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理论思考题(1)
- 格式:docx
- 大小:21.29 KB
- 文档页数: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知识点:(一)竞技体育的构成判断题: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单选题: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多选题: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判断题: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3、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单选题: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教练员B.运动员C.裁判员D.球迷和观众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多选题: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A.竞争性 B.规范性 C.公平性 D.观赏性8.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A.比赛项目B.比赛规程C.比赛规则D.比赛安排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判断题:1.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学思考题第一章1、竞技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举例说明)P1(借笔记抄)2、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变化P4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P8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P115、运动训练理论的划分层次P13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P15第二章7、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P298、训练实施系统P329、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应注意P4010、选拨体系应注意P41第四章1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P961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及症候P107.10813、连续负荷及其效应P10714、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P10915、信息的运用(借笔记抄)第五章16、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P11717、运动训练方法的五个发展阶段(5是混合训练阶段)P12418、现代训练方法发展方向P12519、运动训练方法基本分类P12820、怎样操作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P131 第六章21、体能训练的意义P16422、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P16523、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P16724、力量训练方法P171(借笔记抄)25、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P173(借笔记抄)26、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或要素P175(借笔记抄)27、速度素质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特征及任务P17928、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P18129、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P18430、耐力素质分类P19031、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P19832、处理有氧无氧耐力的关系应注意P201第七章33、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P20734、运动技术评价P20835、运动技术评价常用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P20936、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P21237、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关系P22038、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P22339、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P22640、运动技术创新的意义P226(借笔记抄)41、运动技术预见的三个层面P23142、运动项群技术的训练要点P233第八章43、举例说明战术在所修专业中的运用P24244、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P25245、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P25646、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P257第九章47、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的关系P26148、目标设置技能P26449、注意技能P27250、运动智能的训练P28151、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285第十章52、运动训练计划实例P288(借笔记抄)53、运动训练过程基本结构P28954、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基本部分P29155、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高原现象P31956、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P321第十一章57、年度训练计划周期类型的选择P335(借笔记抄)58、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P34259、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P34260、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安排应注意P352第十二章61、训练内容交替安排原理P368(借笔记抄)第十三章62、赛前准备的训练工作P41463、参赛心理准备包括P41664、参赛准备方法与程序P42065、思维转化策略P42266、教练员赛场指挥依据与原则P42867、教练员赛场指挥方法P43068、影响运动员参赛行为的因素P43569、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P44070、参赛总结的内容与写法P44971、参赛总结的原则和注意事项P451第十四章7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P462(借笔记抄)7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P46274、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P464。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4.专项体能训练:是指采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和战术并在比赛中顺利有效地运用,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5.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6.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体能训练原则:是依据体能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体能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8.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9.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10.力量素质:人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11.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最大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2.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阻力时,使器械或人体产生可能的位移,它是肌肉加速度能力是表现。
13.力量耐力:运动员在一定阻力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15.耐力素质:是指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16.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负荷的条件下,为了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劳的能力。
17.速度障碍:是指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体能训练时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2、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并对掌握专项技术、战术,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指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改善身体形态,为专项成绩提高打好基础的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专项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在比赛中顺利有效的运用,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4、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的实际要求,提出几个原则,包括:自觉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原则,“三从一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及回复原则。
5、自觉性原则:基本要求:1:对运动员加强训练目的性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2: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正确的运用动力。
6、区别对待原则:整个训练过程必须依据该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论依据:1:运动专项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和比赛条件的多变性。
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员个体特征。
2:正确认识运动员专项的基本特征。
3: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条件。
4:处理好运动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7、一般和专项训练原则:一般训练的目的是为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各方面的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则是直接为创造优异的专项成绩服务。
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理论依据:1:有机体式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体能训练学:又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指争辩和提醒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和根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体能:运发动机体的根本运动力量是运发动竞技力量的重要组成局部。
3、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负身体形态,提高运发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进展运动素养,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4、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5、身体机能:运发动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6、力气素养: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抑制或对抗阻力的力量。
7、速度力量:人体进展快速运动的力量。
8、耐力素养:运发动抑制疲乏的力量。
9、柔韧素养: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力量。
10、运动性疾病:机体对运动过量或缺乏,不适应或训练不当,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或原有的内环境紊乱加剧,发生身体机能特别或疾病,甚至生命活动障碍而消灭的病症和体征。
11、搏斗工程特征:运发动双方以徒手或手持兵器的方法,遵循肯定的规章,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寻求成功的竞技体育运开工程。
二、填空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动身,科学地进展大负荷训练的原则。
2、体能训练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养、安康等诸因素。
3、速度力量包括:反响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广义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养。
5、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消逝三个阶段。
6、足球运动的工程特征: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易行性。
7、足球运发动的体能特征:特异性、时间局限性、个体性、整体性。
8、篮球运动的工程特征: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对抗性、节奏性、多变性、准确性。
9、徒手搏斗的技术方法一般为:踢、打、摔、拿。
10、进展力气耐力的主要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1、运动性疲乏总结为:形体疲乏、脏腑疲乏、神志疲乏。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一、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争取荣誉。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力,提升其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
其次,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在竞赛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再者,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最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和竞技表现。
2、简述运动训练原则及其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需要原则: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的需求来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使训练与比赛紧密结合。
例如,在篮球训练中,根据比赛中频繁的身体对抗和快速的攻防转换,加强体能和对抗能力的训练。
(2)动机激励原则:通过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给予奖励和表扬等方式来激励运动员。
(3)有效控制原则: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训练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
比如,定期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系统训练原则:将训练视为一个长期、连续、有序的系统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阶段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例如,对于长跑运动员,要遵循基础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比赛期训练等阶段逐步提高其竞技能力。
(5)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准备期主要进行体能储备和技术改进,比赛期则重点提高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
(6)适宜负荷原则:安排的训练负荷要适宜,既能够有效刺激运动员产生适应性变化,又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重要知识点梳理在准备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时,了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概念1. 运动训练的定义和目的:运动训练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训练目标。
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适应原理、连续性原理和个体差异原理等。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1. 体能基础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2. 技术训练:针对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培养运动员的专项技能和技术能力。
3. 战术训练:研究比赛规律,制定合理的战术方案,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智力水平。
三、重要的训练方法1. 循环训练法:通过分阶段、周期性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 阻力训练法:通过增加外界阻力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力量水平。
3. 间歇训练法:通过交替进行训练和休息,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4. 反应训练法:通过训练运动员的神经反应速度,提高运动员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基础理论知识点1. 运动生理学:包括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能量代谢过程、运动中的生理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2. 运动心理学: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训练中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竞技状态。
3. 运动解剖学: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的构造和运动机制,深入理解运动技能的实施过程。
五、考研复习建议1. 系统学习:建议将复习内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归类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多做笔记: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提取重点知识和关键概念,便于复习和记忆。
3. 实践结合理论: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总结通过对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重要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了解到了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重要的训练方法。
同时,也要重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等。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知识点:(一)竞技体育的构成判断题: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单选题: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多选题: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判断题: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3、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单选题: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教练员B.运动员C.裁判员D.球迷和观众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多选题: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A.竞争性 B.规范性 C.公平性 D.观赏性8.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A.比赛项目B.比赛规程C.比赛规则D.比赛安排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理论体系知识点:(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判断题:1.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名词解释: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叫做竞技水平。
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训练原则: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
超量恢复: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运动训练方法: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用分解训练法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环节的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益。
完整训练法: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问答题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哪些?答: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2、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答: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3、现代竞技体育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点?答: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竞技体育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竞技体育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理代奥动会百年盛事(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竞技体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群体性;(5)公开性;(6)观赏性5、简述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答:(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竞技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6、简述现代运动训练具备有哪些特点。
答:随着况技体育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与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总结第一章1、竞技体育的概念2、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哪些因素?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5、运动训练的概念?6、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7、训练学,项群,专项训练理论的概念第二章1、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2、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3、项群训练的理论意义?4、第二节各项群特点?第三章1、运动成绩的概念?2、竞技水平的概念?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4、竞技能力的概念?5、运动能力的概念?6、训练水平的概念?7、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的基本含义是什么?8、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9、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1、训练规律,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动机激励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有效控制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系统训练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周期安排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适宜负荷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区别对待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直观教练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适时恢复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3、竞技状态发展规律与大周期划分的对应关系?第五章1、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的概念2、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3、程序训练法的概念?4、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5、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概念?6、间歇训练法的概念?7、间歇训练法包含那些?8、持续训练法的概念?9、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10、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类型,特点?11、循环训练法概念,类型?12、比赛的概念?13、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1、体能概念2、运动素质概念3、力量素质4、力量素质的分类?5、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的概念6、每种力量的大概负荷方向?7、速度素质的分类?8、耐力素质的概念?9、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10、每种耐力的发展方法是什么?11、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概念?第七章1、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包含哪些内容?2、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3、特长与全面的关系?4、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第八章1、竞技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分类的概念2、例:举例说明集体项目中,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看概念)第十章1、训练计划的概念?2、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训练的主要特点?3、全过程中基础训练阶段过程中训练的要点?4、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概念?第十一章1、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的特点?2、比赛的分类?3、依比赛的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比赛都有什么训练学特征?4、年度训练计划中负荷安排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二章1、为什么基本训练周负荷的主要特点是加大负荷?2、训练课结构的概念?3、如何安排综合训练课各种训练内容的顺序?4、教练员的基本素质具备哪些?。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体能训练学:又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指研究和揭示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负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4、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5、身体机能: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6、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能力: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8、耐力素质: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9、柔韧素质: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0、运动性疾病:机体对运动过量或缺乏,不适应或训练不当,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或原有的内环境紊乱加剧,发生身体机能异常或疾病,甚至生命活动障碍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11、格斗项目特征:运动员双方以徒手或手持兵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寻求胜利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三、问答1,影响力量能力的因素?1),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的强度与频率2),肌肉的组织形态结构a,肌纤维的类型b,肌肉的生理横截面c,肌肉内肌纤维的数量d,肌肉的支撑附着面e,肌肉纤维的长度3),肌肉的反应特征2,发展和提高速度力量要注意的问题?1),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2),要在已经获得的力量的基础上,在快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培养表现这种力量的能力3),速度力量练习与单纯发展力量的练习相结合4),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量要适宜5),学习动作时,对动作的速度要求应严格区别对待3,影响速度能力的因素?1),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2),能源物质的储备及相应酶的活性3),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4),肌肉的组成部分4,速度障碍影响原因与应对措施P42(小题,大概清楚)①动作的速度和频率都产生较牢固的稳定状态;②刚参加训练者,不急于搞过细的速度专项训练,先进行预备性的全身身体训练,主要突出速度力量的训练;③高级运动员,应在一定阶段内减少速度练习,增加速度力量练习及其他一般素质的练习和专项素质的练习;④破坏速度障碍主要办法是创造一定的补充条件来突破形成的最高速度;⑤削弱和破坏速度障碍的依据是动力定型的空间特征较时间特征稳定5,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2),有机体活动时能量交换和获得的机能能力3),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4),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力量合理的分配6,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主要手段: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如持续跑、变速跑、变换训练环境的越野跑、法特莱克跑、间歇跑。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中周期通常持续()左右答案:4周2.“拉长-缩短”周期是指答案:肌肉离心收缩快速转换为向心收缩过程肌肉群先被拉长后再缩短3.下列是弹射式阻力训练的练习手段是答案:负重跳抛实心球4.按照人体在运动中的表现,速度可分为答案: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动作速度5.短跑的关键技术是答案:下肢的摆动着地技术最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6.灵敏素质的先决条件有答案:判断准确及时作出应答动作反应迅速7.发展灵敏素质的专项训练应考虑的因素有答案:运动时的空间因素训练时的场地情况运动项目供能系统8.无氧工作能力由()部分组成答案:ATP-CP分解供能糖酵解供能9.能量代谢能力发展的主要训练方法有答案: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10.平衡与稳定性训练的作用主要有答案:肌肉运动知觉静态与动态平衡关节稳定性11.理论解释运动员分期训练与恢复和适应之间关系的理论有答案:适应-疲劳理论刺激-疲劳-恢复-适应理论全身适应综合征12.训练周期通常可以划分成答案:小周期大周期中周期多年训练计划13.年度训练计划通常包括答案:过渡期准备期竞赛期14.在中周期分类体系中,中周期分为答案:转换型实现型积累型15.运动项目的动作特征分析要素主要有答案:动作模式的类型动作的类型和速度动作过程中肌肉收缩方式16.下列有关静力性拉伸练习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答案:可能对反应时间和跑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对爆发力和运动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预防损伤17.科学的准备活动包括答案:肌肉动员动态拉伸神经激活动作整合。
研究生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理论思考题﹡1.根据比赛针对性原则,结合自己的专项举例论述如何在体能训练中突破自己身体能力的“死角”或“软档”?
2.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分别是训练什么能力的?请根据自己的专项和经历论述如何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进行训练?
3.发展最大力量对发展体能有什么重要意义?采用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4.如何理解竞技运动的速度“核心能力”与力量“基础能力”的关系?它们与其它能力之间(如耐力等)的关系如何?
5.发展最大力量和发展力量耐力有哪些区别?请根据专项要求分别加以说明。
﹡6.假设你是一名教练员,安排一堂90分钟的体能训练课,内容包括爆发力和速度耐力的内容,请结合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法制订一份训练计划。
注明:
1、在以上题目中选择4道题目进行回答,有﹡号为必答题目
2、每道题目字数在1500字左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3、必须是手写完成,字迹工整。
打印稿不计入成绩。
1.根据比赛针对性原则,结合自己的专项举例论述如何在体能训练中突破自己身体能力的“死角”或“软档”?
答:
本人专项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能是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必须的身体各种运动能力的总称。
所谓体能训练中的比赛针对性原则就是指运动员在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中要从竞技运动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对于该项目比赛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原则。
如在100M运动的训练中,我发现自己在60~100M之间,即后程的冲刺能力不够,导致整体比赛时间较长,无法全面提高运动成绩。
经过学习了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之后我知道了,后程的冲刺不足主要是因
为平常的训练只是着重前面60M的体能练习--磷酸原功能系统,导致对于后面的60-100M的磷酸原和糖酵解混合供能系统练习不够,致使比赛中往往导致上面所讲的不足之处。
了解到上述问题的关键之处之后,我便在100M比赛的训练中有了针对性,降低以前的着重提高发令起跑和3~5S的短冲联系,多加强接近于甚至高于比赛全程距离的10~15S的短中冲刺联系,从而着重提高自己在后半程的冲刺能力,以提高比赛能力。
具体一节训练课的安排如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后半程的冲刺能力有所提高,我便在每次的训练课中在安排1~2次的全真模拟训练,全真的模拟比赛的全程。
模拟比赛的测试结果还算满意,全程比赛时间有所缩短,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在模拟比赛的过程中,我在起跑环节很容易出现失误,抢跑是经常有的事情,按照新的国际田联的规定,比赛现在执行零抢跑的规定,即出现一次抢跑即被罚下,为此在保证以前的10~15S训练内容的前提之下我制定了新的训练方案,克服起跑环节的心理障碍,从而避免在起跑环节出现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