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始社会的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7
原始社会建筑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着名工匠公输般(鲁班)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第三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第七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建筑一、旧石器时代的住所(1万年前---数十万年)住所山洞的特点:选择什么样的山洞居住?住所山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较高;3、洞里干燥;4、背风;5、住在洞口的前部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约1万年---B.C2100年)属氏族社会,有了农业、定居中国有三支古文化:1、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4500年前龙山文化父系4500---4000年前2、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3、北方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内蒙地区首先发现)冬则居营窟,下则居增巢----《礼记》穴居北方为主巢居南方为主(一)、从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二)、从巢居发展到地面建筑(三)、父系氏族时期的建筑1、建筑形态有了变化1)、出现吕字形半穴居;2)、大房子消失;3)、出现大型排房式住居。
2、出现了私有窖藏3、技术上有了发展1)、地面建筑比重上升;2)、白灰面发展了;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三、原始建筑活动的几点启示1、建筑的基本矛盾:2、从原始建筑看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渊源框架承重体系墙承重体系3、从原始建筑活动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4、原始建筑的每种居住形式至尽仍被延承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建筑一、规划思想(一)、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体现的规划思想《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宫考工记》,作者不详,可能是多人所著,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
它记述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工业技术水平,涉及到木工、金工、制造、冶炼等30个工种,书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包含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声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成,可称为“百工之事”。
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古建筑-建筑起源(一)目录原始社会-混沌的空间空间的启蒙太阳的崇拜祭坛的形成“天启”建筑观奴隶制社会的建筑古代埃及的建筑石建筑的能工巧匠玛斯塔巴(Mastada)-金字塔的原形多层金字塔的演化峡谷里的陵墓太阳神庙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乌尔观象台萨艮王宫-亚述文明的遗迹帕赛玻里斯宫古代爱琴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克里特迈西尼古代希腊的建筑圣地建筑群柱式的演进雅典卫城古罗马的建筑辉煌的成就最早的建筑理论与型制的形成恺撒广场图拉真广场剧场和斗兽场万神庙卡瑞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美洲古代建筑内容原始社会-混沌的空间空间的启蒙太阳的崇拜祭坛的形成“天启”建筑观●空间的启蒙人类历史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是在原始的蒙昧与洪荒时代度过的。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对人类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大约不能不对人类原初时代的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所了解。
人类文化的原初阶段,对于环境自身的外在空间的认识与理解处于一种混沌与朦胧的状态。
在一个相当长的日期内,原始人不清楚自己的所在,不理解何以所载,何以所复,没有空间方位的概念,没有上下左右的区分,人们赖以栖身的巢穴或岩洞,也只是一个直觉的存在。
原始人对外在空间的最早感觉,是从对外在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中获得的。
首先,给以原始人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太阳的朝起夕落。
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的基于太阳崇拜,生殖崇拜之上的早期神话与原始巫术,隐蕴了人类对于外在空间感觉的最初冲动。
早期人类文化中,有许多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岩画,彩陶是与日月与生殖器有关的。
●太阳的崇拜太阳崇拜人类早期有许多建筑与太阳有关。
想象中的太阳车想象中的太阳车原始人对上和下的理解,最初可能也与太阳的起落有关,人们首先把太阳想象成为一只可以飞越空中的鸟,如远古中国人想象太阳为三足乌。
然后,原始人又从直接的观察中,想象其常常栖息在树梢上。
中国神话中的神树——东方的扶桑与西方的若木,就是为太阳鸟起落之时栖息用的。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的原始文化“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一、建筑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
⒈南方,巢居⒉北方,穴居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河姆渡等(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2. 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⒈仰韶文化早期建筑遗迹:⑴.1933 年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有五座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呈圆形排列;每个大房子又各有一群(14─15个)小房子,其房门都朝向各自的大房子。
遗址外围有三条防护沟;遗址西为制陶区,东为墓地。
⑶.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46 座小房子,门口有阶梯通道通向大房子,或方或圆,供对偶家庭使用;大房子主要是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公房。
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 以藏储公共财物。
遗址周围有深5m 宽6m 的防护沟,北为墓地,东北为窑场。
【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面积为20─40 m2,半穴深度为500─800 mm 。
门口斜梯通向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土夯实;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地面抹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
第讲原始社会建筑第一讲(Pre-historic Archi.)约公元前300万年—前3000年一概述1. 生产方式;原始狩猎——畜牧原始采集——农耕经济2. 原始艺术与宗教;原始艺术与宗教对自然的恐惧——对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原始宗教——纪念性居住建筑——原始艺术——壁画3最初的建造死者/生者安慰亡灵·祈求转生·避风雨虫蛇·祭祀·庆祝·观测等环境·地理条件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建筑文明· 目的· 对象古埃及·古西亚·古爱琴·古代中国(南/北)土•石•木•芦苇•蒲草•竹等;· 材料及加工砍斫/打磨等,绑扎•搭接•砌筑•版筑•榫卯•张拉等斧•凿等·工具模仿•创造采集•仪式•加工•庆典•使用与维护·方式· 过程墓葬•建筑•构筑物等建筑史关注建造的完整过程和更广泛的相关因素,· 结果而不仅仅是建造的结果。
· 源起·奴隶社会是人类大规模建筑活动的开始农业手工业间的分工· 分工与建筑·农业、手工业间的分工·脑体分工,出现专门从事建筑活动的人·两河一带最早的村落· 两河带最早的村落·一块泥砖上留下的山羊脚印·最早的痕迹杰里科,最早的城市痕迹,约9000年前· 源起·埃及的上、下空间观西亚的里外空间观· 空间观·西亚的里、外空间观·中国的前、后空间观地理环境对早期的建筑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 奴隶社会原始建筑的共同法则与各自特点·信仰:轮回、对复制品的崇拜(尼罗河的婚礼)· 共同法则正面法则:尽量展示全部·展示等级观念(类似儿童画):人比树大· Prototype· 原型·一切并非源于巫术的表现形式都是毫无用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