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再学习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83
运动再学习技术1、总则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行走功能等。
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1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3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4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环境,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2、上肢功能训练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或主患者的手跟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他的头部再伸直他的肘部。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1)一旦患者能控制一些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可取坐位练习,伸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许肘关节屈曲。
1)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1取坐位,治疗师帮助患者将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训练床上以承受上部身体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肌群、内旋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确保患者的重量真正向后移及确实通过患手负重,不许肘屈曲;○2取坐位或站立,治疗师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
运动再学习:在脑瘫儿童中的应用运动在学习主要从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成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方法。
重点:是特殊运动作业训练,可控制的肌肉活动练习和控制作业中的各个运动成分。
目的:重获运动的能力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把姿势调整和悬姿运动结合起来;运动控制通过练习该运动来获得,且在各种环境中练习;与运动有关的感觉输入助于动作的调节。
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03年3月到2005年3月间,本科门诊收治脑瘫患儿82例,并经临床医生诊断为脑性瘫痪,年龄在8个月到10岁,男性62名,女性20名。
二、方法患儿接受每日或每周“一对一”的方法训练。
跟踪训练连续一个月到三年。
患儿因为肌肉控制失调引起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
1、应有目的性的的活动。
使孩子们能看见自己成功和进步与否。
首先制定一种不变的练习活动,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活动。
当他的表现有所改善或完成较好时我们就开始逐渐改变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活动。
不断改变运动范围,和方向及运动速度来增加强度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帮助患儿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例如孩子通过反复练习伸髋,膝,躯干前驱,双肩前移来完成坐到站的过程,达到独立床到椅,从轮椅到站立到床的的转移,练习马桶到站立等日常活动。
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由较高的坐椅到标准坐椅到矮凳到地上的坐到站的训练,从而达到摔倒到站起的过程。
通过变化练习来增强调节难度,扩展孩子们所学技能。
2、提供反馈提供适当的性反馈能克服在这方的限制。
增强性的反馈应集中帮助孩子注意活动的外在环境而不是活动本身。
给孩子时间去处理这些增强性的反馈,不安催促孩子做下一步动作。
增强性反馈通过简单、清晰、明确的指令,规范的手势和示范,或利用治疗师的手法指导(被运动)引导患儿留意与活动相关的线索,从而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活动本身的互动关系。
增强患儿需要自我控制肢体的自由度集中注意手与达到目的有关的激活肌肉的特地问题上面,最终使患儿完成运动计划。
运动再学习诊疗常规一、概述运动再学习是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
它以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
在儿童康复中往往被称为运动学习。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适用于因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各种原因或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发育落后。
(二)禁忌症年龄太小及存在明显认知功能障碍不能完成简单指令患儿。
三、操作规程(一)操作规范1上肢功能训练①诱发上肢伸向物体和指向物体的肌肉活动并进行运动控制训练: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使其肩关节处于前屈位,上肢前伸,手伸向天花板;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其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向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
②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坐位,双侧或只将患侧上肢放于身后,肩后伸、外旋,肘伸直,手平放于训练床上以承受躯干的重量;坐或立位,帮助患侧肩关节外展90°,肘伸直,手平置于墙上,水平施压,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③诱发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训练:用腕侥侧偏移练习诱发腕伸肌的活动:坐位,前臂中立位于桌面,手环握玻璃杯并试着将其抬起;之后训练抬起物体一伸腕一屈腕一放下物体;伸腕:坐位,前臂中立位于桌面,伸腕使手背向后移动触碰物体,并逐渐增加移动距离;前臂旋后:环握圆筒形物体,前臂旋后使该物体的末端接触桌面;也可手背压橡皮泥训练;对掌活动:抓住和放开杯子,注意确保前臂中立位及腕伸位;对指活动: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和其他手指对指;操纵物体:可练习用手指拾起碗中小物体,然后前臂旋后,将物体放入另一碗中;也可练习用手抓住塑料杯的边缘而不让其变形,并向各个方向移动;或者练习从对侧肩上拾起小纸片;使用餐具等。
2.口面部功能训练①吞咽:取坐位,帮助患者闭颌并使其在中立位靠近赛枕关节;帮助患者闭唇,并指出没有功能的唇区域: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震颤,动作持续不超过5秒钟,之后帮助患者闭颌;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让其抬高舌后1/3,闭合口腔后部,之后闭唇和颌。
运动再学习计划高中概述运动再学习计划是为了帮助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设计的。
这个计划旨在让学生通过规律的运动锻炼和科学的学习安排,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运动再学习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中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身体健康的忽略。
长期的学习压力和缺乏运动锻炼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
因此,运动再学习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习动力,改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动再学习计划的目标1. 提高学生的体质。
通过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免疫力。
2.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科学的学习安排和休息调整,调整学习节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运动和学习的结合,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运动再学习计划的内容1. 规律的运动锻炼规律的运动锻炼是运动再学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锻炼,校园里也可以设立一些体育锻炼的器材,比如跑步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不同的锻炼项目,比如慢跑、篮球、跳绳、乒乓球等,以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各项功能。
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团体运动项目,比如足球比赛、田径比赛等,以增加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2. 科学的学习安排科学的学习安排是运动再学习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可以在每天的课程之外,设置一定的自习时间,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习时间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间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活动,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习内容。
3. 健康生活宣传健康生活宣传也是运动再学习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动在学习疗法
概述
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是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J.H.Carr和R.B.Shepherd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carr等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在训练的过程。
它主要是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
1.正常运动控制
2.技巧获得
3.运动失控
4.功能恢复
基本原理
(一)脑损伤后功能恢复
(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
1阴性特征
2阳性特征
3适应特征
(三)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
(四)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
(五)调整重心
(六)训练要点
(1)目标明确,难度合理。
练习要有正确的顺序
开放性技术和闭合型技术相结合
整体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指令要明确、简练。
避免错误的训练
患者要参与,注意力要集中
训练安排应是持续的,,治疗师应制订训练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