类前提下,大大节约测序成本。
3、本技术中鱼类及生肉制品独有一个二维码,不同种类、个体和批次产品间均有差异,不易伪造和仿造。
此信息具备唯一可靠性,具备“一物一码,全程追溯”特征,避免张冠李戴。
4、本技术形成了现代化水产品信息服务系统生产者-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生态链,鱼类制品二维码与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相关联,养殖、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相关联的个人、企业或者相关部门都被完整记录下来,这种现代化水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利于有关部门对鱼类及其生肉制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5、二维码具有储存量大、安全性高的特点,包含除了文字和数字外大量可供消费者参考的信息。
6、防水标签粘贴在商品表面或者固定在鱼类尾鳍,可防止商品流通过程中信息的损失。
二维码具备自动错误纠正能力,即使商品二维码变脏或破损,也可自动恢复数据,适应产品流通中标签一定程度的损坏。
7、二维码信息中包含了DNA条形码图解,不同颜色标识不同碱基,更直观的反映鱼的基因信息,可追溯的信息更加准确、全面。
二维码是可以脱离数据库而单独使用可以用以消费者扫码印制条件要求不高,可被多种阅读设备识读。
8、DNA条形码有效序列长度大于50bp,已包含足够的信息用于鱼肉制品鉴定。
9、本技术采用的条形码片段为线粒体COI(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与整个基因组DNA相比要短得多;二是在细胞内的拷贝数高,获得技术简单;三是序列非常保守,在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只有1-2%的差异,而近缘种间的差异大,非常适合作为DNA条形码技术的分子标记。
对于鱼类具有较高的物种识别能力,可大范围进行种类扫描,减少鱼类鉴定的工作量。
10、本技术仅采用三对特异性引物序列就完成常见鱼类DNA条形码PCR扩增,鉴定出鱼的种类,减少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