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年)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0
我国内河航运发展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内河航运确定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重点,内河航运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河流总长43万公里,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主要河流横贯东西,重要支流沟通南北,大小湖泊900多个,江河湖海相互连接,有近三分之一河流适合发展内河运输,我国是内河航运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
多年来,交通运输部和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务实有效、针对性强、符合内河航运发展规律的重大政策措施,推进了内河航运快速发展。
2011年,全国内河货运量21亿吨,连续10年排名世界第一,内河货运周转量6565亿吨公里,首次排名世界第一,长江和京杭运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的河流和运河。
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回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后,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全面带动下,我国内河航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建设投资增长迅速2001年至2011年全国内河建设总投资188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后51年总投资350亿的5倍多,内河建设投资从2001年的5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98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加最快的时期。
据统计,今年1-6月,全国内河建设完成投资211亿V iews/行业视点栏目编辑:高玲文/王建斌刘长俭战略构想元,同比增长33.1%(同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下降7.8%,沿海建设完成投资仅增长4.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航道等级稳步提高2011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为12.46万公里,其中1000吨级以上航道从2001年的8222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9460公里,占总里程的7.6%。
全国现有船闸847座、升船机42座。
2003年世界上最大的长江三峡双线五级3000吨级船闸建成通航,2011年货物通过量超过1亿吨;2010年投资150多亿元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成通航,航道水深从7米提高到12.5米。
据统计,近11年300吨级以上航道、500吨级以上航道、10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也保持稳步提高。
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 年)简介一、江西省内河航运基本状况――航道江西省内河航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全省拥有通航河流或航线101 条, 航道通航里程5716km,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4.6 %,位居全国第八位。
从区域看,除长江干线156km省界航道(部管航道)和湘江水系的渌水33km航道外,其余均分布于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和鄱阳湖湖区。
其中,赣江水系的航道里程2477km,主要航道包括赣江干流及禾水河、袁河、锦河等32 条支流;抚河水系的航道里程828km,主要航道包括抚河干流及云山河、宜黄河等17 条支流;信江水系的航道里程502km,主要航道包括信江干流及白塔河、铅山河等9 条支流;饶河水系的航道里程有417km,主要包括饶河干流及乐安河和昌江等4 条支流;修河水系的航道里程569km,主要包括修河干流及潦河等18 条支流;鄱阳湖湖区内的航道里程734km,主要航线有西航线、东航线、瓢三航线等24 条。
2005 年全省等级航道里程2427km,其中一级航道156km,三级航道156km,五级航道214km,六级航道741km,七级航道1160km。
另外,全省七级以下航道有3289km。
――港口2005 年全省有内河港口53 个,其中,长江干线 6 个,赣江水系38 个,信江水系9 个。
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72 个,码头岸线长度47755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5785 万t 、客运1235 万人次、集装箱通过能力 2 万TEU。
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76 万t 。
在江西省为数众多的港口中,九江港、南昌港是江西省基础设施最好、运输规模最大的港口。
总体上看,全省港口吞吐量规模较大的港口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赣江沿线。
――船舶江西省内河运输船舶2005年保有量为5491艘,986042净载重吨,17345客位。
全省运输船舶净载重吨位和功率分别由2000年的398345t、156307kw增长到2005年的986042t、383393kW,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9%、19.7%。
内河航运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内河航运是指在内陆河流域内进行交通运输的方式,涵盖了内河货运、旅游观光、渔业等多种功能。
由于内河交通具有低碳、低排放、安全、高效等特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由于内河交通的规模较小、劳动力成本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内河航运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内河航运规划方案显得十分必要。
2. 前期调研在制定内河航运规划方案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内河航运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根据调研所得,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3. 规划方案3.1. 增加投资内河航运缺乏大规模、高效、现代化的运输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增加对内河航运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投资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3.1.1. 建设航道和码头内河航运的运输航线主要是内河航道,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内河航道线路,修建标准的码头和停靠站,提高内河航运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3.1.2. 更新内河船舶内河船舶战线老化严重,导致无法满足航运需求,我们需要加大更新力度,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现代化的内河船舶,提高内河航运的技术水平。
3.2. 加强管理内河航运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2.1. 行业标准不统一内河航运涵盖了不同的运输、旅游、渔业等领域,各领域的标准和规程不统一,需要进一步整合。
3.2.2. 违规现象多发内河航运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违规现象,如超载、超速、乱排污等,对内河航运的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需要加强监管,并加强对违规船只的处罚力度。
3.3. 推动产业化内河航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具体方案有:3.3.1.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的公平竞争机制是推动内河航运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起内河航运产业规范化的市场机制,打破航运市场垄断,鼓励竞争,促进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内河运输行业投资现状及发展规模分析一、内河运输的优势在铁路还未出现以前,内河水运与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陆上运输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和运量大的优势,城市也因内河水运的交通便利而发展。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河流还是人工开凿的大运河都对中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获得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相配合的全国交通运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并不均衡的发展节奏。
在公铁水几种运输方式的相互竞合中,内河航运主要是通过航道等级的不断升级,从而吸引更大规模的船以获得规模经济,如三峡库区航运的平均成本已经降到了0.04元/吨公里的极低水平。
二、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与内河建设投资现状从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来看,2014-2015年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为近年来最高,之后有所下降,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为2.5亿元,同比增长72.4%。
在各地进入到内河优势发展的时期后,内河投资只是经历了“十一五”期和“十二五”期的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1.97倍和1.2倍,而“十三五”期(2020年的内河投资按照2019年计算)则迅速回落,比“十二五”期仅增长了20%。
进入“十三五”以来,内河建设投资增速放缓,并没有体现出内河优势显现期应该出现的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建设投资额为614亿元,同比下降2.2%。
三、中国内河运输航道里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长江、珠江、淮河等水系为主体,发挥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我国内河航运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来看,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73万公里,同比增长0.15%。
从三级以上航道的增长来看,2001年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为8222公里,2005年为8631公里,2010年9280公里,2015年11545公里,截至2019年为13819公里,同比增长0.3%。
中国内河航运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展望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内河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现状2012年以来,内河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9年内河建设完成投资614亿元,下降2.3%。
2019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3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72公里。
等级航道里程6.67万公里,占总里程52.4%,提高0.2个百分点。
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38万公里,占总里程10.9%,提高0.3个百分点。
内河航道等级,是按照河流所能通行船只大小所作的等级分类。
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分为7个等级。
目前我国各等级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一级航道通航里程为1828公里占比1.4%;二级航道4016公里,占比3.2%;三级航道通航里程为7975公里,占比6.3%;四级航道11010公里,五级航道7398公里,六级航道17479公里,七级航道17044公里。
等外航道里程6.05万公里。
近年来,我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数量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9894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13819公里。
其中一级航道通航里程从2012年的1395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1828公里;二级航道通航里程从2012年的3014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4016公里;三级航道通航里程从2012年的5485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7975公里。
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成下降趋势,2012年到2019年内河港口泊位上减少了三分之一。
特别是近三年泊位数量下降较快,仅2018年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减少了3563个。
2019年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为17331个。
另一方面,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稳步增长。
2019年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444个,占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比例为2.6%。
截止2019年底我国有10万吨级及以上内河港口泊位12个,占比2.7%;1-3万吨级(不含3万)内河港口泊位189个,占比42.6%。
内河运输市场分析现状1. 概述内河运输市场是指在国内流域内进行的水上运输活动,包括河流、湖泊和运河等水域上的货物和旅客运输。
内河运输市场是中国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目前内河运输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市场规模内河运输市场在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内河运输市场交通量达到XX吨,同比增长XX%。
其中,货物运输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约占内河运输总量的XX%。
旅客运输方面,内河游轮和观光船的运营数量逐年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3. 主要运输航线内河运输市场的主要航线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型河流及长城内河等通航河段。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内河航道,承载了大量货物和旅客运输。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的内河航道,主要用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珠江则是广东地区内河运输的主要通道,负责了大量物资的运输。
4. 市场竞争情况内河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多家主要运输公司竞争分食市场份额。
其中,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大的运力和资源优势。
同时,私营企业也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和服务质量来争夺市场份额。
5. 市场发展趋势未来内河运输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多式联运:内河运输将与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联运,提高物流效率和全球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环境保护:内河运输将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碳排放减少,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内河运输发展,包括优惠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6. 市场挑战面对内河运输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配套设施不完善:内河运输的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加大投入,提升服务水平。
•船舶需求和供给矛盾:目前市场上内河运输船舶供给过剩,但需求与之不匹配,需要优化船舶结构和船队管理。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4.20•【字号】•【施行日期】2017.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水运正文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设区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局、发展和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属各单位:三、主要任务(一)构建高品质的基础设施网络1、全面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全面建成“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网,新增通车里程1353公里,新增5个高速省际出口。
推进建设年限较早、交通量大的重点瓶颈路段和出省大通道扩容改造,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中主通道作用。
对部分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扩建改造,启动部分收费站扩容改造工程。
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高速通道研究,适时启动武汉至阳新至南昌、通山至武宁高速公路江西段前期研究工作,有序地引导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专栏1 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建成25条高速公路,其中续建并完成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南昌南外环、广昌至船顶隘、兴国至赣县、资溪花山界至里木、南昌至宁都高速南昌连接线、宁都至定南高速公路宁都至安远段、宁都至定南高速公路安远至定南段、宁都至定南高速定南联络线、东乡至昌傅、都昌至九江高速都昌至星子段、修水至平江、上饶至万年、铜鼓至万载等14个项目949公里(含改扩建88公里);新开工建设并完成广昌至吉安、广昌至吉安高速支线(吉安绕城)、铜万高速宜丰联络线、赣皖界至婺源、萍乡至莲花、抚州东外环、贵溪至资溪、兴赣北延高速、沪昆高速公路赣浙界至东乡段扩容、大广高速公路赣州至定南段扩容、大广高速公路吉安至赣州段扩容等11个项目长972公里(含改扩建480公里)。
规划建设沪昆高速公路昌傅至赣湘界段扩容改造168公里、南昌市西外环绕城高速公路、环鄱阳湖旅游快速通道、武汉至阳新至南昌、通山至武宁高速公路江西段等项目,适时启动信丰至南雄、寻乌至龙川、上饶至蒲城等省际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20.05.29•【文号】交规划发〔2020〕54号•【施行日期】2020.05.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的通知交规划发〔2020〕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现将《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交通运输部2020年5月29日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衔接协调、融合发展,坚持整体推进、协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科学开发和保护内河航运资源,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提升效率效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力促进运输结构优化,实现内河航运现代化,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二)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内河航运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发展、安全监管等取得重大突破,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战略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内河千吨级航道达到2.5万公里;主要港口重点港区基本实现铁路进港;内河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比重达到9%;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主要港口(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占比显著提高,船舶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实现应收尽收、达标排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河航运广泛应用。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前言内河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积极倡导发展内河水运,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近年来,内河航道、港口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
目前,全国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布局,内河水运的服务腹地有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国家发展内河水运的意志,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更好地指导内河水运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规划重点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
内河其他等级航道、地区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各地内河水运规划中明确。
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6年~2020年。
一、现状评价(一)发展现状1、内河航道2005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占河流总长的29%,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分别占50%、13%和14%。
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及以上航道15328公里,约占12%,其中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8631公里,约占7%;其它等级航道约占88%。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长江干线已成为世界上水运最为繁忙和运量最大的河流,西江航运干线已成为沟通西南与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京杭运河已成为我国“北煤南运”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航道网已成为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河港口2005年,全国内河港口1300多个,生产用码头泊位3094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87个,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其中长江水系港口760多个,泊位15237个,珠江水系港口110个,泊位2335个,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港口290个,泊位11608个。
江西省商务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规
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西省商务厅
•【公布日期】2015.10.16
•【字号】赣商务服务业字〔2015〕241号
•【施行日期】2015.10.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
正文
江西省商务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15-2020年)》的通知
赣商务服务业字〔2015〕24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决策部署,更好的引导全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我厅编制了《江西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江西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江西省商务厅
2015年10月16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4.25•【文号】发改经贸〔2020〕669号•【施行日期】2020.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经贸〔2020〕66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20〕36号),现将《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4月25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江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挖掘区域合作潜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内陆省份双向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
(二)战略定位。
——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拓展区。
充分利用江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外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合作新模式,对接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协作关系。
——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重要示范区。
关于鄱阳湖湖区水运开发的分析与思考作者:***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0年第04期摘要:鄱阳湖湖区水运发展是江西省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运开发分为航道开发和港口开发。
本文以湖区自然条件和演变情况为基础,总结了湖区水运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分析了湖区水运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鄱阳湖湖区水运发展的方向,为湖区水运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鄱阳湖;湖区水运;航道建设;港口资源整合中图法分类号:F55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ki.cjjsjj.2020.0412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长江中游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省内河水运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江西是水资源大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6位,境内有2 400多条河流,其中有101条通航河流。
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聚,注入鄱阳湖,经湖口融入长江。
鄱阳湖湖面水域由入江水道、湖盆和尾闾河道3部分组成,水域面积约4500km2,岸线长约1 200km[1]。
鄱阳湖湖区指鄱阳湖的水域与湖洲滩涂地所在的行政区域,范围为湖口水文站防洪控制水位20.61m所影响的环鄱阳湖区,总面积2 6284km2,占江西省面积的16.2%。
湖面因季节变化伸缩性很大,范围浮动在1 800~4 646.64km2。
1 鄱阳湖湖区水运现状1.1 湖区自然条件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南北长约170km,东西最大宽约74km,平面似葫芦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北湖和南湖两部分。
南部宽阔,较浅,为主湖区;北部狭窄,较深,为入江水道区。
入江水道最窄的屏峰卡口约3km。
江西境内赣、信、抚、饶、修五大江河,均汇入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较为完整的鄱阳湖水系,入江出口湖口为长江中、下游分界点。
鄱阳湖湖区主要地貌形式有湖岸与湖底地貌、河谷地貌、河流阶地及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等。
整体可以分为赣西北剥蚀构造中低山丘陵区,包括德安、庐山、永修等广大地区,地形由西向东南向着湖区倾斜;西南部和南部阶地平原区,包括赣、抚、修连城一片的广大三角洲冲积平原,阶地发育,水网密布;东南部和东部丘陵阶地平原区,包括信江、饶河三角洲平原;湖泊与滨湖区,地势平坦,河汊湖泊密布,发育湖滩与冲积—湖积平原,湖区冲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11.8~18.8m,河湖床地势高程为5~9m。
内河航运简介
内河航运是指在内陆河流、湖泊和水道上进行的货物和人员的水上运输活动。
内河航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运输成本低:相比陆路运输,内河航运的运输成本通常较低,因为水上运输能够同时运载大量货物,降低了单位运输成本。
同时,内河航运也可以利用自然河流的水力,减少能源消耗。
2. 运输能力大:内河船舶通常比陆路运输工具具有更大的装载能力,可以同时运输大量的货物,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 环境友好:内河航运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相对于公路运输,它产生较少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4. 运输范围广:内河航运可以穿越各种内陆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运河等,极大地扩展了运输的范围。
它可以连接沿岸城市和乡村地区,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
5. 适应多种货物类型:内河航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货物运输,包括散货、集装箱货物、石油和化工产品等。
内河航运在国际贸易和内陆物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内河航运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水色准發第43卷第5期2021年5月内河航道发展规划技7K等级评定杨靓,袁其军,李歌清,简艳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28)【摘要】为贯彻落实《航道法》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综合交通顶层设计,介绍近年来的内河水运发展,结合航道规划调查和研究工作,分析我国内河航道发展现状和第一次全国内河航道定级工作成绩,总结开展新一轮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具有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护内河航道资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和提高行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需处理好与航道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统一的评定水平年,突出分类指导和评定重点对象,准确把握评定核心内容,并出台评定工作管理规定。
【关键词】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要点0弓I言内河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根据我国《航道管理条例》第10条,航道应当划分技术等级。
1994年,由原交通部牵头,会同水利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内河航道定级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与1998年我国第一次航道定级时相比,2019年我国内河航道不仅通航总里程有所增加,航道等级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高等级航道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其中W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增加了1.2万km,较1998年翻了一番,占比提高了9.1个百分点;我国内河航道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见表1)。
时隔20余年,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交通强国建设等重要部署都对航道建设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的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工作呼之欲出。
表41998年.2019年我国各等级航道里程情况对比航道等级1998年2019年航道里程/km各类占比/%综合占比/%航道里程/km各类占比/%各类占比/% I级1601.4 1.410.41828 1.419.5 II级2060.4 1.84016 3.2皿级4750.5 4.17975 6.3N级3625.5 3.1110108.6V级7981.1 6.942.37398 5.832.9 VI级21436.918.51747913.7vn级19664.516.91704413.4等外54873.747.347.36055047.647.6合计115994.0100.0100.0127300100.0100.0注:航道里程数据源自《全国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文件资料汇编》和《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简明统计资料》。
南昌港总体规划推动水运经济发展的探究◎ 魏琼 南昌市水路运输服务中心摘 要:水路运输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保低碳、运载量大、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可以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衔接其他运输方式,发展多式联运,服务区域客货流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水路运输中港口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对水运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南昌港为例,介绍在南昌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南昌港总体规划的修订内容及规划对水运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针对南昌港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建议。
修订后的南昌港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地区产业布局、空间变化、发展战略等因素,对促进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优化地方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路运输;港口规划;南昌港;经济发展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省会城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完善优化原有港口规划,构建现代化港口体系,南昌港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并于2022年通过了交通运输部批复。
修订后的南昌港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南昌地区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布局、政策定位等因素,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有序的地方水运港口规划,结合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利于江西综合交通运输网的构建,对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江西水运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南昌港的情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南昌港发展的政策环境江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和《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这两者共同构建了我省交通强省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全省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其中关于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方面,计划到2035年,形成航道5740公里,内河港口11个,布局跨区域建设浙赣粤水运大通道,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以九江港、南昌港2个主要港口为核心的“2+5+4”港口群。
2022年,江西省政府还出台了《江西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作为江西水运发展史上的首个全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对打造内引外联,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实现江西水运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省建设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是江西省政府部门之一,直属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全省港口、航道、船舶等管理与监督工作。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成立于1999年,是江西省港口、航运、航道等领域的管理机构。
江西省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辖区水系众多,港口密集。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的任务是加强对港口、航运、航道等方面的管理,推进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内陆港口的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促进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江西省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是局里工作的重点之一。
港口是联系内陆和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开展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门户。
目前,江西省已有10个港口开放,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30%以上。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将进一步规划和优化港口布局,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还负责航道管理和维护工作。
江西省内陆水系众多,航道繁杂,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将加强对航道的管理和维护,保障航道安全和畅通。
江西省大力发展内陆航运也是江西省港航管理局的任务之一。
内陆航运成本低、运输效率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将加强对内陆航运的规划,推进内陆航运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动内陆港口与沿海港口的互联互通,促进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将加强对港口、航运、航道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船舶的管理和安全监督,推进港口、航运、航道等领域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促进江西省港口、航运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 年)简介一、江西省内河航运基本状况――航道江西省内河航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全省拥有通航河流或航线101 条, 航道通航里程5716km,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4.6 %,位居全国第八位。
从区域看,除长江干线156km省界航道(部管航道)和湘江水系的渌水33km航道外,其余均分布于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和鄱阳湖湖区。
其中,赣江水系的航道里程2477km,主要航道包括赣江干流及禾水河、袁河、锦河等32 条支流;抚河水系的航道里程828km,主要航道包括抚河干流及云山河、宜黄河等17 条支流;信江水系的航道里程502km,主要航道包括信江干流及白塔河、铅山河等9 条支流;饶河水系的航道里程有417km,主要包括饶河干流及乐安河和昌江等4 条支流;修河水系的航道里程569km,主要包括修河干流及潦河等18 条支流;鄱阳湖湖区内的航道里程734km,主要航线有西航线、东航线、瓢三航线等24 条。
2005 年全省等级航道里程2427km,其中一级航道156km,三级航道156km,五级航道214km,六级航道741km,七级航道1160km。
另外,全省七级以下航道有3289km。
――港口2005 年全省有内河港口53 个,其中,长江干线 6 个,赣江水系38 个,信江水系9 个。
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72 个,码头岸线长度47755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5785 万t 、客运1235 万人次、集装箱通过能力 2 万TEU。
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76 万t 。
在江西省为数众多的港口中,九江港、南昌港是江西省基础设施最好、运输规模最大的港口。
总体上看,全省港口吞吐量规模较大的港口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赣江沿线。
――船舶江西省内河运输船舶2005年保有量为5491艘,986042净载重吨,17345客位。
全省运输船舶净载重吨位和功率分别由2000年的398345t、156307kw增长到2005年的986042t、383393kW,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9%、19.7%。
与此同时,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全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1995年的62t增长到2000年的93t、2005年的201t。
全省内河货船的运力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机动货船运力比重明显上升,驳船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机动货船占在全省货船运力比重从1995年的77.9%提高到2005年的4.7%,而驳船运力比重则从22.1%下降到 3.4%。
――内河运输2005年外省籍船舶在江西境内完成的货运量达10025万t,占全省水路货运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33.3%提高到2005年的74.5%,2005年江西省本省船舶完成水路货运量3439万t,占全省水路货运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66.7%降低到2005年的25.5%。
水路货运主要集中在长江(江西段)、赣江和信江等主要航道上;水路客运主要集中在通航条件较好的长江、赣江、鄱阳湖区航道上,且以短途运输为主;此外,随着近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明显增加,旅游风景区的水上客运成为水路客运新的增长点。
――总体评价(一)内河航运是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撑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西省内河航运在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中,特别是在大宗散货、集装箱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也在全省交通运输市场中保持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
1995年以来,全省内河货运量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占地少、污染小等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促进江西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江西省沿江河地区具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等特性的企业的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的重要方式。
内河航道的空间分布和江西省生产力主轴布局相一致,长江、赣江、信江走向和长江经济带、沿京九铁路经济带、浙赣铁路经济带基本吻合。
以内河航道为依托,沿江已经形成电厂、炼厂、水泥厂、钢铁厂、铜业基地等工业走廊,沿江临河的经济开发区也迅速发展起来,沿江生产力产业布局态势初显端倪。
因此,江西省内河航运已经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运输保障作用。
(二)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在省政府和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实施了一批梯级渠化、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等工程航运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六五”、“七五”期昌江两座梯级渠化枢纽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以航运开发为主的航道低坝渠化工程的尝试,启动了信江全线梯级渠化工程,建设了信江界牌航运枢纽,为信江全线开发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九五”后期,相继实施了樟树~南昌航道整治工程和南昌~湖口航道整治工程,不仅全面提高了赣江中下游段的通航条件,促进了运输船舶的大型化,提高了航运效率,而且也疏浚了河道。
九江港5000吨级外贸码头的建设使江西省沿长江地区直接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南昌港一批通用件杂、散货、油品的建设以及集装箱等专用码头,强化了南昌港的枢纽地位。
另外,瑞昌、彭泽等港也相继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内河码头。
江西省内河港口已由过去的小、散、乱局面,开始逐步向核心港区集中,呈现出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拓展。
(三)内河货运量快速增长,货种结构性特点明显。
伴随我国及江西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对内河航运的巨大运输需求,尤其是2000 年以来,全省内河货运增长势头强劲,全省内河货运量由2000 年的4008.6 万t 增长到2005 年的13464 万t ,“十五”期年均增速达27.4 %,矿建材料、石油及其制品是内河货运的主要货类,其中,内河矿建材料增长速度快,仍占有主导地位,2005 年矿建材料完成11859 万t ;近几年内河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运量一直稳定在500~600 万t 。
随着江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加强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培育,内河集装箱运输也已崭露头角,呈现出新兴货种的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的态势,由1995 年的495TEU发展到2005 年的60037TEU。
受陆路交通快速发展和分流影响,内河水上客运自1995 年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自2000 年开始,客运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特别是万安库区、柘林水库等一些陆路交通不便地区或旅游景点的水上客运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二、内河运输量预测国民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要求内河航运必须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运输能力和更好的运输质量。
――内河货运量预测预测2010年及2020年内河货运量分别为15000万t 和20000 万t ,其中上水分别为4000 万t 和6000 万t ,下水分别为11000 万t 和14000 万t 。
预测不包括长江干线(江西段)承担的过境运输量。
――内河客运量预测内河客运量2010 年及2020年将分别为500万人和650万人,并主要集中在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等通航条件较好的航道及旅游景区的库区航道。
――主要航道运量预测根据各主要航道的水运量现状及其在未来全省内河航道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腹地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全省内河货运总量和分货种运量预测等,分别预测长江干流(江西段)、赣江、信江、赣江东河、信江西支、昌江、乐安河及袁河等航道运量,详见表一。
表一:江西省主要内河航道货运量预测表单位:万吨航道名称2010 年2020 年长江干流(江西段)13200 17000赣江12100 15200信江3000 4500赣江东河250 450信江西大河120 250乐安河100 200昌江200 400袁河250 480 ――全省港口吞吐总量预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产业布局、资源开发、航道条件逐步改善等因素,预测2010 年和2020 年江西省港口吞吐总量分别为15500 万t 和21000 万t ,其中进口分别为4200 万t 和6500 万t ,出口分别为11300 万t 和14500 万t 。
――主要港口吞吐量预测根据全省各主要港口的地位作用、吞吐量现状及发展特点,结合腹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划,并综合考虑港口发展的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预测出2010 年及2020 年全省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见表二。
表二:江西省主要港口吞吐量表单位:万t 2010 年2020 年港口合计进口出口合计进口出口总计15500 4200 11300 21000 6500 14500九江港3900 400 3500 5000 600 4400南昌港1800 300 1500 3000 500 2500赣州港750 400 350 1300 700 600吉安港460 100 360 870 180 690樟树港160 40 120 400 80 320新余港170 20 150 300 50 250鹰潭港110 100 10 200 150 50鄱阳港80 50 30 100 60 40景德镇港70 20 50 200 70 130乐平港120 20 100 250 50 200瑞昌港700 200 500 1000 300 700彭泽港100 70 30 180 130 50新干港25 20 5 40 30 10峡江港105 100 5 210 200 10 其它港口6950 2360 4590 7950 3400 4550 注:九江港含城区港、九江县港及湖口港;南昌港含南昌港、南昌县港及新建县港。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穿落实江西省提出的“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而奋斗”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江西省情和内河航运发展实际,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内河航运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高水平的内河航运体系,实现江西省内河航运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高航道特别是骨干航道的通航条件,改变低等级航道所占比例高的落后局面,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的规模运输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加快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的核心港区建设或改造,尽快扭转目前港口规模普遍偏小、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差等局面;加强行业引导,积极推动船型大型化和标准化进程;增加投入,改变目前全省支持保障系统十分薄弱的落后状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发展理念,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二)规划原则1、坚持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包括内河航运在内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必须以促进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产力合理布局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