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上海航运中心规划和业务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0.08 MB
- 文档页数:70
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上海市内河航运要适应上海港集装箱发展的需要,结合上海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的建设,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扩大内河运输能力,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
对全市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战略集中”,将建设范围集中到“一环十射”四级以上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液体化工、滚装码头建设上来,实现“航道景观化、码头集约化、船舶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1)内河航道规划在“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规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打造与江浙两省和上海枢纽港相连接的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以适应外高桥和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
为保障世博会黄浦江水上游览功能的开发,限制货船穿越黄浦江两桥之间水域,分流黄浦江内河货船,实施客货分流;保障临港新城296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建材供应的需要。
把连接外高桥港区的赵家沟航道和连接芦潮港港区的大芦线航道规划等级由原来的Ⅳ级调整为Ⅲ级.将连接赵家沟和大芦线的大浦线航道规划等级由原来的Ⅳ级调整为Ⅲ级。
从而形成内河航道浦东环线。
(2)内河港区布局规划内河港口现代化分为机械化、部分规模化和多功能化。
内河港口面临的是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小的问题。
因此,内河港口的现代化应以全面应用实用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尽快实现港口作业的机械化,逐步形成港口规模效益,部分港口还可以向区域物流中心方向发展。
上海内河港口要与上海深水港相衔接,与上海市产业布局相衔接,调整和整治现有码头,形成集约化、专业化内河港区,并实现GIS(地理信息系统)化管理。
(3)船型发展规划内河运输船舶现代化包括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
我国现有运输船舶船型复杂,当务之急要尽快淘汰水泥船,抓紧淘汰挂浆机船,同时还要指定政府鼓励的船舶标准,采取市场手段,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
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航运业务的增长,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上海的地理优势和航运资源,打造世界级的航运中心,已经成为大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发挥上海作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的优势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使得上海港口所处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上海港口在国际航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上海港口的货物集散和转运功能,加快提升港口设施和服务水平,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集装箱运输服务。
2. 加快发展航运人才教育培训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航运中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具备良好的软硬件资源,应该加快发展航运人才教育培训。
建立高水平的航运人才培训机构,引进国际航运业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航运人才,为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 发展绿色低碳航运业务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国际航运业的趋势。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推动航运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航运业务,并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航运技术,减少航运业对环境的影响,为国际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 推进航运科技创新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航运中心,科技创新是驱动航运业发展的关键。
上海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应该加大对航运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
鼓励航运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航运技术和装备的创新,提升航运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5. 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作为一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需要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充分融入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大格局。
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上海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上海港上海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
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作为世界著名港口,2013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荣获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世界纪录。
中文名上海港位置上海主营业务装卸,仓储,物流,舶拖带,引航吞吐量7.76亿吨(2013 年)港区宝山,张华浜,洋山等泊位1140个目录1 地理位置概貌位置交通2 自然条件3 经济腹地4 机构设置5 港口历史6 主营业务7 港口建设8 港口规划9 港区分布10 现状11 自然条件崇明岛外高桥南汇咀金山咀12 吞吐量50年代末1984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地理位置概貌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
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
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
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位置交通上海港1 、位置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与东海交汇处,北纬31 度14 分,东经121 度29 分。
2 、交通水路:上海港控江襟海,地处长三角水网地带,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沿海北距大连558 海里,南距香港823 海里,长江西溯重庆2399 公里。
公路:有沪宁、沪杭、沪青平、沪乍、嘉浏等高速公路与江苏和浙江对接,并联通全国高速公路网;有204 、312 、318 、320 等四条国道分别通往烟台、乌鲁木齐、拉萨和昆明。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9•【字号】沪府发[2012]48号•【施行日期】2012.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4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五月九日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为加快“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以下称“国务院19号文”)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国务院19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45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6.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1808万标准箱增长到2907万标准箱。
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
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总吨位49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总吨位869万吨。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由来和背景2009 年 4 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指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1]并设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步骤与建设要点,文件中确立了上海作为我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绝对龙头地位,同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要集合江苏、浙江与上海两省一市之力,长三角地区共同建设并共享成果的综合型国际航运枢纽。
《意见》的发布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标志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环境优势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居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人海口,在我国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对内可以连通长江流域及附近主要地区;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是世界各港联系中国的最佳门户。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前沿是上海及江、浙主要港口城市,但其腹地包括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广阔区域,腹地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产业分布和经济密度要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雄厚的经济背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贸易量、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理念,这些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不可缺的基础因素。
2.2航运中心建设居于国内领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政府最早规划建设的国际性航运中心。
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企业在大陆重要的集聚地。
在航运服务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上海在国内众多港口城市中也走在前列,上海航运交易所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沟通市场信息、调节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23•【字号】沪府发〔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航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6月23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建设成效“十三五”时期,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1.航运要素集聚度显著增强上海已发展形成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航运资源要素不断集聚。
北外滩、陆家嘴-洋泾地区以航运总部经济为特色,集聚各类航运市场主体。
洋山-临港、外高桥地区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重点,成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
吴淞口地区初步形成邮轮产业链,建设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
虹桥、浦东机场地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大飞机制造等实体,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邮轮企业、船舶管理机构、船级社等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2.海港物流体系智慧绿色协同高效洋山深水港四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连接度保持全球首位。
集疏运体系进一步优化,芦潮港铁路中心站与洋山深水港区一体化运营取得突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1.6%。
上海港发展成为水运中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上海港发展成为水运中心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够实现港口与航运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功能;走港口资源整合与大力培养和发展临港产业区之路。
一、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加强港航互动,实施港航立市战略。
面对国际集装箱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趋势,上海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建设也不断深入,港口与航运业的联合已成必然趋势。
港航合作将为航运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尤其是航运企业参与投资港口和码头建设,不仅确保了航运企业对挂靠港口泊位的独家使用权,也保证了航运企业的船期和服务质量节约了航运成本,而且有助于航运企业业务与港口、代理、通关等业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进一步加大港口与航运市场开放力度,争取更多的世界著名航运公司在上海港开设班轮航线,与世界知名航运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码头、场站等,争取更多的国际大型航运公司、班轮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以加强港航互动;实现港航立市。
二、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发挥自由贸易港功能。
在沿海港口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港口的功能远远不止中转运输。
上海港口在具备了现代化的装卸、仓储配送、疏运等功能的同时,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功能。
另外,依托水运中心的建立,还能使上海港口成为具有国际中转、物流分拨、仓储加工、商品展示、临港服务等全方位增值功能的现代化自由贸易港区。
三、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实施港口资源整合。
上海市港口企业还能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例如,允许国内外有实力的港口企业集团通过租赁、入股、并购等经营方式,参与港口生产经营和管理,通过与周边港口企业间的互相投资参股、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结为战略联盟,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走规模经营之路。
四、上海港成为水运中心能够发挥临港产业区的带动作用。
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在港口附近区域开发建设起来的临港企业群。
上海港业务介绍集装箱码头产业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主要分布于洋山、外高桥、吴淞三大港区,共有集装箱泊位46个,集装箱吊桥155台,场地轮胎吊463台,集装箱堆场总面积634万平方米。
上港集团积极推进航运集疏运优化体系,通过提供快捷的水上和陆上集装箱穿梭驳运服务,将三大港区连为一体。
散杂货码头产业散杂货码头产业是上港集团的重要产业板块之一,主要分布在罗泾、吴淞和龙吴三大港区。
港口物流产业上港集团把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产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集中物流资源优势力量,将区域分散的物流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加速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倾力打造现代化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提高在工程物流、第三方物流、汽车物流等领域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以上海港为枢纽的物流服务网络,服务范围涵盖国际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内支线船运、仓储堆存、公路运输、国内多式联运、集装箱拼装拆箱、危险品储运、重大件货运接运、集装箱洗修、物流管理软件开发等全方位的物流业务。
港口服务产业上港集团旗下引航、拖轮、理货等港口服务产业,为集装箱、散杂货和物流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
引航服务上海港引航站承担着引航船舶进出上海港、进出洋山深水港、进出长江的重任,拥有300余名引航技术娴熟、服务优良的引航人员,配有先进的设施和完善的引航生产计算机管理系统,与2003年率先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引领各类中外船舶64189艘次,创上海港开埠以来历史新高。
拖带服务上海港复兴船务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船舶服务企业之一,主要经营船舶拖带、船舶修造等业务,现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全回转拖轮33艘,年拖带能力6000艘次,年拖轮建造能力12艘。
理货服务上海外轮理货有限公司是由上港集团和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家地区性专业理货公司。
业务覆盖上海港所有公共码头和部分货主码头,经营范围包括国际国内航线船舶的理货业务;国际国内集装箱理箱业务;集装箱装拆箱理货业务;货物的计量、丈量业务;监装、监卸业务;货损、箱损检定业务。
城市道路集疏运体系的构筑理念及其规划策略--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例王维凤【摘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将有利于上海自贸区的转型和完善,无疑也对其中作为基础支撑的公路集疏运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须进一步完善市域范围并衔接江、浙的客、货分流(主导)公路通道系统,处理好上海空港、海港物流集疏运交通与市域其他交通的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航运中心几大枢纽处于沿江、沿海腹地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高质量、高水平、大容量的专业化通道建设,为适应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预留必要的条件。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航运中心;集疏运;自贸区;国家战略【作者】王维凤【作者单位】上海市路政局规划设计处【正文语种】中文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息息相关。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有利于上海自贸区的转型和完善,除了政策层面的突破以外,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无疑也对其中作为基础支撑的公路集疏运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港和空港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导向下快速增长,公路集疏运量在港口集装箱量和郊区产业基地的双重带动下较快增长。
顺应这一要求,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中,都有涉及服务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公路集疏运体系的策略,并且正在实施过程中。
本文着重从宏观层面总结上海市骨干路网规划修编所涉及的公路集疏运策略。
一、总体战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增强综合运输能力。
综合考虑未来上海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上海综合交通要与城市发展充分协调,逐步提升区域竞争力。
上海要尽快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海空枢纽、公铁均衡和多种方式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