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
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个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大圣见了,嗖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
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
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
等我再变变拿他。
”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
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
”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
二郎因嗛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
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
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
《朝花夕拾》导读+识记一、阅读建议先看目录,通过标题猜测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可能会写什么?再读文章——快速阅读。
粗略阅读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
如有感悟,可以先用三两个词简要记录,等到精读时再作探究。
分析阅读。
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录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
阅读检测——对应导读问题,思考自己是否能回答这些提问,如果不能,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找出答案,做好记录。
不建议同学们直接拿着老师提供的答案背诵,比如填空题,除了基本的文学常识外,别的都是出自书本,所以先去文章中找答案,看看答案出处,加深对答案的印象。
内容概括+主题思想(主题思想要求背诵√)《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与可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文学常识1.《春》选自《朱自清选集》,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为自清,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3.《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史称“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与杜甫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5.《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辑本有《东篱乐府》一卷。
6.《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作者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笔记》,长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7. 散文诗《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1861 年—1941 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国王与王后》等。
1913 年,他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8. 散文诗《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当代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1.(2022河南实验中学期末)下面是《西游记》阅读“悟空的成长”主题探究表,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孙悟空的成长史回目离开原因离开时的表现探究结果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一次离开唐僧:①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由此可见,取经路更是悟空的成长路,他④,“大我”“无我”取代了“小我”的格局。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二次离开唐僧:②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
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三次离开唐僧:③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
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
2.(2022山西太原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
小明将《西游记》中“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改编成了课本剧,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行者:师父且请下马。
兄弟们莫走,等我扇熄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行者:(丟下扇子)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沙僧: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唐僧:哪方无火?八戒: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唐僧: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1)上面画横线的句子中“那厮”指谁?“被那厮哄了”指什么事情?答:(2)精读就是鉴赏。
阅读以上片段,完成下面名著精读卡。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名著阅读。
(1)上图中表现的是《西游记》________中的故事情节。
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________的性格,使师徒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妄图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即使、唐僧一再地误解孙悟空,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________的光辉形象。
(2)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
《________》中拔何首乌、折腊梅花等情节表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阿长与<山海经>》中“迅哥儿”对《山海经》的渴望,表现了儿童________;《五猖会》中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________》的痛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2.班级开展“读名著,品人物形象”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品读《朝花夕拾》《湘行散记》,探究人物形象。
请你参与其中,结合具体内容,补全对话。
3.名著阅读二:甲、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乙、还记得有一回他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甲文中的“她”是________(人物名),乙文中的“他”是________(人物名)(2)对“她”,鲁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对“他”,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你的阅读,说说鲁迅为什么对她(他)感情那么深厚?4.名著阅读(1)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
”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
”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
”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
”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
这样官儿,最低最小……”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
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1)猴王本在欢饮,却转为怒火中烧打出南天门,体现了其怎样的性格?(2)玉帝封猴王为弼马温,猴王自封为齐天大圣,从称谓上看,猴王追求的是什么?(3)在小说中,猴王最后功成名就,成为斗战胜佛。
请根据整本书说说猴王成佛的原因是什么?2.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以《________》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其中鲁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________。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________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________》,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3.名著研习(1)结合《朝花夕拾》的研读,完成填空。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以________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如________,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
4.读《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5.读《朝花夕拾》,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_玩耍。
6.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读《朝花夕拾》,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________件重大的事。
8.读《朝花夕拾》,“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爱看________。
9.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10.读《朝花夕拾》,“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________》篇。
11.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谬误的________。
13.读《朝花夕拾》,《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打仗的几个________。
14.读《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研究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读《朝花夕拾》,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阐发,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二、创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编成集子的时候改称“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专题十四:名著导读
引入专题: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下列方法可借鉴: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做点读书笔记。
本专题要学习的名著有《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课例赏析:
《繁星》《春水》
【资料助读】
1.《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者访谈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代表作《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
(2)内容概述
《繁星》《春水》这两本诗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到一个诗集里。
其诗集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诗集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3)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训练题:
1.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2.冰心的著名散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4.冰心于1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创作上
受到印度诗人()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答案:《繁星》《春水》泰戈尔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5.下面这首小诗的作者是谁?请你简要说说阅读这首小诗后的感悟。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答案:冰心。
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亲的崇高;在诗中运用类比、比喻方法抒情。
6.名著阅读。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的一首哲理小诗。
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1),把(2)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3),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答案:(1)芽儿(2)奋斗的辛劳(3)血雨
7.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
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冰心这首小诗告诉人们:。
答案(示例):要脚踏实地,丢掉幻想,勇敢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求进步。
类文赏析:
1.阅读“主题阅读丛书”第六册中“诗歌中的色彩和旋律”——冰心的《小诗选》(P224)
2.下面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请你读一读,完成(1)~(4)题。
想念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①(A.回旋 B.旋转),/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候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
②(A.游动 B.浮动),/庙殿里晨祷的xīn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仰望yōu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
③(A.填满 B.布满)了整个天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歌调()晃()动 xīn()香 yōu()远(2)加粗加斜的“凝”字,查字典应查部首,它在诗中的含义是。
(3)根据诗意,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横线上。
(只填字母)
(4)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下面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附答案:
(1)diào huàng 馨悠(幽)
(2)两点水含义:聚集、集中
(3)①A ②B ③B
(4)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炼,对比鲜明。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1)作者访谈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现存的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内容概述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①影射当时社会现实,如《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3)艺术特色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
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训练题:
1.《伊索寓言》是一部()。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善于讲()。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时代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答案:寓言故事集动物故事古希腊古罗马
2.请在横线处填上相应故事的寓意。
《伊索寓言》中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狼和小羊》的故事说明对恶人做任何正当的辩解都是无效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了()。
答案: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3.仔细阅读下文,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野猪,马与猎人
从前,野猪和马常常在一起吃草,但是野猪经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
马非常生气,一心想要报复他,便跑去请求猎人帮忙。
猎人说除非马愿意套上辔头让他骑,才会帮助马惩治野猪。
马报复心切,就答应了猎人的要求。
于是,猎人骑在马背上打败了野猪。
然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
马终于成了被猎人奴役的工具。
(选自《伊索寓言》)
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对他人宽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想去报复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写出基本意思即可) 4.①填空:《伊索寓言》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深刻印象。
②请概括寓言《狐狸和葡萄》的寓意。
答:
③《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请你谈谈从某则《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答:
附答案:
①拟人
②示例一: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示例二: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③示例一:《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示例二:《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5.根据你的理解,填写这则故事的寓意。
《伊索寓言》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骆驼羡慕牛有一对非常厉害的角,于是向宙斯请求赐予,宙斯非常生气,认为骆驼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好处还不知满足,就把它的耳朵变小了——这个寓言说明()答案:贪得无厌的人最后往往会失去更多。
6.阅读下面的寓言,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寓意。
乌龟和老鹰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
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
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寓意:
答案:①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不可以违背;②做人不可以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类文赏析:
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第六册中“寓言如镜”(P2-24)。